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确合理地设置高质量的构造柱,可以提高建筑物的防震和抗震能力,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目前,沈阳二环沿线、二三环之间及中小城市,住宅及办公楼等多为多层混凝土砌体建筑结构,为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中多采用在砌体内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圈梁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稳定性的设计方案。但施工中往往会因忽视构造柱施工质量,致使有些施工部位的构造柱不但达不到抗震目的,反而影响了结构安全。笔者结合多年施工现场工程管理经验,试图就构造柱施工中已出现的几个问题,做以初步探讨。
【关键词】问题;对策
目前,从多发的地震自然灾害中可以看出多层砖混房屋存在多种质量问题,其中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是比较值得重视的。构造柱作为多层砖混结构提高抗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已被普遍采用,但目前由于一些管理人员对构造柱的作用原理认识不清,施工中出现多方面质量问题,使有些部位的构造柱不但达不到抗震目的,反而影响了结构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在多层砖混房屋构造柱施工中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
1.1钢筋施工中的问题
1.1.1纵向钢筋上
由于柱筋定位放线时偏离设计位置或砖砌体预留柱位时上下楼层位置偏差,造成柱筋上下错位,以致不得不采取弯折措施以“归位”。其结果是构造柱上下轴心不对位,违反了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抗震功能。
1.1.2钢筋搭接不规范
纵向钢筋的下料长度通常以楼层高度为依据,即层高+35d,并通常将搭接位置设在每一楼层的楼面上。但很多工程的柱筋搭接随意,搭接长度也未满足35d的要求,甚至还出现了I级钢筋单端弯钩或两端都不弯钩的情况。
1.1.3箍筋松散、歪斜且数量不足
箍筋施工存在问题较多,如绑扎间距过大或过小间距不等(要求间距为25cn)。在砌体施工期间,由于成品保护不好,造成严重滑移、歪斜、松散,合模板前也未修理。
1.1.4不按规定加密箍筋
按规范要求,柱与圈梁相交时,节点处一定范围内应加密箍筋。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1/6层或45cm,间距不宜大于10cm。在纵筋搭接区段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cm。但实际施工中,上述二项要求未向操作人员交底,而造面了质量隐患。
1.1.5箍筋弯钩长度及角度不规范
规范中对构造柱箍筋的弯钩角度及长度虽未明确规定,但提出“对于有关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的一般要求,应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执行”。.基于这一点,经查该规范第3.3.4条规定,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并指出了对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弯钩的角度为135度/135度。这一点在施工中往往未引起注意,经查基本上采用90度/90度弯钩,长度有的也不足10d。
1.1.6拉结筋的摆放问题
规范规定墙与结构柱应沿墙高每50cm设置2¢6水平拉节钢筋连接,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0cm。但实际施工中,拉结筋锚固长度不足也不少见。
1.2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1.2.1骨料级配问题
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一般为240mmX240mm,混凝土浇注高度一般都超过2.6m。对于这样较小的断面尺寸,为保证混凝土浇注顺畅密实不出现卡壳断条情况,规范提出骨料粒径不宜大于20cm,但许多施工现场对骨料选配很不认真,往往由于骨料过大而出现不密实和断条情况。
1.2.2坍落度问题
规范要求构造柱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50-70cm,以利于混凝土通过振捣充分流入马牙洞槎内,从而有效地与砌体结合。但实际施工中因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流动性不好,加之捣振不良,造成混凝土内部出现孔洞。表现出蜂窝、麻面,特别是根部易出现烂根情况。
1.2.3根部清理不净
规范要求构造柱根部应预留清扫口,以便清除砌筑时的落地灰、碎砖块等杂物。但很多施工现场不留清扫口或清理不净,导致层层柱根隔层,整个构造柱实质是一个多处断条的钢筋连体柱,且断点又均在楼面上钢筋搭接处,这样柱子不但无法起抗震,反而破坏了墙体节点处的整体性。
1.2.4新老混凝土结合不良
规范规定新老混凝土接槎处须用水冲洗、润湿,再铺1-2cm厚水泥砂浆后方可继续浇注混凝土,而实际施工时这道工序往往被取消,致使新老混凝土界面结合不良,形成暗缝内伤。
1.3砌体施工存在的问题
1.3.1马牙槎留设不规范
留设马牙槎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混凝土构造柱与砌体的有效结合,形成整体,增强抗震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露出砌体的混凝土面来检查混凝土的浇注质量。在这方面的问题有:先进后退(应该是先退后进),槎口高度、深度不一,遇内外墙丁字砌体节点时,内墙只留直槎,个别工程干脆取消马槎。
1.3.2砌体砂浆不清理
砌体施工时,挤揉出的砂浆挂在砖口上,往往不清理。由于每行砖或大或小都有砂浆挤出,相当于减小了构造柱的有效断面尺寸。另外,由于砂浆的阻碍,浇注混凝土时易出现表面蜂窝、孔洞,甚至柱筋外露。
2.应采取的对策
2.1钢筋施工质量控制
2.1.1控制垂直度
为保证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保持垂直,各层施工前均应首先定准柱子的轴线位置,砌筑中严格控制砌体垂直度。以砖为模会直接影响柱子的垂直度,故砌筑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已绑扎的钢筋笼,可用柱与奇砌体的拉结筋来固定。
2.1.2钢筋下料应准确
纵筋下料长度是以一个楼层高度加上搭接长度及弯钩长度为准的。箍筋的弯钩角度应按抗震要求为135度/135度计算。箍筋制作时应计入加密部位的增加数量。
2.1.3拉结筋
应按楼层所需数量事先制作接结筋并放在砌筑操作现场,保证随用随拿,防止漏放。
拉结筋不宜在构造柱中部穿过,应靠在柱子纵筋边,以免浇注混凝土时受阻。
2.2混凝土质量控制
(1)粗骨料粒径不应大于2cm,现场可备用筛子进行筛选或直接选购合适骨料。
(2)多数现场施工构造柱采取一个楼层高度(2.6-3.0m)一次性浇注混凝土的方法,因此必须对混凝土的级配、坍落度、振捣方式严格控制,认真按规范要求操作。
(3)混凝土浇注前应认真清扫柱根部施工垃圾。为方便清扫口内垃圾清理,每层柱混凝土浇注时都应超过楼面板高度5cm左右。清扫口宜在楼层砌筑时分2-3次清理。混凝土正式浇注前用请水冲洗柱根,然后按规范要求,先浇注1-2cm厚水泥浆。
2.3砌筑质量控制
(1)应保证构造柱的轴线与墙体轴线一致,结构应对位。
(2)严格控制垂直度。马牙槎处的砌筑砂浆应饱满密实。
(3)保持砖摸的表面清洁,对挤揉出来的砂浆应用工具随手清除,防止凸出的砂浆被“吃”进构造柱内。
【关键词】问题;对策
目前,从多发的地震自然灾害中可以看出多层砖混房屋存在多种质量问题,其中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是比较值得重视的。构造柱作为多层砖混结构提高抗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已被普遍采用,但目前由于一些管理人员对构造柱的作用原理认识不清,施工中出现多方面质量问题,使有些部位的构造柱不但达不到抗震目的,反而影响了结构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在多层砖混房屋构造柱施工中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
1.1钢筋施工中的问题
1.1.1纵向钢筋上
由于柱筋定位放线时偏离设计位置或砖砌体预留柱位时上下楼层位置偏差,造成柱筋上下错位,以致不得不采取弯折措施以“归位”。其结果是构造柱上下轴心不对位,违反了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抗震功能。
1.1.2钢筋搭接不规范
纵向钢筋的下料长度通常以楼层高度为依据,即层高+35d,并通常将搭接位置设在每一楼层的楼面上。但很多工程的柱筋搭接随意,搭接长度也未满足35d的要求,甚至还出现了I级钢筋单端弯钩或两端都不弯钩的情况。
1.1.3箍筋松散、歪斜且数量不足
箍筋施工存在问题较多,如绑扎间距过大或过小间距不等(要求间距为25cn)。在砌体施工期间,由于成品保护不好,造成严重滑移、歪斜、松散,合模板前也未修理。
1.1.4不按规定加密箍筋
按规范要求,柱与圈梁相交时,节点处一定范围内应加密箍筋。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1/6层或45cm,间距不宜大于10cm。在纵筋搭接区段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cm。但实际施工中,上述二项要求未向操作人员交底,而造面了质量隐患。
1.1.5箍筋弯钩长度及角度不规范
规范中对构造柱箍筋的弯钩角度及长度虽未明确规定,但提出“对于有关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的一般要求,应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执行”。.基于这一点,经查该规范第3.3.4条规定,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并指出了对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弯钩的角度为135度/135度。这一点在施工中往往未引起注意,经查基本上采用90度/90度弯钩,长度有的也不足10d。
1.1.6拉结筋的摆放问题
规范规定墙与结构柱应沿墙高每50cm设置2¢6水平拉节钢筋连接,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0cm。但实际施工中,拉结筋锚固长度不足也不少见。
1.2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1.2.1骨料级配问题
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一般为240mmX240mm,混凝土浇注高度一般都超过2.6m。对于这样较小的断面尺寸,为保证混凝土浇注顺畅密实不出现卡壳断条情况,规范提出骨料粒径不宜大于20cm,但许多施工现场对骨料选配很不认真,往往由于骨料过大而出现不密实和断条情况。
1.2.2坍落度问题
规范要求构造柱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50-70cm,以利于混凝土通过振捣充分流入马牙洞槎内,从而有效地与砌体结合。但实际施工中因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流动性不好,加之捣振不良,造成混凝土内部出现孔洞。表现出蜂窝、麻面,特别是根部易出现烂根情况。
1.2.3根部清理不净
规范要求构造柱根部应预留清扫口,以便清除砌筑时的落地灰、碎砖块等杂物。但很多施工现场不留清扫口或清理不净,导致层层柱根隔层,整个构造柱实质是一个多处断条的钢筋连体柱,且断点又均在楼面上钢筋搭接处,这样柱子不但无法起抗震,反而破坏了墙体节点处的整体性。
1.2.4新老混凝土结合不良
规范规定新老混凝土接槎处须用水冲洗、润湿,再铺1-2cm厚水泥砂浆后方可继续浇注混凝土,而实际施工时这道工序往往被取消,致使新老混凝土界面结合不良,形成暗缝内伤。
1.3砌体施工存在的问题
1.3.1马牙槎留设不规范
留设马牙槎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混凝土构造柱与砌体的有效结合,形成整体,增强抗震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露出砌体的混凝土面来检查混凝土的浇注质量。在这方面的问题有:先进后退(应该是先退后进),槎口高度、深度不一,遇内外墙丁字砌体节点时,内墙只留直槎,个别工程干脆取消马槎。
1.3.2砌体砂浆不清理
砌体施工时,挤揉出的砂浆挂在砖口上,往往不清理。由于每行砖或大或小都有砂浆挤出,相当于减小了构造柱的有效断面尺寸。另外,由于砂浆的阻碍,浇注混凝土时易出现表面蜂窝、孔洞,甚至柱筋外露。
2.应采取的对策
2.1钢筋施工质量控制
2.1.1控制垂直度
为保证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保持垂直,各层施工前均应首先定准柱子的轴线位置,砌筑中严格控制砌体垂直度。以砖为模会直接影响柱子的垂直度,故砌筑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已绑扎的钢筋笼,可用柱与奇砌体的拉结筋来固定。
2.1.2钢筋下料应准确
纵筋下料长度是以一个楼层高度加上搭接长度及弯钩长度为准的。箍筋的弯钩角度应按抗震要求为135度/135度计算。箍筋制作时应计入加密部位的增加数量。
2.1.3拉结筋
应按楼层所需数量事先制作接结筋并放在砌筑操作现场,保证随用随拿,防止漏放。
拉结筋不宜在构造柱中部穿过,应靠在柱子纵筋边,以免浇注混凝土时受阻。
2.2混凝土质量控制
(1)粗骨料粒径不应大于2cm,现场可备用筛子进行筛选或直接选购合适骨料。
(2)多数现场施工构造柱采取一个楼层高度(2.6-3.0m)一次性浇注混凝土的方法,因此必须对混凝土的级配、坍落度、振捣方式严格控制,认真按规范要求操作。
(3)混凝土浇注前应认真清扫柱根部施工垃圾。为方便清扫口内垃圾清理,每层柱混凝土浇注时都应超过楼面板高度5cm左右。清扫口宜在楼层砌筑时分2-3次清理。混凝土正式浇注前用请水冲洗柱根,然后按规范要求,先浇注1-2cm厚水泥浆。
2.3砌筑质量控制
(1)应保证构造柱的轴线与墙体轴线一致,结构应对位。
(2)严格控制垂直度。马牙槎处的砌筑砂浆应饱满密实。
(3)保持砖摸的表面清洁,对挤揉出来的砂浆应用工具随手清除,防止凸出的砂浆被“吃”进构造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