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热潮冲击着大学校园,大学语文教学遭遇到两种文化冲突的制约:其一,隐性课程文化与显性课程文化的冲突;其二,学生文化与语文课程文化的冲突。为了消除文化冲突对大学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制约作用,高校应采取如下对策:(1)优化校园文化;(2)提高教学艺术水平;(3)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
大学语文教学文化冲突对策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们共同进行的文化呼吸过程,而对学生来说,要想有效地进行这种文化呼吸活动,就必须使“呼出”的文化气息与“吸入”的文化气息不但同质,而且平衡。然而,当代社会,如空气一般无孔不入的经济文化气息早已占据了人们的“呼吸频道”,在师生们满脑子里装得都是物欲追逐之思、利益寻求之想的时候,语文文化当然也就无孔可入了。因此可以说,当代社会所盛行的物质利益至上的主流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文化所形成的冲突,是导致大学语文课程长期处于困境之中的内部原因。
一、隐性课程文化与显性课程文化的冲突
在教学论的范畴之内,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在教材中明确陈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隐性课程是指那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其它因素,比如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社会风气等。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所有显性课程的学习都会受到隐性课程的影响,只是影响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当隐性课程文化与显性课程文化价值追求趋向一致时,隐性课程会对显性课程的实施产生促进作用,而当两者的价值追求存在对立与冲突时,隐性课程会对显性课程的实施发挥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对于已经走出家庭,还没有正式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会对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隐性课程主要就是校园文化,如今的大学,其校园文化又体现着怎样的价值追求呢?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不可避免地涌进了大学校园,对于经济利益的全力追逐成为当今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如今走进每一所大学的校门,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几乎都是那些醒目地张贴在各处的考研辅导、公务员考试辅导以及各种技能培训班招生的广告,教育的功利性特征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
二、学生文化与语文课程文化的冲突
所谓学生文化,主要是指学生的规范性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大学生的规范性行为主要体现为学习行为,因此,大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意义理解和学习目标的价值追求就构成了学生文化的主要内涵。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强,对于课程的学习也表现得比较刻苦,凌晨的校园、夜晚的自习室里,不乏他们捧书苦读的身影。这些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的身影可以说是学校学风浓厚的体现,也是教师们激励新入校的学生学习的标本,然而在这足以使人感到欣慰的现象背后却潜藏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有人针对大学生所追求得学习目标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在问到英语课程的学习目的时,“有50.26%的学生选择了就业的需要,28.50%的学生是为了拿学分,16.06%的学生选择了考研或出国的需要,只有4.15%的学生是真心喜欢。”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在这里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面对着各行各业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大学生功利性的学习观似乎不应该遭到过多的非议,可是,对于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活动所必然导致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有所认识。
大学语文课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吸收优秀精神文化成果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境界、生命存在境界提升的过程,在这种精神成长的过程中不容许有任何功利性的思考存在。如果凭借着功利性的思考,学生们怎么能理解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又怎么能理解诗人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浪漫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喟叹。这些来自生命纯真状态的声音,只有靠无任何杂念的纯真的心灵才能听得懂。因此,可以说,大学生们普遍持有的功利性的学习观是导致大学语文课不受重视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
三、应采取的对策
(一)优化校园文化
置身于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大学的校园不可能避开经济浪潮的冲击而成为一片世外桃源。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以及这种现状对学生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不良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力所能及地抵御经济热潮对校园文化的过分侵扰。具体采取的措施应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工作。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让青年学生旺盛的生命力在求真、向善的生命旋律中得到张扬,也能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在发现美、探求美的道路上不断得到提升。第二,倡导教师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要想让那“仰望星空”的遐想、那没有功利成分的思考重新回归大学校园,必须依靠教师的精神引导。
(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首先,深层次地理解课程、了解学生。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存在的家园”,“家园之中”“在”着万事万物都是言说着的,所有的个体生命只有通过言说才能融入进“在”着的万物之中,并在物我相融、相通的自由之境中展开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大学语文课堂是作为生命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媒介而共同进行的生命建构、生命意义探寻的言说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言语双方只有让自我的生命存在回归到本真的“澄明”状态,才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言说。
其次,注重启发、引导,个体通过言语而进行的生命建构活动是一个自主生成的过程,言语的智慧是从言语主体的心灵深处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在大学语文课堂的言语情境之中,教师作用的发挥应体现为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灌输,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所讲授的内容不能撞击学生的心灵那也是无效的。因此,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艺术就成为教学水平体现的另一个方面。
(三)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
当前,高校的管理者应从三个层面上认识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第一,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要强大,人文学科必须强大”,大学语文课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第二,当前社会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比较严重,大学语文课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为未来社会人文精神的回归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应只学会应对未来生存的技能,还要养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精神境界,大学语文课是丰富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主要课程。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高校的管理者在强化对该课程重视的同时,为保证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得以实现,还必须注重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管与测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明清,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77.
[2][德]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32.
[3][德]恩思特·卡西尔.人论(中译本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
[4]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46.
大学语文教学文化冲突对策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们共同进行的文化呼吸过程,而对学生来说,要想有效地进行这种文化呼吸活动,就必须使“呼出”的文化气息与“吸入”的文化气息不但同质,而且平衡。然而,当代社会,如空气一般无孔不入的经济文化气息早已占据了人们的“呼吸频道”,在师生们满脑子里装得都是物欲追逐之思、利益寻求之想的时候,语文文化当然也就无孔可入了。因此可以说,当代社会所盛行的物质利益至上的主流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文化所形成的冲突,是导致大学语文课程长期处于困境之中的内部原因。
一、隐性课程文化与显性课程文化的冲突
在教学论的范畴之内,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在教材中明确陈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隐性课程是指那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其它因素,比如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社会风气等。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所有显性课程的学习都会受到隐性课程的影响,只是影响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当隐性课程文化与显性课程文化价值追求趋向一致时,隐性课程会对显性课程的实施产生促进作用,而当两者的价值追求存在对立与冲突时,隐性课程会对显性课程的实施发挥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对于已经走出家庭,还没有正式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会对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隐性课程主要就是校园文化,如今的大学,其校园文化又体现着怎样的价值追求呢?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不可避免地涌进了大学校园,对于经济利益的全力追逐成为当今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如今走进每一所大学的校门,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几乎都是那些醒目地张贴在各处的考研辅导、公务员考试辅导以及各种技能培训班招生的广告,教育的功利性特征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
二、学生文化与语文课程文化的冲突
所谓学生文化,主要是指学生的规范性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大学生的规范性行为主要体现为学习行为,因此,大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意义理解和学习目标的价值追求就构成了学生文化的主要内涵。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强,对于课程的学习也表现得比较刻苦,凌晨的校园、夜晚的自习室里,不乏他们捧书苦读的身影。这些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的身影可以说是学校学风浓厚的体现,也是教师们激励新入校的学生学习的标本,然而在这足以使人感到欣慰的现象背后却潜藏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有人针对大学生所追求得学习目标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在问到英语课程的学习目的时,“有50.26%的学生选择了就业的需要,28.50%的学生是为了拿学分,16.06%的学生选择了考研或出国的需要,只有4.15%的学生是真心喜欢。”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在这里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面对着各行各业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大学生功利性的学习观似乎不应该遭到过多的非议,可是,对于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活动所必然导致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有所认识。
大学语文课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吸收优秀精神文化成果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境界、生命存在境界提升的过程,在这种精神成长的过程中不容许有任何功利性的思考存在。如果凭借着功利性的思考,学生们怎么能理解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又怎么能理解诗人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浪漫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喟叹。这些来自生命纯真状态的声音,只有靠无任何杂念的纯真的心灵才能听得懂。因此,可以说,大学生们普遍持有的功利性的学习观是导致大学语文课不受重视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
三、应采取的对策
(一)优化校园文化
置身于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大学的校园不可能避开经济浪潮的冲击而成为一片世外桃源。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以及这种现状对学生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不良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力所能及地抵御经济热潮对校园文化的过分侵扰。具体采取的措施应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工作。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让青年学生旺盛的生命力在求真、向善的生命旋律中得到张扬,也能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在发现美、探求美的道路上不断得到提升。第二,倡导教师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要想让那“仰望星空”的遐想、那没有功利成分的思考重新回归大学校园,必须依靠教师的精神引导。
(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首先,深层次地理解课程、了解学生。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存在的家园”,“家园之中”“在”着万事万物都是言说着的,所有的个体生命只有通过言说才能融入进“在”着的万物之中,并在物我相融、相通的自由之境中展开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大学语文课堂是作为生命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媒介而共同进行的生命建构、生命意义探寻的言说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言语双方只有让自我的生命存在回归到本真的“澄明”状态,才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言说。
其次,注重启发、引导,个体通过言语而进行的生命建构活动是一个自主生成的过程,言语的智慧是从言语主体的心灵深处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在大学语文课堂的言语情境之中,教师作用的发挥应体现为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灌输,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所讲授的内容不能撞击学生的心灵那也是无效的。因此,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艺术就成为教学水平体现的另一个方面。
(三)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
当前,高校的管理者应从三个层面上认识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第一,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要强大,人文学科必须强大”,大学语文课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第二,当前社会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比较严重,大学语文课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为未来社会人文精神的回归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应只学会应对未来生存的技能,还要养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精神境界,大学语文课是丰富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主要课程。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高校的管理者在强化对该课程重视的同时,为保证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得以实现,还必须注重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管与测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明清,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77.
[2][德]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32.
[3][德]恩思特·卡西尔.人论(中译本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
[4]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