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的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九章《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良好。现把教学时的所见所想总结了出来,与大家共享。
教材问题: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板,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同时教材还有一个探究:用三根长度分别为14cm,9cm,6cm的木条分别试试,其中哪根木条跟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笔者教学时,让学生用纸条代替木条进行探究,很快发现14cm的木条太长,6cm的木条太短,9cm的木条可以与木条a和b钉成三角形木框。通过探究,感知木条c要有一个范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接下来回忆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内容实际有两部分,一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本学期第七章《三角形》中作为重要结论学习,学生有较多的经验;二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本章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得到的。
然后学生探索解题。设木条c长为xcm,根据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列出不等式。课本给出两个不等式x<10+3,x>10-3。最后,类比方程组的概念,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现在让我们重点分析学生的探索解题过程。备课时笔者的问题有:学生能否列出和课本相同的不等式?如果得不到我们如何引导?如果得到的是其他的不等式我们如何处理?列出了不等式,是否也能说出列不等式的理由?
通过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有一部分学生列出的不等式10+3>x和10-3<x。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列出这样的不等式的同学,自然是直接运用了数量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些同学受到复习内容的影响较大。
2、列出不等式x<10+3和x>10-3的同学思维要多一步,根据不等式的对称性由不等式10+3>x和10-3<x转化而来。或是把“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转化为“三角形的一边应小于另外两边之和,且大于另外两边之差。”更简单一些说,三角形的第三边不能太长,最长也要小于已知两边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这些同学思维较灵活。
3、有一部分同学列出了x+3>10,10+3>x,x+10>3中的两个或三个。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列不等式的依据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果给与指导,他们就会加以筛选,只列出前两个。根据经验,在三条线段中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4、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们是10-3<x,3-10<x,x-10<3,10-x<3,x-3<10,3-x<10。学生很少有这样做的,如何筛选也比较困难。
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品质的不同,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面对学生各种解法,笔者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然后全班讨论,对各种解法及思维过程给与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 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三、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书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之中,这种“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的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教材问题: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板,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同时教材还有一个探究:用三根长度分别为14cm,9cm,6cm的木条分别试试,其中哪根木条跟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笔者教学时,让学生用纸条代替木条进行探究,很快发现14cm的木条太长,6cm的木条太短,9cm的木条可以与木条a和b钉成三角形木框。通过探究,感知木条c要有一个范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接下来回忆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内容实际有两部分,一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本学期第七章《三角形》中作为重要结论学习,学生有较多的经验;二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本章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得到的。
然后学生探索解题。设木条c长为xcm,根据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列出不等式。课本给出两个不等式x<10+3,x>10-3。最后,类比方程组的概念,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现在让我们重点分析学生的探索解题过程。备课时笔者的问题有:学生能否列出和课本相同的不等式?如果得不到我们如何引导?如果得到的是其他的不等式我们如何处理?列出了不等式,是否也能说出列不等式的理由?
通过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有一部分学生列出的不等式10+3>x和10-3<x。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列出这样的不等式的同学,自然是直接运用了数量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些同学受到复习内容的影响较大。
2、列出不等式x<10+3和x>10-3的同学思维要多一步,根据不等式的对称性由不等式10+3>x和10-3<x转化而来。或是把“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转化为“三角形的一边应小于另外两边之和,且大于另外两边之差。”更简单一些说,三角形的第三边不能太长,最长也要小于已知两边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这些同学思维较灵活。
3、有一部分同学列出了x+3>10,10+3>x,x+10>3中的两个或三个。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列不等式的依据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果给与指导,他们就会加以筛选,只列出前两个。根据经验,在三条线段中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4、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们是10-3<x,3-10<x,x-10<3,10-x<3,x-3<10,3-x<10。学生很少有这样做的,如何筛选也比较困难。
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品质的不同,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面对学生各种解法,笔者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然后全班讨论,对各种解法及思维过程给与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 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三、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书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之中,这种“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的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