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是蚕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知识面广 ,内容涉及蚕桑与食品、医药、化工、饲料、环保等多个领域,对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及科技的发展,“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分析了该课程所面对的挑战,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思考,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及时总结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以期培养出蚕学本科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蚕业资源;利用;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磊(1980-),男,安徽霍山人,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刘朝良(1957-),男,安徽界首人,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安徽 合肥 230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教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蚕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蚕学特色专业(项目编号:[2010]28)、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012zy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91-02
蚕桑生产发源于中国,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蚕学专业是我国传统的老专业,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新形势下蚕学专业面临着专业面过于狭窄、实践教育薄弱、服务方向单一以及招生就业较难等新问题。[1]如何改变或突破蚕学专业现状,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一直是蚕学教育者思考的问题。[2-4]
“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是蚕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具有多学科交叉和侧重于应用技术的特点,与食品、医药、化工、饲料、环保等多个学科充分融合。“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科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蚕学专业的认同感,蚕学专业不仅仅是栽桑养蚕,又可以为培养复合型多元化蚕学毕业生服务,因此,“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在蚕学专业教育改革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拓宽专业领域促进多学科融合的作用,此学科教学的效果对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在历届“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结合安徽农业大学蚕学专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及社会发展趋势,对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以期能够为培养出蚕学本科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服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由灌输知识为引导思考
教育理念更新是不断摒弃旧观念,接收新观念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灌输学生知识是很重要的,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引导和培养。在以往“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教学方式等影响,多数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通过详细讲授蚕、桑、茧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利用途径等知识,让学生们认识、理解或记住,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而努力学习或努力记忆的学生只获得了知识而没有获得学习方法,对个人的成才及发展很不利。正如爱因斯坦的教育论“教育就是忘记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后所剩下的”所提到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习到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具有能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育理念更新后,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积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体制、激励方法等方面改革,以探索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牢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不是单为了专业知识本身,这是笔者对“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理念的思考。笔者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出许多问题给同学们思考,与他们讨论,激发出他们原有的潜能,但并不给出具体答案,引导同学们自己去找到答案,并根据答案再做相关延伸思考。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
传统“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内容包括桑叶、桑枝、蚕沙、蚕蛹、缫丝下脚料、蚕蛾等的蚕业资源的特点,利用的价值和利用的方法途径等方面,其中蚕沙提取活性物质、蚕蛹加工蛹油等方面是主要介绍内容。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许多改变。近些年来,蚕桑资源利用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许多新方法新技术都被利用到蚕桑综合利用上,大大加快了行业发展的进程。[5]在讲授原有知识内容时进行适当压缩,更新最新的研究方向及成果,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蚕桑资源利用行业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例如,蚕沙提取叶绿素的应用由于能耗高,加上当今对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视,应用非常少,而开发桑叶作为降血压、降血脂保健茶,缫丝厂废水的处理和利用,蚕体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蛋白药物等方面越来越热门。所以,在讲授内容方面要做出调整,及时缩减老旧知识点,更新增加最新内容,跟踪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方向,更新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同学们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
三、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参与少。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被动学习的时候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和与学生交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组建学习兴趣小组的形式并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查找文献资料,发现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状况,并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及兴趣找准蚕业资源利用的一个点,总结出这个点的利用现状、利用的原理以及自己的利用前景预测,总结结果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并让同学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参与讨论,以期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加以引导和总结。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讨论,既掌握了“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主动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实验过程中,执行设计型实验思路,只给定一个实验目的,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查找阅读文献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活动,老师再帮其分析,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其更完善。设计型实验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综合锻炼了学生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操作性强而没有条件开设的实验内容,则采取相关视频讲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生动的感官认识,加强理解。另外,在仪器说明、产品特性及仪器使用等方面都进行视频教学,使本来抽象的仪器及操作过程有了形象化的了解和认识,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方便了大家对知识的理解。[5] 四、考核方式中增加过程考核和学生互评
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方式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对“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协调等综合素质,应改变以往只以期末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蚕业资源综合利用”采用过程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过程考核过程中,参照教学方式的改革,将学生们分成兴趣小组,团队协作,通过查找文献,讨论并撰写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创业项目或实验设计,并将结果以口头汇报和文字呈现的方式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展示。同学们也参与到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汇报人在学习态度、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评分,并在考核中占较大的比例,补充期末理论考核。而期末理论考核方式也要做出适当调整,考核目标要与教学内容更新相一致,重点考核学生对“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方向及行业的最新动态的认识,而不是考核对知识点具体内容的记忆。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促进同学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促进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教师要适应角色转变
“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的改革主力军是教师,在当前我国高校考核方式中“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下,教师怎样合理分配精力,保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来,就要求教师理性思考,重塑教师角色。[6]首先要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变革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要善于自我调整,保持心理平衡,多交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其次,要努力学习,当今社会新知识新学科不断涌现,与“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相关的知识也不断出现,就要求改善知识结构,增加新知识,并保持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最后,要加强“蚕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两者是统一的,并且科研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在讲授自己所研究领域时,就能够讲解得非常透彻,并且有很多的科研体会及科研经验穿插在其中,站在该领域的制高点,高屋建瓴,做到游刃有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若教师缺乏相关科研背景,则讲授知识时则显得空洞,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我国家蚕生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目前部分学生对蚕学专业不认同,以及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引起了笔者对蚕学学科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的思考。“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科跨度大,涉及植物、昆虫、食品、微生物、纺织、医药、贸易等多个领域,对培养蚕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很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尝试从“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良性发展的平台,在参与中自主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参考文献:
[1]金佩华.新世纪蚕学本科专业的改革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1,(6):39-41.
[2]金佩华,顾国达.蚕学专业农工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蚕业,2001,22(3):48-50.
[3]徐世清,谈建中,朱晓,等.苏州大学蚕学本科专业“3+1”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2001,(6):83-85.
[4]张升祥,王彦文,刘训理,等.基于专业拓展的蚕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5):82-85.
[5]侯勇,龚竞,徐水.“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改革探索[J].蚕学通讯,2010,30(1):53-56.
[6]陈萍.高等教育改革中蚕学专业教师重塑角色思考[J].蚕学通讯,2006,26(2):43-46.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关键词:蚕业资源;利用;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磊(1980-),男,安徽霍山人,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刘朝良(1957-),男,安徽界首人,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安徽 合肥 230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教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蚕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蚕学特色专业(项目编号:[2010]28)、蚕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012zy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91-02
蚕桑生产发源于中国,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蚕学专业是我国传统的老专业,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新形势下蚕学专业面临着专业面过于狭窄、实践教育薄弱、服务方向单一以及招生就业较难等新问题。[1]如何改变或突破蚕学专业现状,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一直是蚕学教育者思考的问题。[2-4]
“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是蚕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具有多学科交叉和侧重于应用技术的特点,与食品、医药、化工、饲料、环保等多个学科充分融合。“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科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蚕学专业的认同感,蚕学专业不仅仅是栽桑养蚕,又可以为培养复合型多元化蚕学毕业生服务,因此,“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在蚕学专业教育改革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拓宽专业领域促进多学科融合的作用,此学科教学的效果对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在历届“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结合安徽农业大学蚕学专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及社会发展趋势,对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以期能够为培养出蚕学本科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服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由灌输知识为引导思考
教育理念更新是不断摒弃旧观念,接收新观念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灌输学生知识是很重要的,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引导和培养。在以往“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教学方式等影响,多数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通过详细讲授蚕、桑、茧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利用途径等知识,让学生们认识、理解或记住,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而努力学习或努力记忆的学生只获得了知识而没有获得学习方法,对个人的成才及发展很不利。正如爱因斯坦的教育论“教育就是忘记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后所剩下的”所提到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习到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具有能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育理念更新后,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积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体制、激励方法等方面改革,以探索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牢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不是单为了专业知识本身,这是笔者对“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理念的思考。笔者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出许多问题给同学们思考,与他们讨论,激发出他们原有的潜能,但并不给出具体答案,引导同学们自己去找到答案,并根据答案再做相关延伸思考。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
传统“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内容包括桑叶、桑枝、蚕沙、蚕蛹、缫丝下脚料、蚕蛾等的蚕业资源的特点,利用的价值和利用的方法途径等方面,其中蚕沙提取活性物质、蚕蛹加工蛹油等方面是主要介绍内容。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许多改变。近些年来,蚕桑资源利用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许多新方法新技术都被利用到蚕桑综合利用上,大大加快了行业发展的进程。[5]在讲授原有知识内容时进行适当压缩,更新最新的研究方向及成果,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蚕桑资源利用行业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例如,蚕沙提取叶绿素的应用由于能耗高,加上当今对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视,应用非常少,而开发桑叶作为降血压、降血脂保健茶,缫丝厂废水的处理和利用,蚕体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蛋白药物等方面越来越热门。所以,在讲授内容方面要做出调整,及时缩减老旧知识点,更新增加最新内容,跟踪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方向,更新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同学们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
三、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参与少。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被动学习的时候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和与学生交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组建学习兴趣小组的形式并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查找文献资料,发现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状况,并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及兴趣找准蚕业资源利用的一个点,总结出这个点的利用现状、利用的原理以及自己的利用前景预测,总结结果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并让同学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参与讨论,以期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加以引导和总结。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讨论,既掌握了“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主动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实验过程中,执行设计型实验思路,只给定一个实验目的,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查找阅读文献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活动,老师再帮其分析,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其更完善。设计型实验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综合锻炼了学生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操作性强而没有条件开设的实验内容,则采取相关视频讲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生动的感官认识,加强理解。另外,在仪器说明、产品特性及仪器使用等方面都进行视频教学,使本来抽象的仪器及操作过程有了形象化的了解和认识,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方便了大家对知识的理解。[5] 四、考核方式中增加过程考核和学生互评
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方式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对“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协调等综合素质,应改变以往只以期末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蚕业资源综合利用”采用过程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过程考核过程中,参照教学方式的改革,将学生们分成兴趣小组,团队协作,通过查找文献,讨论并撰写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创业项目或实验设计,并将结果以口头汇报和文字呈现的方式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展示。同学们也参与到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汇报人在学习态度、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评分,并在考核中占较大的比例,补充期末理论考核。而期末理论考核方式也要做出适当调整,考核目标要与教学内容更新相一致,重点考核学生对“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方向及行业的最新动态的认识,而不是考核对知识点具体内容的记忆。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促进同学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促进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教师要适应角色转变
“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的改革主力军是教师,在当前我国高校考核方式中“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下,教师怎样合理分配精力,保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来,就要求教师理性思考,重塑教师角色。[6]首先要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变革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要善于自我调整,保持心理平衡,多交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其次,要努力学习,当今社会新知识新学科不断涌现,与“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相关的知识也不断出现,就要求改善知识结构,增加新知识,并保持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最后,要加强“蚕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两者是统一的,并且科研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在讲授自己所研究领域时,就能够讲解得非常透彻,并且有很多的科研体会及科研经验穿插在其中,站在该领域的制高点,高屋建瓴,做到游刃有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若教师缺乏相关科研背景,则讲授知识时则显得空洞,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我国家蚕生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目前部分学生对蚕学专业不认同,以及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引起了笔者对蚕学学科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的思考。“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科跨度大,涉及植物、昆虫、食品、微生物、纺织、医药、贸易等多个领域,对培养蚕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很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尝试从“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良性发展的平台,在参与中自主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参考文献:
[1]金佩华.新世纪蚕学本科专业的改革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1,(6):39-41.
[2]金佩华,顾国达.蚕学专业农工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蚕业,2001,22(3):48-50.
[3]徐世清,谈建中,朱晓,等.苏州大学蚕学本科专业“3+1”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2001,(6):83-85.
[4]张升祥,王彦文,刘训理,等.基于专业拓展的蚕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5):82-85.
[5]侯勇,龚竞,徐水.“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改革探索[J].蚕学通讯,2010,30(1):53-56.
[6]陈萍.高等教育改革中蚕学专业教师重塑角色思考[J].蚕学通讯,2006,26(2):43-46.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