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旅游纵览杂志社
主办:山西省晋中市旅游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旅游局,江西省上饶市、九江市旅游局,湖南省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旅游局,湖北省武汉市、襄樊市旅游局,河南省南阳市、洛阳市旅游局,河北省张家口市旅游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旅游局。
协办: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山西晋商文化博物馆(祁县渠家大院)、山西榆次常家庄园
6. 临湘的往事今情
聂市古镇
到临湘是因为聂市和羊楼司。在晋商万里茶路上,晋商在清代晚期到民国年间,将收购和加工茶叶的重点由福建武夷山转到了湘鄂边界地带的聂市、羊楼司、羊楼峒一带。聂市和羊楼司在湖南临湘市,羊楼峒在湖北蒲圻,也就是现在的赤壁市,两市相邻。因而,湘鄂边界不仅成为茶叶种植、加工重点地区,也是当时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成为万里茶路后期的一个重要起点。
从岳阳到临湘坐长途大巴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临湘市旅游局的时候是上午9点多。临湘于北宋淳化五年建王朝县、至道二年改临湘县,1992年撤县设市。市旅游局在市委院内一座林荫遮蔽的小楼上,由于是周日,范先文局长专门安排了局里一位瘦瘦高高的女孩儿小李在这里等候我们。小李带着我们驱车直接到聂市,聂市原称为聂家市,在市区的北部,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由于这一带濒洞庭湖靠龙窑山,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因此非常适宜茶叶种植。
临湘历来是全国的产茶大县,清嘉庆年间的《一统志》曾记载:“茶,(岳州府)诸县俱出,君山为上,临湘为多。”临湘龙窑山产茶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秦汉,盛于唐,始贡于五代,有千年的贡茶历史。聂市是临湘茶叶的主产区,另外,由于有一条聂市河在这里穿过,向北注入黄盖湖而通长江,水运十分便利,因而茶叶交易量剧增,成为湘北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聂市河码头呈现出一片繁忙兴旺的景象,素有“小武汉”之称。
在聂市最早开办的三家茶庄,就是晋商独资的大涌玉、巨贞和、晋裕川。聂市茶从清晚期兴起,到民国中期达到鼎盛,1932年据湖南建设厅《建设月刊》资料统计:“聂市年产红茶三万箱,黑茶六万箱。”茶箱分“二七箱”和“三六箱”两种,每砖重3斤,每箱重108斤。1935年刊印的《中国实业志·湖南卷》记载:“聂市有晋商独资茶庄5家,晋商、聂市商人合资茶庄12家,共17家” 。
到了民国中晚期,聂市的茶叶生产因战争而陷入低谷。但仍有部分晋商和本地商人惨淡经营,并以半机械化代替了纯手工生产。当时聂市茶叶的生产、销售仍占全县的70%以上。1946年出版的《湖南经济》第一辑记载:“临湘茶叶,产量素居第一,外销数量亦甚可观。其青茶、红茶及砖茶销售之广阔,曾运及西北各省及苏俄英美诸国,早已卓著于国际市场,为湖南省外销物资,关系地方经济,至深且巨。”然而,到了上世纪中叶,据相关资料记载,临湘全县所产老茶的数量已经从1932年的3.2万箱猛降到1949年的7560箱。
聂市现在是临湘市的一个行政镇。我们在聂市采访了目前当地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湖南省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由于和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官司,在此之前我们就早有耳闻了。公司副董事长周正林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公司情况。
永巨成立于1984年,2002年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占地1.6万平方米,有资产总额1128万元,员工180人,主要产品为“洞庭”牌紧压青砖茶、紧压茯砖茶、专利圆角紧压茶及精制眉茶等十几个不同规格的产品,是湖南唯一的紧压青砖茶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4000余吨。产品主要销往内蒙古并出口俄罗斯、蒙古等。
2006年年初,以晋商茶路为背景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在央视热播时,周正林副董事长首先发现电视剧中所用的道具是该公司生产的产品,但是,剧中所说的并不是湘茶,而是福建的武夷山茶。因为永巨的产品正在销售之中,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会误导消费者,使本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一纸诉状将电视剧的制作、播出等相关单位一并告上了法庭。我们采访的时候法院已经开过庭,案件还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周正林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卢明德向我们展示了公司保留的过去压制茶砖的模具,据说这种加工用具过去在镇里是很多的。我们还参观了正在生产中的车间,现在的茶砖生产已经是机械化了,产品也更加艺术化,在这里有许多大小不一、形状不尽相同的茶砖。可以当作艺术品长久摆放或收藏。
中午,周副董事长和卢总经理陪我们在镇上的餐馆里吃过地方特色浓郁的午餐之后,我们寻访了聂市的古码头和老街巷。
一条聂市河依然在这里静静地流淌着,但是已经没有昔日繁华的码头了,随着公路运输的发达,聂市河的水运已经废弃。周副董事长指给我们当年码头所在的位置,但现在这里就像从没发生过什么一样,只有几支金黄色的油菜花在微风中独自摇曳着。
在古老而悠长的街巷中,许多精雕细刻的老房子依然完好,但那一脸的沧桑,就像阳光下的老人,任身边的孩子欢快地跑来跑去,安详地在那里回忆着旧日的时光。还有一处过去老牌楼的遗迹,大半截雕刻精美的石柱还风雨不动地伫立在街道的两边。
我们走进一户居民的家里,他们的房子很大,也是很古老的建筑,天井一缕亮光照射下来,更显房子里有些幽暗。我们和男主人聊起聂市茶业往事,他拿出家里保存完好的上世纪50年代聂市茶厂的一个账本,里面详细记载着茶叶产量、工人工资、销售情况等。一名看上去很年轻的女子在一旁给怀里的孩子喂奶,我们拍照时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儿好奇地跑来看,我说给你也照一张吧,她便有点羞涩地答应了,拍过一张后她把那个吃奶的小孩也抱来了,又拍了一张,看着自己在相机里甜甜的样子,小女孩才满足地笑了。
今天的聂市也像许多村镇一样,建筑有点凌乱。主街道上的各种汽车大声地鸣着刺耳的喇叭,隆隆驶过,尘土飞扬。
临湘的旅游胜地
这是一个雾霭蒙蒙的上午,临湘旅游局办公室郑主任带我们去看一个开辟为旅游景区不久的地下神秘军事工程——6501。
汽车驶出城区之后,一路南国田园风情,青山秀水,大片稻田里,偶尔可以看到农民用水牛在耕作,一幅古朴的牛耕图,来自遥远的农耕时代的画境,让人感到宁静、美好、自然。中华民族农耕时代的历史太漫长了,农业文明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审美方式和审美取向,作为一种文化深深根植于我们灵魂的深处。因此,农耕之梦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愫,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在今天见到这样一种亲切的景象,仿佛使人进入童年的梦中,那是一种田园诗一样的境界。有些田野里还满是大片姹紫嫣红的小花,静静地,自然地,毫不夸张、毫不张扬地盛开在那里。
进入大山的深处,在山腰上远远地看到一幅熟悉的红字标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瞬时一个记忆中的时代映入脑海。6501是一个军事工程,还没有建成就废弃了。在最近几年由张家界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开发,开辟为旅游风景区。
导游小李带我们进入了景区,6501旅游风景区包括6501地下工程、龙潭湖、三段锦瀑布和银沙滩。我们进入的是主景区6501地下工程,这个工程全部在山里,规模十分庞大。我们在小李的带领下走进依然很隐蔽的洞口,洞内十分宽敞,设计的时候大洞可通火车,小洞可通汽车。现在,洞壁上挂满了六七十年代的大幅照片,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6501工程是根据中央军委和国防部1965年1号令开工建设的,命令由林彪签发。也正因为如此,这是一个未完工的工程,70年代初,林彪事件之后就被废弃了。这个工程将一座大山全部挖空,共分三层,上中下相通,共有10多条主巷道,近80条次巷道,大小25个厅室,17个竖井,全长1.7万米,面积8万多平方米。洞中有洞,结构十分复杂,至今未能对其功能进行解密。
导游小李介绍说,这里在建设的时候,十分保密,当地人完全不知道,在洞中挖出的大量土石废料全部被运走了,没有留下丝毫痕迹,即使是在废弃之后,洞口也是用水泥封堵之后隐藏了的。这里是由于老乡的牛在山上掉进了一个竖井才被发现的,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洞,还以为藏有珍宝呢,于是用炸药炸开了一些被封堵的洞口。近年经相关部门批准,6501工程对外公开,并被开辟为旅游区,目前整理开放的地方还不足全部的三分之一,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
这样庞大的工程让人惊愕,但惊愕之余也不禁令人深思,令人慨叹不已。据有关专家测算,6501工程的建设,在当时,也要耗费6亿元人民币,我们见到洞内所用的螺纹钢等建筑材料都是由苏联进口的。可以想象,在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极低,职工每月也只有三四十元的工资,6亿元应该是一个什么概念?绝对是天文数字。
临湘虽为县级市,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有名胜古迹121处,不仅有山、河、洞、湖等自然风光,还有三国古战场、瑶族故居等历史文化遗迹。
与6501工程同为一个景区的银沙滩被称为中国最大的人造沙漠,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排名第33的项目——桃林铅锌矿经过50年的开采,选矿而来的尾沙经过堆积形成了面积3000多亩、深90米、1亿多立方米储量的人造大沙漠。这片一望无垠的大地,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辽阔无边,可与北海银滩相媲美。
位于湘鄂边界的黄盖湖是三国古战场,著名的赤壁之战后,老将黄盖受孙权封赏赐地,黄盖湖就在其中。现在黄盖湖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很丰富,也是旅游休闲的理想所在。
绵亘临湘与湖北通城、崇阳、赤壁四县、市的龙窑山,不仅是优质高档茶的生产基地,还融山、水、古建筑、古遗址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有高峡湖、老龙潭、青石街等三大景区,还有瑶族千家峒文化,龙窑山瑶族古遗址在2001年9月全国瑶学研讨会上被确定为瑶族早期原始千家峒。
另外临湘还有五尖山、大云山等风景名胜区以及总面积达6800多亩的城区长河风光带等好去处,但是我们没办法一一欣赏了。午饭后,范先文局长利用休息时间向我们介绍了临湘旅游和历史上茶叶生产情况。康熙年间,临湘的茶叶生产就达到了万担以上。乾隆年间,龙窑山贡茶每年最少上交27斤,有时多达100多斤。到上世纪初临湘的茶叶生产更达到了高峰期,1901年从聂市通汉口外销红茶67632箱,每箱60公斤。1910年外销青砖茶和红茶达到1万多吨。六七十年代仍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
告别范局长,我们决定到羊楼司看一看,羊楼司也是一座古镇,位于湘鄂交界处,有107国道到达那里,也刚好在我们下一站要去湖北赤壁市的途中。我们到达羊楼司的时候还不到下午上班的时间,来到镇政府,等了一会儿还早,就到镇上去转,问过镇上的居民,对茶叶生产并不熟悉,他们告诉我们说,这里与湖北只有一桥之隔,湖北那边也叫羊楼司,那边产茶业。这里现在以竹制品加工为主,是著名的“中国竹器之乡”。我们在镇上的街道两边所见也是到处都是竹子,一对夫妇在路边破竹子,用特制的工具将一根碗口粗的竹子破成六瓣,看上去很轻松,他们说将破成的竹片直接卖到竹制品厂,每年可以收入一万多元。
我们决定不再等镇里的领导了,就此告别这个竹器之乡,告别湖南。
在镇上人们告诉我们到湖北的赵李桥镇很近,坐“毛毛”就可以了。他们说的“毛毛”就是三轮车。无论南方北方,这种载人用的三轮车在农村非常普遍,方便,便宜,就是安全系数小点。既然很近,我们也就只好坐“毛毛”去了。
天忽然下起了毛毛细雨,让人生出一种告别湖南的缱绻情怀来。和车主谈好了价钱,我们就从后边钻进了车棚“嘭嘭嘭”地向湖北那边驶去。一会儿就见到这座连接湖南和湖北的大桥了,过了桥,喊司机将车停了下来,在毛毛细雨中,给这座具有标志性的大桥拍了张照片,站在湖北的土地上,向几天来我们从西跑到东的湖南做了最后一次回望。
7. 咫尺羊楼洞
湖北羊楼洞是湘鄂交界处的一个小镇,但它在晋商茶路上,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清晚期,却有着极不寻常的意义。
我们在湖南羊楼司乘坐的三轮车,在路上又上来两名当地的老乡,沿着107国道一路东行,公路宽敞平坦,路边山野起伏、林木茂盛。到了湖北境内果然见到了大片茶园,那些整齐排列的茶树,在毛毛细雨中格外翠绿。半小时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赵李桥镇。
赵李桥也是一个小镇,但市面繁华,店铺林立,人来人往。从这里到赤壁市的客车很多,15分钟一趟,十分方便。于是趁着时间还早,我们决定在蒙蒙细雨中游览一下这个小镇。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有许多茶店,正是新茶上市的季节,总有一阵阵诱人的茶香飘来。我们在一家茶店里买了一些茶叶之后,外面的雨下大了,店里的女孩儿为我们泡了好茶,于是我们一边看雨喝茶,一边同女孩儿聊天。她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这里暂替父母看店。向她问起羊楼洞,她说很近的,只是现在路不太好走。
虽然羊楼洞已经近在咫尺,但是,在我们的日程安排里,已经没有时间去了,况且道路和天气也不是太好。
羊楼洞位于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在赵李桥的东部,这个湘鄂交界要冲的著名古镇,是“松峰茶”的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誉。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这里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明嘉靖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
到了清代,羊楼洞更以其芙蓉山出产的优质茶而名闻一时。清人叶瑞廷在《莼蒲随笔》中有这样的记载:“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购茶于邑西乡芙蓉山,峒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
乾嘉时期的文人周顺倜也在《莼川竹枝词》中写道:“茶乡生计自乡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并有注解:“每岁西客于羊楼司、羊楼洞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粘红纸,有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语。”
到了清晚期,由于通往武夷山的茶路不畅,晋商茶路改道,这里成为重要的茶叶产区和湘鄂一带重要的茶叶集散地,使羊楼洞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当时羊楼洞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 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洞茶”远销海外。
那时候,羊楼洞所在的蒲圻、崇阳、咸宁一带的老百姓大多以茶为业,务茶的园户多,栽禾的田户少,茶业十分兴盛。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如雷,汗如雨。连接四面八方的古镇山道上,收茶叶的挑夫们喊声日夜不绝于耳,通往新店潘河的马路驿道上,运送茶叶的“鸡公车”队,一年四季不断。小小的羊楼洞商贾云集,富甲一方。
羊楼洞能够形成这样的气候,一方面是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因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山多水好,土壤为黄色砂质壤土,气候温和,宜于制茶,故产茶颇盛。另外,因为羊楼洞的砖茶都是以当地观音泉、石人泉、凉荫泉优质的泉水制成,所以在这里出产的茶砖正面都要被压上“洞茶·川”字样,这就是这一著名商标的由来。晋商中凡是带有“川”字的商号,也无不与经营“洞茶·川”牌砖茶有关。如三玉川、巨盛川、大盛川、大川昌、长裕川、长盛川、长顺川、长源川、晋裕川、宏源川、长谷川、宝聚川等。其中著名的三玉川和巨盛川,是旅蒙晋商大盛魁的两大茶号,它们于乾隆年间来羊楼洞一带设庄收制边茶,年生产砖茶80万斤。
羊楼洞的繁荣也与当地民风淳朴、绅商开明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羊楼洞绅商自幼饱读诗书,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崇尚诚信、利以义制的儒家思想以及忠厚待人、热情周到的性格特征,这些是他们从事茶叶贸易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晋商等外来商人与之合作的文化基础。羊楼洞绅商群体,既有学识和功名,又有雄厚财力,他们热心公益,为当地的商业繁荣从各方面都创造了一个优越的环境。仅以羊楼洞茶行的行屋为例,都是当地的绅商甚至倾其所有来建造后租赁给茶商的。据记载,羊楼洞的茶行屋都建造得十分高大宽敞,一色用三六九寸青砖做到顶,很结实,并铺有地板。房子提供给茶厂做拣茶和堆放、晾茶之用。茶行面积宽大,一般为五进,每个茶行并列一至三个大门,能储原茶百余万斤,楼上可晾茶8000箱,拣场能容几百女工同时拣茶。许多高大宽敞的茶行屋集中建筑在一起,烟囱林立,蔚为壮观。到了上世纪30年代,茶叶经济衰退后,在羊楼洞,这样宽敞的茶行屋空闲着的就有七八十栋,每栋造价不下万元。
如今羊楼洞还留有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街宽4米,长2200米,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当年来来往往运茶的“鸡公车”,在青石板上碾出的深槽至今还在,但那仿佛是纪录历史的一行文字了。
我们在蒙蒙细雨中的赵李桥感受到了羊楼洞的近,因为我们买到的茶叶标注的就是“羊楼洞名茶”,更有“川”字标记的中华老字号茶砖。带着羊楼洞的茶香,也带着些许的遗憾,我们告别与羊楼洞咫尺相距的赵李桥。在去往赤壁市区的路上,我们看到路边尽是连绵不绝的茶园,翠绿的叶片上挂着晶亮的水珠,不禁令人感叹,这里真是个美丽的茶叶之乡。
8. 赤壁的战火与诗情
一只乌鸦鸣叫着,在皎洁的月光中向南飞去,长江滚滚东流,江畔危崖高耸。建安十三年冬月十五日的夜晚,在辽阔的江面一艘大船之上,统帅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志得意满,左右数百人,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曹丞相目光炯炯,“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大喜。”酒至酣处,曹操命人取槊,卓立船头以酒祭江,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于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个诗人留下了千古绝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个诗人的豪放,一个诗人的情怀,一览无余。然而,诗人的豪情与悲壮却难抵一个政治家与军事家的自负与惨败。就在曹操的酒兴诗情未尽之际,他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八十万大军却转瞬葬身火海。熊熊大火映红了辽阔的江面,也映红了江岸高耸的崖壁。这就是一千八百年前的赤壁之战,这里就是名垂千古的赤壁。
早晨,我们从赤壁市出发,乘车去长江边的赤壁古战场。今天的赤壁市是原来的蒲圻县,这里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始置蒲圻县,1986年撤县设市,1998年更名为赤壁市。赤壁古战场在赤壁市西北38公里处,在乡间公路上行驶的大客车抵达这里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一路的山丘忽然间就不见了,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如此开阔的地方,似乎就是为百万雄兵提供的战争舞台。
在赤壁镇找到景区入口,景区里的第一个景点是坐落在金銮山上的凤雏庵。一棵千年银杏树下,粉墙黛瓦的建筑很雅致,名为凤雏庙。凤雏庵据说建于西晋初年,庵内有庞统塑像,两侧清人联云:“造物多忌才,龙凤岂容归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
沿着山中的小路迤逦而行,穿绿荫,过栈桥,从金銮山到南屏山,再到赤壁山。南屏山有拜风台和赤壁碑廊,拜风台也叫武侯宫,是为诸葛武侯曾在此设祭台、借东风而建。在武侯宫旁边还有一赤壁碑廊,内有25块大理石碑,刻有历代名家吟咏赤壁的诗词。
到了赤壁山才到了长江边。在赤壁山右侧子龙滩上有赤壁大战陈列馆,颇具规模。赤壁山矶头有高达9米、重300吨的周瑜石塑像。最具标志性的该是江边崖壁上的“赤壁”二字了。据说赤壁大战火烧曹操战船时,数里江面一片火海,大火将江边崖壁映得通红,风流倜傥的东吴大都督周瑜见此壮景,挥毫写下了“赤壁”两个大字,后人将这两个字雕刻在这里的石壁上。赤壁便由此得名。
赤壁之战是战争史上最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曹操的锐不可当之势顷刻间毁于一场大火,本来处于弱势的荆州刘备与东吴孙权得以生存壮大,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战争风云瞬息万变,诚如孙子所言:“兵者,诡道也。”
一千八百年之后的赤壁,已经宁静得可以在此聆听天籁了。浩浩长江波澜不惊地向着远方流淌而去,往来的大船心无旁骛地行驶在江面上,昔日的战火早已经熄灭了,几十万在水火中逝去的生命不知魂归何处。徐徐来风,温润而纯净,更飘来几分诗情。
赤壁不仅留下了曹丞相豪情壮志的诗篇,也无法不让人想到另一位大诗人、词家,那就是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同是赤壁人物,周郎之梦虽然短暂,但英气逼人,风流无限;曹公之梦在成败得失之间,横看成岭侧成峰;东坡之梦如大江东流,跌宕起伏,余韵无穷。
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说的赤壁并非蒲圻的赤壁,除蒲圻的古战场赤壁之外还有一个黄州赤壁,也称东坡赤壁。东坡赤壁在湖北黄冈市境内古黄州城的西北边。当年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失利后,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一批政客小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苏轼逮捕入狱。这个案件由监察御史告发,在御史台狱受审,汉代时御史台外的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们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所以此案称“乌台诗案”。
苏轼在御史台被关押的四个月中,每天都要被逼交待他以前写诗的由来和语句中典故的出处。由于苏轼的诗中多有讽喻争权夺位的小人之词,激怒了御史台的群小们,他们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舒亶奏请将苏轼以及司马光等涉案人员一律处死。审讯者通常对他通宵辱骂,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苏轼甚至给弟弟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诀别诗。但是朝中更有许多正义之士仗义相救,就连一向与苏轼政见不同并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皇上:“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另外,宋朝还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才免去一死,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
被贬谪黄州的苏轼,远离了官场,在这里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诗案浑如一场噩梦,使他不得不重新认识官场,重新思索人生。在黄州,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现居僧舍,布衣蔬饮,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廪禄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然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初到一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然而,噩梦终究无法消磨苏轼的才情,“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仕途的坎坷,只是让诗人的目光从原来具体的政治忧患转向了更加宽广的人生忧患;从大气磅礴、一泻千里的激情到空灵隽永、朴质清淡的悠远意境;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理想,到寄情于青山秀水,自在洒脱、空灵超然于佛法禅意的佛道境界。被贬谪黄州使诗人实现了一次精神的跨越。也因此,苏轼在黄州赤壁为后世留下了在他的大量作品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一词两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浩浩长江,一叶扁舟,醇酒诗情,风月无边,何其空灵,何其旷达。
黄州赤壁原来当地人叫做赤鼻矶,鼻与壁音相近,所以就叫成了赤壁。所以苏轼在词中也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由于蒲圻赤壁为三国古战场,而黄州赤壁主要是由于苏轼而著名。因此,蒲圻赤壁也称武赤壁,黄州赤壁又称文赤壁,或东坡赤壁。
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面对烟波诡异的历史,有战云烽火、官场争斗,也有青山碧水、诗情画意。清风徐徐,不知是羽衣翩跹的道士,还是达观洒脱的苏子在耳畔说:“赤壁之游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