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优势明显,用它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化静为动、形象直观的特点。这些现代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同时,还促进了教材观念、教学思想的变革。引发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数学、新方法的思考与探索。我根据自己几年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巧妙成功的导入一堂课,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就能形成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各类感官进行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角色,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教学实践证明,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创设现实情境,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
如:教学六年级《圆》第一课时,一开始,就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几个同学玩滚铁环游戏的画面:几个同学分别滚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的铁环,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为什么滚圆形铁环的跑得快?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这时,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节课的学习。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不仅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一根粉笔、一个黑板、一张挂图和几个枯燥的数字,知识显得生硬而苍白;加之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上突破难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调整学生情绪,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参与学习。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化静态为动态,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学生就能长时间地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就能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就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重点是学会面积公式中的“÷2”这个问题。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较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采用“灌” 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识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那么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抽象的数学更不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中出现一个三角形并让它闪动,同时从这个闪动的三角形中衍生出另一个三角形(说明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并把这个三角形通过旋转,从而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动态演示,把三角形衍生另一个三角形、旋转、合拼的图像动态化,直观、生动地把两个三角形合拼成一个长方形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从而导出求三角形面积公式,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2”这个问题,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激活思维,培养创新
在数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上,可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欲望,开拓学生视野,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断、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加以应用,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音频技术,创设了“用一条绳子,要围一个面积最大的图形,怎么做才能使这个图形的面积最大”的情境图,诱导学生看清题目,深入浅出地分析,从而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有的说“围成长方形”,有的说“围成正方形”,有的说“围成圆形”。在屏幕上分别出现三种图形,并通过讨论计算,得出结论。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个性素质不断提高,系统地掌握有关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进而获得教学的快节奏、大密度、高效率、优质量,使数学教改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使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巧妙成功的导入一堂课,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就能形成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各类感官进行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角色,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教学实践证明,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创设现实情境,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
如:教学六年级《圆》第一课时,一开始,就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几个同学玩滚铁环游戏的画面:几个同学分别滚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的铁环,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为什么滚圆形铁环的跑得快?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这时,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节课的学习。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不仅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一根粉笔、一个黑板、一张挂图和几个枯燥的数字,知识显得生硬而苍白;加之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上突破难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调整学生情绪,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参与学习。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化静态为动态,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学生就能长时间地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就能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就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重点是学会面积公式中的“÷2”这个问题。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较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采用“灌” 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识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那么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抽象的数学更不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中出现一个三角形并让它闪动,同时从这个闪动的三角形中衍生出另一个三角形(说明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并把这个三角形通过旋转,从而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动态演示,把三角形衍生另一个三角形、旋转、合拼的图像动态化,直观、生动地把两个三角形合拼成一个长方形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从而导出求三角形面积公式,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2”这个问题,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激活思维,培养创新
在数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上,可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欲望,开拓学生视野,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断、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加以应用,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音频技术,创设了“用一条绳子,要围一个面积最大的图形,怎么做才能使这个图形的面积最大”的情境图,诱导学生看清题目,深入浅出地分析,从而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有的说“围成长方形”,有的说“围成正方形”,有的说“围成圆形”。在屏幕上分别出现三种图形,并通过讨论计算,得出结论。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个性素质不断提高,系统地掌握有关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进而获得教学的快节奏、大密度、高效率、优质量,使数学教改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使老师乐教,学生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