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兼顾身心两个方面,尤其是对于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就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三大表现展开叙述,并提出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心理;贫困生;问题;建议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当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得到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承载的的责任与希望比一般人更大,但他们往往因经济困境而失去了更多的成长机会。在解决了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他们渴望通过读书学习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然而却在群体生活对比中,贫困生感受到自身第一需求呈现出低水平状况。其中一部分学生能适应这种差距并做出积极反应,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极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甚至走向极端。目前,对于贫困生的帮扶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其心理疏导工作则落在班主任的肩上。那么,贫困生一般在心理上会表现出什么问题?班主任又该如何对其进行关爱和转化呢?
一、心理问题表现
贫困生大多在班级中充当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的蜗牛角色,是老师们喜爱并放心的对象。但是当贫困生意识到自身与其他同学落差较大时,便易产生以下心理问题:
(一)强烈的自我否定
强烈的自我否定即自卑,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方面,有些贫困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虽然比某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好,可是那些同学从小进行各种培训与实践,见多识广;在生活方面,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生活费充裕,穿着讲究,而自己却只能按月定量拿基本生活费,穿着也较朴素;在活动中,羞于展现自己,永远注视白天鹅,自卑自己丑小鸭的身份。例如,笔者在任教期间,一位企业家对本班一名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女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此事无意被其他同学知道,这名女学生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对自己所处境地和原生家庭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很长一段时间内学习状态不佳,人际关系处理得也不和谐。
(二)扭曲的自我膨胀
基于根深蒂固的自卑感,一部分贫困生极力通过各种途径掩饰自己的窘迫,企图借助外包装获得同学的关注。有些贫困生为了满足由自卑产生的虚荣心,不惜编造谎言向父母要钱,购买名牌衣物;又或是为获得老师与家长的表扬,在考试中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来取得所谓的好成绩等。
(三)过度的自我偏激
部分贫困生出现情绪不稳定,行为反复,并带有暴力倾向的现象,这些都是过度自我偏激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与父母相处时,埋怨父母无法给自己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瞧不起父母的职业,常用言语或肢体顶撞;在和同学相处时,嫉妒其他同学优越的家庭条件,想方设法进行破坏;在和老师相处时,对于老师的谆谆教诲无动于衷,并产生强烈反感。
二、问题疏导建议
(一)引导价值观健康化
作为教学一线的班主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采取多种方法,对贫困生进行价值观的健康引导。首先要放大他们的优点,在学习和生活中多表扬和鼓励,进行心理活动建设;其次,引导其多关注身边人物的励志事迹,不要总是否定自己,贫困会带来独立、坚毅等更大的人生财富;最后,为其搭建多渠道社交平台,鼓励他们从参加班级管理工作开始,慢慢克服自卑情绪,褪去阴霾,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我。
(二)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大多由于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产生的巨大落差感,因此,一个班级的整体环境对于其人格的形成、心境的变化有很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通常可以采取集体教育的办法。笔者在任教期间,开展了一堂《农民工坐地铁引发的口舌战》的班会课,播放一农民工乘坐地铁时,被一城市女子嫌弃并恶语相向,众人纷纷援助展示社会正义的视频,适时引出视频中农民工与城市女子的人格平等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建立互助友愛的团结精神,为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构建和谐的氛围。
(三)建立稳定家校沟通
贫困生心理问题究其源头在于原生家庭,因此,班主任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对于自卑的学生,提醒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切忌对其过度施加压力,应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而非强调专断、放任、权威;对于虚荣心较强的学生,建议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变化,在生活中树立榜样作用,及时展开心理交谈。总之,保持师生沟通、家校沟通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心理;贫困生;问题;建议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当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得到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承载的的责任与希望比一般人更大,但他们往往因经济困境而失去了更多的成长机会。在解决了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他们渴望通过读书学习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然而却在群体生活对比中,贫困生感受到自身第一需求呈现出低水平状况。其中一部分学生能适应这种差距并做出积极反应,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极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甚至走向极端。目前,对于贫困生的帮扶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其心理疏导工作则落在班主任的肩上。那么,贫困生一般在心理上会表现出什么问题?班主任又该如何对其进行关爱和转化呢?
一、心理问题表现
贫困生大多在班级中充当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的蜗牛角色,是老师们喜爱并放心的对象。但是当贫困生意识到自身与其他同学落差较大时,便易产生以下心理问题:
(一)强烈的自我否定
强烈的自我否定即自卑,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方面,有些贫困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虽然比某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好,可是那些同学从小进行各种培训与实践,见多识广;在生活方面,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生活费充裕,穿着讲究,而自己却只能按月定量拿基本生活费,穿着也较朴素;在活动中,羞于展现自己,永远注视白天鹅,自卑自己丑小鸭的身份。例如,笔者在任教期间,一位企业家对本班一名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女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此事无意被其他同学知道,这名女学生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对自己所处境地和原生家庭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很长一段时间内学习状态不佳,人际关系处理得也不和谐。
(二)扭曲的自我膨胀
基于根深蒂固的自卑感,一部分贫困生极力通过各种途径掩饰自己的窘迫,企图借助外包装获得同学的关注。有些贫困生为了满足由自卑产生的虚荣心,不惜编造谎言向父母要钱,购买名牌衣物;又或是为获得老师与家长的表扬,在考试中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来取得所谓的好成绩等。
(三)过度的自我偏激
部分贫困生出现情绪不稳定,行为反复,并带有暴力倾向的现象,这些都是过度自我偏激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与父母相处时,埋怨父母无法给自己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瞧不起父母的职业,常用言语或肢体顶撞;在和同学相处时,嫉妒其他同学优越的家庭条件,想方设法进行破坏;在和老师相处时,对于老师的谆谆教诲无动于衷,并产生强烈反感。
二、问题疏导建议
(一)引导价值观健康化
作为教学一线的班主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采取多种方法,对贫困生进行价值观的健康引导。首先要放大他们的优点,在学习和生活中多表扬和鼓励,进行心理活动建设;其次,引导其多关注身边人物的励志事迹,不要总是否定自己,贫困会带来独立、坚毅等更大的人生财富;最后,为其搭建多渠道社交平台,鼓励他们从参加班级管理工作开始,慢慢克服自卑情绪,褪去阴霾,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我。
(二)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大多由于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产生的巨大落差感,因此,一个班级的整体环境对于其人格的形成、心境的变化有很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通常可以采取集体教育的办法。笔者在任教期间,开展了一堂《农民工坐地铁引发的口舌战》的班会课,播放一农民工乘坐地铁时,被一城市女子嫌弃并恶语相向,众人纷纷援助展示社会正义的视频,适时引出视频中农民工与城市女子的人格平等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建立互助友愛的团结精神,为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构建和谐的氛围。
(三)建立稳定家校沟通
贫困生心理问题究其源头在于原生家庭,因此,班主任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对于自卑的学生,提醒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切忌对其过度施加压力,应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而非强调专断、放任、权威;对于虚荣心较强的学生,建议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变化,在生活中树立榜样作用,及时展开心理交谈。总之,保持师生沟通、家校沟通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