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进入反攻阶段。一纸调令,26岁的曹越华便成了“中国远征军”的一员。正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外国文学的他,会四国语言,被选中在密支那战役中给美军做翻译官。从此,他经历了一段跨越70年的艰难的爱情。
生死牵挂
曹越华接到命令时,他热恋的对象王德懿远在昆明探亲。军令如山,他被军车直接送往巫家坝机场。来不及告别亲朋好友,特别是心上人王德懿,曹越华心中百般不舍。沮丧中,他在途中巧遇同学,便慌忙将头探出车窗留下一句:“我到缅甸去了,告诉王德懿。”
得知曹越华参战的消息,王德懿的心情一下跌入谷底,整日都为在前线奋战的恋人担忧。那时,两人恋爱还不到一年。一年前,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他们一见钟情。王德懿比曹越华大一岁,出身于重庆一个破落的名门望族。王德懿有大家闺秀的范儿,知书达理,曾先后在四所大学攻读,身上清新、脱俗的新女性气质深深地吸引着曹越华。
曹越华出身于山东一个书香门第,淳朴、书生气、性格内向,还一表人才,同样是聚会中的焦点。那次聚会,趁着舞会的音乐,曹越华鼓足勇气向羞涩的王德懿发出邀请:“小小……姐,请你……跳个舞好吗?”一个语无伦次,一个面红耳赤,却在舞曲中找到了合拍的节奏。于是,昆明的一条条街巷,留下了两人甜蜜的身影。
战争是残酷的。日夜为恋人担忧的王德懿白天四处打听前线的消息,夜晚含泪书写心中默念了千万遍的名字,身体逐日消瘦。终于,三个月后,她收到了曹越华的信件,看到了一行行滚烫的字:“亲爱的,给我一个答复吧,您深情的目光辉映着我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你最倾心的微笑……”王德懿看着看着,泪水便止不住地往外淌。
这封情书是曹越华到战场后的第二天,在充满枪炮声、死亡气息、漫天飞扬着尘土的战壕里写下的。他将对战场的恐惧化作对恋人的思念,写下了这封浪漫情书。这封情书,给了王德懿极大的鼓励,也在以后的风雨中一直温暖着她,成了他们70年爱情的见证。
坚强等待
1946年,曹越华终于凯旋,与日思夜想的恋人王德懿团聚。不久,两人在重庆组建了家庭。婚后,两人在西南贸易部旗下的两家小公司上班,度过了11年平静、幸福的时光,生育了两个女儿。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曹越华因在联合抗战时为美军做过翻译,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
那天,曹越华收到要被带走调查的通知,回家无声地收拾起行囊。两个年幼的孩子簇拥着王德懿站在一旁,沉默着、啜泣着,伤感和无奈充满了整个房间。曹越华不敢看他们,愧疚、不舍折磨着他的心。等到他跨出家门,妻儿们才追了出来,孩子们爆发出响亮的哭声,撕碎了这对不得不再次面对分离的夫妻的心。
丈夫被带走后,悲伤的王德懿清醒过来,她不能就此倒下,两个孩子和年迈的公婆还指望她照顾呢。于是,这个从小被娇生惯养的娇小姐独挑大梁,担负起一家七口人的生活。之前完全依赖丈夫做生活顾问的她,迅速把自己变成了旋转的陀螺,白天在单位忙碌,晚上在家里忙碌,给一家人做饭、伺候孩子们吃喝、抚慰两位老人的情绪、给生病的孩子熬药……
从那时起,为了一家人的吃喝,王德懿再没穿过新衣,再没时间看一本书,更没时间埋怨命运的不公。5年后,曹越华终于被释放回家时,他几乎认不出当年那个令他心动、娇贵、气质清新、亭亭玉立的娇小姐了——44岁的王德懿被生活打磨成一位坚强、质朴、平凡而勤劳的妇人。
曹越华心疼、愧疚不已,他决心好好投入工作,给王德懿一个安稳的依靠。接着,他们又生了两个儿子。然而,命运捉弄,相聚不到3年,1965年,在那个动荡的特殊时期,曹越华再次被带走。亲朋好友、周围的邻居,都有意疏远了王德懿,连她工作的单位也劝说她离婚,与曹越华划清界限。
顶着巨大的压力,王德懿说:“我相信他。”为了还丈夫一个清白,她一次次跑到丈夫单位找领导替其申诉,反而惹怒了对方。单位领导直言:“如果你再如此,便会让曹越华受到更多的处罚。”
怕丈夫吃更多的苦,王德懿不敢再去申诉,转而关心起丈夫的身体。得知曹越华被隔离在黄桷垭古道担糨糊,王德懿一到周末便做好饭菜、带上儿女,爬坡渡河十几公里,悄悄地探望丈夫。
那时,曹越华在黄桷垭接受劳动改造。每每见到妻子,他便像个孩子一样扔下肩上的担子,蹒跚着小跑过来与妻儿们拥抱。吃过饭菜,50多岁的他更像个委屈的孩子,坐下来倚靠在妻子身上,沉默许久,不时地抹一把湿润的眼眶。王德懿知道,他心中的苦不比她少,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相信他。好在,同样50多岁的她还能给他一个不算宽阔却温暖的肩膀依靠。
真正回归
直到1978年,曹越华才完全从那个特殊的环境里脱离。而此时,他已59岁。王德懿也年满60岁。在丈夫缺席的婚姻里,是她一手将四个子女辛苦养育成人,让他们各自有了归宿。
退休后,两位老人终于有机会过真正相守的夫妻生活了。见证了老两口大半辈子都在分離状态的子女们自然替父母高兴。然而,令他们不解的是,当两位老人收到被单位延聘的邀请时,竟不约而同地都接受了。曹越华在城郊工作,平时须住单位,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工作,仍是这对夫妻变相的分离。
面对子女们的不解,两位老人倒释怀地笑了。曹越华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知识分子,尽管受尽磨难,但他依然渴望为国家多做贡献。而王德懿接受延聘,只是为了感受与丈夫并行的快乐。
在延聘的岗位上,两人均干到75岁。之后,曹越华又在复旦大学校友会服务到88岁。年近90岁,两位老人才算真正相守,过起了朝夕相对的日子。平日里,两人除了读书看报,也学会了秀恩爱,逢人来访谈到兴起,便一起背诵那封战地情书。偶尔,王德懿也会当着客人的面取笑曹越华:“农村来的秀才,一辈子就爱吃咸菜。”客人们却投来羡慕的眼光。
2014年5月,97岁的王德懿突然病倒,记忆模糊,不停地絮叨。此时,96岁高龄的曹越华又担当起妻子的靠山。他被这个富家小姐照顾了一辈子,也受其家族帮衬一辈子。要不是她,这个家早垮了,他也早垮了。如今,夫妻俩角色才真正置换,回到最初曹越华对王德懿的承诺中:我娶你就要宠你一辈子。
曹越华成了这个家的主心骨。他除了关心孩子、家事,还坚持每天照顾老伴儿,陪她吃饭、走路、睡觉,形影不离。他还时常提醒王德懿,让她回忆那封战地情书。他想以此方法刺激王德懿的神经功能,让她时常感受爱的情怀,以延续生命。
遗憾的是,曹越华真的归来了,而王德懿却不知道每天陪在她身边的人就是自己苦等了一辈子的丈夫曹越华。
(水云间摘自《黄河
生死牵挂
曹越华接到命令时,他热恋的对象王德懿远在昆明探亲。军令如山,他被军车直接送往巫家坝机场。来不及告别亲朋好友,特别是心上人王德懿,曹越华心中百般不舍。沮丧中,他在途中巧遇同学,便慌忙将头探出车窗留下一句:“我到缅甸去了,告诉王德懿。”
得知曹越华参战的消息,王德懿的心情一下跌入谷底,整日都为在前线奋战的恋人担忧。那时,两人恋爱还不到一年。一年前,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他们一见钟情。王德懿比曹越华大一岁,出身于重庆一个破落的名门望族。王德懿有大家闺秀的范儿,知书达理,曾先后在四所大学攻读,身上清新、脱俗的新女性气质深深地吸引着曹越华。
曹越华出身于山东一个书香门第,淳朴、书生气、性格内向,还一表人才,同样是聚会中的焦点。那次聚会,趁着舞会的音乐,曹越华鼓足勇气向羞涩的王德懿发出邀请:“小小……姐,请你……跳个舞好吗?”一个语无伦次,一个面红耳赤,却在舞曲中找到了合拍的节奏。于是,昆明的一条条街巷,留下了两人甜蜜的身影。
战争是残酷的。日夜为恋人担忧的王德懿白天四处打听前线的消息,夜晚含泪书写心中默念了千万遍的名字,身体逐日消瘦。终于,三个月后,她收到了曹越华的信件,看到了一行行滚烫的字:“亲爱的,给我一个答复吧,您深情的目光辉映着我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你最倾心的微笑……”王德懿看着看着,泪水便止不住地往外淌。
这封情书是曹越华到战场后的第二天,在充满枪炮声、死亡气息、漫天飞扬着尘土的战壕里写下的。他将对战场的恐惧化作对恋人的思念,写下了这封浪漫情书。这封情书,给了王德懿极大的鼓励,也在以后的风雨中一直温暖着她,成了他们70年爱情的见证。
坚强等待
1946年,曹越华终于凯旋,与日思夜想的恋人王德懿团聚。不久,两人在重庆组建了家庭。婚后,两人在西南贸易部旗下的两家小公司上班,度过了11年平静、幸福的时光,生育了两个女儿。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曹越华因在联合抗战时为美军做过翻译,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
那天,曹越华收到要被带走调查的通知,回家无声地收拾起行囊。两个年幼的孩子簇拥着王德懿站在一旁,沉默着、啜泣着,伤感和无奈充满了整个房间。曹越华不敢看他们,愧疚、不舍折磨着他的心。等到他跨出家门,妻儿们才追了出来,孩子们爆发出响亮的哭声,撕碎了这对不得不再次面对分离的夫妻的心。
丈夫被带走后,悲伤的王德懿清醒过来,她不能就此倒下,两个孩子和年迈的公婆还指望她照顾呢。于是,这个从小被娇生惯养的娇小姐独挑大梁,担负起一家七口人的生活。之前完全依赖丈夫做生活顾问的她,迅速把自己变成了旋转的陀螺,白天在单位忙碌,晚上在家里忙碌,给一家人做饭、伺候孩子们吃喝、抚慰两位老人的情绪、给生病的孩子熬药……
从那时起,为了一家人的吃喝,王德懿再没穿过新衣,再没时间看一本书,更没时间埋怨命运的不公。5年后,曹越华终于被释放回家时,他几乎认不出当年那个令他心动、娇贵、气质清新、亭亭玉立的娇小姐了——44岁的王德懿被生活打磨成一位坚强、质朴、平凡而勤劳的妇人。
曹越华心疼、愧疚不已,他决心好好投入工作,给王德懿一个安稳的依靠。接着,他们又生了两个儿子。然而,命运捉弄,相聚不到3年,1965年,在那个动荡的特殊时期,曹越华再次被带走。亲朋好友、周围的邻居,都有意疏远了王德懿,连她工作的单位也劝说她离婚,与曹越华划清界限。
顶着巨大的压力,王德懿说:“我相信他。”为了还丈夫一个清白,她一次次跑到丈夫单位找领导替其申诉,反而惹怒了对方。单位领导直言:“如果你再如此,便会让曹越华受到更多的处罚。”
怕丈夫吃更多的苦,王德懿不敢再去申诉,转而关心起丈夫的身体。得知曹越华被隔离在黄桷垭古道担糨糊,王德懿一到周末便做好饭菜、带上儿女,爬坡渡河十几公里,悄悄地探望丈夫。
那时,曹越华在黄桷垭接受劳动改造。每每见到妻子,他便像个孩子一样扔下肩上的担子,蹒跚着小跑过来与妻儿们拥抱。吃过饭菜,50多岁的他更像个委屈的孩子,坐下来倚靠在妻子身上,沉默许久,不时地抹一把湿润的眼眶。王德懿知道,他心中的苦不比她少,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相信他。好在,同样50多岁的她还能给他一个不算宽阔却温暖的肩膀依靠。
真正回归
直到1978年,曹越华才完全从那个特殊的环境里脱离。而此时,他已59岁。王德懿也年满60岁。在丈夫缺席的婚姻里,是她一手将四个子女辛苦养育成人,让他们各自有了归宿。
退休后,两位老人终于有机会过真正相守的夫妻生活了。见证了老两口大半辈子都在分離状态的子女们自然替父母高兴。然而,令他们不解的是,当两位老人收到被单位延聘的邀请时,竟不约而同地都接受了。曹越华在城郊工作,平时须住单位,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工作,仍是这对夫妻变相的分离。
面对子女们的不解,两位老人倒释怀地笑了。曹越华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知识分子,尽管受尽磨难,但他依然渴望为国家多做贡献。而王德懿接受延聘,只是为了感受与丈夫并行的快乐。
在延聘的岗位上,两人均干到75岁。之后,曹越华又在复旦大学校友会服务到88岁。年近90岁,两位老人才算真正相守,过起了朝夕相对的日子。平日里,两人除了读书看报,也学会了秀恩爱,逢人来访谈到兴起,便一起背诵那封战地情书。偶尔,王德懿也会当着客人的面取笑曹越华:“农村来的秀才,一辈子就爱吃咸菜。”客人们却投来羡慕的眼光。
2014年5月,97岁的王德懿突然病倒,记忆模糊,不停地絮叨。此时,96岁高龄的曹越华又担当起妻子的靠山。他被这个富家小姐照顾了一辈子,也受其家族帮衬一辈子。要不是她,这个家早垮了,他也早垮了。如今,夫妻俩角色才真正置换,回到最初曹越华对王德懿的承诺中:我娶你就要宠你一辈子。
曹越华成了这个家的主心骨。他除了关心孩子、家事,还坚持每天照顾老伴儿,陪她吃饭、走路、睡觉,形影不离。他还时常提醒王德懿,让她回忆那封战地情书。他想以此方法刺激王德懿的神经功能,让她时常感受爱的情怀,以延续生命。
遗憾的是,曹越华真的归来了,而王德懿却不知道每天陪在她身边的人就是自己苦等了一辈子的丈夫曹越华。
(水云间摘自《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