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美的追索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_c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舒宪的《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一书从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入手,去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对爱与美这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并试图寻找被遮蔽的中国“维纳斯”,以及中国性爱女神隐没无闻的原因。叶先生基于文化通观视野,对神话原型理论进行阐释与重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神话原型的范畴从文学扩展到了文化层面,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值得学习和分析。本文从《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一书的上篇入手,通过溯源性考察、语源学角度以及创新性阐释这三个方面去体会叶先生关于美神由来这一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维纳斯;爱与美;文化通观;神话中国
  《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究了美神的由来,对于爱与美主题的原型发生史进行了溯源性考察,下篇分析了中国文化中的美神幻形,在对比中呈现出中西文化对爱与美主题的不同理解。叶先生基于文化通观的视野,将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运用于中国文化阐释的实践之中,开启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度认知的新境界。本文主要从此书的上篇入手,分析叶先生对于美神由来问题的研究。
  一、溯源性考察
  从书名可以看出叶先生想从维纳斯和高唐神女两位女神入手去探究中西文化对爱与美主题的认知理解。叶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并没有直接从爱与美女神形象入手,而是对其进行了溯源性的考察,在中西对比中探尋中国性爱女神隐没之谜,进而揭示出中西文化对爱与美的不同理解。
  上篇中叶先生将女神形象的发生发展划分为了“原母神—地母神—性神—爱神—美神”,展现出了母系文化的逐渐衰弱以及男性中心文化的确立过程。其分析思路大致如下,首先叶先生确定了原母神是女神崇拜的最初形态,此后种种职能各异的女神们就是从她分化而来的。随着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出现了大地与女性、母亲相认同的神话类比,地母神的观念出现。实现地母到爱神这一转变的重要契机就是由孤雌繁殖到两性生育观的转变,因此在地母和爱神之间还存在着性神。爱神兼任美神,其最初都是性神,神话中的性爱女神源于男性生殖器,这种阴阳两性特征间接确定了她的古老来源是原母神。叶先生将纵向的历史考证和横向的文化比较相结合,分别考察了人类文明中有代表性的三个文化圈,即希腊、印度和中国,异中求同、同中寻异,去探寻中西文化对爱与美主题的不同理解。
  在对西方文化中爱与美女神的纵向历时性考察中,叶先生从比较文化的高度破解了中国性爱女神隐没之谜。一方面由于礼教文化的压制,性爱观出现了圣洁与肮脏的两极分化,凡是与生育无关的性被视为肮脏。通过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文学中性与爱主题只有在生殖繁衍的功利目的退隐时才会出现。中国受礼教文化的影响耻于谈性,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以寻觅到如西方的维纳斯一样的性爱女神了。另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的发达,使美的概念首先与食产生关联,“礼”所代表的扬食抑色的文化偏差,也是导致中国性爱女神隐没无闻的重要原因。
  通过这种溯源性考察,揭示出了西方文化中爱与美女神的演变过程,也揭示了潜存于神话背后具有全人类性质的生命哲学的重大主题。不仅将对爱与美的追索转化为了对美神由来的追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为探考中国上古文化中的对应现象提供了跨文化思想背景,确立一种基于文化通观的宏阔视野的研究思路。
  二、语源学角度
  叶先生在《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一书中不仅采用了大量源自西方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重视从中国文化本身中汲养。他关注到了汉字的象形特征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从语源学角度入手研究,“期望从语言、神话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中透析美的本义及其文化价值”1,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研究思路,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和估价汉字对于人类学研究的独到贡献。
  不同与古希腊和印度的的美始于色,中国呈现出了美始于食的食美学特点。叶先生首先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入手分析,“汉代的许慎是最早对美这个字做出分析性解释的人”2,美是从羊的27个字中的一个,因此上古华夏民族对于美的观念来自于动物学,而非艺术与哲学。许慎对“美”的解释是,“甘也,从羊从大。”2甘表口舌之快感,泛指快乐。对于“甘”的解释是“甘,美也”2,可见美与甘为同义词。在甘之后《说文》又释“甛”字:“甛,美也,从甘从舌,舌知甘者。”2进一步解释了中国人对“美”的认知起源,美的本义为快感,而产生快感的器官为舌。
  除此之外,叶先生还举例了萧兵在《从“羊人为美”到“羊大则美”》一书中的观点,萧兵认为美字下面的大字最初是人,羊大则美应改为羊人为美,所谓羊人之美是指“原始社会中的羊图腾氏族首领扮演羊祖先时头戴羊角的形象”。2叶先生举此例是为了反驳他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萧兵的说法遮蔽了美与舌的渊源关系,美、甘、甛三字的认同关系也就不存在了,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观点,即美的概念来自味觉感受,中国古代美学的发生以食美学为源头。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辩驳,存在着不同学者的不同声音,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使《高唐神女与维纳斯》成为多种观点交汇的著作。
  中国神话中性爱与爱情母题匮乏,叶先生将目光投向了语源学,希望借助这一研究方法去探寻中国性爱与美之女神隐形的原因。他依据汉字的特征得出了合理的推论,让我们对中国的“无性文化”或者说一种畸形的性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看到了汉字表形表意特征对于把握某些概念所产生的原初表象的作用,借此摸索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语义演化过程,对于我们而言是极有学习意义的。
  三、创新性阐释
  《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一书横跨三个文化圈,在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中,叶先生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大胆猜想,得出了许多创新性的阐释,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将女神宗教观念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探寻父权制文明的原母回忆,拓宽了传统文化的解读空间。
  叶先生将道家的理想乐园同外域的类似神话相比较时发现,不同于一般神话叙述中将创世后的第一个时期作为黄金时代或天堂时期,老庄将“宇宙开辟前玄同混一状态视为理想范本”3。基于此,叶先生提出了他的猜想,“老子哲学的这种特殊的价值取向植根于史前宗教的原母崇拜,或者说反映了保留在父权制文明中的女神宗教的原型观念”3。从原母神的孤雌繁殖,到地母观念的产生,植物的周期性荣枯被认为是死而复生,母神兼有了掌管死亡与再生的权力。这种“生—死—再生”的生命循环过程和循环运动的“道”的观念相契合。   《老子》中“可以为天下母”的观念,可以看出他处于父权制文明时期,但仍保有对远古女神宗教信仰的坚持。回归母体的原型在老子哲学中也可寻到踪迹,如“抱一”理想、“无为”状态就类似于对母腹和子宫中胎儿状态的无意识模仿,将这种理想同母腹即再生之源的信念相联系,也就不难理解庄子以生为丧,以死为归的超然态度了。老子的“玄德”也体现出他对父权文化的超越,将“德”同“玄”即黑暗相联系,将创世前的玄同状态视为天堂时代,把儒家倡导的仁义道德视为人类堕落的标志,都體现出他对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叛逆性,因此其哲理充满性别政治的色彩。
  叶先生从中西对比的视野出发,在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中去生发自己的思考,并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以及求证,观点鲜明,论据、材料详实,推论有很强的逻辑性,他关于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精神的重新阐释展现了被父权文明的意识形态所吞没的远古女神宗教痕迹,颇有独创性。
  综上,叶先生著此书的目的主要是借助女神形象去思考中西文化中对爱与美主题的不同看法,并希望在对比中发现中国性爱女神隐没无闻的原因。基于这一层面,《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一书给了我们许多启发,让我们对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对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性爱观念做出了合理性阐释。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均有开创性的意义,“神话中国”这一思想的提出开启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深度,这种前瞻性和创新性令人叹服。
  参考文献
  [1] 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
  [2] 智量.《高唐神女与维纳斯》读后[J].中国比较文学,1999,第3期.
  [3] 严慈萍.从“母神崇拜”到“母神阉割”:读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有感[J].中文自学指导,2002,第6期.
  [4] 吴昊.维纳斯在中国文艺中的多重映像:兼议叶舒宪先生的《高唐神女与维纳斯》[J].文化艺术研究,2012,第3期.
  [5] 张星德.红山文化女神像与史前宗教中的土地神[J].社会科学辑刊,1996,第2期.
  注释:
  [1]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第235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
  [2]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第267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
  [3]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第42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摘要:制陶工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早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制陶工艺就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制作出的陶瓷工艺品更是受到海内外的认可和推崇,这不仅奠定了我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大国地位,还在一定时期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中,起源于我国唐代以前的坭兴陶工艺,更是以其独特的制陶工艺和原材料传承至今,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坭兴陶工艺更加成熟,而且逐渐形成了制陶产业链。本文就现代设计理念下的坭兴陶产
期刊
摘要:地铁站是人流巨大的城市公共空间,已成为展示城市人文关怀和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在新时期城市建设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型期,地铁公共艺术承担着文化形象的传承和展示,其作用愈加明显。  关键词:地铁;公共艺术;城市  地铁是一个城市中包容性最强、最公平的、最快节奏的公共空间,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最自然的传达渠道。地铁公共艺术可总括为:与地铁内部空间结合,具有公共性的
期刊
摘要:在国画工笔创作中除了尝试也出现各种困惑。第一主要是我的国画创作和技法分析。第二主要是创作过程中从起稿开始如何体现新颖和尝试,更能体现现代化。从创作中出现的困惑得出创作过程中要探索、虚心听取老师同学的建议、意见及时修改。  关键词:困惑;探索;尝试  在我的国画创作中,主要是以我四年以来对南宁的情感来创作这幅作品。而创作中的艺术情感的表现更复杂,所以必须得很有吸引力,才能吸引观众产生共鸣,而这
期刊
摘要: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技术技巧在舞蹈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作为舞蹈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技术技巧具有较大的艺术影响力,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分析各民族民间舞蹈的技术技巧,提出民族民间舞蹈技术技巧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民间舞者能够合理实践运用技术技巧开启思路,并能提升民族民族民间舞蹈的观赏性。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技术技巧 、特点、作用  舞蹈中的技术技巧对一个舞
期刊
摘要:汉字是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而图形化的汉字在保留汉字信息传达特性的前提下,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功能与美学并存。其视觉效果,远远胜过单纯的文字和颜色的传达。本文中,笔者试阐述汉字在招贴中的图形化设计研究,为汉字图形化视觉艺术传达提供借鉴依据。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平面设计领域。  关键词:文字图形化;汉字图形化设计;招贴  招贴中对于文字图形化的设计应用早已成为设计师们的一个常用手段。图形化的
期刊
摘要: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进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延展,关系到国家和基层的稳定、团结与发展前进。能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村容村貌,能进一步的解放村民的思想、转变村民的观念,进而使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增强了民族认同。  关键词:民族团结;示范村研究;综述  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的意义  从宏观层面上看,自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在《關于建设民族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
期刊
基本情况:  受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影响,在新文化产生的同时,旧的文化传统也在逐渐消解。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若能融入现代生活,不仅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了解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曲艺类非遗的认知水平,我们以长沙弹词为例进行了调查。  在本次的被调查人群中,16-30岁年龄段群体占34.6%,31-45岁年龄段占28.4%,46-60岁年龄段占23.1%,60岁
期刊
摘要:《边城》与《雪国》分别是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两部作品篇幅相当、主题相近且凝聚了众多的审美特征,具有可比性。本文对两部作品字里行间展现的生命美学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性灵之美、自然之美、女性之美、悲剧之美的角度来比较阅读其中的生命内涵,并结合自己的阅读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边城》;《雪国》;生命美学  童庆炳教授曾提出:文学的对象和内容必须具有审美价值,或是在描写之后具有审美价值。1作
期刊
摘要:文化馆是服务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机构,也是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同时,也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机构。文化馆对于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充实群众文化生活,贯彻党的群文方针都有着重要贡献。笔者认为群文美术是群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要充分发挥好群文美术辅导者、带动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美术活动  文化馆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机
期刊
摘要:教育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科学的学校管理,在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中小学学校管理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尤其是民族地区学校。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地区间学校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领导进行深入的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民族地区学校管理措施。因此,本文主要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