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顾名思义,指有教有学。在我国古代“教”与“学”常是独出现的。教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而学则为“效也”,“受人之教而效之也”。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着重强调的是“民所施”,即“教者”教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而作为“下”的受教育者,所做的只能是“效也”,就是仅仅效仿老师而已,受教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很难发挥出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理解也在不断加深,越来越意识到重视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正唯如此,近几年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幼教工作者也进行了许多尝试和创新。其中“设立活动区,进行分区活动”这种教育形式在全国许多地区的幼儿园都有所开展。但如何真正发挥活动区的教育作用,提高活动区的实效,尚是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主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幼教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再加上二、三年来具体组织活动实践体会,觉得要真正发挥活动区的教育作用,使活动区活动继续发展下去,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必须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理解和把握活动区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创设活动区的环境
所谓分活动区活动,是一改过去那种在老师带领下,全体幼儿共同进行一种活动的做法,转变成为由老师设计、布置数种不同的环境,让幼儿在活动区自主地进行各种活动,在玩中学习,在玩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在玩中提高其观察力、操作能力及其创造力,从而发展幼儿的能力与个性。那么由此可见,为幼儿在活动区内布置什么样的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活动区的布置要体现多样化的原则
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有的爱动、有的爱静;有的喜欢折折剪剪、拆拆拼拼;有的喜欢唱唱跳跳、打打闹闹,所以,针对幼儿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幼教工作者要为幼儿提供环境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区,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不要让幼儿觉得没有什么事可做。
2. 活动区的布置要为幼儿留有足够自己操作的空间和条件
我曾经见过一些活动区的环境布置,真可谓是花花绿绿、琳琅满目,折好的青蛙呀,钱包呀,等等,折纸作品一大堆,粘好的布贴、纸贴作品一大摞,剪好的花篮、做好的蛋壳小人等手工艺品摆满玩具柜,乍一看,真是很好看的,可就是幼儿走进去,觉得无事可做,最多只能是看看,欣赏一番。其实这种“丰富”真是有些费力不讨好,徒劳一场。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很强烈的,他们决不只满足于看看,他们需要的是材料和工具,渴望自己去做,哪怕做得很简单,很粗糙。所以,在设计和布置活动区时,一方面要为幼儿提供一些现成的作品,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一些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操作工具,使幼儿在对现成作品感兴趣的基础上,自己去动手操作,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操作能力,并使其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以此增强其自信心。
3. 活动区的环境设计要适时更新,不断变化
我们知道,幼儿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都不是很稳定,兴趣和爱好总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对同一事物感兴趣的时间也不会持久,所以,当观察到大部分幼儿对活动区的环境已经不大感兴趣时,就应当及时更新、转变,给幼儿不断带来新的刺激,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坚决避免出现一种模式的活动区一放就是两三年不变的做法。要使活动区能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发挥其实效。
4. 活动区的环境布置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要贴近幼儿生活
从3至6岁,是幼儿发展较快的时期,3岁幼儿和4岁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这就要求活动区的设计布置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小、中、大班应各有适应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活动区设计,由易到难,由单一向多样,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层层推进。再有,活动区的设计还要适合本地区的特点,贴进幼儿生活,因此北方的幼儿园就不能照搬南方幼儿园的活动区设计。
二、活动区活动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
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要尽量放开手,不要强行规定幼儿到哪个活动区活动,也不要限制时间,更不要过多地指手划脚,要求幼儿怎样怎样做,而是作为一个指导者,细心观察,及时解决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幼儿遇到一些小的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包办解决,而是要启发、引导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最终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再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幼儿增强信心,体验到成就感,使活动区活动真正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三、及时评价总结,不断完善
幼儿园活动区活动,尚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幼儿工作者不断探索、总结,所以,开展活动区活动的教师还要做好评价、总结工作,每一个月,每一学期,都要从形式到内容到目标上对活动区活动进行评价、总结,不断发现问题,扬长避短,做到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服务于目标,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幼儿园的活动区活动做得更好,真正使这种教育方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把幼儿培养成新一代高素质的儿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理解也在不断加深,越来越意识到重视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正唯如此,近几年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幼教工作者也进行了许多尝试和创新。其中“设立活动区,进行分区活动”这种教育形式在全国许多地区的幼儿园都有所开展。但如何真正发挥活动区的教育作用,提高活动区的实效,尚是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主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幼教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再加上二、三年来具体组织活动实践体会,觉得要真正发挥活动区的教育作用,使活动区活动继续发展下去,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必须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理解和把握活动区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创设活动区的环境
所谓分活动区活动,是一改过去那种在老师带领下,全体幼儿共同进行一种活动的做法,转变成为由老师设计、布置数种不同的环境,让幼儿在活动区自主地进行各种活动,在玩中学习,在玩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在玩中提高其观察力、操作能力及其创造力,从而发展幼儿的能力与个性。那么由此可见,为幼儿在活动区内布置什么样的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活动区的布置要体现多样化的原则
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有的爱动、有的爱静;有的喜欢折折剪剪、拆拆拼拼;有的喜欢唱唱跳跳、打打闹闹,所以,针对幼儿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幼教工作者要为幼儿提供环境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区,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不要让幼儿觉得没有什么事可做。
2. 活动区的布置要为幼儿留有足够自己操作的空间和条件
我曾经见过一些活动区的环境布置,真可谓是花花绿绿、琳琅满目,折好的青蛙呀,钱包呀,等等,折纸作品一大堆,粘好的布贴、纸贴作品一大摞,剪好的花篮、做好的蛋壳小人等手工艺品摆满玩具柜,乍一看,真是很好看的,可就是幼儿走进去,觉得无事可做,最多只能是看看,欣赏一番。其实这种“丰富”真是有些费力不讨好,徒劳一场。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很强烈的,他们决不只满足于看看,他们需要的是材料和工具,渴望自己去做,哪怕做得很简单,很粗糙。所以,在设计和布置活动区时,一方面要为幼儿提供一些现成的作品,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一些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操作工具,使幼儿在对现成作品感兴趣的基础上,自己去动手操作,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操作能力,并使其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以此增强其自信心。
3. 活动区的环境设计要适时更新,不断变化
我们知道,幼儿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都不是很稳定,兴趣和爱好总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对同一事物感兴趣的时间也不会持久,所以,当观察到大部分幼儿对活动区的环境已经不大感兴趣时,就应当及时更新、转变,给幼儿不断带来新的刺激,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坚决避免出现一种模式的活动区一放就是两三年不变的做法。要使活动区能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发挥其实效。
4. 活动区的环境布置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要贴近幼儿生活
从3至6岁,是幼儿发展较快的时期,3岁幼儿和4岁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这就要求活动区的设计布置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小、中、大班应各有适应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活动区设计,由易到难,由单一向多样,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层层推进。再有,活动区的设计还要适合本地区的特点,贴进幼儿生活,因此北方的幼儿园就不能照搬南方幼儿园的活动区设计。
二、活动区活动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
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要尽量放开手,不要强行规定幼儿到哪个活动区活动,也不要限制时间,更不要过多地指手划脚,要求幼儿怎样怎样做,而是作为一个指导者,细心观察,及时解决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幼儿遇到一些小的困难时,教师也不要包办解决,而是要启发、引导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最终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再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幼儿增强信心,体验到成就感,使活动区活动真正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三、及时评价总结,不断完善
幼儿园活动区活动,尚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幼儿工作者不断探索、总结,所以,开展活动区活动的教师还要做好评价、总结工作,每一个月,每一学期,都要从形式到内容到目标上对活动区活动进行评价、总结,不断发现问题,扬长避短,做到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服务于目标,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幼儿园的活动区活动做得更好,真正使这种教育方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把幼儿培养成新一代高素质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