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代90后大学生当中,存在感恩缺失的现象,有些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淡漠;对老师缺少尊重;对社会缺乏责任感。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本文试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角度,通过调查,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开展感恩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缺失 实证 对策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他们当中,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倾向明显,信仰与理想淡化,价值取向扭曲,一些大学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他们无视社会的资助、家长的给予、学校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了解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角度进行实证性的调查研究。
一、大学生感恩缺失问题的归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不良感恩品质形成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因素。对此,笔者也做了相关的调查。本文调查了在杭五所高校500名大学生,具体结果如下:
1. 社会因素
从调查的数据显示,76%的大学生认为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的大学生感恩缺失,而有41.4%的大学生认为是学校教育,46.8%的大学生认为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有51.2%的大学生认为是自我修养缺乏。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社会的大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感恩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社会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氛围营造。从调查中发现,学生都普遍认为社会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有70.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宣传不太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当代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快餐”文化,对于广大媒体来说,引起全民的兴趣,不断地创造利润和价值成为它们的重点,像近几年红透半边天的“超女”“快男”,各种选秀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还有娱乐明星的八卦消息,成为大众饭后的谈资,大学生很关注这些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娱乐活动和娱乐人物,而类似于“感动中国”的活动却受到大学生的冷落,无人问津。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物质方面的进步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种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别是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模糊,感恩意识逐步冲淡。再加上网络、媒体的不良传播,如色情、暴力和低俗的娱乐新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正确判断能力。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感恩观。
2. 家庭原因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只有42.8%的父母对子女经常进行感恩教育,50.6%的父母只是偶尔进行,而有6.6%的家长从来没有进行过感恩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
3. 学校原因
(1)中小学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仅仅只有10%的大学生表示成长的学校中经常举行感恩活动,有68%的学生表示偶尔会举行感恩活动,而22%的学生则表示从来没有举行过感恩活动,这表明在大学生所受过的中小学教育中,感恩教育不被重视。
(2)高等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乏。高校对于感恩教育缺乏一定的重视,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开展感恩活动少。调查发现,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也是不平衡的,只有19.4%的同学表示所在的高校会经常举行感恩的活动。这表明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
二是高校教师对感恩教育认识不足。通过调查,31%的同学表示老师会经常对自己进行感恩教育,54.2%的同学表示老师只是偶尔会进行感恩教育,而有14.8%的同学表示老师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在高校,任课老师往往只关注于知识传授,他们很少将感恩的思想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思政教师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层面上,很少在实际中开展。
三是高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调查中,只有14.6%的大学生表示所在高校有开设感恩教育的课程,85.4%的大学生表示所在高校没有开设相关的感恩教育的课程。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长期规划,使其成为一个课程,这些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四是大学生感恩教育接受程度不高。调查反映出41%的大学生能够接受学校感恩教育的活动,51.4%的学生能够偶尔能接受,有7.6%的学生不能接受学校的感恩形式。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不高。
五是高校感恩教育效果不明显。调查中,有41.2%的学生表示对于学校的感恩教育受益匪浅,但是还有51.4%的学生对此感觉一般,5.8%的学生没有感觉。从开展效果来看,高校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实效性不足。在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感恩教育效果一般,感染性不大。这说明学校的感恩教育缺乏一定的实效性,效果不十分明显。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缺少的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感恩教育。“感恩”需要形式,但当我们把感恩变成一种活动时,往往会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最终只会流于形式。
4. 个人原因
通过调查反映出有51%的同学会经常想到自己所受的各种恩情而教育自己做个知恩图报的人,但还有49%的同学只是偶尔甚至没有对自身进行过感恩教育。说明大学生的自我感恩教育意识还不强,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往往缺乏对自身的约束和教育,因此在他们当中容易形成社会责任感淡薄,“有回报才奉献”等不良的心态。再加上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深,不会正确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外来事物的冲击,未能正确判断其对错,因而,很容易就“随大流”,形成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准则的自我中心论,导致在他们当中人际关系趋向功利化,人情冷漠,“索取”与“感恩”心态失衡。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如何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笔者根据上述的调查结果,结合从事学生工作多年的经验,以及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提出以下几个开展感恩教育的对策:
1. 从社会层面:积极营造感恩文化氛围
社会环境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习得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可以通过示范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或改变,并且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会给大学生一个直观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感恩思想的形成。大众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应该发挥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于不懂感恩、不会感恩,甚至恩将仇报的反面典型进行揭露和批判,对于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正面典型予以赞扬和肯定,在社会中树立好的道德楷模,营造浓浓的感恩氛围。
2. 从家庭层面:转变观念,强化感恩教育
作为家长,首先要转变以往只是单向给予的教育模式,转变“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也不用管”的错误思想,从重智育轻德育,到两者并重,并突出感恩教育,让子女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其次,家长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会给子女树立很好的榜样。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一生的,并且是深远的。
3. 从高校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感恩教育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总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感恩文化在校园中的作用,利用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元素大力营造感恩氛围,从而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感恩思想。
4. 从个人层面: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培植自己的感恩心,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做起。
大学时代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克服依赖的心理,树立独立的意识和责任意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在得到的同时学会付出。大学生要经常提醒自己要感激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感激教育培养自己的师长,感激帮助自己的友人等等。从对父母的一个祝福,从对老师的一句问候,从对他人的一声感谢,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打造自己感恩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 教育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袁春平,匡茜.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教学与管理,2007(15).
[3]陶行知. 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二卷.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鲁洁. 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 教育研究,2000(7).
[5]戴智明,戴利民. 关于新时期对青少年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3).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缺失 实证 对策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他们当中,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倾向明显,信仰与理想淡化,价值取向扭曲,一些大学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他们无视社会的资助、家长的给予、学校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了解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角度进行实证性的调查研究。
一、大学生感恩缺失问题的归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不良感恩品质形成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因素。对此,笔者也做了相关的调查。本文调查了在杭五所高校500名大学生,具体结果如下:
1. 社会因素
从调查的数据显示,76%的大学生认为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的大学生感恩缺失,而有41.4%的大学生认为是学校教育,46.8%的大学生认为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有51.2%的大学生认为是自我修养缺乏。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社会的大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感恩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社会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氛围营造。从调查中发现,学生都普遍认为社会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有70.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宣传不太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当代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快餐”文化,对于广大媒体来说,引起全民的兴趣,不断地创造利润和价值成为它们的重点,像近几年红透半边天的“超女”“快男”,各种选秀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还有娱乐明星的八卦消息,成为大众饭后的谈资,大学生很关注这些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娱乐活动和娱乐人物,而类似于“感动中国”的活动却受到大学生的冷落,无人问津。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物质方面的进步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种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别是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模糊,感恩意识逐步冲淡。再加上网络、媒体的不良传播,如色情、暴力和低俗的娱乐新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正确判断能力。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感恩观。
2. 家庭原因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只有42.8%的父母对子女经常进行感恩教育,50.6%的父母只是偶尔进行,而有6.6%的家长从来没有进行过感恩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
3. 学校原因
(1)中小学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仅仅只有10%的大学生表示成长的学校中经常举行感恩活动,有68%的学生表示偶尔会举行感恩活动,而22%的学生则表示从来没有举行过感恩活动,这表明在大学生所受过的中小学教育中,感恩教育不被重视。
(2)高等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乏。高校对于感恩教育缺乏一定的重视,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开展感恩活动少。调查发现,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也是不平衡的,只有19.4%的同学表示所在的高校会经常举行感恩的活动。这表明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
二是高校教师对感恩教育认识不足。通过调查,31%的同学表示老师会经常对自己进行感恩教育,54.2%的同学表示老师只是偶尔会进行感恩教育,而有14.8%的同学表示老师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在高校,任课老师往往只关注于知识传授,他们很少将感恩的思想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思政教师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层面上,很少在实际中开展。
三是高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调查中,只有14.6%的大学生表示所在高校有开设感恩教育的课程,85.4%的大学生表示所在高校没有开设相关的感恩教育的课程。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长期规划,使其成为一个课程,这些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四是大学生感恩教育接受程度不高。调查反映出41%的大学生能够接受学校感恩教育的活动,51.4%的学生能够偶尔能接受,有7.6%的学生不能接受学校的感恩形式。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不高。
五是高校感恩教育效果不明显。调查中,有41.2%的学生表示对于学校的感恩教育受益匪浅,但是还有51.4%的学生对此感觉一般,5.8%的学生没有感觉。从开展效果来看,高校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实效性不足。在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感恩教育效果一般,感染性不大。这说明学校的感恩教育缺乏一定的实效性,效果不十分明显。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缺少的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感恩教育。“感恩”需要形式,但当我们把感恩变成一种活动时,往往会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最终只会流于形式。
4. 个人原因
通过调查反映出有51%的同学会经常想到自己所受的各种恩情而教育自己做个知恩图报的人,但还有49%的同学只是偶尔甚至没有对自身进行过感恩教育。说明大学生的自我感恩教育意识还不强,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他们往往缺乏对自身的约束和教育,因此在他们当中容易形成社会责任感淡薄,“有回报才奉献”等不良的心态。再加上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深,不会正确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外来事物的冲击,未能正确判断其对错,因而,很容易就“随大流”,形成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准则的自我中心论,导致在他们当中人际关系趋向功利化,人情冷漠,“索取”与“感恩”心态失衡。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如何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笔者根据上述的调查结果,结合从事学生工作多年的经验,以及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提出以下几个开展感恩教育的对策:
1. 从社会层面:积极营造感恩文化氛围
社会环境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习得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可以通过示范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或改变,并且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会给大学生一个直观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感恩思想的形成。大众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应该发挥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于不懂感恩、不会感恩,甚至恩将仇报的反面典型进行揭露和批判,对于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正面典型予以赞扬和肯定,在社会中树立好的道德楷模,营造浓浓的感恩氛围。
2. 从家庭层面:转变观念,强化感恩教育
作为家长,首先要转变以往只是单向给予的教育模式,转变“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也不用管”的错误思想,从重智育轻德育,到两者并重,并突出感恩教育,让子女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其次,家长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会给子女树立很好的榜样。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一生的,并且是深远的。
3. 从高校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感恩教育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总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感恩文化在校园中的作用,利用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元素大力营造感恩氛围,从而引导和塑造学生的感恩思想。
4. 从个人层面: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培植自己的感恩心,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做起。
大学时代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克服依赖的心理,树立独立的意识和责任意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在得到的同时学会付出。大学生要经常提醒自己要感激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感激教育培养自己的师长,感激帮助自己的友人等等。从对父母的一个祝福,从对老师的一句问候,从对他人的一声感谢,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打造自己感恩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 教育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袁春平,匡茜.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教学与管理,2007(15).
[3]陶行知. 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二卷.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鲁洁. 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 教育研究,2000(7).
[5]戴智明,戴利民. 关于新时期对青少年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