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作品的目的是通过人物刻画来揭示主题,因此选择最佳的表现方式刻画人物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经验和冲动中能熟练、恰到好处地做到生动形象的正面描写和多方位的侧面烘托。
关键词:表现形式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在记人叙事的文学作品中,人物是表现主题的桥梁,对人物进行何种表现形式的描写刻画因作品所需而各不相同。表现形式的恰当与否更是文学作品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笔者以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绝唱》为例,浅谈一下它恰当的表现形式。《绝唱》选自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的《老残游记》(鲁讯称之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艺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艺。这段文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正面描写和多方位的侧面烘托的表现形式。
一、生动形象的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从正面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服饰、神态等方面描写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生动形象的描写往往会使读者产生“笔墨如镜”“色香味俱全”的感觉。王小玉(又名白妞)是《绝唱》中的主人公,其演唱技艺无比高超,作者对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正面描写,不仅像录音机一样再现了音乐的美,同时还表现出了一种文学美、语言美。音乐是无形的,如何使这种无形的美化为具体实在的有形物象,从而使读者能从视觉传递到大脑得到审美意象呢?作者主要用了以下两种方法来使王小玉的演唱显得十分生动形象。首先,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即作者选择了准确、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比拟主人公曲调的高低缓急。在主人公演唱开始后不久,作者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比喻曲声突发,高亢激越;随后又用“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比喻曲声迂和,转折回环;在主人公演唱快结束时,作者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即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比喻曲声突高后的迸发和高音的柔和美妙。这些新奇形象的比喻使读者在拓开联想意境的同时又在感觉上有着审美的无比愉悦,从而把王小玉演唱节奏和旋律的高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运用了通感的方法。通感就是感觉的借移,是文学作品中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触觉来写听觉,把王小玉演唱的美妙动听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又如,“初看做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观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用视觉来写听觉,使无形的声音变得有棱有角、清晰如画,从而使读者更有一种“如在画中游”的惊叹之美。生动形象的正面描写使王小玉的演唱在读者的心里留下语言美、音乐美的同时又增添图像美,从而更好地表现了她演唱技艺的无比高超。
二、多方位的侧面烘托
烘托,原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在文学上则有陪衬、对比之意。恰当的侧面烘托往往为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表现蓄好足够的潜势,或对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深化升化作用。为了更好地表现王小玉演唱技艺的无比高超,作者不仅从正面对其演唱技艺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而且还在侧面对其进行气势、场景、人物、反映等多方位的侧面烘托。
首先,气势烘托。我们且不看没有节选进《绝唱》中的“海报”贴出,全城居民立即街谈巷议,茶房称赞“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的议论气势,只谈《绝唱》中的第一自然段。“次日九点钟的光景,老残赶忙吃了饭。走进明湖居,才不到十点钟时候”。说书的开始是“到了十二点半钟”,老残却提前三个半小时赶往听书地点明湖居,提前二个半小时赶到了目的地。这个江湖游士之所以如此急切不就是对王小玉说书技艺的好奇和赞崇吗?其他人对此场说书表现如何呢?“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哪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只好“在人缝里坐下”。真是园无空地,座无虚席。更有甚者,“一二十个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服务,不管达官贵人、江湖游士,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为听王小玉说书而争先恐后先占好座位的气势,正是作者有意做好的铺垫,以这种气势来从侧面烘托王小玉那令人心醉神迷的说书技艺。
其次,场置烘托。戏台的场置怎样?半桌一张,板鼓一面,铁片两个,三弦子一个,椅子两张,如此简装的艺人伴器,不知内情的人见了能不鄙夷?以为如此怎能登大雅之堂!但这些设置的简单正是从侧面烘托了艺人技艺的高深莫测。
其三,人物烘托。人物烘托是侧面烘托的一种重要形式。琴师其貌不扬,而其弹弦之乐却能让“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其貌一般,而其弹弦之乐和演唱之技却“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令听者“以为观止矣”。作者对这两位艺人演技艺术非凡的精心描写,正是从侧面烘托主人公王小玉演技的高超无比。在用他人烘托主人公的同时作者又运用了一种特殊的烘托,即人物自身的烘托。白妞“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但她的演技却能使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种自身的烘托正表现了王小玉的声誉并不是靠姿色换来的,甚至可以说她演技的高超无比与其姿色没有一点关系。
其四,反映烘托。反映烘托是指主人公所作所为之后其他人的反映。这种烘托往往会给主人公性格再现或文章中心思想起画龙点睛作用。王小玉演唱之后,“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这是观念情绪反映。“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这是观众语言的评定。人物的情绪反映和语言评定都表明了王小玉说书技艺的无比高超。作者从气势、场置、人物、反映等多方位对王小玉演唱进行侧面烘托,更好地表现了她技艺的无比高超,也使读者由惊奇、怀疑、急切的心情转化为欢喜、敬佩、庆幸的快愉,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美感享受。
文学作品的目的是通过人物刻画来揭示主题,选择最佳的表现方式刻画人物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经验和冲动中能熟练、恰到好处地做到生动形象的正面描写和多方位的侧面烘托。
关键词:表现形式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在记人叙事的文学作品中,人物是表现主题的桥梁,对人物进行何种表现形式的描写刻画因作品所需而各不相同。表现形式的恰当与否更是文学作品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笔者以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绝唱》为例,浅谈一下它恰当的表现形式。《绝唱》选自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的《老残游记》(鲁讯称之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艺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艺。这段文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正面描写和多方位的侧面烘托的表现形式。
一、生动形象的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从正面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服饰、神态等方面描写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生动形象的描写往往会使读者产生“笔墨如镜”“色香味俱全”的感觉。王小玉(又名白妞)是《绝唱》中的主人公,其演唱技艺无比高超,作者对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正面描写,不仅像录音机一样再现了音乐的美,同时还表现出了一种文学美、语言美。音乐是无形的,如何使这种无形的美化为具体实在的有形物象,从而使读者能从视觉传递到大脑得到审美意象呢?作者主要用了以下两种方法来使王小玉的演唱显得十分生动形象。首先,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即作者选择了准确、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比拟主人公曲调的高低缓急。在主人公演唱开始后不久,作者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比喻曲声突发,高亢激越;随后又用“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比喻曲声迂和,转折回环;在主人公演唱快结束时,作者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即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比喻曲声突高后的迸发和高音的柔和美妙。这些新奇形象的比喻使读者在拓开联想意境的同时又在感觉上有着审美的无比愉悦,从而把王小玉演唱节奏和旋律的高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运用了通感的方法。通感就是感觉的借移,是文学作品中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触觉来写听觉,把王小玉演唱的美妙动听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又如,“初看做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观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用视觉来写听觉,使无形的声音变得有棱有角、清晰如画,从而使读者更有一种“如在画中游”的惊叹之美。生动形象的正面描写使王小玉的演唱在读者的心里留下语言美、音乐美的同时又增添图像美,从而更好地表现了她演唱技艺的无比高超。
二、多方位的侧面烘托
烘托,原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在文学上则有陪衬、对比之意。恰当的侧面烘托往往为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表现蓄好足够的潜势,或对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深化升化作用。为了更好地表现王小玉演唱技艺的无比高超,作者不仅从正面对其演唱技艺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而且还在侧面对其进行气势、场景、人物、反映等多方位的侧面烘托。
首先,气势烘托。我们且不看没有节选进《绝唱》中的“海报”贴出,全城居民立即街谈巷议,茶房称赞“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的议论气势,只谈《绝唱》中的第一自然段。“次日九点钟的光景,老残赶忙吃了饭。走进明湖居,才不到十点钟时候”。说书的开始是“到了十二点半钟”,老残却提前三个半小时赶往听书地点明湖居,提前二个半小时赶到了目的地。这个江湖游士之所以如此急切不就是对王小玉说书技艺的好奇和赞崇吗?其他人对此场说书表现如何呢?“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哪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只好“在人缝里坐下”。真是园无空地,座无虚席。更有甚者,“一二十个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服务,不管达官贵人、江湖游士,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为听王小玉说书而争先恐后先占好座位的气势,正是作者有意做好的铺垫,以这种气势来从侧面烘托王小玉那令人心醉神迷的说书技艺。
其次,场置烘托。戏台的场置怎样?半桌一张,板鼓一面,铁片两个,三弦子一个,椅子两张,如此简装的艺人伴器,不知内情的人见了能不鄙夷?以为如此怎能登大雅之堂!但这些设置的简单正是从侧面烘托了艺人技艺的高深莫测。
其三,人物烘托。人物烘托是侧面烘托的一种重要形式。琴师其貌不扬,而其弹弦之乐却能让“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其貌一般,而其弹弦之乐和演唱之技却“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令听者“以为观止矣”。作者对这两位艺人演技艺术非凡的精心描写,正是从侧面烘托主人公王小玉演技的高超无比。在用他人烘托主人公的同时作者又运用了一种特殊的烘托,即人物自身的烘托。白妞“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但她的演技却能使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种自身的烘托正表现了王小玉的声誉并不是靠姿色换来的,甚至可以说她演技的高超无比与其姿色没有一点关系。
其四,反映烘托。反映烘托是指主人公所作所为之后其他人的反映。这种烘托往往会给主人公性格再现或文章中心思想起画龙点睛作用。王小玉演唱之后,“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这是观念情绪反映。“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这是观众语言的评定。人物的情绪反映和语言评定都表明了王小玉说书技艺的无比高超。作者从气势、场置、人物、反映等多方位对王小玉演唱进行侧面烘托,更好地表现了她技艺的无比高超,也使读者由惊奇、怀疑、急切的心情转化为欢喜、敬佩、庆幸的快愉,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美感享受。
文学作品的目的是通过人物刻画来揭示主题,选择最佳的表现方式刻画人物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经验和冲动中能熟练、恰到好处地做到生动形象的正面描写和多方位的侧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