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换镜头数码相机视频功能的发展、应用趋势
这个标题有点拗口,这是因为数码相机的新结构尚未有个统一的命名,我们用“可换镜头的数码相机”来称呼下文要提到的这些相机,是比较合适的。刚过去不久的2009年中,数码单反相机市场并未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随着经济危机而陷入低迷,反而是各种新技术和新机器层出不穷,很是热闹了一番,其中高清视频拍摄功能可以说是最热门的功能之一。同时,最新“火起来”的M4/3阵营也没有忽略这个功能,而且推出了LUMIX GH1这种拥有强悍视频功能的机型。可换镜头的相机拍摄高清视频,究竟是今后影像工作者必学的一门技术,影友的一项新乐趣,还是……仅仅是厂商们拉动“相机GDP”的一个新增长点?
它们,可以拍摄多样化的高清视频
实际上,因为拥有远大于民用摄像机的感光元件尺寸,可换镜头的相机拍摄高清视频与摄像机的主要不同在于:能拍摄浅景深的画面,而且可以通过更换镜头实现更多样的画面效果。
从第一台能拍摄高清视频的单反相机D90发布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无论是传统的单反结构相机,还是新的“单镜不反光”结构,都有能拍摄高清视频的机型出现,似乎这功能已经成了今后可更换镜头相机的一个重要指标。推出这类产品的相机厂商们都在这项功能上大加宣传,不管是不是影友们真的都在用这个功能。截止到笔者发稿,市场上能拍高清视频的可换镜头相机有:佳能EOS-1D Mark Ⅳ、EOS 5D Mark Ⅱ、EOS 7D、EOS 500D;尼康D3s、D300s、D90、D5000;宾得K-7、K-x;奥林巴斯EP-1、EP-2;Panasonic GH1、GF1;理光GXR;三星NX10。它们都能拍摄分辨率为1280×720像素的高清视频,有几台还能拍分辨率达到1920×1080像素、25帧/秒以上的高清视频。比较典型的是佳能EOS 5D Mark Ⅱ,更新固件后拥有全手动功能,可以拍出非常多样化的高素质高清视频,它在动态影像上的可能性是空前的,性价比更超过了动辄上百万的电影摄影机;尚未在中国上市的Panasonic GH1也比较独特,虽然是M4/3画幅格式,但是通过独有的14-140mm自动对焦镜头,可以实现超静音状态下的连续自动对焦,和摄像机一样!传言中尚未推出的索尼RX是否拥有这种功能,我们仍不得而知,但根据目前某些海外媒体的专访,索尼可能不会在单反系统加入视频功能,而会“专注于为自己的Handycam做好设计和规划”。
Info:
高清视频的两种格式
所谓的“高清”是与目前我们的标清电视制式相对的,标清电视画面的分辨率为720×576(PAL制,大部分欧洲地区和大部分亚洲地区)和720×480(美国、日本等地区)。高清(High Definition)电视的标准则为1920×1080(大部分欧洲地区和大部分亚洲地区)和1280×720(美国、日本等地区),我国认定的高清电视标准是1920×1080。目前市场上从小数码相机到可换镜头相机,能拍摄的高清视频都是这两种格式。当然分辨率能达到1920×1080的更好。
谁用它?谁玩儿它?
2009年底,数码影像玩家们在经常光顾的Dpreview网站上看到了一篇名为《Beginner’s guide to HD video》(高清视频入门指南)的文章,文章内容姑且不谈,这篇被放在首页显著位置的文章说明:国内外影像玩家都面临着高清视频基础知识“扫盲”的问题,也更说明了这个功能在相机上的普及已成定势,那么谁在用它?大家怎么用它?
专业领域需求:多媒体新闻报道、短片制作
虽然说“报纸已死”为时尚早,但作为报纸核心业务的新闻报道,网络已经成了最重要的媒介,多媒体报道更是在潮头浪尖上。由Brain Storm在纽约创办的多媒体工作室Media Storm似乎已经成了多媒体报道领域的“明星工作室”,他们制作的多媒体报道专题结合了照片、视频和声音等元素,其中的专题《Kingsley’s Crossing》还获得了艾美奖,这意味着掌握评判权的传统影像领域对网络多媒体的承认;玛格南几年前就推出了Magnum In Motion(动感玛格南)的相关内容,将经典的报道摄影与声音素材相结合,被圈内认为是更符合静态摄影多媒体发展方向的;国内一些大报的视觉部门也早已开始多媒体方面的尝试。用惯了相机的摄影记者,会首先选择用可拍视频的相机来开始这一步,在新闻报道领域,这些相机可能会大有可为。另外,在商业院线和电视剧之外的所有短片制作领域,无论是网络视频广告、产品的视频宣传片还是歌手MV,那些不断“接活儿”的制作人都很有可能选择这些相机来拍摄,因为他们能拍的效果,若使用摄像机/摄影机系统,可能需要花费数十倍于相机的成本。在专业领域中,这两部分人群可能会是今后的主要用户。
非专业领域需求:影友体验、家庭用户
相机因数码化而能不断推出全新功能,影友因而有了更多可玩的东西,影友中藏龙卧虎,无论是把这个技术玩儿的特炫,拍出新奇的视频效果,还是用它去拍摄自己的影像作品,笔者认为,定会有人用这个新功能玩儿出新的花样来。另外,那些拍摄宝宝出生、家庭欢聚的家庭用户,也从此多了一种选择:用相机拍摄高画质的高清视频,拥有电影一样的浅景深画面效果,家庭录像的视觉质感可以不再像以往一样粗糙。这种相机在影友和家庭用户中拥有更广大的用武之地。当然其普及性仍难以达到用相机拍照的程度,因为除了涉及到视频编辑等技术关卡,视频拍摄和处理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Link:
http://www.mediastorm.org/
由Brian Storm创立的多媒体工作室,致力于多媒体内容提供与技术推广,为《美国国家地理》、路透社、苹果公司等多家客户提供内容及服务,在网站上可以看到他们制作的一些精彩项目。
Link:
http://inmotion.magnumphotos.com/
玛格南仍然走在潮流的最前面,几年前就在自己的官方页面上推出了In Motion板块,通过经典的照片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的流媒体内容与MediaStorm有显著区别,更强调照片本身的力量。
技术去向何方
既然可换镜头相机拍摄高清视频已经广泛存在于产品中,在需求的层面也并非没有扩展余地,那么我们不妨大胆猜测,这项技术将朝什么方向发展,未来我们可能会用上什么样的产品。
专业领域:全手动功能、超静音连续自动对焦镜头、整套影像系统解决方案、更专业的视频格式
专业领域的潜在用户,我们上文已经进行了分析,他们需要的一些功能,在某些相机上已经具备了,例如全手动功能(佳能EOS 5D Mark Ⅱ),专业用户能够掌握机器的性能,也需要通过全手动功能来实现苛刻精确的效果。由于以往相机和摄像机在对焦功能上的要求不同,目前只有Panasonic配合GH1推出的14-140mm镜头具备超静音连续自动对焦功能,而对于很多要求快速拍摄的项目来说(例如新闻报道领域),手动对焦显然并不十分适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相机厂商或镜头厂商会推出专门针对摄像用途的静音连续自动对焦镜头,当然,在非记录类影像的拍摄领域,手动对焦镜头仍会有一定市场,但需要专门的跟焦辅助设备与之搭配,针对相机的跟焦器等,国外已经有不少厂商开发出来了。另外,与拍照一样,拍视频也需要相应的整套附件,其中有些可以和拍照所用的通用(滤镜等),有些则需要针对相机视频功能进行单独设计,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厂商在推出此类附件,从取景器、麦克风支架到托架一应俱全。如果相机厂家能推出供选购的整套视频拍摄附件产品,应该会有更好的完整性。在视频格式方面,目前所拍格式均为采用AVC编码方式压缩的,压缩比较高,虽然文件较小,但对后期编辑系统的硬件配置要求高,若厂商能开发一些供用户单独下载的固件,可令相机拍摄压缩比较小的高清格式,这样,使用不同的固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领域的需要,对相机进行个性化设置,以配合自己的需求。这样一来,拍视频,就不仅仅是这台相机的一个功能,而是它可以应付得来,并且完成得很好的一项专门任务了。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非专业领域:超静音连续自动对焦镜头、高压缩比文件格式、更强的分享功能
超静音连续自动对焦镜头,就像GH1的那只镜头一样,并非仅是专业领域用户的需求,在非专业领域,给家人拍摄、记录家人生活,大家更需要这样的镜头。目前的自动对焦镜头在拍摄视频的时候,对焦速度慢,而且噪音很大,况且,实在少有人会用手动跟焦的方式来拍摄家人的聚会。厂家若想让用户真的用相机来拍摄记录日常的视频,就要推出静音连续自动对焦镜头,我们相信某些不拥有DV产品线的厂家会继续推出此类镜头的。在文件格式上,一方面,考虑到没有很多家庭用户会对视频进行编辑,另外一方面,也为了和专业用户购买的产品拉开差距,这类相机拍摄的视频格式可能会仍然延续目前的高压缩比模式。同时,此类用户更强调视频的快速分享,目前已经有一些不可更换镜头的小相机具备了网络分享功能,可拍摄后直接上传到视频网站进行分享,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类似K-x这类入门级单反相机上,也会拥有此类功能。
新的使用者,新的问题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国内外都开始有人使用可换镜头相机来拍摄视频,主要包括传媒报道领域和影片制作领域两部分,而其实这两部分使用者是不同的。以前就从事视频制作、广告制作、纪录片和电影制作等工作的人群,对视频设备的拍摄操作熟悉(其操作与拍照有很大不同),对照相机也不陌生,很容易熟悉数码相机拍视频的操作,更重要的是,他们熟悉动态影像的拍摄和讲故事、传达信息的方式,这是与拍照完全不同的。而对于以前只负责拍照的图片摄影师来说,让他们制作流媒体内容,就相对来说更困难一些,因为静态照片和动态视频流的信息传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要学会照片、声音和视频的有机结合,学会叙述故事的不同方式。当然,这涉及到今后的流媒体内容,其形式的发展方向。有人说简单的照片声音结合不算流媒体;有人说过多的视频影响了照片传达信息的力量,更削弱了摄影记者的地位;更有人说它会更像纪录片……种种说法,其实都需要一个基本的起点:传统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团队完整掌握了动态影像的叙述方式,只有这个基本关过了,再与自己的图片摄影优势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精彩的流媒体内容。当然,在可以预见的今后几年中,这些内容的点击量,就会与记者团队乃至媒体的经济回报产生联系。
市场因素技术发展的推动和抑制
在我们对这项技术有希冀、进行判断的同时,我们无法忽略市场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在DV市场上“独大”的索尼,并未在自己的单反相机上加入高清视频拍摄功能,而没有DV产品的尼康却不遗余力。这一点和M4/3系统以及非单反结构的APS画幅可换镜头相机有类似的地方——一定是奥林巴斯、松下、理光等这些在全画幅数码单反上没有获利的厂商在推动它的发展——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热衷于追逐全画幅这个“神话”,这就好像我们不能指望房地产的泡沫由银行和地方政府来终结一样。同时,具有相应的视频技术储备又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硬件生产技术还是软件研发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具有丰富视频设备生产经验的Panasonic会在M4/3系统上更大力推广视频拍摄功能;佳能公司同样拥有较丰富的视频设备研发、生产经验,但它的业务级视频设备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却不如索尼和Panasonic,也就是说它的“机会成本”更低,在专业用户这部分,佳能是有可能再推出更专业的解决方案的(新闻报道领域有大量佳能相机的用户)。至于其他一些厂商,更加易用、易分享的一些功能(例如网络分享功能)可能会是他们的选择。在视频拍摄领域,未来的可换镜头相机仍大有可为。它是技术发展结果,是市场宣传因素,是专业人群的工具,当然也是影友们的乐趣。
(责任编辑:张一)
这个标题有点拗口,这是因为数码相机的新结构尚未有个统一的命名,我们用“可换镜头的数码相机”来称呼下文要提到的这些相机,是比较合适的。刚过去不久的2009年中,数码单反相机市场并未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随着经济危机而陷入低迷,反而是各种新技术和新机器层出不穷,很是热闹了一番,其中高清视频拍摄功能可以说是最热门的功能之一。同时,最新“火起来”的M4/3阵营也没有忽略这个功能,而且推出了LUMIX GH1这种拥有强悍视频功能的机型。可换镜头的相机拍摄高清视频,究竟是今后影像工作者必学的一门技术,影友的一项新乐趣,还是……仅仅是厂商们拉动“相机GDP”的一个新增长点?
它们,可以拍摄多样化的高清视频
实际上,因为拥有远大于民用摄像机的感光元件尺寸,可换镜头的相机拍摄高清视频与摄像机的主要不同在于:能拍摄浅景深的画面,而且可以通过更换镜头实现更多样的画面效果。
从第一台能拍摄高清视频的单反相机D90发布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无论是传统的单反结构相机,还是新的“单镜不反光”结构,都有能拍摄高清视频的机型出现,似乎这功能已经成了今后可更换镜头相机的一个重要指标。推出这类产品的相机厂商们都在这项功能上大加宣传,不管是不是影友们真的都在用这个功能。截止到笔者发稿,市场上能拍高清视频的可换镜头相机有:佳能EOS-1D Mark Ⅳ、EOS 5D Mark Ⅱ、EOS 7D、EOS 500D;尼康D3s、D300s、D90、D5000;宾得K-7、K-x;奥林巴斯EP-1、EP-2;Panasonic GH1、GF1;理光GXR;三星NX10。它们都能拍摄分辨率为1280×720像素的高清视频,有几台还能拍分辨率达到1920×1080像素、25帧/秒以上的高清视频。比较典型的是佳能EOS 5D Mark Ⅱ,更新固件后拥有全手动功能,可以拍出非常多样化的高素质高清视频,它在动态影像上的可能性是空前的,性价比更超过了动辄上百万的电影摄影机;尚未在中国上市的Panasonic GH1也比较独特,虽然是M4/3画幅格式,但是通过独有的14-140mm自动对焦镜头,可以实现超静音状态下的连续自动对焦,和摄像机一样!传言中尚未推出的索尼RX是否拥有这种功能,我们仍不得而知,但根据目前某些海外媒体的专访,索尼可能不会在单反系统加入视频功能,而会“专注于为自己的Handycam做好设计和规划”。
Info:
高清视频的两种格式
所谓的“高清”是与目前我们的标清电视制式相对的,标清电视画面的分辨率为720×576(PAL制,大部分欧洲地区和大部分亚洲地区)和720×480(美国、日本等地区)。高清(High Definition)电视的标准则为1920×1080(大部分欧洲地区和大部分亚洲地区)和1280×720(美国、日本等地区),我国认定的高清电视标准是1920×1080。目前市场上从小数码相机到可换镜头相机,能拍摄的高清视频都是这两种格式。当然分辨率能达到1920×1080的更好。
谁用它?谁玩儿它?
2009年底,数码影像玩家们在经常光顾的Dpreview网站上看到了一篇名为《Beginner’s guide to HD video》(高清视频入门指南)的文章,文章内容姑且不谈,这篇被放在首页显著位置的文章说明:国内外影像玩家都面临着高清视频基础知识“扫盲”的问题,也更说明了这个功能在相机上的普及已成定势,那么谁在用它?大家怎么用它?
专业领域需求:多媒体新闻报道、短片制作
虽然说“报纸已死”为时尚早,但作为报纸核心业务的新闻报道,网络已经成了最重要的媒介,多媒体报道更是在潮头浪尖上。由Brain Storm在纽约创办的多媒体工作室Media Storm似乎已经成了多媒体报道领域的“明星工作室”,他们制作的多媒体报道专题结合了照片、视频和声音等元素,其中的专题《Kingsley’s Crossing》还获得了艾美奖,这意味着掌握评判权的传统影像领域对网络多媒体的承认;玛格南几年前就推出了Magnum In Motion(动感玛格南)的相关内容,将经典的报道摄影与声音素材相结合,被圈内认为是更符合静态摄影多媒体发展方向的;国内一些大报的视觉部门也早已开始多媒体方面的尝试。用惯了相机的摄影记者,会首先选择用可拍视频的相机来开始这一步,在新闻报道领域,这些相机可能会大有可为。另外,在商业院线和电视剧之外的所有短片制作领域,无论是网络视频广告、产品的视频宣传片还是歌手MV,那些不断“接活儿”的制作人都很有可能选择这些相机来拍摄,因为他们能拍的效果,若使用摄像机/摄影机系统,可能需要花费数十倍于相机的成本。在专业领域中,这两部分人群可能会是今后的主要用户。
非专业领域需求:影友体验、家庭用户
相机因数码化而能不断推出全新功能,影友因而有了更多可玩的东西,影友中藏龙卧虎,无论是把这个技术玩儿的特炫,拍出新奇的视频效果,还是用它去拍摄自己的影像作品,笔者认为,定会有人用这个新功能玩儿出新的花样来。另外,那些拍摄宝宝出生、家庭欢聚的家庭用户,也从此多了一种选择:用相机拍摄高画质的高清视频,拥有电影一样的浅景深画面效果,家庭录像的视觉质感可以不再像以往一样粗糙。这种相机在影友和家庭用户中拥有更广大的用武之地。当然其普及性仍难以达到用相机拍照的程度,因为除了涉及到视频编辑等技术关卡,视频拍摄和处理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Link:
http://www.mediastorm.org/
由Brian Storm创立的多媒体工作室,致力于多媒体内容提供与技术推广,为《美国国家地理》、路透社、苹果公司等多家客户提供内容及服务,在网站上可以看到他们制作的一些精彩项目。
Link:
http://inmotion.magnumphotos.com/
玛格南仍然走在潮流的最前面,几年前就在自己的官方页面上推出了In Motion板块,通过经典的照片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的流媒体内容与MediaStorm有显著区别,更强调照片本身的力量。
技术去向何方
既然可换镜头相机拍摄高清视频已经广泛存在于产品中,在需求的层面也并非没有扩展余地,那么我们不妨大胆猜测,这项技术将朝什么方向发展,未来我们可能会用上什么样的产品。
专业领域:全手动功能、超静音连续自动对焦镜头、整套影像系统解决方案、更专业的视频格式
专业领域的潜在用户,我们上文已经进行了分析,他们需要的一些功能,在某些相机上已经具备了,例如全手动功能(佳能EOS 5D Mark Ⅱ),专业用户能够掌握机器的性能,也需要通过全手动功能来实现苛刻精确的效果。由于以往相机和摄像机在对焦功能上的要求不同,目前只有Panasonic配合GH1推出的14-140mm镜头具备超静音连续自动对焦功能,而对于很多要求快速拍摄的项目来说(例如新闻报道领域),手动对焦显然并不十分适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相机厂商或镜头厂商会推出专门针对摄像用途的静音连续自动对焦镜头,当然,在非记录类影像的拍摄领域,手动对焦镜头仍会有一定市场,但需要专门的跟焦辅助设备与之搭配,针对相机的跟焦器等,国外已经有不少厂商开发出来了。另外,与拍照一样,拍视频也需要相应的整套附件,其中有些可以和拍照所用的通用(滤镜等),有些则需要针对相机视频功能进行单独设计,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厂商在推出此类附件,从取景器、麦克风支架到托架一应俱全。如果相机厂家能推出供选购的整套视频拍摄附件产品,应该会有更好的完整性。在视频格式方面,目前所拍格式均为采用AVC编码方式压缩的,压缩比较高,虽然文件较小,但对后期编辑系统的硬件配置要求高,若厂商能开发一些供用户单独下载的固件,可令相机拍摄压缩比较小的高清格式,这样,使用不同的固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领域的需要,对相机进行个性化设置,以配合自己的需求。这样一来,拍视频,就不仅仅是这台相机的一个功能,而是它可以应付得来,并且完成得很好的一项专门任务了。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非专业领域:超静音连续自动对焦镜头、高压缩比文件格式、更强的分享功能
超静音连续自动对焦镜头,就像GH1的那只镜头一样,并非仅是专业领域用户的需求,在非专业领域,给家人拍摄、记录家人生活,大家更需要这样的镜头。目前的自动对焦镜头在拍摄视频的时候,对焦速度慢,而且噪音很大,况且,实在少有人会用手动跟焦的方式来拍摄家人的聚会。厂家若想让用户真的用相机来拍摄记录日常的视频,就要推出静音连续自动对焦镜头,我们相信某些不拥有DV产品线的厂家会继续推出此类镜头的。在文件格式上,一方面,考虑到没有很多家庭用户会对视频进行编辑,另外一方面,也为了和专业用户购买的产品拉开差距,这类相机拍摄的视频格式可能会仍然延续目前的高压缩比模式。同时,此类用户更强调视频的快速分享,目前已经有一些不可更换镜头的小相机具备了网络分享功能,可拍摄后直接上传到视频网站进行分享,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类似K-x这类入门级单反相机上,也会拥有此类功能。
新的使用者,新的问题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国内外都开始有人使用可换镜头相机来拍摄视频,主要包括传媒报道领域和影片制作领域两部分,而其实这两部分使用者是不同的。以前就从事视频制作、广告制作、纪录片和电影制作等工作的人群,对视频设备的拍摄操作熟悉(其操作与拍照有很大不同),对照相机也不陌生,很容易熟悉数码相机拍视频的操作,更重要的是,他们熟悉动态影像的拍摄和讲故事、传达信息的方式,这是与拍照完全不同的。而对于以前只负责拍照的图片摄影师来说,让他们制作流媒体内容,就相对来说更困难一些,因为静态照片和动态视频流的信息传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要学会照片、声音和视频的有机结合,学会叙述故事的不同方式。当然,这涉及到今后的流媒体内容,其形式的发展方向。有人说简单的照片声音结合不算流媒体;有人说过多的视频影响了照片传达信息的力量,更削弱了摄影记者的地位;更有人说它会更像纪录片……种种说法,其实都需要一个基本的起点:传统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团队完整掌握了动态影像的叙述方式,只有这个基本关过了,再与自己的图片摄影优势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精彩的流媒体内容。当然,在可以预见的今后几年中,这些内容的点击量,就会与记者团队乃至媒体的经济回报产生联系。
市场因素技术发展的推动和抑制
在我们对这项技术有希冀、进行判断的同时,我们无法忽略市场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在DV市场上“独大”的索尼,并未在自己的单反相机上加入高清视频拍摄功能,而没有DV产品的尼康却不遗余力。这一点和M4/3系统以及非单反结构的APS画幅可换镜头相机有类似的地方——一定是奥林巴斯、松下、理光等这些在全画幅数码单反上没有获利的厂商在推动它的发展——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热衷于追逐全画幅这个“神话”,这就好像我们不能指望房地产的泡沫由银行和地方政府来终结一样。同时,具有相应的视频技术储备又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硬件生产技术还是软件研发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具有丰富视频设备生产经验的Panasonic会在M4/3系统上更大力推广视频拍摄功能;佳能公司同样拥有较丰富的视频设备研发、生产经验,但它的业务级视频设备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却不如索尼和Panasonic,也就是说它的“机会成本”更低,在专业用户这部分,佳能是有可能再推出更专业的解决方案的(新闻报道领域有大量佳能相机的用户)。至于其他一些厂商,更加易用、易分享的一些功能(例如网络分享功能)可能会是他们的选择。在视频拍摄领域,未来的可换镜头相机仍大有可为。它是技术发展结果,是市场宣传因素,是专业人群的工具,当然也是影友们的乐趣。
(责任编辑: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