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她一生致力于小说的改革与艺术的创新,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和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她一生发表了三百多篇随笔、书评和论文,对现代小说的改革和意识流小说的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上的独特成就,很大程度源于她那极为敏感的、甚至是病态的精神气质。这使她终身遭受精神病的折磨并以自杀结束了一生,却也造就了她对生命的敏锐感受和深邃思考。
1895年,伍尔夫的母亲去世,这使年仅13岁的她过早地面对了死亡的残酷性。失去母亲后的伍尔夫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崩溃症状。母亲死后仅两年左右,弗吉尼亚同母异父的姐姐斯特拉在1897年新婚后突然去世。这无疑又给了弗吉尼亚当头一棒,她第二次精神病发作。无情的命运并没有放过伍尔夫,她的父亲因患癌症,于1904年2月辞世,这使她精神第三次失常并企图跳窗自杀。两年后,她的哥哥索比又因在旅行时染上伤寒而去世。接踵而至的亲人死亡的打击,使年少的弗吉尼亚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死亡的阴影,此后,死亡意识一直贯穿在她的作品中。《海浪》更是凝聚了她晚年对生命与死亡的感悟和思索,蕴含着作者对生命普遍命题所作的深邃的哲理性思考。
二、对生命与死亡的感悟
《海浪》由九个部分构成,表现了伯纳德、奈维尔、路易、苏珊、珍妮、罗达六个人从童年到成人直到老年乃至死亡的生命历程。每一部分前面有一篇描绘自然景物的“引子”,描绘了一天之中从日出到日落的变化,与六个人物一生的各个阶段相对应,构成了由童年到老年整个生命历程的九个阶段。作者把人生的全部岁月压缩进一天的时间结构里,通过各人内心独白的形式,记录了他们从童年到老年内心活动的轨迹,试图通过六个人的意识类型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探索人的意识和人生价值。
作者对他们的童年生活的展示主要表现在他们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感觉。到了青年,他们视野扩大、经历丰富多变。越过中年后,他们仍在努力生活着,却隐隐有种厌倦之情时时油然而生,同时又有某种期待。老年时,六个朋友再度聚会,因消逝的时光而产生怅然若失的空虚感。故事最后以伯纳德的独白而结束。他在酒店里对一个陌生人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并回顾了自己和五个朋友从童年到现在的一幕幕生活场景,感慨时光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枯萎凋零。天将破晓,他走上街头,感到新的一天又降临了,生命就像不断的潮涨潮落一样。于是他内心也涌起了浪潮——他要扑向死亡,向它挑战。海浪拍岸,纷纷碎裂。
伍尔夫以海浪起伏的韵律作为整部作品的背景,不仅为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提供了一种对比,更是要为人类总体生命的永恒性提供一种象征。大自然的节律便是人类生命的节律,人又何必要为个体的死亡和时代的更替而慨叹?此外,在涛生涛灭中,那翻腾的浪花是那么多姿多彩、变幻神奇,昭示着生命的庄严和美丽。所以,《海浪》并不只是一曲悲叹人生空虚、生命无常的哀歌,而是伍尔夫以诗意化形式谱写出的一曲具有哲理性的生命颂歌。
三、《海浪》的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小说家,她强调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和印象。在她的意识流小说里,时间、人物、人生和人性总处于一种流动状态,生命仿佛是由点点滴滴的生活碎片构成,碎片与碎片之间聚合无定,呈多焦点以至无焦点状态。
《海浪》也是如此,书中没有关于人物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日常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也几乎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或“故事”,完全由各个人物叙述自己的情感、直觉与体验,对人物从童年到老年的一次次“重要的瞬间”或“存在的瞬间”通过内心独白进行表现,展现出人物无数的感觉片段。《海浪》整部小说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片断连缀而成,并通过这些片段逐渐呈现出人物各自生命的主导意向,微妙而又细致地展现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在《海浪》中,大自然的丰富意象纷至沓来,但贯穿始终、最为突出的意象则是海浪。海浪的运动——那永不停息的涌起和碎裂,碎裂和涌起就是个体生命的象征。个体的生命犹如一道海浪,开始时泛起轻柔的波纹,接着渐渐涌起升腾到顶峰,然后落下,碎裂和消失。同时,海浪也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隐喻,无数次海浪的起伏涨落,恰如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命之生生死死。
伍尔夫在艺术美方面有强烈的追求和极高的造诣,这是其他意识流作家难以与之比较的。她简直像“身穿小说家服装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她的小说富有诗意,许多章节就是优美的散文诗。伍尔夫对诗化情结的追求一直渗透于字里行间。在《海浪》中更是将作为诗歌基本表达方式的抒情独白发挥到了极致,全书九章全部由人物的抒情独白组成,人物最细微的内心感受都通过抒情独白中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因此,《海浪》是伍尔夫作品中对永久性、普遍性探讨最为深入的作品,她将小说的抒情性与哲理性融为一体,形成刚柔并济的风格,在她敏锐的才智和情感的武装下,谱写出了一个个美轮美奂的人生篇章。
参考文献
1 李乃坤.《伍尔夫》作品精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2 张 虹.在生生死死中循环——从《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看伍尔夫的死亡意识[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6)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她一生致力于小说的改革与艺术的创新,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和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她一生发表了三百多篇随笔、书评和论文,对现代小说的改革和意识流小说的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上的独特成就,很大程度源于她那极为敏感的、甚至是病态的精神气质。这使她终身遭受精神病的折磨并以自杀结束了一生,却也造就了她对生命的敏锐感受和深邃思考。
1895年,伍尔夫的母亲去世,这使年仅13岁的她过早地面对了死亡的残酷性。失去母亲后的伍尔夫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崩溃症状。母亲死后仅两年左右,弗吉尼亚同母异父的姐姐斯特拉在1897年新婚后突然去世。这无疑又给了弗吉尼亚当头一棒,她第二次精神病发作。无情的命运并没有放过伍尔夫,她的父亲因患癌症,于1904年2月辞世,这使她精神第三次失常并企图跳窗自杀。两年后,她的哥哥索比又因在旅行时染上伤寒而去世。接踵而至的亲人死亡的打击,使年少的弗吉尼亚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死亡的阴影,此后,死亡意识一直贯穿在她的作品中。《海浪》更是凝聚了她晚年对生命与死亡的感悟和思索,蕴含着作者对生命普遍命题所作的深邃的哲理性思考。
二、对生命与死亡的感悟
《海浪》由九个部分构成,表现了伯纳德、奈维尔、路易、苏珊、珍妮、罗达六个人从童年到成人直到老年乃至死亡的生命历程。每一部分前面有一篇描绘自然景物的“引子”,描绘了一天之中从日出到日落的变化,与六个人物一生的各个阶段相对应,构成了由童年到老年整个生命历程的九个阶段。作者把人生的全部岁月压缩进一天的时间结构里,通过各人内心独白的形式,记录了他们从童年到老年内心活动的轨迹,试图通过六个人的意识类型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探索人的意识和人生价值。
作者对他们的童年生活的展示主要表现在他们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感觉。到了青年,他们视野扩大、经历丰富多变。越过中年后,他们仍在努力生活着,却隐隐有种厌倦之情时时油然而生,同时又有某种期待。老年时,六个朋友再度聚会,因消逝的时光而产生怅然若失的空虚感。故事最后以伯纳德的独白而结束。他在酒店里对一个陌生人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并回顾了自己和五个朋友从童年到现在的一幕幕生活场景,感慨时光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枯萎凋零。天将破晓,他走上街头,感到新的一天又降临了,生命就像不断的潮涨潮落一样。于是他内心也涌起了浪潮——他要扑向死亡,向它挑战。海浪拍岸,纷纷碎裂。
伍尔夫以海浪起伏的韵律作为整部作品的背景,不仅为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提供了一种对比,更是要为人类总体生命的永恒性提供一种象征。大自然的节律便是人类生命的节律,人又何必要为个体的死亡和时代的更替而慨叹?此外,在涛生涛灭中,那翻腾的浪花是那么多姿多彩、变幻神奇,昭示着生命的庄严和美丽。所以,《海浪》并不只是一曲悲叹人生空虚、生命无常的哀歌,而是伍尔夫以诗意化形式谱写出的一曲具有哲理性的生命颂歌。
三、《海浪》的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小说家,她强调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和印象。在她的意识流小说里,时间、人物、人生和人性总处于一种流动状态,生命仿佛是由点点滴滴的生活碎片构成,碎片与碎片之间聚合无定,呈多焦点以至无焦点状态。
《海浪》也是如此,书中没有关于人物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日常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也几乎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或“故事”,完全由各个人物叙述自己的情感、直觉与体验,对人物从童年到老年的一次次“重要的瞬间”或“存在的瞬间”通过内心独白进行表现,展现出人物无数的感觉片段。《海浪》整部小说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片断连缀而成,并通过这些片段逐渐呈现出人物各自生命的主导意向,微妙而又细致地展现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在《海浪》中,大自然的丰富意象纷至沓来,但贯穿始终、最为突出的意象则是海浪。海浪的运动——那永不停息的涌起和碎裂,碎裂和涌起就是个体生命的象征。个体的生命犹如一道海浪,开始时泛起轻柔的波纹,接着渐渐涌起升腾到顶峰,然后落下,碎裂和消失。同时,海浪也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隐喻,无数次海浪的起伏涨落,恰如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命之生生死死。
伍尔夫在艺术美方面有强烈的追求和极高的造诣,这是其他意识流作家难以与之比较的。她简直像“身穿小说家服装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她的小说富有诗意,许多章节就是优美的散文诗。伍尔夫对诗化情结的追求一直渗透于字里行间。在《海浪》中更是将作为诗歌基本表达方式的抒情独白发挥到了极致,全书九章全部由人物的抒情独白组成,人物最细微的内心感受都通过抒情独白中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因此,《海浪》是伍尔夫作品中对永久性、普遍性探讨最为深入的作品,她将小说的抒情性与哲理性融为一体,形成刚柔并济的风格,在她敏锐的才智和情感的武装下,谱写出了一个个美轮美奂的人生篇章。
参考文献
1 李乃坤.《伍尔夫》作品精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2 张 虹.在生生死死中循环——从《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看伍尔夫的死亡意识[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