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铁路的高速拓展,隧道工程也以特长隧道、连拱隧道、分离式隧道等多种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由于隧道形式不同,施工方法的不同,对测量工作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介绍软弱围岩隧道工程施工技术、黄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以及水下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关键字:隧道工程;黄土隧道;软弱围岩隧道;水下隧道;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对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从东向西、从南到北的公路网络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随之出现的是密集的隧道网,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隧道的建设必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因而,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隧道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软弱围岩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一)软弱围岩隧道的工程特征以及破坏特性
软弱围岩一般是指岩质软弱、承载力低、节理裂隙发育、结构破碎的围岩,有着岩质软弱、指岩质软弱、承载力低、节理裂隙发育、结构破碎的地质特点。另外,主要的软弱围岩隧道的破坏特征为:第一,隧道正前方掌子面的水平位移,掌子面的水平鼓出;第二,隧道正前方掌子面的水平位移,掌子面的水平鼓出;第三,隧道洞壁出现收敛变形,拱顶下沉和边墙内移状态。
(二)软弱围岩隧道潜在风险源
通过实际的施工经历发现:软弱围岩隧道的塌方以及支护变形往往出现在特定的地段,主要出现在以下一个地。
第一,浅埋、偏压地段。一般来讲,浅埋地段易发生局部塌方,这是因为在浅埋地段就隧道施工时的拱部来言,一般难于成拱,要防止局部塌方,就需要采取足够的措施。
第二,土质隧道地段。因为土质隧道塌落的拱高度比一般的岩质的隧道大,对于坡残积、坡洪积、坡崩积等土层来言,支护结构就需要承受较大的荷载,为了防止局部坍塌的危险,就需要进行初期支护强度的加固。
第三,大埋深软岩地段。在开挖的时候,洞口岩体有时候会有剥落的情况,并且有着明显的位移,变形持续的时间较长,隧道底部有着隆起的现象,这是由于软岩抗压强度低所致。
第四,断层破碎地段。断层破碎地带有着自稳性差、时常有地下水渗出、容易发生塌方、突水等安全风险,这是由于断层破碎地段有自稳性差的特点。
(三)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技术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控制掌子面变形、坍塌安全技术。隧道掌子面坍塌以及掌子面失稳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掌子面过大的变形所致。这种施工造成的损失极大,应予以重视。这种技术主要包括超前支护、掌子面锚杆、掌子面喷混凝土封闭、掌子面预留核心土等技术。
第二,控制落底开挖坍塌安全技术。隧道上台阶开挖支护完成后,由于上半部支护基础悬空,失去支撑极容易引起支护和围岩失稳。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关键是在开挖以前给上半断面支护结构提供一个临时或者是永久的基础,用以控制支护拱脚的快速下沉。这种控制技术主要有锁脚锚管安全技术、临时仰拱安全技术以及扩大拱脚安全技术。
(三)“新奥法”隧道支护施工安全技术
“新奥法”技术程序主要包括初期支护以及二次衬砌。初期支护需要的材料主要为喷射混凝土、锚杆以及钢架。二次衬砌主要发挥着承载,并与初期支护共同承担后期围岩变形压力,为隧道体稳定安全储备和保障运营的安全作用。施工应在初期支护的位移收敛后施作,并且二次衬砌仰拱(底板)超前,并分段整体浇筑,严禁半幅施工;衬砌背后空洞应采用二衬同级混凝土或注水泥砂浆回填
密实。
二、黄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黄土隧道是我国西北地区较为普遍的土质隧道,土质多为湿陷性软弱土,土质软塑脆弱,施工方法与石质隧道有着很大的不同,极易出现塌方掉拱形等事故。
黄土隧道工程施工方法
在黄土隧道施工时主要以下几种。
第一洞口段施工。在进行洞口施工的时候,需要根据事先确定好的设计图进行施工测量,务必明确隧道口的位置以及高度,设计测量隧道口的排水系统,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利用修筑人工修坡的方式,避免排水系统以及隧道边地矛盾,借以避免地表水在隧道内形成污水。
第二,土石交界面施工。在隧道施工以前,需要对设计浆液比进行调整,进而进行注浆试验。施工中出现的岩石在开采时要采取爆破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施工中要注意对原来施工项目的保护,以便工作的有序进行,这就要求做到“密布孔、少装药、弱爆破”,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按照科学设计、安全施工的原则进行施工。
第三,防排水设施施工。考虑到黄土隧道特点,隧道防排水一般采用以排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在施工中要注意排水与防水相结合,采用双侧水沟进行排水。
黄土隧道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因为黄土隧道施工本身就比其他的隧道施工难度大,黄土隧道施工必须遵循“短进尺,少扰动、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进行施工。要正确的根据实际的变化进行科学的施工方案,以安全施工为前提充分发挥黄土隧道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在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黄土隧道施工首先要做好洞顶、洞门及洞口的排水系统,从施工材料方面控制工程质量。根据先前的设计来进行黄土的隧道施工,保证隧道的排水系统,避免隧道积水,当地表裂缝、地表下沉拱顶下沉、周边收敛的时候,如果沉降量过大,应采用钢支撑,并在墙脚处加设锁脚锚管等强支護。
第二,在黄土隧道施工时要加强监测,严格执行安全施工制度。黄土高坡地质较为特殊,在施工中会出现施作仰拱前为了提高基底的承载能力,需对基底进行处理的情况,也会出现采用灰土挤密桩树根桩、换填、压浆的情况。
三、水下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水下隧道可以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受通航净空限制,也不受航道宽度的限制,成为了穿越江河湖海的重要交通工程。下面对于水下隧道不同的施工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钻爆法。通过钻孔、装药、爆破开挖岩石的方法,简称钻爆法。钻爆法面临着涌水、突水、围岩坍塌以及主体结构渗漏水的风险,施工前,要根据地质条件、断面大小,护方式、工期要求以及施工设备、技术等条件,选定掘进方式。
(二)盾构法。盾构法指的是利用盾构进行隧道开挖,衬砌等作业的施工方法。现今,盾构法主要面临着高水压、盾构不适应围岩条件,备坏损被困、以及主体结构渗漏水的风险,与钻爆法相比,盾构法主要面临的风险多在管理方面,管理方面对于区域地质条件是否准确的判断、参数的选择是否合理、设备的护养是否得当等,都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必要保障,缺一不可。
(三)沉管法。管法是预制管段沉放法的简称,是在水底建筑隧道的一种施工方法。其施工顺序是先在船台上或干坞中制作隧道管段(用钢板和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段两端用临时封墙。沉管法有着保证隧道施工质量、工程造价较低、工作条件好、施工安全、适用水深范围大等优点。
(四)冻结法。冻结法主要用于冬期施工。采用冻结法施工时,须根据施工进度、冻土墙的需要强度、开挖顺序等,确定冻土墙的厚度、冻结管群的间距与行数,以及其长度、冻结顺序和解冻顺序等,从而选择必要的冻结设备。冻结法最为显著特征是通过低温冷冻技术冻结水下隧道通过区域的地层,为主体工程施工提供一个安全的作业环境。
总之,水下隧道施工方法都有特定的适用性,各有利弊,在不同的施工环境下,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这些隧道施工方法长期以来在不同的施工环境下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总的来说,隧道施工的总体趋势是追求高功效、高质量,向着机械化的方法发展,提高工效、缩短工期、保证安全、节省投资。在具体的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既定目标,反复比较以后确定施工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维钧.沉埋管隧道的施工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港湾建设,2001,4.
[2]常士骠.工程地质手册(第4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李晓红.隧道新奥法及其量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铁路的高速拓展,隧道工程也以特长隧道、连拱隧道、分离式隧道等多种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由于隧道形式不同,施工方法的不同,对测量工作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介绍软弱围岩隧道工程施工技术、黄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以及水下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关键字:隧道工程;黄土隧道;软弱围岩隧道;水下隧道;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对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从东向西、从南到北的公路网络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随之出现的是密集的隧道网,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隧道的建设必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因而,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隧道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软弱围岩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一)软弱围岩隧道的工程特征以及破坏特性
软弱围岩一般是指岩质软弱、承载力低、节理裂隙发育、结构破碎的围岩,有着岩质软弱、指岩质软弱、承载力低、节理裂隙发育、结构破碎的地质特点。另外,主要的软弱围岩隧道的破坏特征为:第一,隧道正前方掌子面的水平位移,掌子面的水平鼓出;第二,隧道正前方掌子面的水平位移,掌子面的水平鼓出;第三,隧道洞壁出现收敛变形,拱顶下沉和边墙内移状态。
(二)软弱围岩隧道潜在风险源
通过实际的施工经历发现:软弱围岩隧道的塌方以及支护变形往往出现在特定的地段,主要出现在以下一个地。
第一,浅埋、偏压地段。一般来讲,浅埋地段易发生局部塌方,这是因为在浅埋地段就隧道施工时的拱部来言,一般难于成拱,要防止局部塌方,就需要采取足够的措施。
第二,土质隧道地段。因为土质隧道塌落的拱高度比一般的岩质的隧道大,对于坡残积、坡洪积、坡崩积等土层来言,支护结构就需要承受较大的荷载,为了防止局部坍塌的危险,就需要进行初期支护强度的加固。
第三,大埋深软岩地段。在开挖的时候,洞口岩体有时候会有剥落的情况,并且有着明显的位移,变形持续的时间较长,隧道底部有着隆起的现象,这是由于软岩抗压强度低所致。
第四,断层破碎地段。断层破碎地带有着自稳性差、时常有地下水渗出、容易发生塌方、突水等安全风险,这是由于断层破碎地段有自稳性差的特点。
(三)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技术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控制掌子面变形、坍塌安全技术。隧道掌子面坍塌以及掌子面失稳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掌子面过大的变形所致。这种施工造成的损失极大,应予以重视。这种技术主要包括超前支护、掌子面锚杆、掌子面喷混凝土封闭、掌子面预留核心土等技术。
第二,控制落底开挖坍塌安全技术。隧道上台阶开挖支护完成后,由于上半部支护基础悬空,失去支撑极容易引起支护和围岩失稳。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关键是在开挖以前给上半断面支护结构提供一个临时或者是永久的基础,用以控制支护拱脚的快速下沉。这种控制技术主要有锁脚锚管安全技术、临时仰拱安全技术以及扩大拱脚安全技术。
(三)“新奥法”隧道支护施工安全技术
“新奥法”技术程序主要包括初期支护以及二次衬砌。初期支护需要的材料主要为喷射混凝土、锚杆以及钢架。二次衬砌主要发挥着承载,并与初期支护共同承担后期围岩变形压力,为隧道体稳定安全储备和保障运营的安全作用。施工应在初期支护的位移收敛后施作,并且二次衬砌仰拱(底板)超前,并分段整体浇筑,严禁半幅施工;衬砌背后空洞应采用二衬同级混凝土或注水泥砂浆回填
密实。
二、黄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黄土隧道是我国西北地区较为普遍的土质隧道,土质多为湿陷性软弱土,土质软塑脆弱,施工方法与石质隧道有着很大的不同,极易出现塌方掉拱形等事故。
黄土隧道工程施工方法
在黄土隧道施工时主要以下几种。
第一洞口段施工。在进行洞口施工的时候,需要根据事先确定好的设计图进行施工测量,务必明确隧道口的位置以及高度,设计测量隧道口的排水系统,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利用修筑人工修坡的方式,避免排水系统以及隧道边地矛盾,借以避免地表水在隧道内形成污水。
第二,土石交界面施工。在隧道施工以前,需要对设计浆液比进行调整,进而进行注浆试验。施工中出现的岩石在开采时要采取爆破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施工中要注意对原来施工项目的保护,以便工作的有序进行,这就要求做到“密布孔、少装药、弱爆破”,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按照科学设计、安全施工的原则进行施工。
第三,防排水设施施工。考虑到黄土隧道特点,隧道防排水一般采用以排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在施工中要注意排水与防水相结合,采用双侧水沟进行排水。
黄土隧道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因为黄土隧道施工本身就比其他的隧道施工难度大,黄土隧道施工必须遵循“短进尺,少扰动、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进行施工。要正确的根据实际的变化进行科学的施工方案,以安全施工为前提充分发挥黄土隧道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在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黄土隧道施工首先要做好洞顶、洞门及洞口的排水系统,从施工材料方面控制工程质量。根据先前的设计来进行黄土的隧道施工,保证隧道的排水系统,避免隧道积水,当地表裂缝、地表下沉拱顶下沉、周边收敛的时候,如果沉降量过大,应采用钢支撑,并在墙脚处加设锁脚锚管等强支護。
第二,在黄土隧道施工时要加强监测,严格执行安全施工制度。黄土高坡地质较为特殊,在施工中会出现施作仰拱前为了提高基底的承载能力,需对基底进行处理的情况,也会出现采用灰土挤密桩树根桩、换填、压浆的情况。
三、水下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水下隧道可以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受通航净空限制,也不受航道宽度的限制,成为了穿越江河湖海的重要交通工程。下面对于水下隧道不同的施工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钻爆法。通过钻孔、装药、爆破开挖岩石的方法,简称钻爆法。钻爆法面临着涌水、突水、围岩坍塌以及主体结构渗漏水的风险,施工前,要根据地质条件、断面大小,护方式、工期要求以及施工设备、技术等条件,选定掘进方式。
(二)盾构法。盾构法指的是利用盾构进行隧道开挖,衬砌等作业的施工方法。现今,盾构法主要面临着高水压、盾构不适应围岩条件,备坏损被困、以及主体结构渗漏水的风险,与钻爆法相比,盾构法主要面临的风险多在管理方面,管理方面对于区域地质条件是否准确的判断、参数的选择是否合理、设备的护养是否得当等,都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必要保障,缺一不可。
(三)沉管法。管法是预制管段沉放法的简称,是在水底建筑隧道的一种施工方法。其施工顺序是先在船台上或干坞中制作隧道管段(用钢板和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段两端用临时封墙。沉管法有着保证隧道施工质量、工程造价较低、工作条件好、施工安全、适用水深范围大等优点。
(四)冻结法。冻结法主要用于冬期施工。采用冻结法施工时,须根据施工进度、冻土墙的需要强度、开挖顺序等,确定冻土墙的厚度、冻结管群的间距与行数,以及其长度、冻结顺序和解冻顺序等,从而选择必要的冻结设备。冻结法最为显著特征是通过低温冷冻技术冻结水下隧道通过区域的地层,为主体工程施工提供一个安全的作业环境。
总之,水下隧道施工方法都有特定的适用性,各有利弊,在不同的施工环境下,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这些隧道施工方法长期以来在不同的施工环境下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总的来说,隧道施工的总体趋势是追求高功效、高质量,向着机械化的方法发展,提高工效、缩短工期、保证安全、节省投资。在具体的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既定目标,反复比较以后确定施工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维钧.沉埋管隧道的施工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港湾建设,2001,4.
[2]常士骠.工程地质手册(第4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李晓红.隧道新奥法及其量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