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是经过长期规范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感觉、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主要从走进生活、积累语感,走进课堂、培养语感,启发想象、迸发语感三个方面去探讨如何运用良好的语感让语文课堂更动人。对于研究语感与语文课堂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感 课堂 动人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后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语言有真切而敏锐的感受呢?本文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良好的语感问题做一点初浅的探讨。
一、走进生活,积累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才能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只要说到小狗,学生就会立刻联想到生活中小狗的模样、习性、本领等等;只要说到绿油油,学生就会引申出自己所见过的各种各样绿油油的事物;说到四季,会立刻想到每个季节不同的特点:春天的温暖,夏季的炎热,秋天的清凉,冬季的寒冷……那么,这些生活经验从哪儿来呢?这些都源自于学生的美好的记忆。我们在课堂上要紧抓这一点,才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进而产生情感共振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走进课堂,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已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关键词,重点段,抓住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去品读、细思、悟出句子的内在情感,将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感情形象,浮现在脑海中,浸润到内心深处,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如:当学到《谁的本领大》第三自然段,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太阳让孩子把外衣拖下来之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引导学生从词语所表达的准确、鲜明来体会课文的寓意。通过“得意”启发学生想象太阳在赢得比赛之后的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的神态。再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时,我重点抓住小松鼠的心理变化与它和蚯蚓的对话这几个部分指导朗读,首先让学生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自己试读,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然后小组读、分角色读,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句真切感受小松鼠的心情,与它融为一体。
三、启发想象,迸发语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要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枯燥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写真画面,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以想象和补充,学生在“活”得发散思维中,通过积极的体验,他的语感必会像长了翅膀的小鸟越飞越高,达到美的升华。这是培养语感的好途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找准“活”的发散思维点,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活跃的发散思维,获得最佳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溪边的情景,然后抓住狼和小羊的两句对话特点:狼的声音粗狂、霸道,让人感受到狼的凶残;小羊的声音柔弱,让人觉得小羊温顺,从而产生同情、怜悯情感。 再如:《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我们如果简单地进行教学就比较枯燥了,不能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了。我们就应该辅以课件、简笔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将诗人描写的一幅壮观、雄伟的图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悟出诗句所蕴涵的情理,更是让学生在心灵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总之,语感虽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培养。在语感培养中,教师既要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实施教学,又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加以科学指导,逐渐引导他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验、感悟和吸收内化,才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辛勤耕耘,语文教育语感教学就一定能结出丰硕之果。
(作者单位:靖江市孤山中心小学)
编辑/杨俊飞
【关键词】语感 课堂 动人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后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语言有真切而敏锐的感受呢?本文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良好的语感问题做一点初浅的探讨。
一、走进生活,积累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才能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只要说到小狗,学生就会立刻联想到生活中小狗的模样、习性、本领等等;只要说到绿油油,学生就会引申出自己所见过的各种各样绿油油的事物;说到四季,会立刻想到每个季节不同的特点:春天的温暖,夏季的炎热,秋天的清凉,冬季的寒冷……那么,这些生活经验从哪儿来呢?这些都源自于学生的美好的记忆。我们在课堂上要紧抓这一点,才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进而产生情感共振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走进课堂,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已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关键词,重点段,抓住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去品读、细思、悟出句子的内在情感,将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感情形象,浮现在脑海中,浸润到内心深处,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如:当学到《谁的本领大》第三自然段,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太阳让孩子把外衣拖下来之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引导学生从词语所表达的准确、鲜明来体会课文的寓意。通过“得意”启发学生想象太阳在赢得比赛之后的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的神态。再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时,我重点抓住小松鼠的心理变化与它和蚯蚓的对话这几个部分指导朗读,首先让学生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自己试读,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然后小组读、分角色读,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句真切感受小松鼠的心情,与它融为一体。
三、启发想象,迸发语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要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枯燥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写真画面,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以想象和补充,学生在“活”得发散思维中,通过积极的体验,他的语感必会像长了翅膀的小鸟越飞越高,达到美的升华。这是培养语感的好途径。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找准“活”的发散思维点,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活跃的发散思维,获得最佳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溪边的情景,然后抓住狼和小羊的两句对话特点:狼的声音粗狂、霸道,让人感受到狼的凶残;小羊的声音柔弱,让人觉得小羊温顺,从而产生同情、怜悯情感。 再如:《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我们如果简单地进行教学就比较枯燥了,不能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了。我们就应该辅以课件、简笔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将诗人描写的一幅壮观、雄伟的图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悟出诗句所蕴涵的情理,更是让学生在心灵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总之,语感虽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培养。在语感培养中,教师既要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实施教学,又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加以科学指导,逐渐引导他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验、感悟和吸收内化,才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辛勤耕耘,语文教育语感教学就一定能结出丰硕之果。
(作者单位:靖江市孤山中心小学)
编辑/杨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