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三言”和“二拍”在创作时间上属于先后出现,因此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有其相同或相近之处。正因如此,历来学者对两者进行研究评价时,总是把二者合为一体,称之为“三言二拍”。实际上,这是两部相对独立的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三言”与“二拍”都是通俗语言,但前者是“雅俗”的中和,后者用语更为大胆、直接,更多的运用了俗语方言。
关键词:“三言” “二拍” 中和之美 情趣之美
一、小说史上的新发展
“三言”和“二拍”中的明代作品既从话本母体中继承了“说话”艺术的特质,又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营养,形成了更适应于书面阅读的艺术手法和创作特点,同时在包括情节设置、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也形成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两部作品齐名,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存在不少相近之处,也都以说故事见长。
首先,“谐于里耳”的特点。“三言”和“二拍”的语言既吸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文学语言流畅生动,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三言”和“二拍”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语言艺术已经跨越了通俗化的初级要求,开始进入更高的规范化和艺术化阶段,为白话短篇小说的语言树立了典范。
其次,“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至”。“三言”和“二拍”,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故事情节完整,脉络清晰,情节连贯,头尾完整,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
最后,典型化的表现手法。“三言”和“二拍”中的优秀作品已能初步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性格鲜明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与以粗笔勾勒见长的宋元话本相比,“三言”和“二拍”有了较多的真切自然而又层次清晰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具体丰富而又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体现出白话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新进展。
二、“三言”“二拍”的不同点
1.“三言”的“中和之美”
“三言”是为“市民立言”的先锋,其表现内容深深扎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矛盾变化和现实生活的复杂性结合紧密,完全没有超现实的色彩。由于冯梦龙以情教为目的,而教化的对象就是普通的市民,因此,为了更好的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尊重市民的审美习惯、接受心理,所以,作品中采用“俗语”是一种必然。然而在整体风格上,却是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调适。
情感形式的中和。“三言”在总体的情感形式上呈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形式,在“三言”中我们看不到纯粹意义上的悲剧或喜剧。情感表达上通过悲喜交织,让悲喜趋向中和。通过这种情感形式使人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又不至于使人有过分强烈的情感刺激。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的。“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发掘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
叙事结构的中和。“三言”的叙事结构缺乏像西方小说那样强烈的戏剧冲突,在叙事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平和冲淡的结构形式。此种结构形式主要是通过让人物性格带上软弱性、局限性,当情节发展到严峻关头,以“中庸”、“中和”的方式来实现。这或多或少减轻了作品批判的锋芒与力度。
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与三巧儿天作之合,感情笃厚,过了几年幸福的夫妻生活。小说在此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满的气氛,但由于蒋兴哥出门逾期未归,三巧儿寂寞难耐,又加以薛婆和陈商的引诱、挑逗,终于背叛与蒋的誓言与陈发生奸情,并将蒋兴哥所赠的传家宝珍珠衫赠与陈商。后被蒋兴哥发觉,一纸休书将三巧儿送回娘家。情节发展到这里,似乎蒋兴哥与三巧儿的感情完全割绝,但是峰回路转,三巧儿被迫无奈嫁与吴杰进士做妾,蒋兴哥在吴杰所任县内因人命官司而受审。最终三巧儿与蒋兴哥久别重逢,抱头痛哭。当吴杰县主看出他们不是兄妹而是夫妻时,让三巧儿重回蒋兴哥的身边。整个故事的发展呈现出平和的迹象。
“三言”的“中和之美”的艺术形式是冯梦龙在晚明对当时文坛的一种匡正与革新,为通俗世情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从单纯的伦理说教或色情描写中走出来,成为一部儒雅与情俗,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高度融合的杰作,在中国小说史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2.“二拍”的“情趣之美”
说理趣味。首先,爱讲道理,发议论这也是“二拍”中的一大特点。“二拍”中说理,其中有不少大力肤浅,议论陈旧,但也有一些说理娓娓道来,形象生动,由作家对现实社会,个人人生遭遇有感而发,思考所得,感情充沛,却也不无体现出理趣。其次,“二拍”中虽说理较多,但却不陷于理障。没有枯燥乏味之感,而给人留下的是盎然意趣。这是我们说的“二拍”说理而具有理趣的第二种情况。《刘东山夸技顺城门 十八兄奇踪村酒肆》(《初刻》卷三)代表了又一类型,篇中有议论说理一段文字(话说天地间,有一物必有一制)作者讲了一个“形如五六十日新生小狗,不过比狸猫般大小”的小动物威慑群虎的故事,并由此归纳出“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前人夸大口”这一中心主旨,以近似语言的形式讲道理,发议论,阐明主题。抽象融入形象,说理隐含于故事的叙述,况其议论中心又为生活常识,人生哲理,所以于今于古,读者无不乐意接受。
语言趣味。谈及“二拍”的艺术特色,往往谈及其取材、语言等特点。凌濛初本人在《拍案惊奇序》中说:“因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赌,佐诙谐者,演而畅之,得若干卷。”基于本事,加工创造,翻陈出新,这形成了“二拍”艺术创作上的一大特点。大众化的通俗性语言及主题的明朗突出,也是其主要特色。其次,“二拍”中的语言更加大胆直白。这一点在表现女性对爱情和情欲的大胆追求上,尤为突出。这是在“三言”中很少见的。 讽刺趣味。元杂剧讽刺总与插科打诨攒在一起,明代小说《西游记》及文言小说《古今谭记》等作品中的讽刺又总带有诙谐幽默。“二拍”讽刺艺术也有类似的特点。“二拍”作者是因为思想含蓄极其复杂的作家,一方面,他属于封建阵营,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作为封建阶级中的一员,他竭力维护本阶级的统治而不会去帮助拆掉封建大厦。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晚明进步思想的影响,性格中掺进了市民阶层一些离俗叛道的意识,从而显现出一种与正统封建士大夫有不同出入的生活情趣,人生态度和性格特点。决定了他运用讽刺艺术的一些独特风格 。
情节趣味。“三言”对那些经过大篇幅加工、改编的元话本、以前的笔记、方志以及那些没有题材来源、纯属于创作的作品,都表现出出色的叙述能力。这类作品内容大都是表现“人欲”在情感驱使下的爆发以及与当时社会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故事情节新奇,描述生动,而又无勉强捏合之迹,所以对读者颇具吸引。“二拍”在叙述故事情节方面较“三言”有新的发展,即更加曲折、丰满,富有趣味性。
3.“三言”“二拍”的其它不同
首先,语言上,“三言”是雅俗的中和,“二拍”更多的运用了俗语方言。
其次,在整体风格上,“三言”依然体现了“中和之美”,没有真正的悲剧,也没有真正的喜剧,全篇都透漏着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息。“二拍”中有大量的说理,或以通俗化的语言表达,或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或用讽刺的方式表达,充满了理趣。
再次,在叙述故事上,“二拍”的想象和描写更为丰富细致,使作品充满了趣味性,情节曲折起伏,摆脱了前人作品的枯燥乏味。当然“三言”也不乏精彩篇章,在人物描写和塑造上非常出色,较以前作品的叙述故事能力有显著提高。但是和“二拍”对比起来,“三言”在内容的丰富性上还稍显逊色。
三、结论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所以对“三言”“二拍”进行比较研究,是因为学术界一直以来并未对其作出清楚的界定。在此,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力求从艺术特色上找到各自的个性特征,以便更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它们各自的思想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艺术与社会》《宗白华全集》[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410页
作者简介:
徐晓楠(1993~),女,辽宁省大连市人,渤海大学文理学院2012级文法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关键词:“三言” “二拍” 中和之美 情趣之美
一、小说史上的新发展
“三言”和“二拍”中的明代作品既从话本母体中继承了“说话”艺术的特质,又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营养,形成了更适应于书面阅读的艺术手法和创作特点,同时在包括情节设置、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也形成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两部作品齐名,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存在不少相近之处,也都以说故事见长。
首先,“谐于里耳”的特点。“三言”和“二拍”的语言既吸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文学语言流畅生动,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三言”和“二拍”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语言艺术已经跨越了通俗化的初级要求,开始进入更高的规范化和艺术化阶段,为白话短篇小说的语言树立了典范。
其次,“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至”。“三言”和“二拍”,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故事情节完整,脉络清晰,情节连贯,头尾完整,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
最后,典型化的表现手法。“三言”和“二拍”中的优秀作品已能初步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性格鲜明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与以粗笔勾勒见长的宋元话本相比,“三言”和“二拍”有了较多的真切自然而又层次清晰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具体丰富而又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体现出白话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新进展。
二、“三言”“二拍”的不同点
1.“三言”的“中和之美”
“三言”是为“市民立言”的先锋,其表现内容深深扎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矛盾变化和现实生活的复杂性结合紧密,完全没有超现实的色彩。由于冯梦龙以情教为目的,而教化的对象就是普通的市民,因此,为了更好的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尊重市民的审美习惯、接受心理,所以,作品中采用“俗语”是一种必然。然而在整体风格上,却是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调适。
情感形式的中和。“三言”在总体的情感形式上呈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形式,在“三言”中我们看不到纯粹意义上的悲剧或喜剧。情感表达上通过悲喜交织,让悲喜趋向中和。通过这种情感形式使人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又不至于使人有过分强烈的情感刺激。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的。“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发掘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
叙事结构的中和。“三言”的叙事结构缺乏像西方小说那样强烈的戏剧冲突,在叙事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平和冲淡的结构形式。此种结构形式主要是通过让人物性格带上软弱性、局限性,当情节发展到严峻关头,以“中庸”、“中和”的方式来实现。这或多或少减轻了作品批判的锋芒与力度。
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与三巧儿天作之合,感情笃厚,过了几年幸福的夫妻生活。小说在此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满的气氛,但由于蒋兴哥出门逾期未归,三巧儿寂寞难耐,又加以薛婆和陈商的引诱、挑逗,终于背叛与蒋的誓言与陈发生奸情,并将蒋兴哥所赠的传家宝珍珠衫赠与陈商。后被蒋兴哥发觉,一纸休书将三巧儿送回娘家。情节发展到这里,似乎蒋兴哥与三巧儿的感情完全割绝,但是峰回路转,三巧儿被迫无奈嫁与吴杰进士做妾,蒋兴哥在吴杰所任县内因人命官司而受审。最终三巧儿与蒋兴哥久别重逢,抱头痛哭。当吴杰县主看出他们不是兄妹而是夫妻时,让三巧儿重回蒋兴哥的身边。整个故事的发展呈现出平和的迹象。
“三言”的“中和之美”的艺术形式是冯梦龙在晚明对当时文坛的一种匡正与革新,为通俗世情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从单纯的伦理说教或色情描写中走出来,成为一部儒雅与情俗,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高度融合的杰作,在中国小说史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2.“二拍”的“情趣之美”
说理趣味。首先,爱讲道理,发议论这也是“二拍”中的一大特点。“二拍”中说理,其中有不少大力肤浅,议论陈旧,但也有一些说理娓娓道来,形象生动,由作家对现实社会,个人人生遭遇有感而发,思考所得,感情充沛,却也不无体现出理趣。其次,“二拍”中虽说理较多,但却不陷于理障。没有枯燥乏味之感,而给人留下的是盎然意趣。这是我们说的“二拍”说理而具有理趣的第二种情况。《刘东山夸技顺城门 十八兄奇踪村酒肆》(《初刻》卷三)代表了又一类型,篇中有议论说理一段文字(话说天地间,有一物必有一制)作者讲了一个“形如五六十日新生小狗,不过比狸猫般大小”的小动物威慑群虎的故事,并由此归纳出“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前人夸大口”这一中心主旨,以近似语言的形式讲道理,发议论,阐明主题。抽象融入形象,说理隐含于故事的叙述,况其议论中心又为生活常识,人生哲理,所以于今于古,读者无不乐意接受。
语言趣味。谈及“二拍”的艺术特色,往往谈及其取材、语言等特点。凌濛初本人在《拍案惊奇序》中说:“因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赌,佐诙谐者,演而畅之,得若干卷。”基于本事,加工创造,翻陈出新,这形成了“二拍”艺术创作上的一大特点。大众化的通俗性语言及主题的明朗突出,也是其主要特色。其次,“二拍”中的语言更加大胆直白。这一点在表现女性对爱情和情欲的大胆追求上,尤为突出。这是在“三言”中很少见的。 讽刺趣味。元杂剧讽刺总与插科打诨攒在一起,明代小说《西游记》及文言小说《古今谭记》等作品中的讽刺又总带有诙谐幽默。“二拍”讽刺艺术也有类似的特点。“二拍”作者是因为思想含蓄极其复杂的作家,一方面,他属于封建阵营,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作为封建阶级中的一员,他竭力维护本阶级的统治而不会去帮助拆掉封建大厦。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晚明进步思想的影响,性格中掺进了市民阶层一些离俗叛道的意识,从而显现出一种与正统封建士大夫有不同出入的生活情趣,人生态度和性格特点。决定了他运用讽刺艺术的一些独特风格 。
情节趣味。“三言”对那些经过大篇幅加工、改编的元话本、以前的笔记、方志以及那些没有题材来源、纯属于创作的作品,都表现出出色的叙述能力。这类作品内容大都是表现“人欲”在情感驱使下的爆发以及与当时社会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故事情节新奇,描述生动,而又无勉强捏合之迹,所以对读者颇具吸引。“二拍”在叙述故事情节方面较“三言”有新的发展,即更加曲折、丰满,富有趣味性。
3.“三言”“二拍”的其它不同
首先,语言上,“三言”是雅俗的中和,“二拍”更多的运用了俗语方言。
其次,在整体风格上,“三言”依然体现了“中和之美”,没有真正的悲剧,也没有真正的喜剧,全篇都透漏着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息。“二拍”中有大量的说理,或以通俗化的语言表达,或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或用讽刺的方式表达,充满了理趣。
再次,在叙述故事上,“二拍”的想象和描写更为丰富细致,使作品充满了趣味性,情节曲折起伏,摆脱了前人作品的枯燥乏味。当然“三言”也不乏精彩篇章,在人物描写和塑造上非常出色,较以前作品的叙述故事能力有显著提高。但是和“二拍”对比起来,“三言”在内容的丰富性上还稍显逊色。
三、结论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所以对“三言”“二拍”进行比较研究,是因为学术界一直以来并未对其作出清楚的界定。在此,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力求从艺术特色上找到各自的个性特征,以便更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它们各自的思想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艺术与社会》《宗白华全集》[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410页
作者简介:
徐晓楠(1993~),女,辽宁省大连市人,渤海大学文理学院2012级文法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