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的知识主要由声学、光学、热学、电学(电磁学)以及力学(力、运动、简单机械)组成。这五大板块之间彼此相对独立,声学、光学和热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可以从学生生活实例和亲身体验激发他们探索物理奥秘的兴趣;力学部分涉及到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综合性较强。而电学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多,难度较强,但同时又是考试的重难点,教学中需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做大量的实验分析和数据运算;因此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电学教学时更要有好的、新的教学方式,这将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突破重难点的捷径。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和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如何进行电学实验教学我有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端正实验态度,明确实验目的,清楚实验步骤
部分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觉得觉得好奇,有趣,而忘记了实验的目的。尤其是第一次实验时,随意性很强,结果一节实验课结束了,重点不明确,达不到实验的效果,学不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在实验前我要强调学生端正实验的态度,明确实验的目的,使学生知道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应该按什么步骤才能順利完成?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重点明确,才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现象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明确结论,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起指导作用。
二、设计“六环节”,让学生更加清楚探究任务
在教学中,我按这样的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特别是设计实验环节,因为电学实验电路连接是最重要,也是学生感觉最困难的地方,因此,这一环节我按“画电路--接电路—查电路—细记录—详分析—得结论”的步骤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际操作。“画电路”培养了学生的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接电路”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查电路”更是全面检查了学生对电路的连接、對所用器材的使用方法。比如电路是否按要求接好、电压表电流表连接是否正确、指针是否指零、量程是否正确,滑动变阻器是否接对等等。“细记录”的环节培养学生表格的设计能力和学会正确读数和记录;“详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得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遵从科学规律,养成良好习惯。
做电学实验时,有很多基本的技能和要求,课本上没讲或讲的较少,而实验过程中又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习惯,以免影响实验效果。例如连接电路时要把导线芯拧成一股,并顺时针绕在接线柱上,才可以连接牢固;移动滑动变阻器时要慢慢移动,一边移动一边观察指针是否在零刻线上并会调零,读取电表示数时, 视线要与盘面垂直等等。教师在实验前应给学生演示,或让学生讨论,使他们开始实验就能遵从科学规律,养成良好习惯。
四、解决电路故障,培养检修技能
学生在做电学实验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故障,例如:闭和开关后,电灯不亮; 伏安法测电阻或小灯泡功率时,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却没有示数;电路连接短路;电表“+” “—”接线柱接反等等。对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或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解决,培养学生思考检修电路的一些技能。例如,灯泡不亮,学生思考后或教师指导后,学生就会检查电源,开关,灯座,接线柱等是否良好,从而查出原因,故障排除后也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暂时为学生更正而不讲明道理,可以在“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讨论思考,不能置之不理。比如连接两个小灯泡串联的电路,学生发现一个亮,一个不亮,由于刚接触电学实验,学生会初步判断不亮的小灯坏了,引导学生用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来分析,学生不但会找到原因,更能从实质上理解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如果是两灯都不亮,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用电压表或者一根导线去检查电路,在从而找出故障所在。解决电路的故障,要作为学生一种实验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电学实验中,学生才会自己解决问题,获得实验的另一种收获!
五、利用课外时间,课外物品,培养实验能力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或课后的小实验,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简单展示,让学生明白,其实物理知识随处可见,看不见的“电”我们也可以用实验的方式去感知。在《电荷》一节,我让学生用纸巾摩擦吸管体验摩擦起电;用橡皮擦和缝衣针做个支架,将摩擦后的两根吸管一根支在缝衣针上,一根靠近,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在日常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障碍进行分析,总结出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故障再衍生成实验中的实验,让学生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去排除故障,这不但没有让故障成为“故障”,还相反的让一个实验更加充实,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培养,不单培养知识的深度,更要培养知识的广度,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端正实验态度,明确实验目的,清楚实验步骤
部分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觉得觉得好奇,有趣,而忘记了实验的目的。尤其是第一次实验时,随意性很强,结果一节实验课结束了,重点不明确,达不到实验的效果,学不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在实验前我要强调学生端正实验的态度,明确实验的目的,使学生知道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应该按什么步骤才能順利完成?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重点明确,才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现象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明确结论,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起指导作用。
二、设计“六环节”,让学生更加清楚探究任务
在教学中,我按这样的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特别是设计实验环节,因为电学实验电路连接是最重要,也是学生感觉最困难的地方,因此,这一环节我按“画电路--接电路—查电路—细记录—详分析—得结论”的步骤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际操作。“画电路”培养了学生的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接电路”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查电路”更是全面检查了学生对电路的连接、對所用器材的使用方法。比如电路是否按要求接好、电压表电流表连接是否正确、指针是否指零、量程是否正确,滑动变阻器是否接对等等。“细记录”的环节培养学生表格的设计能力和学会正确读数和记录;“详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得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遵从科学规律,养成良好习惯。
做电学实验时,有很多基本的技能和要求,课本上没讲或讲的较少,而实验过程中又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习惯,以免影响实验效果。例如连接电路时要把导线芯拧成一股,并顺时针绕在接线柱上,才可以连接牢固;移动滑动变阻器时要慢慢移动,一边移动一边观察指针是否在零刻线上并会调零,读取电表示数时, 视线要与盘面垂直等等。教师在实验前应给学生演示,或让学生讨论,使他们开始实验就能遵从科学规律,养成良好习惯。
四、解决电路故障,培养检修技能
学生在做电学实验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故障,例如:闭和开关后,电灯不亮; 伏安法测电阻或小灯泡功率时,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却没有示数;电路连接短路;电表“+” “—”接线柱接反等等。对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或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解决,培养学生思考检修电路的一些技能。例如,灯泡不亮,学生思考后或教师指导后,学生就会检查电源,开关,灯座,接线柱等是否良好,从而查出原因,故障排除后也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暂时为学生更正而不讲明道理,可以在“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讨论思考,不能置之不理。比如连接两个小灯泡串联的电路,学生发现一个亮,一个不亮,由于刚接触电学实验,学生会初步判断不亮的小灯坏了,引导学生用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来分析,学生不但会找到原因,更能从实质上理解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如果是两灯都不亮,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用电压表或者一根导线去检查电路,在从而找出故障所在。解决电路的故障,要作为学生一种实验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电学实验中,学生才会自己解决问题,获得实验的另一种收获!
五、利用课外时间,课外物品,培养实验能力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或课后的小实验,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简单展示,让学生明白,其实物理知识随处可见,看不见的“电”我们也可以用实验的方式去感知。在《电荷》一节,我让学生用纸巾摩擦吸管体验摩擦起电;用橡皮擦和缝衣针做个支架,将摩擦后的两根吸管一根支在缝衣针上,一根靠近,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在日常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障碍进行分析,总结出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故障再衍生成实验中的实验,让学生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去排除故障,这不但没有让故障成为“故障”,还相反的让一个实验更加充实,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培养,不单培养知识的深度,更要培养知识的广度,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