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辈投资,外婆最积极
很多研究发现,外婆最疼爱孩子,其次是外公,再次是奶奶,而爷爷则通常排名最后。早在1980年代,来自加拿大的研究者,约克大学的利特菲尔德(C. H. Littlefield)和西安大略大学的拉什顿(J. P. Rushton)对丧子家庭的调查就发现:当孩子夭折之后,老人之中最伤心难过的是外婆,其次是外公和奶奶,悲痛程度最轻的是爷爷。普通人都知道“爱之愈深,痛之欲切”的道理,这一早期研究暗示疼爱孩子最多的是外婆,最少的是爷爷。不过这也只是推论而已,实际情形是否如此,无疑还需要更直接的证据。
研究者们担心直接询问老人最疼爱哪一个孩子,可能难以得到真实答案,因为老人可能不想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偏心的样子。此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祖辈,但不是每一位老人都有自己的孙辈。还有,招募老人要比招募年轻人困难得多。鉴于这些因素,很多研究都以青少年为对象进行调查。2009年,美国卢瑟学院(Luther College)的比绍(D. I. Bishop)等人调查了200多名美国大学生,发现孩子跟外婆的互动最为频繁,跟爷爷的交往最少,在彼此的亲密程度上也有类似现象。两年之后,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坦斯卡伦(A. O. Tanskanen)等人对英国4000多名青少年的一项调查也发现,老人对孩子的投资,无论是在物质还是在时间方面,外婆都高居榜首,其次是外公,接着是奶奶,最后是爷爷。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因此除了青少年,也有不少研究从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角度进行调查。2008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波莱(T. V. Pollet)、列托(D. Nettle)和荷兰安特卫普大学的奈里森(M. Nelissen)利用已有的数据库,调查了超过7000名英国公民的家庭信息。他们提供了孩子不到12个月时,老人跟孩子交往的情况。结果显示外婆跟孩子的接触最频繁,娘家人带给孩子的生活必需品、礼物和钱财等都超过来自父亲一方的父母。在此前对800多位荷兰老人的调查中,波莱等人发现祖辈与孙辈居住的距离在30公里之内时,超过30%的外婆和25%的外公都会跟孩子一周聚上几次。相比之下,只有15%的爷爷或奶奶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使距离遥远,最有可能排除千难万险去看望孩子的首推外婆。除了英国和荷兰之外,对包括丹麦、德国、波兰和希腊在内的十三个欧洲国家的调查也发现,如果一个老人既有儿子也有女儿,那么无论男女,他们都会更关心女儿的孩子。外婆外公再一次打出了他们“娘家人更亲”的招牌广告。
生物学解释:谁是亲生骨肉,就爱谁
为什么在隔代亲人中,关心和照顾孩子得分最高的是外婆呢?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这跟双亲身份的确定性差异有关。对于母亲来说,因为是体内怀孕,她可以百分之百地确信孩子是自己的。可是对父亲来说,自己女人生下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骨肉,则未必总是百分之百。已有的研究发现,现代西方社会中男人抚养非亲生子女的概率在3%左右,这还是在各种节育技术发明之后的结果。因而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现代的避孕药和安全套没有发明之前,在没有亲子鉴定的DNA技术之前,尤其是在更古老的距今200万年前到距今1万年前的更新世,男人被戴绿帽子的概率则可能高达10%,或更高。在男性的内心里他们对于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有着根深蒂固的焦虑。
两性对各自亲本身份的确定性不同,这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投资。由于女性通常都确认孩子是自己亲生的,因此她们对孩子的投资和照顾是无微不至。可是男性,如果他们不确定孩子是自己的,即使这种不确定性只是百分之一,也足以减少他们对孩子的投资。于是,通常来说,相比母亲,父亲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是相对较少的。
除了父母之外,祖辈投资同样受到亲代身份确定性的影响。外婆是双重确定,因为母亲确定孩子是自己的,而外婆也确定母亲是自己的孩子,因此外婆是百分之百地确定外孙和外孙女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相比之下,爷爷是双重不确定,因为父亲不能确定孩子是自己亲生的,而爷爷也不能确定父亲是自己的孩子,因此爷爷确定孙子孙女是亲生的信心最低。而对外公和奶奶来说,他们都只有一条确定的线索,一条不确定的线索,因而通常两者的投资水平介于独占鳌头的外婆和不求上进的爷爷之间。
社会学解释:亲情浓淡,文化有差异
不过,单单亲代身份确定性似乎不能解释所有隔代照料的差异。比如,汉堡大学人类生物学研究所的帕索斯(A. Pashos)教授对德国和希腊的年轻人进行调查之后发现,“祖辈投资外婆第一”这一现象只适应于德国人和来自城市的希腊人。对于来自农村的希腊人来说,他们认为爷爷奶奶更疼爱自己,这一点在男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帕索斯认为这跟父权制有关。女性婚后到夫家居住,丈夫的亲人可以更好地监控媳妇的行为,进而确保孩子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因而投资会更慷慨。父权制下的家庭财产是按由男性继承的,因而爷爷奶奶会更偏爱男孩。
类似地,2003年,宾州州立大学的金(V. King)教授等人发现美国中西部的农场跟西海岸的城市有着迥然不同的隔代交往模式。与城市家庭相比,居住在农场的孩子们跟爷爷奶奶住得更近,也更经常跟爷爷奶奶而不是外公外婆有交往。他们也评价自己跟爷爷奶奶的关系更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帕索斯还是金的发现,都不意味着城市化是导致外婆丢掉隔代亲头把交椅的罪魁祸首。比如帕索斯就认为,高度确定的亲代身份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娘家人更亲的现象,因为这种情况下,爷爷奶奶会像外公外婆一样地爱孩子。不过,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爷爷奶奶会更爱他们,因为爷爷奶奶的亲代身份再怎么确定也不能比外公外婆更确定。在其他研究中,城市化也不影响隔代交往模式的差异。
经济学解释:为什么外公比奶奶亲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外公通常比奶奶亲。鉴于他们都只有一条亲代确定线索,理论上两者应该同等程度地关心自己孩子的孩子。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两人受影响不同,外公跟最疼爱孩子的外婆在一起,而奶奶跟最不疼爱孩子的爷爷在一起,两人受到不同的同伴影响,他们跟孩子的接触频率不同因而对跟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强度也不同。不过,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拉海(S. M. Laham)等人发现孩子跟祖辈的基础频率跟在外公和奶奶之间没有区别。相反,他们提出了另外一种假设:除了亲代身份的确定性,祖辈投资的多寡还受到投资渠道的限制。
简单地说,无论男女,如果他们同时拥有女儿和儿子的后代,他们会更多地投资在女儿的后代身上。因此,奶奶不够疼爱孩子,很可能是因为,她们同时还有自己的女儿以及女儿的后代,她们更倾向于投资在这些亲生骨肉身上。根据这种假设,如果奶奶除了父亲之外没有其他更值得投资的对象,那么外公跟奶奶之间的投资区别可能就不存在了。拉海等人对787名澳大利亚青年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在奶奶有女儿的情况下,孩子们认为外公比奶奶亲;在奶奶没有女儿的情况下,孩子们认为外公和奶奶一样亲。拉海等人的假设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比如,2011年,四位芬兰研究者发现,当女性没有其他更确定的投资渠道时,她们作为奶奶对孙辈的投资就跟外公对孙辈的投资不相上下,这种情况下她们看望孩子的频率跟外公非常接近。拉海等人的假设和相应的发现也排除了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外公比奶奶更亲是因为外公是娘家人,只要是来自母亲一方的老人,都会对孙辈更疼爱。
隔代亲的现象依然普遍。即使现在的老人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风采,他们依然可以为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无论是在北美,还是在欧洲,外婆和外公依然战斗在隔代照料的第一线。而在父权制的农村地区,爷爷奶奶同样以老有所为的精神,悉心地照料着他们儿女的儿女。一年一年,一代一代。
责任编辑:张蕾磊
很多研究发现,外婆最疼爱孩子,其次是外公,再次是奶奶,而爷爷则通常排名最后。早在1980年代,来自加拿大的研究者,约克大学的利特菲尔德(C. H. Littlefield)和西安大略大学的拉什顿(J. P. Rushton)对丧子家庭的调查就发现:当孩子夭折之后,老人之中最伤心难过的是外婆,其次是外公和奶奶,悲痛程度最轻的是爷爷。普通人都知道“爱之愈深,痛之欲切”的道理,这一早期研究暗示疼爱孩子最多的是外婆,最少的是爷爷。不过这也只是推论而已,实际情形是否如此,无疑还需要更直接的证据。
研究者们担心直接询问老人最疼爱哪一个孩子,可能难以得到真实答案,因为老人可能不想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偏心的样子。此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祖辈,但不是每一位老人都有自己的孙辈。还有,招募老人要比招募年轻人困难得多。鉴于这些因素,很多研究都以青少年为对象进行调查。2009年,美国卢瑟学院(Luther College)的比绍(D. I. Bishop)等人调查了200多名美国大学生,发现孩子跟外婆的互动最为频繁,跟爷爷的交往最少,在彼此的亲密程度上也有类似现象。两年之后,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坦斯卡伦(A. O. Tanskanen)等人对英国4000多名青少年的一项调查也发现,老人对孩子的投资,无论是在物质还是在时间方面,外婆都高居榜首,其次是外公,接着是奶奶,最后是爷爷。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因此除了青少年,也有不少研究从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角度进行调查。2008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波莱(T. V. Pollet)、列托(D. Nettle)和荷兰安特卫普大学的奈里森(M. Nelissen)利用已有的数据库,调查了超过7000名英国公民的家庭信息。他们提供了孩子不到12个月时,老人跟孩子交往的情况。结果显示外婆跟孩子的接触最频繁,娘家人带给孩子的生活必需品、礼物和钱财等都超过来自父亲一方的父母。在此前对800多位荷兰老人的调查中,波莱等人发现祖辈与孙辈居住的距离在30公里之内时,超过30%的外婆和25%的外公都会跟孩子一周聚上几次。相比之下,只有15%的爷爷或奶奶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使距离遥远,最有可能排除千难万险去看望孩子的首推外婆。除了英国和荷兰之外,对包括丹麦、德国、波兰和希腊在内的十三个欧洲国家的调查也发现,如果一个老人既有儿子也有女儿,那么无论男女,他们都会更关心女儿的孩子。外婆外公再一次打出了他们“娘家人更亲”的招牌广告。
生物学解释:谁是亲生骨肉,就爱谁
为什么在隔代亲人中,关心和照顾孩子得分最高的是外婆呢?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这跟双亲身份的确定性差异有关。对于母亲来说,因为是体内怀孕,她可以百分之百地确信孩子是自己的。可是对父亲来说,自己女人生下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骨肉,则未必总是百分之百。已有的研究发现,现代西方社会中男人抚养非亲生子女的概率在3%左右,这还是在各种节育技术发明之后的结果。因而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现代的避孕药和安全套没有发明之前,在没有亲子鉴定的DNA技术之前,尤其是在更古老的距今200万年前到距今1万年前的更新世,男人被戴绿帽子的概率则可能高达10%,或更高。在男性的内心里他们对于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有着根深蒂固的焦虑。
两性对各自亲本身份的确定性不同,这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投资。由于女性通常都确认孩子是自己亲生的,因此她们对孩子的投资和照顾是无微不至。可是男性,如果他们不确定孩子是自己的,即使这种不确定性只是百分之一,也足以减少他们对孩子的投资。于是,通常来说,相比母亲,父亲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是相对较少的。
除了父母之外,祖辈投资同样受到亲代身份确定性的影响。外婆是双重确定,因为母亲确定孩子是自己的,而外婆也确定母亲是自己的孩子,因此外婆是百分之百地确定外孙和外孙女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相比之下,爷爷是双重不确定,因为父亲不能确定孩子是自己亲生的,而爷爷也不能确定父亲是自己的孩子,因此爷爷确定孙子孙女是亲生的信心最低。而对外公和奶奶来说,他们都只有一条确定的线索,一条不确定的线索,因而通常两者的投资水平介于独占鳌头的外婆和不求上进的爷爷之间。
社会学解释:亲情浓淡,文化有差异
不过,单单亲代身份确定性似乎不能解释所有隔代照料的差异。比如,汉堡大学人类生物学研究所的帕索斯(A. Pashos)教授对德国和希腊的年轻人进行调查之后发现,“祖辈投资外婆第一”这一现象只适应于德国人和来自城市的希腊人。对于来自农村的希腊人来说,他们认为爷爷奶奶更疼爱自己,这一点在男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帕索斯认为这跟父权制有关。女性婚后到夫家居住,丈夫的亲人可以更好地监控媳妇的行为,进而确保孩子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因而投资会更慷慨。父权制下的家庭财产是按由男性继承的,因而爷爷奶奶会更偏爱男孩。
类似地,2003年,宾州州立大学的金(V. King)教授等人发现美国中西部的农场跟西海岸的城市有着迥然不同的隔代交往模式。与城市家庭相比,居住在农场的孩子们跟爷爷奶奶住得更近,也更经常跟爷爷奶奶而不是外公外婆有交往。他们也评价自己跟爷爷奶奶的关系更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帕索斯还是金的发现,都不意味着城市化是导致外婆丢掉隔代亲头把交椅的罪魁祸首。比如帕索斯就认为,高度确定的亲代身份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娘家人更亲的现象,因为这种情况下,爷爷奶奶会像外公外婆一样地爱孩子。不过,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爷爷奶奶会更爱他们,因为爷爷奶奶的亲代身份再怎么确定也不能比外公外婆更确定。在其他研究中,城市化也不影响隔代交往模式的差异。
经济学解释:为什么外公比奶奶亲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外公通常比奶奶亲。鉴于他们都只有一条亲代确定线索,理论上两者应该同等程度地关心自己孩子的孩子。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两人受影响不同,外公跟最疼爱孩子的外婆在一起,而奶奶跟最不疼爱孩子的爷爷在一起,两人受到不同的同伴影响,他们跟孩子的接触频率不同因而对跟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强度也不同。不过,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拉海(S. M. Laham)等人发现孩子跟祖辈的基础频率跟在外公和奶奶之间没有区别。相反,他们提出了另外一种假设:除了亲代身份的确定性,祖辈投资的多寡还受到投资渠道的限制。
简单地说,无论男女,如果他们同时拥有女儿和儿子的后代,他们会更多地投资在女儿的后代身上。因此,奶奶不够疼爱孩子,很可能是因为,她们同时还有自己的女儿以及女儿的后代,她们更倾向于投资在这些亲生骨肉身上。根据这种假设,如果奶奶除了父亲之外没有其他更值得投资的对象,那么外公跟奶奶之间的投资区别可能就不存在了。拉海等人对787名澳大利亚青年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在奶奶有女儿的情况下,孩子们认为外公比奶奶亲;在奶奶没有女儿的情况下,孩子们认为外公和奶奶一样亲。拉海等人的假设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比如,2011年,四位芬兰研究者发现,当女性没有其他更确定的投资渠道时,她们作为奶奶对孙辈的投资就跟外公对孙辈的投资不相上下,这种情况下她们看望孩子的频率跟外公非常接近。拉海等人的假设和相应的发现也排除了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外公比奶奶更亲是因为外公是娘家人,只要是来自母亲一方的老人,都会对孙辈更疼爱。
隔代亲的现象依然普遍。即使现在的老人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风采,他们依然可以为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无论是在北美,还是在欧洲,外婆和外公依然战斗在隔代照料的第一线。而在父权制的农村地区,爷爷奶奶同样以老有所为的精神,悉心地照料着他们儿女的儿女。一年一年,一代一代。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