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文章指出国际金融专业的建设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地域特点、体现专业特色,才能培养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国际金融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中国-东盟 国际金融 专业建设 研究和实践
一、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之后,中国巨大的金融市场和大量的投资机会吸引了众多国际金融业务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大举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聚焦中国。另一方面,伴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懂投资、会管理的国际金融人才需求量也大幅上升。
我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中心,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文件精神于2007年开始设立国际金融专业,至今已有5年的实践。
二、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革,如何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开发合适的课程,建立合理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是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新一轮挑战。
针对我院国际金融专业建设,我们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入企业、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学校之间,广泛咨询行业人士、专家学者、借鉴其他学校经验,并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等调查形式,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并调查我院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情感、态度、反应与建议等。进一步明确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二) 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金融企业供需双方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因为毕业生社会综合能力差, 特别是动手能力跟不上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被金融企业所接受。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系统是重要原因之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技术与技能性,而且要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如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是关键。
(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1.校内模拟实训室
学院已建立金融证券综合模拟实训室,主要包括模拟银行系统和结算业务系统以及股票交易、外汇交易等。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相关的实训内容。系统提供全真金融模拟实习资料,营造全真的金融环境,使学生熟悉包括开立账户、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银行承兑、电汇、票汇等多种业务。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要与学校的两个实训阶段的教学内容相吻合。在这一总体思考的前提下,本专业主要选择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2010年上半年,我院与广发证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南宁星湖路证券营业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并就国际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四)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专业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双师比例较低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通过教师自我提升、在职培训、挂职锻炼等途径。并且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将富有实践经验、热心教育事业的行业专家或业务骨干请进课堂。
三、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经过5年的研究和实践,我院国际金融专业建设有一定的成效,形成一定的特色。
(一)体现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特色
我们在对国际金融一线服务人才的培养上,尤其强调学生要有双语交流能力。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在课程类型上除了基础的高职英语外,我们还开设了泰国语模块、越南语模块和英语模块等外语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此外还把金融英语定为核心课程。
(二)将“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双证书”教育纳入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中
1.邀请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负责人来校开展金融专题讲座;邀请企业的部分讲师参与课程讲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2.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至少获取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办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班,进一步推行“双证书”教育。
四、总结
完善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建设,探讨国际金融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适合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院培养的人才质量,也有利于加强学院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更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卫芳,樊祎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2]谢振中.高等职业院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第6卷(3).
本文系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优化的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2010JGA203)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关键词 中国-东盟 国际金融 专业建设 研究和实践
一、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之后,中国巨大的金融市场和大量的投资机会吸引了众多国际金融业务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大举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聚焦中国。另一方面,伴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懂投资、会管理的国际金融人才需求量也大幅上升。
我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中心,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文件精神于2007年开始设立国际金融专业,至今已有5年的实践。
二、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革,如何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开发合适的课程,建立合理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是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新一轮挑战。
针对我院国际金融专业建设,我们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入企业、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学校之间,广泛咨询行业人士、专家学者、借鉴其他学校经验,并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等调查形式,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并调查我院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情感、态度、反应与建议等。进一步明确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二) 修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金融企业供需双方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因为毕业生社会综合能力差, 特别是动手能力跟不上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被金融企业所接受。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系统是重要原因之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技术与技能性,而且要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如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是关键。
(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1.校内模拟实训室
学院已建立金融证券综合模拟实训室,主要包括模拟银行系统和结算业务系统以及股票交易、外汇交易等。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相关的实训内容。系统提供全真金融模拟实习资料,营造全真的金融环境,使学生熟悉包括开立账户、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银行承兑、电汇、票汇等多种业务。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要与学校的两个实训阶段的教学内容相吻合。在这一总体思考的前提下,本专业主要选择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2010年上半年,我院与广发证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南宁星湖路证券营业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并就国际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四)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专业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双师比例较低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通过教师自我提升、在职培训、挂职锻炼等途径。并且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将富有实践经验、热心教育事业的行业专家或业务骨干请进课堂。
三、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经过5年的研究和实践,我院国际金融专业建设有一定的成效,形成一定的特色。
(一)体现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特色
我们在对国际金融一线服务人才的培养上,尤其强调学生要有双语交流能力。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在课程类型上除了基础的高职英语外,我们还开设了泰国语模块、越南语模块和英语模块等外语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此外还把金融英语定为核心课程。
(二)将“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双证书”教育纳入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中
1.邀请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负责人来校开展金融专题讲座;邀请企业的部分讲师参与课程讲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2.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至少获取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办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班,进一步推行“双证书”教育。
四、总结
完善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建设,探讨国际金融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适合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院培养的人才质量,也有利于加强学院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更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卫芳,樊祎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2]谢振中.高等职业院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第6卷(3).
本文系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优化的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2010JGA203)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