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铃还需藏铃人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ee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解铃须用系铃人。然而,对刑野来说,他为自己「系上」的铃铛情结,早已舍不得解开,且再也解不开。
  “40多年来我一共收藏了3000多件铃铛。”在位于呼和浩特市展东路的内蒙古通志馆二楼,馆长邢野指着玻璃橱窗里那一件件形态各异、材质不同的古今铃铛,非常自豪地说。语毕,他熟练地拿起一件小巧的古代铜铃,用手轻轻拂去上面的些许灰尘,铃儿轻晃,铃声悠扬,不绝于耳。
  中国铃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收集整理文史资料,邢野走遍了内蒙古101个旗县,在这过程中,他渐渐对铃铛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初,我只是觉得好玩,完全谈不上收藏,遇到自己喜欢的,就花几块钱买回来。”随着家里的铃铛越来越多,邢野的“野心”也越来越大,除了内蒙古,他的收藏视野逐渐扩大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每次因工作出差,他都铁定要到当地的古玩市场转转,有时更会为了一件心仪的铃铛专程到外地跑一趟。
  几十年下来,从3000多年前的青铜铃,到如今用来挂在手机上的卡通铃,家里的房间渐渐被各式各样的铃铛“占领”。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在采访他时,送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铃王”。
  和眼前琳琅满目的铃铛一样多的,还有邢野津津乐道的收藏故事。
  一次,在外地出差的邢野看到从身边快速经过的一辆自行车的轱辘上系着一个造型别致的拉铃,他不禁眼前一亮,边追边叫骑车人停下来,人家还以为遇到“碰瓷”,骑得更快。邢野在后边紧追,好不容易追上,在骑车人愤怒和疑惑的目光注视下说明原因,可人家就是不卖。最后,邢野干脆花50元买下了那辆旧自行车,解下铃铛后,又把车推到二手自行车店里以40元把车卖掉。“收藏铃铛,除了坚持,有时候还要‘大出血’才行。”有一次,邢野在一处古玩市场上看到一对辽代契丹族铁质鎏金缕凤铃铛,凭着自己深厚的历史知识,他立即判断这是铃铛中的珍品。铃铛的主人要价3600元,当时邢野身上的现金远远不够,并且还是答应给老婆买衣服的。“这个东西可遇不可求,错过了这一辈子都可能再也碰不到了。”一咬牙,邢野拿出了所有的现金,还加上自己的一块手表,终于把这对宝贝收入囊中。“回家后我有什么遭遇,我不说你肯定都能猜到啦。哈哈——”说完,邢野开心地笑起来。
  铃铛让世界不寂寞
  在长期寻觅铃铛的过程中,邢野博览有关铃铛的书籍,他发现一个现象:世界上只要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一定有铃铛的身影。在中国,铃铛产生的历史,几乎可以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诗经》中就已有“龙膝扬扬,和铃央央”的诗句。
  “我国古代的铃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多是圆形,因为中国历代崇尚唯圆是大、唯圆是美,圆象征着胜利、团结和权力。”邢野说,铃铛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起着不同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在音乐中,它是乐器;在生产劳动中,它是工具;在祭祀中,它是法器;在生活中,它是装修饰品。铃铛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兴衰,如果某个朝代的铃铛构造精美、声音悦耳、传世较多,则标志着这个朝代繁荣昌盛,反之则标志这个朝代处于没落之中。人不分大小、贵贱、民族、国籍,一生中都免不了要和铃铛打交道。如果没有铃铛,这个世界是寂寞的。如今留传下来的铃铛都经由不同时代的人抚摸、把玩过,它们身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2013年7月24日,上海一位铃铛收藏家举办了国内首次铃铛文化展,在为期两周的展览中,500余件铃铛藏品吸引了上万名参观者。看到这个消息后,邢野内心很激动。“我一直在筹建中国首个铃铛博物馆,看到大家对铃铛这么感兴趣,我希望我的铃铛博物馆能早日建成。”
  在交谈中,邢野接到一个电话,原来一个朋友在赤峰古玩城闲逛时发现了“宝贝”,听到消息的邢野两眼放光,赶紧叫朋友拍照传给他看看。正以为他要挂断电话,突然他急切地叫住朋友:“别拍了,拿下!”确定朋友买下“宝贝”时,他才挂断电话。原来,他在和朋友交流时,听到其他人也在向老板询问铃铛的价格,“我担心一犹豫,‘宝贝’就被别人买走啦。”
  真是“铃王”邢野,“铃痴”亦邢野!
其他文献
初见黄坤,颇为惊艳,心想“眉目如画”说的便是这样的姑娘吧。  正式接触皮革,是在2007年。刚毕业的她跟着设计师学软装,需要去工厂下单,在工厂,总免不了和各种各样的皮革打交道。适逢iPad开始流行,找不到合适包包的她挑选皮革碎料自己缝。  就这样,从皮革碎料入了行。“一开始是自己瞎琢磨。”黄坤说,琢磨一段时间后开始买书,添置工具,关注皮艺微博。为了尽快提升技术,她坚持每天动手,可下班回家已经8点,
每个人都期待有座童话之城,把自己藏进小小的世界里,微缩世界,便能成就心中的那一点美好,真实存在而又游离在现实世界之外,是梦亦不是梦。  带着花园上路  这是一座1/12比例的微缩阳台,高度24厘米。这里的所有多肉植物都是真的。  当然也可以用粘土制作植物。粘土植物是微缩中极难的部分,尤其是微缩花朵,除了比例之外,颜色和姿态也极为重要。花瓣一般厚0.2毫米,已经极薄,但放在一朵微缩的花冠直径约6毫米
19岁的美国艺术家Carrah Aldridge有一项专长——绘制星巴克的杯子。一套Sharpie彩笔,一套Copic Markers马克笔,再加一支白色水笔,就足够Carrah 创作出一组缤纷梦幻的手绘杯,甚至能够在杯子上进行色彩的渐变和叠加。画好的杯子既能作笔筒,也是绝佳的装饰小物,为房间增添亮丽的色彩。
尽管创意以个体的姿态出现,但它展现的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西湖创意市集”是众多创意个体的集合,也是杭州创意文化的缩影。    在杭州街头,有一份与众不同的地图可以免费领取,它以手绘的方式将“南山路艺术街区”、“荷方国际青年旅舍”、“陌上花开影像会所”等创意街道和创意店铺生动呈现出来,每期以主题形式推出“古运河探访之旅”、“时空穿梭之旅”等特色路线。地图背面介绍各大“创意产业园”、“创意生活体验点”
田源从黔江来到重庆,开创以食养身、以茶养生、以文养心的事业。在这个明清建筑风格的院落里,融合艺术与自然,表达对传统文脉的尊重和记忆,引领开创美好健康的新生活方式。  以文养心的民间博物馆  远远看去,一座朴素灵秀的徽派建筑体,坐落在重庆市北滨路嘉陵江畔,背靠高楼,面向江水,浩然正气中不乏古雅的文人气息。  屋檐的起翘,带有江南园林的建筑特点,野趣中,散发出精致的味道。门头悬挂着“益草堂”的匾额,靛
距离苏州2个小时车程的光福镇,是中国著名的“工艺雕刻之乡”。那里的佛雕、红木雕、玉雕、核雕均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出自冲山村的佛雕被誉为“冲山一绝”。  冲山村,本是太湖上的一座孤岛,村民世代以打渔为生。民国初年,冲山村村民陈翰彪、李菊泉等人专程前往苏州雕刻厂学习雕刻艺术,学成后便回乡从事佛像雕刻,此后又广收门徒,逐渐形成冲山村家家户户做佛雕的盛况,冲山佛雕的名声很快就在全国传播开来。去
在柏林设计师Irina Nina Witkiewicz的眼中,枝丫弯曲的弧度凝结着自然精妙的美学。于是他设计了一系列由枝丫取代指针的时钟作品。指针除了运用树枝的模样,还能随着转动轴的运动发出微颤,模拟树枝被风拂过的情景。当时针与分针相遇,相邻的枝丫碰撞在一起,发出窸窣的响声,仿佛时间流淌的旋律。  selekkt.com/nwitkiewiczzweigwerk-wanduhr.html  时间的
在福建南屿,有一群50岁到82岁的老人,从他们记事起,就在这片海滩上以“拉山网”的方式捕鱼。这种传承了上千年的捕鱼方式不借助任何机械化的工具,哪怕行船,也全靠人力。  在老人作业海滩后面的树林里,还保留着最后一条编织渔网的专用织道,超过300米长。人们在这里利用织道编好渔网的“经纬”,再送入织道尽头的小木屋里。一般一条超过300米以上的大渔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编织,男的负责搭经纬,女的负责编孔洞。可
梁绍基虽然被称为“隐士”,但隐者之重,乃思之隐,而非身之隐。他戏称自己是“四不像”的浪迹者——非艺术家、非蚕农、非科学家、非修行者,却又是之。他通过“丝、史、思、诗”将自己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进入物我两忘的独悟境界。  梁绍基  当代艺术家,1945 生于上海,籍贯广东中山,现居于浙江天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探索纤维艺术,1988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89年开始以蚕丝为材料,创
I am a member of two cultures. Even though I am only ten years old, I have lived in two countries and in two cultures. I have lived in both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a girl, I was born in a 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