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本文介绍了硬件课程的地位,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目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如何在硬件教学中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重软怕硬”的心理,打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硬件课程 教学现状 课程结构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针对国家教委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可将计算机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三层次教学框架已被国内各高校所接受。“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属于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二、硬件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现状分析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也是非计算机专业在通识教育阶段的重要公共工具类必修课,重点课。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硬件教学,该门课程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和接口三部分。在学习本课程前应先学习“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硬件课程重点阐述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机是如何构成的,而且知道它如何工作。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为今后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问题分析
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课程的设置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们来说,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在今天,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的设置显现出较多的弊端。
1.学时少、任务重。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没有为它分配太多的学时,但它却涵盖了计算机专业的“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三门课程的内容,范围之广[1]。学生不可能在较少的学时内把这些内容学精学透。而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陷入两难的境地,若想面面俱到则不能讲深讲透,若只是蜻蜓点水则学生又不能完全理解课程的精髓[2]。
2.教材内容偏深、偏细。随着计算机及其技术的普及,大多数使用计算机的人并不也不需要去了解它的内部构成,也较少会用到比如硬件编程技术等专业知识。所以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深入的学习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及其特性,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造成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曾有学生对我提出这样一些的疑问,诸如:“我们学习汇编语言有用吗?以后会用到它吗?”“老师,我们不需要学这些东西,你教我们如何装计算机就可以了。”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学生所学内容和实际需要相脱节了[3]。
3.教学内容重叠。有些知识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如数制、计算机发展的阶段等等,在软件基础课、电子线路基础课中都有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不仅占用了本来就紧张的教学学时,也让学生感到厌烦,对课程的学习失去耐心或掉以轻心,严重影响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多门课程中重复讲授的知识点,学生也没有掌握牢固,在解答比如进制转换题目的过程中,仍然出错。
4.体系庞杂,硬件知识没有实物对应。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原理层面的东西较多,整个体系结构庞大复杂。再加上由于条件的限制,多数硬件知识的学习中没有实物与之相对应。学生理解起来觉得抽象、空洞、枯燥无味,时间长了,便对硬件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在我教过的班级中,把几门较难的课程誉为“天书”,而硬件这门课又被称为“天书中的天书”。由此可见,学生对它的恐惧。
5.实验环节难以保证,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高校设备、资金等条件的约束,一些硬件实验难以展开。课程评价体系仍偏重于考察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实践重视不够,实际动手能力不高。整门课程结束后,仍有多数学生不会独立组装一台计算机。这和我们最初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
基于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需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的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真正的让学生学好这门计算机基础课,打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三、教学改革探究
(一)树立整门课程的地位形象
在硬件课程开设之初,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基础地位,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然后介绍该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万事开头难,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感受到这门课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很紧密,不是“天书”,只要想学就能学好。
(二)调整“硬件”课程教学体系
重新构建硬件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框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用学习过深的技术细节知识,可以将他们将来很少用到的或不可能用到的内容删掉。剔除的内容不是没有使用价值,而是借此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有更多精力去学精必需的知识[5]。在“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中,“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占有很大的篇幅,而它们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用十几个学时的时间就把这些内容理解透,熟练掌握编写汇编语言程序的技巧,不太现实。而且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的几率也比较小。所以笔者认为可将这部分的内容去掉。
(三)加强沟通
注意前后课程的衔接和沟通,先修课程讲过的知识点可以弱讲、略讲。加强同一期班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如果不能保证教材的内容不重叠,那么至少在备课的过程中,避免知识点的重复。这样即可以保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备,又可以精简内容,避免学生疲劳[4]。
(四)优化体系,引入多种教学模式
要解决学时少和任务重的矛盾,单靠一味的增加学时或删减内容是不够的。在优化硬件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多种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硬件知识的方法,重点要理论联系实际。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验环节,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合理组织实验内容。在硬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重要。虽然现在计算机很普及,但多数人对计算机的各功能部件还是很陌生。所以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硬件拆装实验很有必要。可以利用机房淘汰的旧计算机来进行。每组实验的人不能过多,否则达不到培养动手能力的目的。该实验要求学生认知计算机的各主要功能部件、能独立组装计算机、安装系统和应用软件。其次,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加大实验成绩所占比重,以促进学生对硬件实验的重视。
四、总结
硬件课程的教学不是孤立的,它应和软件课程产生互补,这样才能打牢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基础。现在中小学已经普及了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大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提高了很多,硬件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敖志广,吕振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9,(10):81-82.
[2]洪霞,李云,张炜.改革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系列课程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44-147.
[3]徐明鹃,方新丽.普通高校计算机硬件技术教学与实践初探[J].教育科学,2009,(22):71-71.
[4]吴德富.计算机硬件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教育论坛,2009,(12):130-132.
[5]李连启.“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160-160.
(作者单位:空军雷达学院四系 武汉)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硬件课程 教学现状 课程结构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针对国家教委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可将计算机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三层次教学框架已被国内各高校所接受。“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属于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二、硬件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现状分析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也是非计算机专业在通识教育阶段的重要公共工具类必修课,重点课。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硬件教学,该门课程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和接口三部分。在学习本课程前应先学习“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硬件课程重点阐述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机是如何构成的,而且知道它如何工作。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为今后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问题分析
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课程的设置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们来说,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在今天,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的设置显现出较多的弊端。
1.学时少、任务重。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没有为它分配太多的学时,但它却涵盖了计算机专业的“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三门课程的内容,范围之广[1]。学生不可能在较少的学时内把这些内容学精学透。而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陷入两难的境地,若想面面俱到则不能讲深讲透,若只是蜻蜓点水则学生又不能完全理解课程的精髓[2]。
2.教材内容偏深、偏细。随着计算机及其技术的普及,大多数使用计算机的人并不也不需要去了解它的内部构成,也较少会用到比如硬件编程技术等专业知识。所以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深入的学习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及其特性,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造成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曾有学生对我提出这样一些的疑问,诸如:“我们学习汇编语言有用吗?以后会用到它吗?”“老师,我们不需要学这些东西,你教我们如何装计算机就可以了。”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学生所学内容和实际需要相脱节了[3]。
3.教学内容重叠。有些知识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如数制、计算机发展的阶段等等,在软件基础课、电子线路基础课中都有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不仅占用了本来就紧张的教学学时,也让学生感到厌烦,对课程的学习失去耐心或掉以轻心,严重影响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多门课程中重复讲授的知识点,学生也没有掌握牢固,在解答比如进制转换题目的过程中,仍然出错。
4.体系庞杂,硬件知识没有实物对应。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原理层面的东西较多,整个体系结构庞大复杂。再加上由于条件的限制,多数硬件知识的学习中没有实物与之相对应。学生理解起来觉得抽象、空洞、枯燥无味,时间长了,便对硬件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在我教过的班级中,把几门较难的课程誉为“天书”,而硬件这门课又被称为“天书中的天书”。由此可见,学生对它的恐惧。
5.实验环节难以保证,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高校设备、资金等条件的约束,一些硬件实验难以展开。课程评价体系仍偏重于考察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实践重视不够,实际动手能力不高。整门课程结束后,仍有多数学生不会独立组装一台计算机。这和我们最初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
基于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需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的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真正的让学生学好这门计算机基础课,打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三、教学改革探究
(一)树立整门课程的地位形象
在硬件课程开设之初,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基础地位,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然后介绍该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万事开头难,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感受到这门课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很紧密,不是“天书”,只要想学就能学好。
(二)调整“硬件”课程教学体系
重新构建硬件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框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用学习过深的技术细节知识,可以将他们将来很少用到的或不可能用到的内容删掉。剔除的内容不是没有使用价值,而是借此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有更多精力去学精必需的知识[5]。在“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中,“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占有很大的篇幅,而它们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用十几个学时的时间就把这些内容理解透,熟练掌握编写汇编语言程序的技巧,不太现实。而且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的几率也比较小。所以笔者认为可将这部分的内容去掉。
(三)加强沟通
注意前后课程的衔接和沟通,先修课程讲过的知识点可以弱讲、略讲。加强同一期班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如果不能保证教材的内容不重叠,那么至少在备课的过程中,避免知识点的重复。这样即可以保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备,又可以精简内容,避免学生疲劳[4]。
(四)优化体系,引入多种教学模式
要解决学时少和任务重的矛盾,单靠一味的增加学时或删减内容是不够的。在优化硬件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多种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硬件知识的方法,重点要理论联系实际。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验环节,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合理组织实验内容。在硬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重要。虽然现在计算机很普及,但多数人对计算机的各功能部件还是很陌生。所以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硬件拆装实验很有必要。可以利用机房淘汰的旧计算机来进行。每组实验的人不能过多,否则达不到培养动手能力的目的。该实验要求学生认知计算机的各主要功能部件、能独立组装计算机、安装系统和应用软件。其次,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加大实验成绩所占比重,以促进学生对硬件实验的重视。
四、总结
硬件课程的教学不是孤立的,它应和软件课程产生互补,这样才能打牢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基础。现在中小学已经普及了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大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提高了很多,硬件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敖志广,吕振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9,(10):81-82.
[2]洪霞,李云,张炜.改革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系列课程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44-147.
[3]徐明鹃,方新丽.普通高校计算机硬件技术教学与实践初探[J].教育科学,2009,(22):71-71.
[4]吴德富.计算机硬件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教育论坛,2009,(12):130-132.
[5]李连启.“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160-160.
(作者单位:空军雷达学院四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