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讲课不是单纯的重复和复述,不是机械灌输,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记忆和复述虽不可缺少,但却只是养成反省思维的一个偶然因素。而被动性恰恰和思维是对立的。
【关键词】讲课 思维 教学
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十二分的认真,我用心拜读了杜威先生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虽也做了大量的笔记和批注,但说实话,我仍根本无法理解哪怕是肤浅地了解一点点这位教育大师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我想日后必再读上若干遍,方有可能理解一二吧。尽管如此,我仍从书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启示和帮助。其中书中的《讲课和思维训练》一章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直以来,从十几年寒窗苦读到如今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讲课这件事再熟悉不过了。然而熟悉不等于了解,更不代表可以讲好课。有多少同行和我一样,对“照本宣科”“机械灌输”的重复和复述讲课早已习以为常。然而讲课不是单纯的重复和复述,不是机械灌输,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记忆和复述虽不可缺少,但却只是养成反省思维的一个偶然因素。而被动性恰恰和思维是对立的。杜威把这种教育作了非常形象地比喻,他说,“儿童的心智看作是一个水塘,用一套导管把知识机械的注入进去,而复述是水泵,通过另外一套管子又把知识抽出来,教师的技巧便以他们操纵着输入和输出两套水管的能力来评定。” 回想一下,自己曾经受过的,眼下女儿正在接受的不正是这机械的“输入”和“输出”吗?我们讲课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是只要正确答案。可是杜威先生却说,“在学校制度中讲课同其他事情相比,更明确地表现出没有目的的积累知识的观念”,“心智不是一张自动的吸收和保存墨水的吸墨纸。”那么,讲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讲课首先应刺激理智的热情,即激发学习兴趣,也就是探究的学习态度。大师告诫我们,“给学生留下最持久印象的教师是能够唤起学生新的理智兴趣,并把自己对知识或艺术的热情传导给学生,这是一件最为紧要的事。”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真正的理智,活动兴趣,必须热爱知识。杜威先生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个令人生厌的敷衍了事的教师将使任何学科变成死物。”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应具有同情心,教学语言要有适当的幽默……可见,作为教师决不只是在课堂上传授死板的以寻求答案为目的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探究知识的渴望,教会他们终生学习的态度和热情。
讲课是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与死记硬背截然不同,杜威先生认为思维就是疑问,传统上既定的讲课的特点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但这种提问常常以取得答案为满足,而不是引起疑难由师生共同讨论。所谓讲课时间应该是一个管理和监督学习的时间,在这一时间里,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确定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对其有害的不良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提问的艺术。因为提问的艺术完全是一种指导学习的艺术,如果提问的重点主要放到正确答案上,那么上课就变成了追求教师真正答案的猜谜游艺会了。事实上,我们的确常常会在课堂上随随便便的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此看来,那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因为,它们不仅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只会让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浪费时间。那么,讲课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呢?
我把大师的阐述归纳为学生准备,教师参与,学生反省思维,教师提供典型案例,抓住思维中心这样几个过程。书中对每个过程都作了详尽的解说,也明确了教师在讲课中作为领导者的作用。杜威先生始终倡导“学校即社会,社会即生活”的思维教育方式,“认为自由的原则使学生享有特权,而教师被划在圈外,必须放弃他所有的领导权力,这不过是一种愚蠢的念头。”环顾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倡导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做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表面上和杜威先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看似很相似,事实上完全只停留于表面甚至是口头或书面上,而无实质上的接近。而教师作为领导者的地位却越来越被削弱了。那么,教师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团体的理智的领导者呢?
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这里丰富的知识比教科书上的原理,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教师必须触类旁通,能够随机应变。还必须对所教学科具有真正的热诚,并能富有感染力的传导给学生。大师指出,“学生的问题在教材中,而教师的问题却在于观察学生智力的反应中。”其次,教师应该熟悉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在内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奉行自己的判断(确信是明智的)。作为领导者的教师不能随波逐流……
轻掩书卷,思绪万千……
杜威大师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仅此一隅,我已是目不暇接,受益匪浅。我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我想,我所有的理解都只是流于表面的,肤浅的。在一直不断倡导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如大师所说的“停下来,想一想。”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
【关键词】讲课 思维 教学
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十二分的认真,我用心拜读了杜威先生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虽也做了大量的笔记和批注,但说实话,我仍根本无法理解哪怕是肤浅地了解一点点这位教育大师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我想日后必再读上若干遍,方有可能理解一二吧。尽管如此,我仍从书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启示和帮助。其中书中的《讲课和思维训练》一章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直以来,从十几年寒窗苦读到如今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讲课这件事再熟悉不过了。然而熟悉不等于了解,更不代表可以讲好课。有多少同行和我一样,对“照本宣科”“机械灌输”的重复和复述讲课早已习以为常。然而讲课不是单纯的重复和复述,不是机械灌输,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记忆和复述虽不可缺少,但却只是养成反省思维的一个偶然因素。而被动性恰恰和思维是对立的。杜威把这种教育作了非常形象地比喻,他说,“儿童的心智看作是一个水塘,用一套导管把知识机械的注入进去,而复述是水泵,通过另外一套管子又把知识抽出来,教师的技巧便以他们操纵着输入和输出两套水管的能力来评定。” 回想一下,自己曾经受过的,眼下女儿正在接受的不正是这机械的“输入”和“输出”吗?我们讲课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是只要正确答案。可是杜威先生却说,“在学校制度中讲课同其他事情相比,更明确地表现出没有目的的积累知识的观念”,“心智不是一张自动的吸收和保存墨水的吸墨纸。”那么,讲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讲课首先应刺激理智的热情,即激发学习兴趣,也就是探究的学习态度。大师告诫我们,“给学生留下最持久印象的教师是能够唤起学生新的理智兴趣,并把自己对知识或艺术的热情传导给学生,这是一件最为紧要的事。”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真正的理智,活动兴趣,必须热爱知识。杜威先生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个令人生厌的敷衍了事的教师将使任何学科变成死物。”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应具有同情心,教学语言要有适当的幽默……可见,作为教师决不只是在课堂上传授死板的以寻求答案为目的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探究知识的渴望,教会他们终生学习的态度和热情。
讲课是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与死记硬背截然不同,杜威先生认为思维就是疑问,传统上既定的讲课的特点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但这种提问常常以取得答案为满足,而不是引起疑难由师生共同讨论。所谓讲课时间应该是一个管理和监督学习的时间,在这一时间里,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确定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对其有害的不良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提问的艺术。因为提问的艺术完全是一种指导学习的艺术,如果提问的重点主要放到正确答案上,那么上课就变成了追求教师真正答案的猜谜游艺会了。事实上,我们的确常常会在课堂上随随便便的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此看来,那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因为,它们不仅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只会让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浪费时间。那么,讲课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呢?
我把大师的阐述归纳为学生准备,教师参与,学生反省思维,教师提供典型案例,抓住思维中心这样几个过程。书中对每个过程都作了详尽的解说,也明确了教师在讲课中作为领导者的作用。杜威先生始终倡导“学校即社会,社会即生活”的思维教育方式,“认为自由的原则使学生享有特权,而教师被划在圈外,必须放弃他所有的领导权力,这不过是一种愚蠢的念头。”环顾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倡导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做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表面上和杜威先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看似很相似,事实上完全只停留于表面甚至是口头或书面上,而无实质上的接近。而教师作为领导者的地位却越来越被削弱了。那么,教师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团体的理智的领导者呢?
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这里丰富的知识比教科书上的原理,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教师必须触类旁通,能够随机应变。还必须对所教学科具有真正的热诚,并能富有感染力的传导给学生。大师指出,“学生的问题在教材中,而教师的问题却在于观察学生智力的反应中。”其次,教师应该熟悉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在内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奉行自己的判断(确信是明智的)。作为领导者的教师不能随波逐流……
轻掩书卷,思绪万千……
杜威大师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仅此一隅,我已是目不暇接,受益匪浅。我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我想,我所有的理解都只是流于表面的,肤浅的。在一直不断倡导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如大师所说的“停下来,想一想。”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