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节日的视觉化,就是将民俗节日的内容,用现代视觉形式展现。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以现代视觉形式呈现,是其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必要途径。科技与文化融合为民俗节日视觉转化提供了新的内容、审美方向和创意表达,是转化民俗节日视觉形象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民俗节日 视觉转化 科技与文化融合 助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民俗节日的视觉转化的现状
1.1民俗节日的视觉转化原因和内容
随着各种科技与文化、艺术正在以视觉形式爆炸式传播与扩散,一个崭新的“视觉文化” 时代正在到来。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等节目,利用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增强现实技术(AR),塑造了如宇航员带回古代飞天、龙门石窟前穿越天门的孔武金刚力士等“高科技含量”的视觉形象。这类结合了舞蹈、音乐、摄影、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体现时代科技特色的民俗节日新视觉形象,受到大众喜爱,引发网络广泛好评与转发,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也迅速得到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再是传统的口口相传,或单向的纸面媒体传播。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以现代视觉形式呈现,是其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必要途径。中國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民俗节日文化,是文化存续与复兴的需要。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民俗节日文化视觉转化问题,就成了摆在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民俗节日的结构内容有很多,包含很多文化内涵。其中有很多内容,比如节日传说、节日功能等,很多都是文献记录或口口相传。民俗节日的视觉化,就是将民俗节日的内容,用现代视觉形式展现。视觉化是一个与听读化相对的概念,强调视觉为主的图像观赏和感受,图像是主角。
1.2现状
目前,在民俗节日视觉转化过程中,平面设计、文创设计等较为常规的、实体空间的视觉转化路径较多,交互界面设计、新媒体等路径视觉创新度不高、内容不够丰富、科技水平不高,科技结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虚拟空间的视觉创意度高的转化路径关注度不足。同时,民俗节日视觉转化路径存在内容同质化、物质承载方式简单化、表达方式滞后化等问题。
2.民俗节日视觉转化必须依靠科技与文化助力发展
2.1国家战略和时代需要
2021年8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中指出,“… …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科技应用水平, … …要创新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技术,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利用科技转化民俗节日视觉形象,有利于帮助传统节日文化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得到重新定位。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的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同时新型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绵延,并对民族的未来有所助益,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与创新。
2.2民俗节日视觉转化是科技与文化发展成果的特色展示资源
从结构上看,民俗节日包含起始仪式、净化仪式、竞技仪式、服饰、饮食的展示、祭祀仪式、表演活动、族群互动、结束仪式等。民俗节日丰富的内容,是科技与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特色展示资源。同时,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各种现实成果有利于塑造独特的民俗节日视觉形象。
2.3科技与文化结合为民俗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
当代传统节日的传承与重建应视为传统文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奠基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要适应当代社会,其内在性质与外在形式的变化及调整则成为必然的选择。结合现代科技,塑造的民俗节日视觉形象更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同时体现了传统节日的变革与创新。
更新的节日传统大概应该具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形成家庭生活与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二是形成重视节庆娱乐的节日传统;三是形成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虽然类型不同,但是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并没有改变。将现代科技发展,依据创新的民俗节日内涵,抓住特定的精神核心,可以塑造符合时代需要的民俗节日视觉形象。 例如,红包是传统民俗节日里,重要的仪式表现形式。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微信红包。微信红包的诞生,是基于现代社会的互联网社交场景,也为民俗节日文化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4科技与文化结合为民俗节日视觉转化提供新的审美方向和创意表达
从《唐宫夜宴》开始,河南卫视相继推出《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夜》一系列民俗节日文化类节目,接续"出圈,受到了民众的喜爱。河南卫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提供了新的创意思路:科技赋能,内容取胜。《唐宫夜宴》短短5分钟的节目,用了抠像、3D、5G和VR、AR等技术。武术舞蹈节目《少林·功夫》以中岳嵩山少林寺壁画为原型,结合XR技术,呈现舞者进入壁画世界的精彩画面。节目《广寒宫》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为原型,采用抠像、合成等技术,具象化呈现嫦娥、玉兔、月球以及广寒宫中的绮丽生活。舞者的轻步曼舞与探月宇航员形成了一幅绝美的跨时空画卷,表达了人们从古至今对于探月的美好愿景。
传统文化与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结合科技,融入新的视听手段,呈现多种奇幻、奇妙、美轮美奂的创新视觉形象。这类视觉形象,精准挖掘与弘扬了博大精深而独具魅力的”中华美学精神”,为民俗节日视觉转化提供新的审美方向和创意表达。
3.结语
传承和发展优秀民俗节日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得以普及、延续和发展的保证,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持。但是,民俗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视觉转化更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基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民俗节日视觉转化,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在民俗节日视觉转化中,应该坚持以民俗节日文化为核心,尊重大众习惯,探索和创新融于人民生活、易于被人民接受的民俗节日视觉形象。
参考文献
1.袁丽媛,王灿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网络传播创新[J].青年记者,2021.
2.张锐.传统节日表情包设计分析[J] .现代交际,2019.
3.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http://www.cppcc.people.com.cn/n/2015/0216/c34948-26572681.html人民网. 2015.
陈艳: 女,( 1983.01-),湖北武汉人 ,研究生,现任武汉汉口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方向。
关键词:民俗节日 视觉转化 科技与文化融合 助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民俗节日的视觉转化的现状
1.1民俗节日的视觉转化原因和内容
随着各种科技与文化、艺术正在以视觉形式爆炸式传播与扩散,一个崭新的“视觉文化” 时代正在到来。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等节目,利用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增强现实技术(AR),塑造了如宇航员带回古代飞天、龙门石窟前穿越天门的孔武金刚力士等“高科技含量”的视觉形象。这类结合了舞蹈、音乐、摄影、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体现时代科技特色的民俗节日新视觉形象,受到大众喜爱,引发网络广泛好评与转发,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也迅速得到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再是传统的口口相传,或单向的纸面媒体传播。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以现代视觉形式呈现,是其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必要途径。中國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民俗节日文化,是文化存续与复兴的需要。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民俗节日文化视觉转化问题,就成了摆在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民俗节日的结构内容有很多,包含很多文化内涵。其中有很多内容,比如节日传说、节日功能等,很多都是文献记录或口口相传。民俗节日的视觉化,就是将民俗节日的内容,用现代视觉形式展现。视觉化是一个与听读化相对的概念,强调视觉为主的图像观赏和感受,图像是主角。
1.2现状
目前,在民俗节日视觉转化过程中,平面设计、文创设计等较为常规的、实体空间的视觉转化路径较多,交互界面设计、新媒体等路径视觉创新度不高、内容不够丰富、科技水平不高,科技结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虚拟空间的视觉创意度高的转化路径关注度不足。同时,民俗节日视觉转化路径存在内容同质化、物质承载方式简单化、表达方式滞后化等问题。
2.民俗节日视觉转化必须依靠科技与文化助力发展
2.1国家战略和时代需要
2021年8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中指出,“… …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科技应用水平, … …要创新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技术,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利用科技转化民俗节日视觉形象,有利于帮助传统节日文化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得到重新定位。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的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同时新型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绵延,并对民族的未来有所助益,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与创新。
2.2民俗节日视觉转化是科技与文化发展成果的特色展示资源
从结构上看,民俗节日包含起始仪式、净化仪式、竞技仪式、服饰、饮食的展示、祭祀仪式、表演活动、族群互动、结束仪式等。民俗节日丰富的内容,是科技与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特色展示资源。同时,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各种现实成果有利于塑造独特的民俗节日视觉形象。
2.3科技与文化结合为民俗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
当代传统节日的传承与重建应视为传统文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奠基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要适应当代社会,其内在性质与外在形式的变化及调整则成为必然的选择。结合现代科技,塑造的民俗节日视觉形象更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同时体现了传统节日的变革与创新。
更新的节日传统大概应该具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形成家庭生活与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二是形成重视节庆娱乐的节日传统;三是形成开放、包容的节日传统。虽然类型不同,但是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并没有改变。将现代科技发展,依据创新的民俗节日内涵,抓住特定的精神核心,可以塑造符合时代需要的民俗节日视觉形象。 例如,红包是传统民俗节日里,重要的仪式表现形式。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微信红包。微信红包的诞生,是基于现代社会的互联网社交场景,也为民俗节日文化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4科技与文化结合为民俗节日视觉转化提供新的审美方向和创意表达
从《唐宫夜宴》开始,河南卫视相继推出《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夜》一系列民俗节日文化类节目,接续"出圈,受到了民众的喜爱。河南卫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提供了新的创意思路:科技赋能,内容取胜。《唐宫夜宴》短短5分钟的节目,用了抠像、3D、5G和VR、AR等技术。武术舞蹈节目《少林·功夫》以中岳嵩山少林寺壁画为原型,结合XR技术,呈现舞者进入壁画世界的精彩画面。节目《广寒宫》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为原型,采用抠像、合成等技术,具象化呈现嫦娥、玉兔、月球以及广寒宫中的绮丽生活。舞者的轻步曼舞与探月宇航员形成了一幅绝美的跨时空画卷,表达了人们从古至今对于探月的美好愿景。
传统文化与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结合科技,融入新的视听手段,呈现多种奇幻、奇妙、美轮美奂的创新视觉形象。这类视觉形象,精准挖掘与弘扬了博大精深而独具魅力的”中华美学精神”,为民俗节日视觉转化提供新的审美方向和创意表达。
3.结语
传承和发展优秀民俗节日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得以普及、延续和发展的保证,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持。但是,民俗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视觉转化更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基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民俗节日视觉转化,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在民俗节日视觉转化中,应该坚持以民俗节日文化为核心,尊重大众习惯,探索和创新融于人民生活、易于被人民接受的民俗节日视觉形象。
参考文献
1.袁丽媛,王灿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网络传播创新[J].青年记者,2021.
2.张锐.传统节日表情包设计分析[J] .现代交际,2019.
3.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http://www.cppcc.people.com.cn/n/2015/0216/c34948-26572681.html人民网. 2015.
陈艳: 女,( 1983.01-),湖北武汉人 ,研究生,现任武汉汉口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