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任务就是给人才搭建一个优秀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带领探路者走向下一个10年
盛发强来了,身着户外装的他个子不高,面庞黑瘦,目光中透着坚定。自从探路者公司上市后,这个西北汉子就在有意躲避媒体,他笃信,那些真正成功的公司没有“故事”,因为管理就像登山,需要一步步扎实地迈进,不能仅凭短暂的热情,而要付出长期的努力。
在探路者公司,户外运动已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在公司上市前的几周,盛发强还组织员工一同在香山徒步数十公里。而他的妻子王静则在千里之遥的尼泊尔向马纳斯鲁峰发起挑战——她是中国第一位由境外登上这座世界第八高峰的女性。与妻子这位极限运动爱好者相比,盛发强只能算是个普通驴友。
创业10余年,盛发强将一家原本只是专营帐篷的“家族企业”打造成中国户外行业的第一品牌。探路者在上市之初曾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但对其快速发展以及定位等问题,外界也存在种种争论。面对各种质疑,身为董事长的盛发强却显得很平静。
上市后的探路者已经解决了资金问题,目前盛发强正在为公司寻找一名合适的CEO,当记者问及选择标准时,他向《中国新时代》坦言:“我喜欢《从优秀到卓越》中‘第5级经理人’那样的人。”事实上,盛发强身上,正散发着书中所说的“平和而执著、谦逊而无畏”的特质。
帐篷起家
生于大漠敦煌的人骨子里就有一种不羁的性格。“我从小就很独立。”盛发强说,上学时身为班长的他很喜欢组织各种户外活动。高中时,曾与同学相约骑车76公里到敦煌的南湖水库郊游。就是那一晚的露营,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时,他们还买不到帐篷,就用家里的床单自制了一顶:外面是床单、里面是蚊帐。人很难钻进去,蚊子倒是来去自如。那一晚的情景可想而知,这顶失败的帐篷却是盛发强对户外用品懵懂认知的开始。
大学毕业后,盛发强被分到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工作。“不喜欢按部就班工作”的他在一年之后辞职下海,来到了广西北海。他先在一家小型印刷厂当推销员,很快就开了一家自己的印刷公司。盛发强坦言,创业之初,他并没有为自己明确规划过方向,“就是想解决在社会立足的问题,非常简单。”
最初的创业为盛发强带来了一些积蓄,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还在不断寻找新的创业机会。1994年,在“全国专利新产品博览会”上,盛发强的目光被一顶折叠式休闲帐篷深深吸引。他找到专利拥有者,经过一番谈判,以5000元的低价买下了这项专利。1995年,盛发强注册了北海天惠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当年就生产了1000顶帐篷。
起初,盛发强和他的团队并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自己的目标客户,他们在北海著名的风景区银滩做了“小摊贩”。虽然那里的游客很多,但“货不对路”,他们每天只能卖出四、五顶帐篷。一个多月过去了,每个人都晒得黑炭一般,大家都有些气馁。一天,一个北京游客发现这几个年轻人卖的帐篷质量不错、设计也很新颖,就对他们透露了一个消息:“南宁正在举办‘文化体育用品博览会’,你们为什么不去那里试试呢?”
受到点拨的盛发强连夜赶到南宁,并开始在那里展示他的“天乐”牌帐篷。当时帐篷厂家原本就很少,而“天乐”又能在几秒钟之内收叠完成,很快就吸引到众多的商家。那一次,盛发强拿着厚厚的订单回到了北海。
此后,盛发强专心做起了帐篷生意。也就是在创业之初,他结识了川妹子王静,两人在认识两年之后便结下秦晋之好,并开始了共同创业的日子。
“断臂重生”
由于公司最初只生产帐篷,盛发强很快就摸清了这个产品的上下游情况。从产品的选料、设计到联系生产厂家、产品销售,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
每年,盛发强和他的团队都要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参加各种文体用品展览会上,这几乎是他们与客户建立销售关系的唯一渠道。除此之外,他们也会主动到一些商场推销产品,但由于缺乏品牌影响力以及产品过于单一,收效甚微。
几年下来,盛发强愈发感到北海的闭塞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决定将公司搬到北京。1999年初,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两间小平房里,他们的公司又一次开张了。
当年,像盛发强一样从事体育用品、服装经营的小公司多如牛毛,但他们后来大多销声匿迹了。盛发强说,自己的公司之所以能成长到今天,原因之一是他们很早就树立了品牌意识。“之前我观察了很多成功的公司,发现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品牌的建立。”在盛发强看来:品牌能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起一条最短的通路,顾客能通过品牌了解企业的定位及其蕴涵的文化。
贴切的名字是建立优秀品牌的第一步,盛发强和他的团队围绕“探索”这个核心涵义几经推敲,“探路者”这个名字诞生了。
在树立品牌的同时,盛发强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丰富产品品种也是当务之急。从1999年开始,他们的产品由单一的帐篷扩展到睡袋、背包等多种户外装备。从2002年开始,探路者又将产品线拓展至户外服装以及鞋品。
建立了自己的户外品牌,产品种类也初步齐全,盛发强开始准备实施一个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想法——建立探路者的专卖店。在商场开专卖店,一年的租金至少要十几万元,还需要大量产品的及时供应以及相应的人员配备,这对于当时刚刚起步的探路者而言,风险不小。但盛发强认为:“虽然在短时间内,渠道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探路者的销售业绩,但从长远来看,建立专卖店才是探路者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003年3月6日,探路者的第一家户外用品专卖店在北京开业。“这对于我们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盛发强说,与此同时,探路者断掉了之前合作多年的批发销售网络,虽然一些批发客户每年能为他们带来很大的销售额,但他们还是决定“忍痛割爱”。
脱胎换骨
2004年初,探路者又一次搬到了新家:在北京昌平区的宏福创业园内,他们建立了占地16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生产、仓储中心。
虽然之前盛发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管理,但他却很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卓越公司的成功模式。例如,探路者很早就开始采取耐克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将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外包,自身则集中于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等业务。
探路者在宏福创业园内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户外产品研发中心,并逐渐与北京服装学院以及一些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为尽快使探路者的品牌在全国推广开来,盛发强决定采取“直营 加盟”的渠道模式。事实证明,这一方式果然使探路者在全国实现了快速扩张:截至2009年10月上市前,探路者在国内建立了430家专卖店,其中48家是自营店,其余382家均为加盟店。
自从2004年搬进宏福创业园后,探路者的员工数量不断增加,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盛发强意识到,探路者要想成为一家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公司,首先要“去家族化”。此前,除了盛发强的妻子王静任公司副总,王静的姐姐王冬梅和他的丈夫蒋中富以及盛发强的外甥、外甥女、侄子等人均在公司任重要职位。
《从优秀到卓越》中曾有这样的描述:“第5级领导人”并不是只有谦虚和平和,他们同样需要有无所畏惧的决心——只要能使公司走向卓越,他们会卖掉厂房或解雇自己的兄弟。”盛发强正是这样做的。经过几年的换血,目前在探路者的8名高管人员名单中,除了蒋中富还与盛发强有亲属关系外,其余均为引入的职业经理人。
像大多数创业初期的企业家一样,除了管理问题,资金也是困扰盛发强的另一大难题。最初,他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来弥补资金缺口。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急速扩张,这种方式很快就跟不上公司的发展速度了。从2006年起,盛发强开始通过担保公司,以探路者公司的商标和他个人的股权作为抵押,向银行进行贷款。但随着贷款数额的增加,盛发强发现这种方式不仅不足以填补公司日益上涨的流动资金缺口,还会使“探路者”商标陷入巨大的风险之中,在一位朋友的点拨下,他为探路者找到了一条解决资金瓶颈的稳妥方式:股权融资。
盛发强来了,身着户外装的他个子不高,面庞黑瘦,目光中透着坚定。自从探路者公司上市后,这个西北汉子就在有意躲避媒体,他笃信,那些真正成功的公司没有“故事”,因为管理就像登山,需要一步步扎实地迈进,不能仅凭短暂的热情,而要付出长期的努力。
在探路者公司,户外运动已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在公司上市前的几周,盛发强还组织员工一同在香山徒步数十公里。而他的妻子王静则在千里之遥的尼泊尔向马纳斯鲁峰发起挑战——她是中国第一位由境外登上这座世界第八高峰的女性。与妻子这位极限运动爱好者相比,盛发强只能算是个普通驴友。
创业10余年,盛发强将一家原本只是专营帐篷的“家族企业”打造成中国户外行业的第一品牌。探路者在上市之初曾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但对其快速发展以及定位等问题,外界也存在种种争论。面对各种质疑,身为董事长的盛发强却显得很平静。
上市后的探路者已经解决了资金问题,目前盛发强正在为公司寻找一名合适的CEO,当记者问及选择标准时,他向《中国新时代》坦言:“我喜欢《从优秀到卓越》中‘第5级经理人’那样的人。”事实上,盛发强身上,正散发着书中所说的“平和而执著、谦逊而无畏”的特质。
帐篷起家
生于大漠敦煌的人骨子里就有一种不羁的性格。“我从小就很独立。”盛发强说,上学时身为班长的他很喜欢组织各种户外活动。高中时,曾与同学相约骑车76公里到敦煌的南湖水库郊游。就是那一晚的露营,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时,他们还买不到帐篷,就用家里的床单自制了一顶:外面是床单、里面是蚊帐。人很难钻进去,蚊子倒是来去自如。那一晚的情景可想而知,这顶失败的帐篷却是盛发强对户外用品懵懂认知的开始。
大学毕业后,盛发强被分到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工作。“不喜欢按部就班工作”的他在一年之后辞职下海,来到了广西北海。他先在一家小型印刷厂当推销员,很快就开了一家自己的印刷公司。盛发强坦言,创业之初,他并没有为自己明确规划过方向,“就是想解决在社会立足的问题,非常简单。”
最初的创业为盛发强带来了一些积蓄,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还在不断寻找新的创业机会。1994年,在“全国专利新产品博览会”上,盛发强的目光被一顶折叠式休闲帐篷深深吸引。他找到专利拥有者,经过一番谈判,以5000元的低价买下了这项专利。1995年,盛发强注册了北海天惠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当年就生产了1000顶帐篷。
起初,盛发强和他的团队并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自己的目标客户,他们在北海著名的风景区银滩做了“小摊贩”。虽然那里的游客很多,但“货不对路”,他们每天只能卖出四、五顶帐篷。一个多月过去了,每个人都晒得黑炭一般,大家都有些气馁。一天,一个北京游客发现这几个年轻人卖的帐篷质量不错、设计也很新颖,就对他们透露了一个消息:“南宁正在举办‘文化体育用品博览会’,你们为什么不去那里试试呢?”
受到点拨的盛发强连夜赶到南宁,并开始在那里展示他的“天乐”牌帐篷。当时帐篷厂家原本就很少,而“天乐”又能在几秒钟之内收叠完成,很快就吸引到众多的商家。那一次,盛发强拿着厚厚的订单回到了北海。
此后,盛发强专心做起了帐篷生意。也就是在创业之初,他结识了川妹子王静,两人在认识两年之后便结下秦晋之好,并开始了共同创业的日子。
“断臂重生”
由于公司最初只生产帐篷,盛发强很快就摸清了这个产品的上下游情况。从产品的选料、设计到联系生产厂家、产品销售,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
每年,盛发强和他的团队都要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参加各种文体用品展览会上,这几乎是他们与客户建立销售关系的唯一渠道。除此之外,他们也会主动到一些商场推销产品,但由于缺乏品牌影响力以及产品过于单一,收效甚微。
几年下来,盛发强愈发感到北海的闭塞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决定将公司搬到北京。1999年初,在北京香山脚下的两间小平房里,他们的公司又一次开张了。
当年,像盛发强一样从事体育用品、服装经营的小公司多如牛毛,但他们后来大多销声匿迹了。盛发强说,自己的公司之所以能成长到今天,原因之一是他们很早就树立了品牌意识。“之前我观察了很多成功的公司,发现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品牌的建立。”在盛发强看来:品牌能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起一条最短的通路,顾客能通过品牌了解企业的定位及其蕴涵的文化。
贴切的名字是建立优秀品牌的第一步,盛发强和他的团队围绕“探索”这个核心涵义几经推敲,“探路者”这个名字诞生了。
在树立品牌的同时,盛发强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丰富产品品种也是当务之急。从1999年开始,他们的产品由单一的帐篷扩展到睡袋、背包等多种户外装备。从2002年开始,探路者又将产品线拓展至户外服装以及鞋品。
建立了自己的户外品牌,产品种类也初步齐全,盛发强开始准备实施一个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想法——建立探路者的专卖店。在商场开专卖店,一年的租金至少要十几万元,还需要大量产品的及时供应以及相应的人员配备,这对于当时刚刚起步的探路者而言,风险不小。但盛发强认为:“虽然在短时间内,渠道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探路者的销售业绩,但从长远来看,建立专卖店才是探路者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003年3月6日,探路者的第一家户外用品专卖店在北京开业。“这对于我们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盛发强说,与此同时,探路者断掉了之前合作多年的批发销售网络,虽然一些批发客户每年能为他们带来很大的销售额,但他们还是决定“忍痛割爱”。
脱胎换骨
2004年初,探路者又一次搬到了新家:在北京昌平区的宏福创业园内,他们建立了占地16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生产、仓储中心。
虽然之前盛发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管理,但他却很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卓越公司的成功模式。例如,探路者很早就开始采取耐克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将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外包,自身则集中于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等业务。
探路者在宏福创业园内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户外产品研发中心,并逐渐与北京服装学院以及一些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为尽快使探路者的品牌在全国推广开来,盛发强决定采取“直营 加盟”的渠道模式。事实证明,这一方式果然使探路者在全国实现了快速扩张:截至2009年10月上市前,探路者在国内建立了430家专卖店,其中48家是自营店,其余382家均为加盟店。
自从2004年搬进宏福创业园后,探路者的员工数量不断增加,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盛发强意识到,探路者要想成为一家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公司,首先要“去家族化”。此前,除了盛发强的妻子王静任公司副总,王静的姐姐王冬梅和他的丈夫蒋中富以及盛发强的外甥、外甥女、侄子等人均在公司任重要职位。
《从优秀到卓越》中曾有这样的描述:“第5级领导人”并不是只有谦虚和平和,他们同样需要有无所畏惧的决心——只要能使公司走向卓越,他们会卖掉厂房或解雇自己的兄弟。”盛发强正是这样做的。经过几年的换血,目前在探路者的8名高管人员名单中,除了蒋中富还与盛发强有亲属关系外,其余均为引入的职业经理人。
像大多数创业初期的企业家一样,除了管理问题,资金也是困扰盛发强的另一大难题。最初,他通过向亲戚朋友借钱来弥补资金缺口。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急速扩张,这种方式很快就跟不上公司的发展速度了。从2006年起,盛发强开始通过担保公司,以探路者公司的商标和他个人的股权作为抵押,向银行进行贷款。但随着贷款数额的增加,盛发强发现这种方式不仅不足以填补公司日益上涨的流动资金缺口,还会使“探路者”商标陷入巨大的风险之中,在一位朋友的点拨下,他为探路者找到了一条解决资金瓶颈的稳妥方式:股权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