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问题设计的合理和优化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yiyang9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学生和教师围绕文本展开多层次的对话,已成了一种常态。然而,在大量的语文课堂上,这种对话式阅读教学往往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强调了学生的“主人地位”,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却弱化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对话过程中的“组织者、促进者”的引领作用。所以,常常在热热闹闹的“对话”以后,学生的实际收获不一定很理想。第二,语文课堂上更多地是在“阅读”,而不是在“阅读教学”。因为“阅读”的任务是领悟作者借助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所以,阅读的过程就是借助于文本语言来探究文本意蕴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实现文本的意义。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尽管其过程也常常表现为对于文本要义的揣摩和探究,但最终指向于学生语文能力的习得和人文情怀的培育,而“阅读”只是一种平台和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人本意义的实现。、
  对于对话式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作者、教师和学习同伴之间的多重对话,获得具有提升语文素养价值的意义建构。所以“阅读”和“阅读教学”,其基本的任务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遗憾的是,我们在许多课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开展“阅读”,而非“阅读教学”。原因何在?关键还是许多语文教师对于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认识比较模糊,这也正是许多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总是围绕着一定的问题展开的,从阅读教学的任务来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总是指向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目标。作为对话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语文教师在设计对话问题时,一定要努力追求问题的合理和优化。所谓“合理”,是指问题解决的能力要求处于学生能力结构的“最近发展区”;所谓“优化”,是指就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言,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以后所获得的意义建构,相比较其他问题是最优化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使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有了这样的共识:只有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努力一下能够达到”的情况下,他们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益的。对于对话式阅读教学来说,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在现有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努力一下”能够解决的。不是在学生现有能力基础上“不假思索”“不需对话”“不需品味”就能解决,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思维弹性的问题;也不是离学生的能力基础素养实际距离太远,他们主观上付出了很大努力还是难以解决,除非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和答案灌输给学生的问题。只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问题设计,才能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得到有效落实。
  笔者在一次教学骨干业务评比中当评委时,就注意到课堂现场发生了这样的典型情境。那天的阅读文本是传统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当地一所生源较好的重点高中(学生成绩在中考时名列当地前10%到30%水平)高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三名教师的主要问题设计比较典型,试作简要分析。甲老师课堂上的对话主要是围绕着这样的问题来展开的:通过诵读,文章中哪些句子最能够吸引你?——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何作用?显然,文章中“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样的句子深深地吸引着教师,因而在他的教学预设中,始终是奔着这些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的句子的品味,以及对于通感这一特殊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的理性认识的方向去的。乙老师的课堂主要是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下荷塘有何特点?——在哪些句子中可体会到作者的心情?——这种心情和笔下的荷塘之间有何联系?观察和分析这位老师的教学就可发现,他是希望学生体会到作者想要忘怀于现实沉浸到月下荷塘的美妙中去,却又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困厄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境,领略到作者的心境与淡雅朦胧的月下荷塘情境相融合的美妙,从而形成抒情散文“情境相生”的理性认识。丙老师的课堂则是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展开:通过诵读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这种心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之间有何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你能体会出作品景物描写后面的深层主旨吗?显然,这位教师自己对于文本的把握有其独到的功力,他注意到了在这淡雅朦胧的优美景物描写背后,蕴含着作为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的深沉感喟,甚至可把这种感喟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时代折射。因此,他也力求想让学生在他的问题引领下产生和他一样的深刻领悟。
  反思这三位老师的问题设计,甲老师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太低,因为凭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他们在初中已经完全能理解比喻的修辞效果,作为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手法的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的表达效果对于重点高中高一的学生来说并不难以理解,所以说这样的问题设计并不能很好地起到锻炼能力、提升素养的作用。丙老师的问题设计显然要求又太高,对于这些生活在和平时期、没有太多文学史知识和文学功底的高一学生来说,要形成教师预设的意义建构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从丙老师的课堂效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到后来一直沉默,教学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并不能形成真正的课堂对话。相比较而言,乙老师的问题设计既切合学生已有的语文基础,又有一定的发展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弹性空间,能较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阅读文本是一个多元意义的集合,由于文本源自作者的生活实践,言语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语言的模糊性和隐喻性,以及作为对话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各自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因此在对话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作者生活经验的还原与体悟,还是对师生生活经验的唤醒与重构,都决定了对话主题的丰富性和选择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目标来看,教师必须通过优化问题设计,来使学生通过对话所产生的意义建构最优化。
  苏教版《〈史记〉选读》专题中,有《魏公子列传》一文,一般的老师在疏通了文言词法和句法知识后,常常围绕着“信陵君是怎样一个人”以及“作者怎样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组织对话,结果当然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了解了信陵君的为人和性格特点,理解了文章通过直接表现和间接烘托的方法刻划人物个性的手法。但我觉得学生应该还有更具价值的收获。于是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讨论:“为何本文作者对于信陵君始终以‘公子’称谓呢?”“为何作者对信陵君有特殊的情感倾向呢?”通过对于信陵君行为处事对于历史进程影响的分析,结合着刚学过的《报任安书》的有关内容,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形成这样的共识:作者其实是在信陵君的身上寄托着自己的人文理想,他自己的惨痛的生活经历使他向往着时代也能出现信陵君这样“仁而下士”的明君,而这种理想和向往,只能用似乎不经意的情感倾向来曲折地表达,体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社会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基本读懂了司马迁。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我所预设的问题展开对话,比照于一般教师的课堂,其得到的领悟和收获可能会更有价值。
  当然,所谓问题设计的合理和优化,本没有绝对的标准,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判断力。这就需要教师起码得具备三个方面的专业功底:一是对于语文能力结构的准确把握和语文素养的深刻理解;二是对于不同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规律和能力基础的准确把握,这需要经验的累积,平时经常说备课要“备学生”就是这个道理;三是教师自己要有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文字洞察能力,还要通过经常的阅读和思考,不断丰厚自己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具备一双“慧眼”,在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文字演绎中,随时发现其中的宝藏,并帮助学生得到有价值的收获。
  (顾海平,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214187)
其他文献
土黄的主色块是泥土,淡蓝的中间色是水滴,这就是《教育,真的不能简单》的封面,如此的温雅。仅读封面,就让我自然联想起作者沈茂德校长的坚信——“教育就是农业”,因为水是滋润万物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还让我联想起那个很经典的譬喻——“教育就是水之道”,水到渠成,随方亦圆,循湿而流,柔能克刚,流水不腐,善于借势……如此深刻的简单,不正应和了该书的名字——《教育,真的不能简
吴盘生 沿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足迹与时代同行  张 烨 试论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教育诉求和实践指向  周 岳 应重视对教学体验的研究  吴志健 有效教学校本研究的模型  徐向阳 张娅妮 语文有效教学:审美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王金桂 左 东 有效教学:从文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  庄治新 聚焦有效对话 促进深层思考  王学东 在追求“双高”中始终立于不败  项 阳 教师在研究共同体中提升理
我园的“秋溢峰影”主题活动从2006年开始,之后被定为幼儿园的传统活动,并纳入了园本课程,成为彰显幼儿园“创意美术”特色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一。它是以“秋天”为活动背景,以“美术”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创意”为活动特点,利用自然资源、生活物品开展的全园性的系列主题活动。每一届的“秋溢峰影”活动,有传承也有创新,主题的内容不断扩展,新的内涵不断注入。教师们在不断发现儿童发展的价值的同时,也从中收获了成长的
摘要:检视当下素质教育,不难发现非本质的素质教育、曲解的素质教育、简单化比附的素质教育掺和其中,误区重重。这一偏移,不仅影响了素质教育的理性、力度、内在一致性,而且影响了社会对素质教育的景仰度。因此,有必要廓清是非,澄清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以及“不是不是什么”,从“反证”中“证实”。通过多视角对那些“不是”的对应概念意义的把握和确证,亦就同时佐证了素质教育之“是”。这样有利于实施真正本质意义上的素
经历了数次的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笔者看到,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过于强势、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屡见不鲜:教师往往讲得口干舌燥、激情昂扬,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神情漠然。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可想而知,更谈不上进步或发展。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出现了偏差:一是教学目标虚设,内容泛化,学段不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教学目标过多,一堂
【编者按】  时下,小课题(个人课题)在一线教师的科研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不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教育科研总让老师觉得没有接上“地气”。在推广、普及微型课题(小课题、个人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苦苦探寻一条整合教育研究与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使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实践证明,“研究课”是一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本文结合课例探讨了什么是“研究课”、“研究课”的基本特
董洪亮 让思想的步子慢下来  李洪祥 让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嬗变  李洪祥 用自己的方式读懂永远的乡愁  郭志明 语文应该怎样教  姚敬华 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转型升级的探讨  时 敏 构建情趣课堂 实现有效教学  施建东 为学生的发展开辟新天地  赵 敏 此时“无痕”胜“有痕”  顾桂荣 活用教材 精心预设 促进生成  罗翠红 步入课堂对话的更佳处  周卫红 阅读教学须“去伪存真”  汪竹芳 默读静
摘要:提升品质是校本课程得以持续、有效发展的必要追求,尤其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校本课程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更遑论发展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准确定位、创立品牌、精细管理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的三个关键点。  关键词:校本课程;准确定位;创立品牌;精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7-0041-03    校本课程持续、有效的发
2010年11月13日,随着高亢昂扬的颁奖曲的奏响,常州市实验小学吴娟芳老师激动地登上了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的颁奖台,从省教科院基教所王一军副所长手中领取了一份红彤彤的证书:江苏省教科院基地学校课堂教学观摩评比一等奖。吴老师笑得特别灿烂,因为,这天是她43岁的生日。  吴老师还清楚地记得刚刚接受任务的情景——  “吴娟芳,这次基地学校课堂教学观摩评优课由你上啊!”“我行吗?”学科主任的电话让她百感交集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很多老师怕上音乐欣赏课,上学期我市幼儿园音乐学科基地进行好课选拔,音乐欣赏课占比极少。有的欣赏课由于教师没有完全理解音乐,把握教材,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了提高教师驾驭音乐欣赏教学的能力,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教学活动——中班音乐欣赏《拍蚊子》,由笔者负责展开了优化教学研讨,并在全市进行了优化教学和现场沙龙研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