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探索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52735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让学生写出真实而有新意的作文呢?本文就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反弹琵琶,创新主题
  相信不少语文教师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看到学生胸有成竹地回答“懂了”,心中满怀欢喜;然而,等到学生将作文交上来的时候,认真一看,却大跌眼镜——不少学生的作文是胡摘乱抄、毫无新意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提前一两天将作文要求告诉学生,让他们自主构思,确定主题。等到师生交流习作主题时,邀请作文水平不一样的学生一起来分享,并根据回答情况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反弹琵琶法”(反向立意法),突破思维定势,从常规的反面入手,使作文独辟蹊径,饶有新意。例如,在指导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作文时,我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的爱”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并鼓励学生从常规话题的反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挖掘,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过分的爱”是会限制个人的独立成长的,让他们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而不需要父母的溺爱),也需要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以此为主题进行写作,作文会更显新颖,更有张力。
  二、另辟蹊径,创新内容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生活是写作灵感的源泉。曾经有一位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们真的不知道写什么,只能查查作文选,把能用的事例抄下来。例如,上次您让我们写关于‘母爱’的一件事,作文选里很多作文都是围绕‘我生病了,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这样的主题来写的。”学生没有留心生活上的细节,怎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呢?针对这种情况,我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上的有心人,用心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细节,收集生活材料,并将找来的材料分享给班里的其他同学,我也把生活中有新意的材料分享给他们,让学生了解哪些生活材料是有新意的、有价值的。渐渐地,学生也能自主找出生活中的新材料,并习惯于将它们与同学分享,其作文也变得更加充实,内容也更有新意。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和自身的引导作用。例如,当学生面对司空见惯的写景题材时,学生倾向于依样画葫芦,把自己以前的作文照搬过来,不是按一年四季来写景,就是按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来写。对此,我及时引导:写景不能单单写景,应该适当地描写生活的场面。这时,一位学生另辟蹊径,他这样写道:“……人民公园里,一位位大妈手挥扇子,翩翩起舞;一个个太极爱好者手脚舞动,挥洒自如;一群群小不点牵动着手中的线,让风筝飞呀飞……”这愉悦动听的音乐,这舞动人心的场面为美丽的自然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可见,学生先构思,教师再引导,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独具匠心,创新结构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奇勢迭出的山峰一样耐看。然而,出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平铺直叙的,没有任何曲折起伏。对此,我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结合相关内容,向学生耐心讲解倒叙、插叙、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并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总分式”“对照式”等文章结构,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阅读课外书时注意分析文章结构,在写作时则大胆创新文章结构,写出新意。
  四、别开生面,创新表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语言干瘪、苍白无力是小学生作文中的常见问题,要让学生的作文富有新意和可读性,还需在“创新表达”方面下功夫。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在词语运用上进行创新,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读书成长册”,在进行阅读时,积累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好词佳句,并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句式描写自己的小伙伴,他们的表达“各尽其妙”:“我的小伙伴像猴子的屁股——坐不住”“我的小伙伴像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我的小伙伴像大象的屁股——推不动”。可以说,这种做法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还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句式变换的训练,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根据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相关句式。例如,学习了《穷人》之后,我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之后的一段对话。学生认真查看“读书成长册”,并与同学、教师用心交流,运用了不同的句式,较好地完成了续写任务。
  责任编辑 黄铭钊
其他文献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在峰会闭幕式上表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对于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大现实作用和深远战略意义。围绕峰会的主题、成效、影响力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汤贞敏。  粤港澳教育交流合作亟需突破创新  记 者:请您谈谈今年峰会主题的背景和原因。  汤贞敏:第六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以“新时代、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
期刊
目的本研究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及心功能、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我科2
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说过:“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因此,历史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无论是西方文明源头的古代希腊还是地处东亚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都很重视历史,都曾出现过许多史学家和历史著作,为我们了解自己的前世今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源。而我们今天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知道过去的人与事,也不仅是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过去、思考现在、预测未来,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过去走来,活在当下,面
期刊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文学与艺术板块的内容是比较难处理的,一不小心就成了诗文分析或艺术鉴赏。在高中历史课堂探索中,我发现情思历史教学模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情思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情思历史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生命成长,那么以情思历史教学模式如何设计这些课呢?下面以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梨园春秋》一课为例,谈谈在文艺史学习中如何构建生命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梨园春秋》一课时间跨度大,涉及的
期刊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曾特别强调:“人类文明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历史。”历史是人的活动,灵性的历史课堂需要突显人性,体现知、情、意、行。灵性课堂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知识、有情感、有意志、有行动的人。  一、知性:历史知识与现实的人  知性即有知识的人,通过历史史实的学习让人有知识。课程规定了学生所要学的内容,课程所选择的要掌握的知识是必要的手段也是学习的基础,让现实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強调,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本文以教学《绿色蝈蝈》为例,从“情景探究、发现式探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不完全探究”五个方面阐述“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情境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意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初中教师面对的正是一群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语的关键期,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能力,为学生有效学习语文乃至学习其他学科夯实基础。  一、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汉字,是中国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结。小学生所要认识的3500个常用汉字,是进行正常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