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舞蹈发展轨迹的认识,引发笔者沿着该轨迹对未来云南民族舞蹈发展的思考,希望云南民族舞蹈在根文化的基础上,纵向继承与横向吸收借鉴、不断地创新来谋求发展;且综合地培养舞蹈人才,来助云南民族舞蹈再创辉煌!
【关键词】云南民族舞蹈;根文化;多层面发展
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被称为“舞蹈的王国”。由于云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自然、社会环境不同,各民族舞蹈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需要多层面地发展。但其发展必须建立在根文化的基础上,则需充分认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轨迹。
一、认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轨迹的必要性
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风格的舞蹈,据不完全统计,多达6718种套路。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舞蹈及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之中一颗耀眼的瑰宝,能为理论研究提供充足的依据。这种根文化是云南民族舞蹈发展的出发点。
云南民族舞蹈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教科书式的教育教学作用。人类为了生存,用猎物的羽毛、兽皮来御寒,用植物的叶子或树皮来护体;用猎物与植物来充饥、增加能量、延续生命。随着人类的发展,慢慢学会种植、模仿小鸟筑巢来盖房、为争抢食物与抵御外敌而进行战斗操练、记录祖先迁徙的路线等,这些知识都通过舞蹈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后代。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食物的味道、衣物的色彩样式都有更高品质的要求,对舞蹈亦是要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在往后的教育教学上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综合型舞蹈人才与之适应。而民族文化是根文化,要在此基础上去创作与表演舞蹈精品,不断推动云南舞蹈的发展。
我们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追根溯源,挽救濒于绝灭、消失、流变的云南民族舞蹈文化,一是为了记录下老祖先的智慧结晶,保存这种根文化;二是为了让云南民族舞蹈以根文化为出发点、纵向继承与横向吸收借鉴,不断注入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让它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流传下去。
二、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轨迹的认识
由于历史、地形地势等原因,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经济生产、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土司制等多种社会形态与社会制度的残余,使得各族民间舞蹈多保留着原始舞蹈文化的形态与特征。从史料、民间歌谣和神话传说等文字记载与崖画、石器、青铜器和墓壁画等载体上的象形记载中,也能为舞史提供丰富的实例。先秦时期,在云南崖画上就有舞蹈发展的印记,崖画上所反映的舞蹈内容主要有宗教祭祀舞蹈、狩猎劳作舞蹈、模拟鸟兽舞蹈、自娱自乐舞蹈、战争操练舞蹈与表演性舞蹈等六类。
自春秋至东汉,滇国已进入奴隶制时期,青铜器十分发达。滇人乐舞是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铜鼓舞、羽人舞、圈舞、葫芦笙舞、盘舞、干戚舞以及“吹笙四人舞佣”与“八人乐舞队”等青铜饰物所体现出的歌舞表演。其中有些舞蹈已成为具有较高质量的表演性舞蹈,如滇国的宫廷舞蹈,身着服饰华丽并有伴奏乐队。这展示出滇人的民间歌舞经长时间的不断提高升华,某一部分已具备舞台艺术舞蹈的雏形。除滇人乐舞而外,滇楚文化相互交融,以及与掸国艺人进行文化交流,在空间上的横向吸收借鉴,极大促进了云南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如《白狼歌》与《四夷乐》,“掸国献乐”等都可证明除滇人乐舞之外,云南还有其他民族舞蹈形态。
南诏时期,异牟寻献于唐王朝的《南诏奉圣乐》是一部多民族整合的杰作,既有南诏本土艺术,又运用了唐王朝赐予的《龟兹乐》与《胡乐》的一些形式,经节度使韦皋修改加工又融入了唐王朝的审美习惯。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充分展现了南诏本土的民族文化和被汉化了的西北少数民族乐舞文化以及西南边疆多民族乐舞文化的奇风异彩。而南诏本土的乐舞有一特色,就是把民间乐舞带入了南诏王府,成为南诏饮宴及送往迎来仪式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宫廷乐舞使民间乐舞进一步规范起来,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乐舞的发展。该时期是云南经济文化繁荣时期,在观音市、火把节等节日,打歌、绕三灵等舞蹈都很盛行,唱调达一百多种,舞蹈也近百套,这也就说明民间舞蹈仍在发展。
大理国及其灭亡后的元明清时期,云南舞蹈的发展又增加了若干新的因素,仍在不断前进。宋朝时,西南大多处于割据状态,伴随着各民族的信仰习俗与劳动生活,民间巫舞、丧葬祭祀舞蹈、宗教乐舞盛行。向宋朝进献的“五花爨弄”等,促进了与中原宋朝廷的文化交流。成吉思汗灭南宋后,元朝实现了全国空前的大一统局面,在云南各民族聚居区建立了土司制度。在清初时,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这使汉族移民大量进入云南,他们带来了自己的习俗与艺术,而节日活动中的舞蹈也随着进入云南,与本地的少数民族舞蹈互相交融,如云南花灯歌舞。清代,各种戏曲声腔传入云南,逐渐形成云南地方戏曲剧种,它们所包含的舞蹈连同戏剧因素一起对一些云南民族歌舞产生影响,促使民族戏曲的产生。此外,《百夷传》中的傣族象脚鼓舞,《松下踏歌图》中的彝族打歌,清代志书或文人游记记录的拉祜族葫芦笙舞等,不仅流传广泛而且也发展成了一定质量、规模的舞蹈。
近现代时期,在革命斗争中,民族舞蹈起到了宣传教育、鼓舞斗志的作用,并得到发展。大批新舞蹈工作者进入云南,与本地舞蹈工作者结合,整理改编和创作了《五里亭》《撒尼鼓舞》《螃蟹歌》等一批被称为新舞蹈的舞蹈节目。在近现代时期,“圭山彝族舞蹈队”使彝族民间土风舞首次进入城市,登上大雅之堂;最初源于石屏、建水的彝族《烟盒舞》随着马帮驮运物资,传播到了滇南各县;毛相首先脱去传统《孔雀舞》的面具和架子,吸收中国戏曲及一些兄弟民族的舞蹈动作,丰富和发展了《孔雀舞》等,也都体现了云南舞蹈在不断纵横向地交流中发展。
当代时期,即建国后,云南和平解放,刘邓大军入滇,群众载歌载舞。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民间歌舞不仅是各族人民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并在内容与形式有所变化。内容上歌颂共产党、新中国,借此抒发情怀;形式上对自娱性、表演性民间舞蹈、服装道具加以改革,扩大参与和传播范围。如1956年首演的《双人孔雀舞》,毛相弃掉面具与架子,解放肢体与头部,展示面部表情、眼神以及灵活多变的动作技巧。在国家“二为”、“双百”等方针政策下,云南民族舞蹈事业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该时期许多学校与艺术团体的纷纷成立,向民间艺人学习,使舞蹈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涌现出像马元敏、金明、胡宗澧等这样的一批优秀人才,以及如《舂新米》《孔雀舞》以及《藏民骑兵队》等一些优秀剧目。可是在文革期间,民族舞蹈事业受到了摧残。不过,在逆境中仍有不少的舞蹈编导和业余舞蹈工作者排除干扰、不顾打击迫害,创作了具有一定质量的优秀作品。如1972年首演,中央民族学院创作的《送粮路上》,歌颂了民族团结,反映了傣族、景颇族人民热爱集体的精神风貌。这十年,云南民族舞蹈仍在曲折中顽强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外国舞蹈文化的涌入、西方现代舞的创作思想与方法使编导们受益匪浅;迪斯科、霹雳舞等外来舞蹈的冲击,也使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受到干扰。我们正确处理好发扬民族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后,创作出了如《金色的孔雀》、《雀之灵》《版纳三色》《阿诗玛》《跳云南》等这样的优秀作品,以及出现了像刘金吾、刀美兰、周培武、杨丽萍、马文静、聂乾先、康瘦华等优秀人才。这使得云南民族舞蹈得到大发展,不仅表现在创作与表演方面,还表现在理论建设上——《傣族舞蹈》《彝族舞蹈》《从舞蹈王国中走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探奇》以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普查收集工作的开展。舞蹈教材的编写、舞蹈理论书籍的出版、舞蹈评论或论文的撰写以及《民舞集成》工作的开展,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复兴、人才的培养与其在舞台上的展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1990到2000年期间,云南少有精品力作和人才涌现。一大批优秀的中年编导退休,造成了云南的舞蹈艺术作品与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直至2000年后,云南才出现如《山路弯弯》《跳菜》以及《云南映像》等一大批比较优秀的作品以及编创与表演这些作品的舞蹈人才。此后,云南舞蹈事业则在走下坡路,没有特别震撼的精品,在全国的舞蹈比赛上获奖的剧目屈指可数。如红河州的《烟盒变奏》、云南艺术学院的《阿罗汉》《弹弹弹》等。
三、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趋势的探索与思考
目前,云南民族舞蹈发展有些停滞不前,舞蹈精品很少,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云南虽有很浓厚的民族舞蹈素材,但创作观念不能及时更新,与时代接轨。没有切实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吸收借鉴一切利于云南民族舞蹈发展的东西,为我所用。2.国家实行体制改革,艺术团体大都改成企业推向市场。舞蹈是综合型舞台艺术,音乐制作,服化道、灯光等舞美都需要花钱,改制后没有经费支持就只能迎合市场,再加上很多编导要么提前退休,要么到外面去谋生,就更出不了精品。3.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鼓励,缺乏奖励机制。人才需要保护、需要激励。在全国获得大奖之后,应予以奖励,使人才不断成长脱颖而出。
然而通过对云南民族舞蹈发展史进行简略的认识,笔者发现:1.云南民族舞蹈文化及素材很丰厚,经过这么多年不断地纵向继承与横向吸收借鉴着发展,已具备不断推出精品的各种客观条件。2.在各个阶段推出的精品,都是民族舞蹈艺术形式与民族文化内涵紧密结合的产物。3.这些精品大都出自云南本土编导之手,熟悉云南民族舞蹈的形式,并且对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情感。4.大多的作品还处于对民族风情、民族服饰等民族文化浅层面上的展示,体现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底蕴的作品不多。
云南民族舞蹈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要想再创辉煌,首先最需要的是高质量、综合型的舞蹈人才。而舞蹈人才的培养要从教育教学、创作与表演,以及理论研究三个方面综合地进行培养。要特别重视云南本土舞蹈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采取理论与实践双向并进的方法。一方面要多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并多给他们深入民族地区,体验生活的机会,从中汲取养分。但要注意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遗产中,不能全盘否定宗教祭祀舞蹈,要除去陋习,批判地吸收有益的东西。继续发扬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的优势,挖掘和表现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要多给他们提供与省外、国外同行进行交流的机会。吸取新的、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学会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纵向继承与横向吸收借鉴、不断地创新,来发展云南民族舞蹈事业。
其次,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需要多渠道的保存与多层面的发展。其保存渠道有,让民族民间舞蹈在群众中继续流传;保留传统节日,让民族民间舞蹈在节日中保存;举办各种艺术节及汇演、比赛等评奖活动促进其保存;编写为教材,将其静态保存;经加工搬上舞台,使其能在动态中保存,并且除舞蹈主体外,还能将服装、道具、音乐及伴奏乐器等辅助部分也保存下来;重视对民间艺人的保护,把他们所知的传统舞蹈及其文化进行动静态的保存及神形并茂地保存。由于云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异,各民族的舞蹈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生活水平的人对舞蹈的需求与审美各不相同。因此,云南民族舞蹈需要多层面的发展,并且每个层面都能出精品。粗略的可分为三个层面:群众型民间舞蹈;加工型民间舞蹈;创作型民族舞蹈。
再者,需要国家政策、政府行为作为强力保障。云南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政府的有力组织和推动,在法律、行政的保障下进行。还需使民族舞蹈产业化。可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也可与其他公司或艺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精品。还要发挥媒体的舆论力量,对重大艺术赛事进行追踪报道、宣传展示。建立宣传云南舞蹈艺术成果的专题栏目等。
总之,云南民族舞蹈经过这么久的历练,多渠道、多层面地发展,展示出一条继承过去,贯穿现在并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笔者相信,沿着这样一条发展轨迹走,云南民族舞蹈定会走向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2]刘金吾.舞蹈王国再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3).
[3]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1).
【关键词】云南民族舞蹈;根文化;多层面发展
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被称为“舞蹈的王国”。由于云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自然、社会环境不同,各民族舞蹈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需要多层面地发展。但其发展必须建立在根文化的基础上,则需充分认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轨迹。
一、认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轨迹的必要性
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风格的舞蹈,据不完全统计,多达6718种套路。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舞蹈及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之中一颗耀眼的瑰宝,能为理论研究提供充足的依据。这种根文化是云南民族舞蹈发展的出发点。
云南民族舞蹈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教科书式的教育教学作用。人类为了生存,用猎物的羽毛、兽皮来御寒,用植物的叶子或树皮来护体;用猎物与植物来充饥、增加能量、延续生命。随着人类的发展,慢慢学会种植、模仿小鸟筑巢来盖房、为争抢食物与抵御外敌而进行战斗操练、记录祖先迁徙的路线等,这些知识都通过舞蹈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后代。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食物的味道、衣物的色彩样式都有更高品质的要求,对舞蹈亦是要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在往后的教育教学上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综合型舞蹈人才与之适应。而民族文化是根文化,要在此基础上去创作与表演舞蹈精品,不断推动云南舞蹈的发展。
我们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追根溯源,挽救濒于绝灭、消失、流变的云南民族舞蹈文化,一是为了记录下老祖先的智慧结晶,保存这种根文化;二是为了让云南民族舞蹈以根文化为出发点、纵向继承与横向吸收借鉴,不断注入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让它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流传下去。
二、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轨迹的认识
由于历史、地形地势等原因,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经济生产、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土司制等多种社会形态与社会制度的残余,使得各族民间舞蹈多保留着原始舞蹈文化的形态与特征。从史料、民间歌谣和神话传说等文字记载与崖画、石器、青铜器和墓壁画等载体上的象形记载中,也能为舞史提供丰富的实例。先秦时期,在云南崖画上就有舞蹈发展的印记,崖画上所反映的舞蹈内容主要有宗教祭祀舞蹈、狩猎劳作舞蹈、模拟鸟兽舞蹈、自娱自乐舞蹈、战争操练舞蹈与表演性舞蹈等六类。
自春秋至东汉,滇国已进入奴隶制时期,青铜器十分发达。滇人乐舞是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铜鼓舞、羽人舞、圈舞、葫芦笙舞、盘舞、干戚舞以及“吹笙四人舞佣”与“八人乐舞队”等青铜饰物所体现出的歌舞表演。其中有些舞蹈已成为具有较高质量的表演性舞蹈,如滇国的宫廷舞蹈,身着服饰华丽并有伴奏乐队。这展示出滇人的民间歌舞经长时间的不断提高升华,某一部分已具备舞台艺术舞蹈的雏形。除滇人乐舞而外,滇楚文化相互交融,以及与掸国艺人进行文化交流,在空间上的横向吸收借鉴,极大促进了云南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如《白狼歌》与《四夷乐》,“掸国献乐”等都可证明除滇人乐舞之外,云南还有其他民族舞蹈形态。
南诏时期,异牟寻献于唐王朝的《南诏奉圣乐》是一部多民族整合的杰作,既有南诏本土艺术,又运用了唐王朝赐予的《龟兹乐》与《胡乐》的一些形式,经节度使韦皋修改加工又融入了唐王朝的审美习惯。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充分展现了南诏本土的民族文化和被汉化了的西北少数民族乐舞文化以及西南边疆多民族乐舞文化的奇风异彩。而南诏本土的乐舞有一特色,就是把民间乐舞带入了南诏王府,成为南诏饮宴及送往迎来仪式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宫廷乐舞使民间乐舞进一步规范起来,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乐舞的发展。该时期是云南经济文化繁荣时期,在观音市、火把节等节日,打歌、绕三灵等舞蹈都很盛行,唱调达一百多种,舞蹈也近百套,这也就说明民间舞蹈仍在发展。
大理国及其灭亡后的元明清时期,云南舞蹈的发展又增加了若干新的因素,仍在不断前进。宋朝时,西南大多处于割据状态,伴随着各民族的信仰习俗与劳动生活,民间巫舞、丧葬祭祀舞蹈、宗教乐舞盛行。向宋朝进献的“五花爨弄”等,促进了与中原宋朝廷的文化交流。成吉思汗灭南宋后,元朝实现了全国空前的大一统局面,在云南各民族聚居区建立了土司制度。在清初时,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这使汉族移民大量进入云南,他们带来了自己的习俗与艺术,而节日活动中的舞蹈也随着进入云南,与本地的少数民族舞蹈互相交融,如云南花灯歌舞。清代,各种戏曲声腔传入云南,逐渐形成云南地方戏曲剧种,它们所包含的舞蹈连同戏剧因素一起对一些云南民族歌舞产生影响,促使民族戏曲的产生。此外,《百夷传》中的傣族象脚鼓舞,《松下踏歌图》中的彝族打歌,清代志书或文人游记记录的拉祜族葫芦笙舞等,不仅流传广泛而且也发展成了一定质量、规模的舞蹈。
近现代时期,在革命斗争中,民族舞蹈起到了宣传教育、鼓舞斗志的作用,并得到发展。大批新舞蹈工作者进入云南,与本地舞蹈工作者结合,整理改编和创作了《五里亭》《撒尼鼓舞》《螃蟹歌》等一批被称为新舞蹈的舞蹈节目。在近现代时期,“圭山彝族舞蹈队”使彝族民间土风舞首次进入城市,登上大雅之堂;最初源于石屏、建水的彝族《烟盒舞》随着马帮驮运物资,传播到了滇南各县;毛相首先脱去传统《孔雀舞》的面具和架子,吸收中国戏曲及一些兄弟民族的舞蹈动作,丰富和发展了《孔雀舞》等,也都体现了云南舞蹈在不断纵横向地交流中发展。
当代时期,即建国后,云南和平解放,刘邓大军入滇,群众载歌载舞。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民间歌舞不仅是各族人民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并在内容与形式有所变化。内容上歌颂共产党、新中国,借此抒发情怀;形式上对自娱性、表演性民间舞蹈、服装道具加以改革,扩大参与和传播范围。如1956年首演的《双人孔雀舞》,毛相弃掉面具与架子,解放肢体与头部,展示面部表情、眼神以及灵活多变的动作技巧。在国家“二为”、“双百”等方针政策下,云南民族舞蹈事业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该时期许多学校与艺术团体的纷纷成立,向民间艺人学习,使舞蹈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涌现出像马元敏、金明、胡宗澧等这样的一批优秀人才,以及如《舂新米》《孔雀舞》以及《藏民骑兵队》等一些优秀剧目。可是在文革期间,民族舞蹈事业受到了摧残。不过,在逆境中仍有不少的舞蹈编导和业余舞蹈工作者排除干扰、不顾打击迫害,创作了具有一定质量的优秀作品。如1972年首演,中央民族学院创作的《送粮路上》,歌颂了民族团结,反映了傣族、景颇族人民热爱集体的精神风貌。这十年,云南民族舞蹈仍在曲折中顽强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外国舞蹈文化的涌入、西方现代舞的创作思想与方法使编导们受益匪浅;迪斯科、霹雳舞等外来舞蹈的冲击,也使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受到干扰。我们正确处理好发扬民族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后,创作出了如《金色的孔雀》、《雀之灵》《版纳三色》《阿诗玛》《跳云南》等这样的优秀作品,以及出现了像刘金吾、刀美兰、周培武、杨丽萍、马文静、聂乾先、康瘦华等优秀人才。这使得云南民族舞蹈得到大发展,不仅表现在创作与表演方面,还表现在理论建设上——《傣族舞蹈》《彝族舞蹈》《从舞蹈王国中走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探奇》以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普查收集工作的开展。舞蹈教材的编写、舞蹈理论书籍的出版、舞蹈评论或论文的撰写以及《民舞集成》工作的开展,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复兴、人才的培养与其在舞台上的展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1990到2000年期间,云南少有精品力作和人才涌现。一大批优秀的中年编导退休,造成了云南的舞蹈艺术作品与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直至2000年后,云南才出现如《山路弯弯》《跳菜》以及《云南映像》等一大批比较优秀的作品以及编创与表演这些作品的舞蹈人才。此后,云南舞蹈事业则在走下坡路,没有特别震撼的精品,在全国的舞蹈比赛上获奖的剧目屈指可数。如红河州的《烟盒变奏》、云南艺术学院的《阿罗汉》《弹弹弹》等。
三、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趋势的探索与思考
目前,云南民族舞蹈发展有些停滞不前,舞蹈精品很少,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云南虽有很浓厚的民族舞蹈素材,但创作观念不能及时更新,与时代接轨。没有切实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吸收借鉴一切利于云南民族舞蹈发展的东西,为我所用。2.国家实行体制改革,艺术团体大都改成企业推向市场。舞蹈是综合型舞台艺术,音乐制作,服化道、灯光等舞美都需要花钱,改制后没有经费支持就只能迎合市场,再加上很多编导要么提前退休,要么到外面去谋生,就更出不了精品。3.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鼓励,缺乏奖励机制。人才需要保护、需要激励。在全国获得大奖之后,应予以奖励,使人才不断成长脱颖而出。
然而通过对云南民族舞蹈发展史进行简略的认识,笔者发现:1.云南民族舞蹈文化及素材很丰厚,经过这么多年不断地纵向继承与横向吸收借鉴着发展,已具备不断推出精品的各种客观条件。2.在各个阶段推出的精品,都是民族舞蹈艺术形式与民族文化内涵紧密结合的产物。3.这些精品大都出自云南本土编导之手,熟悉云南民族舞蹈的形式,并且对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情感。4.大多的作品还处于对民族风情、民族服饰等民族文化浅层面上的展示,体现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底蕴的作品不多。
云南民族舞蹈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要想再创辉煌,首先最需要的是高质量、综合型的舞蹈人才。而舞蹈人才的培养要从教育教学、创作与表演,以及理论研究三个方面综合地进行培养。要特别重视云南本土舞蹈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采取理论与实践双向并进的方法。一方面要多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并多给他们深入民族地区,体验生活的机会,从中汲取养分。但要注意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遗产中,不能全盘否定宗教祭祀舞蹈,要除去陋习,批判地吸收有益的东西。继续发扬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的优势,挖掘和表现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要多给他们提供与省外、国外同行进行交流的机会。吸取新的、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学会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纵向继承与横向吸收借鉴、不断地创新,来发展云南民族舞蹈事业。
其次,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需要多渠道的保存与多层面的发展。其保存渠道有,让民族民间舞蹈在群众中继续流传;保留传统节日,让民族民间舞蹈在节日中保存;举办各种艺术节及汇演、比赛等评奖活动促进其保存;编写为教材,将其静态保存;经加工搬上舞台,使其能在动态中保存,并且除舞蹈主体外,还能将服装、道具、音乐及伴奏乐器等辅助部分也保存下来;重视对民间艺人的保护,把他们所知的传统舞蹈及其文化进行动静态的保存及神形并茂地保存。由于云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异,各民族的舞蹈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生活水平的人对舞蹈的需求与审美各不相同。因此,云南民族舞蹈需要多层面的发展,并且每个层面都能出精品。粗略的可分为三个层面:群众型民间舞蹈;加工型民间舞蹈;创作型民族舞蹈。
再者,需要国家政策、政府行为作为强力保障。云南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政府的有力组织和推动,在法律、行政的保障下进行。还需使民族舞蹈产业化。可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也可与其他公司或艺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精品。还要发挥媒体的舆论力量,对重大艺术赛事进行追踪报道、宣传展示。建立宣传云南舞蹈艺术成果的专题栏目等。
总之,云南民族舞蹈经过这么久的历练,多渠道、多层面地发展,展示出一条继承过去,贯穿现在并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笔者相信,沿着这样一条发展轨迹走,云南民族舞蹈定会走向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2]刘金吾.舞蹈王国再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3).
[3]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