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白如何去挖掘材料,如何开头、结尾等;但學生往往还是套用作文模式,仿照优秀作文范例,依葫芦画瓢,一篇文章写出来,假话、套话连篇,没有半点真实内容。怎样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让习作成为“有米之炊”,是值得每位语文老师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以习作要求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打开生活的大门,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认知他人、认知自我,寻找到一切可入文的情景。
习作教学生活化的组织与操作
习作教学生活化应如何组织和操作呢?下面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父母之爱”为例加以说明。
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在习作之前,笔者会根据要求布置学生先完成“父母一天工作和生活情况”的调查,并讲清楚调查的注意事项。
反躬认知,懂得感恩 通过调查,真实地了解父母的辛劳,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和认识。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妈妈每天6点起床,送我上学后,再赶去商店;中午11点25分接我回家吃饭,1点15分送我上学,然后赶去商店;下午5点接我放学;晚上一般11点才睡觉。”
互相交流,产生共鸣 在学生完成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①在调查过程中,你对父母的实际生活状况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对比自己在调查了解之前和调查了解之后,心中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或想法?②你有没有不理解父母或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现在理解了吗?③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在老师有意识地组织调查活动和讨论交流后,学生们形成了独特的情感体验,也积累了较为典型的写作素材,此时,积压在心中的话就想一口气把它说出来,一吐为快。
习作教学对比与效果
继续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父母之爱”为例对比分析。
符合新课标,顺应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走进学生生活。”这是一个极有现实意义的倡导。习作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习作靠生活的积累,习作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学生的习作材料大都是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听过的或经历过的,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原生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习作空间,学生才能步入习作的天地。(如表)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条件和空间 现在语文课程安排一般一周只有两节习作课,教师一般要从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学生再起稿、誊写,全都在教室里用两个课时完成,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习作教学首先应该打破传统的做法,让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习作课前一天、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搜集信息,充分拟稿,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就不是“空话”“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生活。
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吐强烈欲望 记得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场景描写”时,笔者在指导课上就列举了一些学生常见的场景,如校运会、六一游园、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在讨论交流时笔者就发现:平时因忙于应试教育,学生的活动时间明显少了,他们很想来一次拔河比赛。于是,笔者灵机一动,马上把学生带到操场,分开男女同学各进行了一次实地“演练”,然后再进行写作。结果让笔者大出所望:就是那些平时咬笔头凑格子的学生,也能完整地写出了比赛的全过程,由原来的“兔尾”变成了“豹尾”,洋洋洒洒两三页,而且文从字顺,富有感情。
由此可见,习作教学生活化这一举措确实不错。它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空间;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它冲破习作的条条框框,形成顺势写作,为学生营造出生机勃勃的写作源泉。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中心小学)
习作教学生活化的组织与操作
习作教学生活化应如何组织和操作呢?下面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父母之爱”为例加以说明。
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在习作之前,笔者会根据要求布置学生先完成“父母一天工作和生活情况”的调查,并讲清楚调查的注意事项。
反躬认知,懂得感恩 通过调查,真实地了解父母的辛劳,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和认识。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妈妈每天6点起床,送我上学后,再赶去商店;中午11点25分接我回家吃饭,1点15分送我上学,然后赶去商店;下午5点接我放学;晚上一般11点才睡觉。”
互相交流,产生共鸣 在学生完成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①在调查过程中,你对父母的实际生活状况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对比自己在调查了解之前和调查了解之后,心中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或想法?②你有没有不理解父母或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现在理解了吗?③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在老师有意识地组织调查活动和讨论交流后,学生们形成了独特的情感体验,也积累了较为典型的写作素材,此时,积压在心中的话就想一口气把它说出来,一吐为快。
习作教学对比与效果
继续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父母之爱”为例对比分析。
符合新课标,顺应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走进学生生活。”这是一个极有现实意义的倡导。习作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习作靠生活的积累,习作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学生的习作材料大都是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听过的或经历过的,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原生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习作空间,学生才能步入习作的天地。(如表)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条件和空间 现在语文课程安排一般一周只有两节习作课,教师一般要从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学生再起稿、誊写,全都在教室里用两个课时完成,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习作教学首先应该打破传统的做法,让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习作课前一天、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搜集信息,充分拟稿,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就不是“空话”“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生活。
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吐强烈欲望 记得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场景描写”时,笔者在指导课上就列举了一些学生常见的场景,如校运会、六一游园、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在讨论交流时笔者就发现:平时因忙于应试教育,学生的活动时间明显少了,他们很想来一次拔河比赛。于是,笔者灵机一动,马上把学生带到操场,分开男女同学各进行了一次实地“演练”,然后再进行写作。结果让笔者大出所望:就是那些平时咬笔头凑格子的学生,也能完整地写出了比赛的全过程,由原来的“兔尾”变成了“豹尾”,洋洋洒洒两三页,而且文从字顺,富有感情。
由此可见,习作教学生活化这一举措确实不错。它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空间;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它冲破习作的条条框框,形成顺势写作,为学生营造出生机勃勃的写作源泉。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