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呼唤着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铸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本文就小学语文与情感教育的融合进行初略探讨,旨在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语文学科鲜明的愉悦性、人文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情感体验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因。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位教师势在必行的任务。语文教师, 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 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 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 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
1 重视情境铺垫, 唤起学生情感
1.1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渲染气氛, 拨动心弦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上课伊始, 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 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 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导入《小珊迪》一课时, 我这样讲: “一个冬天的早上, 雪花纷飞,饱受饥寒的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两条腿, 躺在一张破床上; 他就要死了。( 低沉的语调所勾勒出凄沧的情节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过学生的心海。) 临死前, 他念念不忘的是: 可怜的小利比, 我的好弟弟, 我死了他怎么办呢? 谁来照顾他呢? ( 从学生的表情中让人感受到一股悲痛之情。) ”这样的导入, 用角色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学生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初读课文, 为领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奠定了感情基础。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 把握不同的情感基调, 引学生入情。如描写景物的, 可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 通过直观的、动态的画面, 声影同步,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2 引进生活, 激发情感生活是还原语言形象的原型, 解读语言内涵的钥匙, 体验语言情感的基础。
沟通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可缩小生活与文本的差距, 让学生在生活与阅读、课堂与课外的联系中, 增强体验, 促进感悟。如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 学生的情感体验已被父爱和母爱所感染。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平台, 让学生讨论: 你认为父亲和母亲的做法你更欣赏谁?结合你自己, 说说你最需要那种爱?让学生的切身体会用语言得以表达。最后让学生来写写自己讨论中的感受或收获, 引导学生试写《爱的启示》, 并收集相关的名言警句。在学生的感言中出现: “爱是伟大的, 也是无私的, 父母的爱, 缺一不可。既需要慈祥的母亲, 更需要一个严格要求的父亲, 这才是完美的家, 完美的爱! ”“不要让父母难过, 只能让他们高兴! ”“我要感谢爸爸妈妈, 感谢慈爱的花和严格的花都开放在我的家! ”等精彩的语句。
2 引导自主参与, 增强情感体验, 引发真情流露
2.1 抓住情感线, 领会情感教学中应注意从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出发, 联系实际, 达到情中悟“理”的效果。
在教《詹天佑》时, 设问: “为什么外国人说能建造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利用学生被激起的情感追问: “那么詹天佑是怎么做的?你们从中懂得了什么?”同学们会表示只有把祖国建设得美好、富强, 才不会被人看不起。在此, 虽然没有强调学生要如何爱国, 但在学生内心世界升腾的为国家兴盛而努力的情感, 却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爱国情怀。
2.2 选好动情点, 感悟情感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 加上教师动情的讲述, 感染打动学生则是必然的事情。
如《荔枝》在作者的笔下, 见到荔枝犹如见到母亲, 通过作者的描写, 一位疼爱儿孙、勤俭持家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特别是最后一句“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更是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此时此刻, 学生从文中可深切体会到母亲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 亲情是无价的。接下来在学习《游子吟》时, 学生对母爱的伟大, 对诗中“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会有更深的理解, 促使学生从内心上对自己母亲的敬仰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2.3发掘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原因在于语文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景物时都将自己浓烈的思想摩隋渗透于字里行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促使学生发展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例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借鱼钩这一个道具来歌颂主人公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鱼钩为挽救红军生命起了不少作用,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在生死关头怎样对待自己与别人。
2.4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教师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景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这样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
3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爱倾注在课堂上,并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来感动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按着教师的要求去思考,去领会,去学习。教学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对待学习较差的学生,不能挖苦讥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应该委婉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当然也应该不失时机地堆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予以肯定和表扬,给学生十足的自信和动力,使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寓情于教,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并被学生所接受,这是教学的艺术所在。
4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灵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将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融为一体,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情感德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要这样,学生才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更加提高自身的情感品质,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伟.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04).
[2]尹启.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的渗透[J].祖国.2013,(0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情感体验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因。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位教师势在必行的任务。语文教师, 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 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 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 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
1 重视情境铺垫, 唤起学生情感
1.1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渲染气氛, 拨动心弦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上课伊始, 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 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 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导入《小珊迪》一课时, 我这样讲: “一个冬天的早上, 雪花纷飞,饱受饥寒的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两条腿, 躺在一张破床上; 他就要死了。( 低沉的语调所勾勒出凄沧的情节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过学生的心海。) 临死前, 他念念不忘的是: 可怜的小利比, 我的好弟弟, 我死了他怎么办呢? 谁来照顾他呢? ( 从学生的表情中让人感受到一股悲痛之情。) ”这样的导入, 用角色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学生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初读课文, 为领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奠定了感情基础。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 把握不同的情感基调, 引学生入情。如描写景物的, 可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 通过直观的、动态的画面, 声影同步,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2 引进生活, 激发情感生活是还原语言形象的原型, 解读语言内涵的钥匙, 体验语言情感的基础。
沟通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可缩小生活与文本的差距, 让学生在生活与阅读、课堂与课外的联系中, 增强体验, 促进感悟。如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 学生的情感体验已被父爱和母爱所感染。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平台, 让学生讨论: 你认为父亲和母亲的做法你更欣赏谁?结合你自己, 说说你最需要那种爱?让学生的切身体会用语言得以表达。最后让学生来写写自己讨论中的感受或收获, 引导学生试写《爱的启示》, 并收集相关的名言警句。在学生的感言中出现: “爱是伟大的, 也是无私的, 父母的爱, 缺一不可。既需要慈祥的母亲, 更需要一个严格要求的父亲, 这才是完美的家, 完美的爱! ”“不要让父母难过, 只能让他们高兴! ”“我要感谢爸爸妈妈, 感谢慈爱的花和严格的花都开放在我的家! ”等精彩的语句。
2 引导自主参与, 增强情感体验, 引发真情流露
2.1 抓住情感线, 领会情感教学中应注意从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出发, 联系实际, 达到情中悟“理”的效果。
在教《詹天佑》时, 设问: “为什么外国人说能建造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利用学生被激起的情感追问: “那么詹天佑是怎么做的?你们从中懂得了什么?”同学们会表示只有把祖国建设得美好、富强, 才不会被人看不起。在此, 虽然没有强调学生要如何爱国, 但在学生内心世界升腾的为国家兴盛而努力的情感, 却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爱国情怀。
2.2 选好动情点, 感悟情感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 加上教师动情的讲述, 感染打动学生则是必然的事情。
如《荔枝》在作者的笔下, 见到荔枝犹如见到母亲, 通过作者的描写, 一位疼爱儿孙、勤俭持家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特别是最后一句“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 更是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此时此刻, 学生从文中可深切体会到母亲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 亲情是无价的。接下来在学习《游子吟》时, 学生对母爱的伟大, 对诗中“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会有更深的理解, 促使学生从内心上对自己母亲的敬仰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2.3发掘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原因在于语文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景物时都将自己浓烈的思想摩隋渗透于字里行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促使学生发展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例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借鱼钩这一个道具来歌颂主人公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鱼钩为挽救红军生命起了不少作用,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在生死关头怎样对待自己与别人。
2.4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教师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景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这样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
3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爱倾注在课堂上,并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来感动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按着教师的要求去思考,去领会,去学习。教学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对待学习较差的学生,不能挖苦讥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应该委婉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当然也应该不失时机地堆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予以肯定和表扬,给学生十足的自信和动力,使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寓情于教,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并被学生所接受,这是教学的艺术所在。
4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灵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将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融为一体,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情感德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要这样,学生才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更加提高自身的情感品质,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伟.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04).
[2]尹启.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的渗透[J].祖国.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