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旨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的思路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抓住兴奋点,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策略是指南针,是方向盘,它指导目标和大方向不出错。好的阅读习惯就是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从书面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知识,并处理和加工所获信息的能力。这是包括速读、略读、跳读、猜词、概括主题句或标题、预测、理清上下文指代关系、查阅资料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的教学无异于给学生传授《孙子兵法》,让学生学会随机应变,处变不惊乃至运筹帷幄。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重视阅读量的积累,在过程中渗透阅读策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英语是“点——线——面”的结合体,一篇文章是一个点,无数篇文章连成一条线,线的多少影响到面的宽窄,也就是水平的高低。因此,学生必须要有阅读习惯,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让学生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语感,形成一种英语思维方式。学生们订阅英文报纸,阅读英文故事,读后摘抄经典词语和句型并累计阅读量,每周一堂自主阅读课。学生拿到当期报纸按小组轮流承担阅读内容,组内分工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经习惯阅读前注意文章题材,注意文章结构,根据题目预测主要内容,学会判断主题句,根据上下文猜词,学会摘记,遇到背景文化或者生词疑难句很自然地查词典或者寻求网络帮助,同伴之间合作与分享资源也进行得不亦乐乎。这种英语阅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运用多种学习资源,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培养了自信和兴趣,学会知识迁移。迁移能力在口语输出和书面写作中得到体现,长期阅读积累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他们轻松运用词语搭配,表达方式,谚语等自由交谈写作。
另外,阅读活动一定要以“兴趣”为主,最好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事半功倍。
阅读一篇介绍三明治的历史及制作过程的文章时,我为他们准备了面包、火腿、西红柿等材料,让他们在自主阅读后动手制作三明治。学生精神饱满地自主阅读,同伴讨论,甚至为其他组同学设置考题,最后获胜者抢到机会上台制作三明治。更有趣的是,学生做完三明治后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了,还美其名曰“演示吃法”!现场气氛活跃极了!相信那一届学生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堂阅读课。
语言离不开文化,新年、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复活节等,我都会给学生介绍相关文化,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万圣节那天,我戴了一副骷髅耳环进班。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因此话题引出得特别成功,情绪调动非常到位。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万圣节的一篇相关文章。他们以组为单位,分别负责万圣节的来历、习俗等内容。他们制作了课件,播放了视频,还准备了节日道具,戴上面具,关起灯扮成调皮的孩子,玩起“trick or treat”的游戏,阅读效果很好,气氛也很热烈。
减少控制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新一代的优秀教师不再是只顾低头拉车的老黄牛型了;新一代的优秀教师必须是智慧型的,上得了台前当得了幕后,集编导演才干于一身型的;新一代的优秀教师不妨放手做个“懒教师”。所谓的“懒教师”只是表象,是顶着“懒”帽子的“勤”教师。他们会提前预设情景,提前准备多种活动,提前选择阅读材料,提前掌握活动负责人的各种准备动态,做好不利状况的引导和收尾准备……这样的“懒”教师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自由空间,因为没有选择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
自主阅读课实行“包干到组”,承包组有权选择读哪篇文章,而且文章一旦选定就成为其它同学的必读文章。组员搜集制作相关材料,包括音乐、海报、短片、手工制作或者提供对本组阅读活动有帮助的打印材料分发给其他读者。备好课,他们会让我审阅,给他们一些指点,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同时让我对课堂活动提前掌握。他们展示了让我吃惊的才华——制作精美的课件、模仿老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台上台下灵活互动、设计让人捧腹的游戏、声情并茂的表演、文章读得异常流利、给文章做精辟的翻译、像小老师一样给其他同学的答题表现给予评价……简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都是老师始料不及的潜伏才华,让老师在每节课后都大有收获,为每一个孩子点赞。这正印证了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师生关系在活动中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成了幕后。这种体会是任何一个教师在备课时无法备出来的,也是教学之外的额外收获。当然,活动的实施难点是要兼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与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另外学生活动结束后一定要有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价并梳理文章重难点。因为学生毕竟不是真正的老师,难免会出现一些理解错误或者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或者根本无法把握文章重点的情况,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进行的“拨乱反正”堪称是活动中的点睛之笔。
兴趣引领下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消除了对英语的畏难情绪,此时任务型教学巧妙隐身,反而让学生自豪地自主学习。但是“跟着兴趣走”并不代表教师跳出圈外,也不是“大撒把”,而是于无声处进行调控,给学生更多自主权,引导学生选择多样化题材,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使他们最终形成习惯。这样既能让学生接触面更广,视角更宽阔,应变能力更强,又能即学即用,让学生体验成功,兴趣自然长久。
但是如何在阅读活动中更多注重“文化概念”和“思维差异”,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建构于文化之上,形成英语思维方式是我的一个反思,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化是一种载体,是一种情感;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是一件华丽的外衣;思维方式才是精髓。林语堂先生说“血和肉是英语,但骨架子是中文”,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
教学是一项不完美的艺术,但教师们务必要以追求完美的心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创造力,多一些尝试,多变换角度,相信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和学法的完美结合。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安排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法上的“私人定制”,才能使学生各扬其长各展其能,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的思路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抓住兴奋点,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策略是指南针,是方向盘,它指导目标和大方向不出错。好的阅读习惯就是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从书面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知识,并处理和加工所获信息的能力。这是包括速读、略读、跳读、猜词、概括主题句或标题、预测、理清上下文指代关系、查阅资料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的教学无异于给学生传授《孙子兵法》,让学生学会随机应变,处变不惊乃至运筹帷幄。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重视阅读量的积累,在过程中渗透阅读策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英语是“点——线——面”的结合体,一篇文章是一个点,无数篇文章连成一条线,线的多少影响到面的宽窄,也就是水平的高低。因此,学生必须要有阅读习惯,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让学生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语感,形成一种英语思维方式。学生们订阅英文报纸,阅读英文故事,读后摘抄经典词语和句型并累计阅读量,每周一堂自主阅读课。学生拿到当期报纸按小组轮流承担阅读内容,组内分工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经习惯阅读前注意文章题材,注意文章结构,根据题目预测主要内容,学会判断主题句,根据上下文猜词,学会摘记,遇到背景文化或者生词疑难句很自然地查词典或者寻求网络帮助,同伴之间合作与分享资源也进行得不亦乐乎。这种英语阅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运用多种学习资源,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培养了自信和兴趣,学会知识迁移。迁移能力在口语输出和书面写作中得到体现,长期阅读积累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他们轻松运用词语搭配,表达方式,谚语等自由交谈写作。
另外,阅读活动一定要以“兴趣”为主,最好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事半功倍。
阅读一篇介绍三明治的历史及制作过程的文章时,我为他们准备了面包、火腿、西红柿等材料,让他们在自主阅读后动手制作三明治。学生精神饱满地自主阅读,同伴讨论,甚至为其他组同学设置考题,最后获胜者抢到机会上台制作三明治。更有趣的是,学生做完三明治后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了,还美其名曰“演示吃法”!现场气氛活跃极了!相信那一届学生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堂阅读课。
语言离不开文化,新年、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复活节等,我都会给学生介绍相关文化,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万圣节那天,我戴了一副骷髅耳环进班。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因此话题引出得特别成功,情绪调动非常到位。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万圣节的一篇相关文章。他们以组为单位,分别负责万圣节的来历、习俗等内容。他们制作了课件,播放了视频,还准备了节日道具,戴上面具,关起灯扮成调皮的孩子,玩起“trick or treat”的游戏,阅读效果很好,气氛也很热烈。
减少控制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新一代的优秀教师不再是只顾低头拉车的老黄牛型了;新一代的优秀教师必须是智慧型的,上得了台前当得了幕后,集编导演才干于一身型的;新一代的优秀教师不妨放手做个“懒教师”。所谓的“懒教师”只是表象,是顶着“懒”帽子的“勤”教师。他们会提前预设情景,提前准备多种活动,提前选择阅读材料,提前掌握活动负责人的各种准备动态,做好不利状况的引导和收尾准备……这样的“懒”教师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自由空间,因为没有选择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
自主阅读课实行“包干到组”,承包组有权选择读哪篇文章,而且文章一旦选定就成为其它同学的必读文章。组员搜集制作相关材料,包括音乐、海报、短片、手工制作或者提供对本组阅读活动有帮助的打印材料分发给其他读者。备好课,他们会让我审阅,给他们一些指点,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同时让我对课堂活动提前掌握。他们展示了让我吃惊的才华——制作精美的课件、模仿老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台上台下灵活互动、设计让人捧腹的游戏、声情并茂的表演、文章读得异常流利、给文章做精辟的翻译、像小老师一样给其他同学的答题表现给予评价……简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都是老师始料不及的潜伏才华,让老师在每节课后都大有收获,为每一个孩子点赞。这正印证了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师生关系在活动中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成了幕后。这种体会是任何一个教师在备课时无法备出来的,也是教学之外的额外收获。当然,活动的实施难点是要兼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与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另外学生活动结束后一定要有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价并梳理文章重难点。因为学生毕竟不是真正的老师,难免会出现一些理解错误或者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或者根本无法把握文章重点的情况,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进行的“拨乱反正”堪称是活动中的点睛之笔。
兴趣引领下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消除了对英语的畏难情绪,此时任务型教学巧妙隐身,反而让学生自豪地自主学习。但是“跟着兴趣走”并不代表教师跳出圈外,也不是“大撒把”,而是于无声处进行调控,给学生更多自主权,引导学生选择多样化题材,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使他们最终形成习惯。这样既能让学生接触面更广,视角更宽阔,应变能力更强,又能即学即用,让学生体验成功,兴趣自然长久。
但是如何在阅读活动中更多注重“文化概念”和“思维差异”,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建构于文化之上,形成英语思维方式是我的一个反思,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化是一种载体,是一种情感;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是一件华丽的外衣;思维方式才是精髓。林语堂先生说“血和肉是英语,但骨架子是中文”,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
教学是一项不完美的艺术,但教师们务必要以追求完美的心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创造力,多一些尝试,多变换角度,相信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和学法的完美结合。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安排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法上的“私人定制”,才能使学生各扬其长各展其能,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