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在供求机制、服务机制、法律机制、网络信息化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共同从信息系统建设、服务机制建设、地区经济建设及学生技能提升等角度进行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服务;就业服务市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52-02
1 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的类型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按照提供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以学校、企业及政府主管部门作为主体三种类型。
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主要有: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人才洽谈会;通过学生工作者传递企业用人信息;与企业或地方人才服务中心联合提供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工作等。
企业提供的就业服务则主要指各种招聘会,由于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进行,所以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通常以招聘能到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为主,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用人标准并组织面试及测评等工作。
从中央部委主管毕业生就业的部门到地方各级机关主管大学生就业的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服务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主管部门,对就业问题有重要的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则作为强有力的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各种服务、制定各种政策并监督实施等。
2 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业服务市场发展完善会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但目前就业服务市场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供求机制方面
主要表现为供求双方的信息沟通不顺畅,信息不对称,交流不充分或沟通效果差,一边是急需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边是急等用人的单位,双方“默默无语”。有一些信息则属于单向发布,甚至形成了“信息孤岛”,不仅浪费了各种宣传资源,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
2.2 服务机制方面
由于真正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所以,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种服务主体在就业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方面都缺少经验。
2.3 法律机制方面
法律机制方面的不健全首先表现在保护劳动者利益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正在制定中,有些虽然已经出台,但是执行和落实力度不足。其次表现在法律意识的淡薄,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本人,都缺少对相关的劳动法律知识的学习,遇到争议时不会诉诸法律解决,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发生的流血冲突事件。
2.4 网络信息化管理机制方面
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的发展面临着信息化建设不健全、不规范,没有良好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求业、择业等相关信息传递存在网络分割等问题,给人才市场的发展制造了现实的壁垒,尤其是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迁移,使人才资源与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更不可能产生协同效果。
3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笔者多年对于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关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系统
建立就业指导工作信息系统的具体思路是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指导下,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建立大学生综合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各种情况,方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并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和考核;另外还要提供一切职位空缺和兼职的机会,供学生共享;政府则要和高校联合建立电子办公服务网络,开设的栏目有考研、就业、出国、相关政策等;为企业提供网络链接平台,学生可以通过链接直接登录用人单位的服务系统,了解相关信息;企业的这个系统应该专门设立应届生就业、招聘服务平台,不仅包括企业简介、用人信息,还包括相关的企业政策,以上相关内容共同构成大学生就业的公共信息系统。
3.2 创建“全员参与”的服务机制
“全员参与”的就业服务机制要求充分整合市场资源、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在政府和学校相关部门主导下形成多元互动的机制,提升协同效果。
学校的就业服务应该将全体师生都纳入到就业发展的规划中来,无论从教师的培训、学生的教育还是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等角度,都要提升重视程度,做到就业指导工作四年不断线,包括就业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就业实习和实践四年不断线,实现“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对于政府来说则需要完善政策,由主管部门监督核查政策的落实,必要时候可以将就业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以提升全社会对该工作的认识程度。企业提供的就业服务则要求企业进行正规化管理,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与学生的对接和服务提供,规范企业用人制度,合理配置人才市场资源,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
3.3 使就业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应该注意所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抓住市场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要紧密依托地区经济发展及用人单位的特殊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在专业课程设置、学生的实习实训设计等环节中加入企业的需求计划因素,增加大学对地方进行的服务力度。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可以将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放在当地的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家进校园,企业管理者参与教学计划制订、学生的工作试用期提前到学生在校期间在企业的实习和实践工作中,减少学生的企业适应期,减少学生职业进入的时间浪费和企业成本的浪费。增加地方企业对地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地方的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为大学生的积极就业出力献计。
3.4 提升学生的受雇能力
大学生就业工作归根结底还得看学生的受雇能力,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对于提升学生的受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提升学生受雇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3.4.1 提升学生对就业信息的识别和利用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需求和职业状况方面信息的能力,在学校期间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外,相关的地方政府及中介机构也要加入进来,不断地为学生普及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结合专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就业时能够做到双向选择、专业匹配、学有所用。
3.4.2 提升大学生的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
大学生应该能够科学地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及充分认识自己专业发展的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在与下岗职工、新生代农民工等对象的竞争中,充分显示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潜在优势,在校期间培养与专业有关的基本技能。
3.4.3 学校开展就业咨询指导工作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动员各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课教师做好学生的就业咨询指导工作,包括应聘能力提升辅导、面试辅导等。按照国家规定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结合学校、学科及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开设讲座、进行团体辅导等,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进行学生的心理测试、人才测评,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立项研究,举办由企业参加的毕业生业务能力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对实际岗位的认知。
3.4.4 完善职业生涯管理技能课程(CMS)
职业生涯管理技能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形成职业生涯管理意识;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发展个人职业技能的追求;通过实习、实践、兼职等途径提高就业技能;不断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具体管理思路是:由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及教授课程,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咨询中心,由专人负责、专业教师参与,制定支持政策;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网上就业辅导学堂;实现在线辅导和咨询;开展专业测评及专家辅导工作;壮大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力量,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从业教师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就业服务.百度名片[EB/OL].http://baike.baidu. com/view/754141.htm.
[2]杨晓慧.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袁云岗.浅析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2(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服务;就业服务市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52-02
1 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的类型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按照提供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以学校、企业及政府主管部门作为主体三种类型。
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主要有: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人才洽谈会;通过学生工作者传递企业用人信息;与企业或地方人才服务中心联合提供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工作等。
企业提供的就业服务则主要指各种招聘会,由于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进行,所以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通常以招聘能到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为主,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用人标准并组织面试及测评等工作。
从中央部委主管毕业生就业的部门到地方各级机关主管大学生就业的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服务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主管部门,对就业问题有重要的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则作为强有力的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各种服务、制定各种政策并监督实施等。
2 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业服务市场发展完善会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但目前就业服务市场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供求机制方面
主要表现为供求双方的信息沟通不顺畅,信息不对称,交流不充分或沟通效果差,一边是急需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边是急等用人的单位,双方“默默无语”。有一些信息则属于单向发布,甚至形成了“信息孤岛”,不仅浪费了各种宣传资源,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
2.2 服务机制方面
由于真正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所以,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种服务主体在就业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方面都缺少经验。
2.3 法律机制方面
法律机制方面的不健全首先表现在保护劳动者利益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正在制定中,有些虽然已经出台,但是执行和落实力度不足。其次表现在法律意识的淡薄,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本人,都缺少对相关的劳动法律知识的学习,遇到争议时不会诉诸法律解决,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发生的流血冲突事件。
2.4 网络信息化管理机制方面
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的发展面临着信息化建设不健全、不规范,没有良好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求业、择业等相关信息传递存在网络分割等问题,给人才市场的发展制造了现实的壁垒,尤其是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迁移,使人才资源与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更不可能产生协同效果。
3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笔者多年对于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关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系统
建立就业指导工作信息系统的具体思路是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指导下,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建立大学生综合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各种情况,方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并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和考核;另外还要提供一切职位空缺和兼职的机会,供学生共享;政府则要和高校联合建立电子办公服务网络,开设的栏目有考研、就业、出国、相关政策等;为企业提供网络链接平台,学生可以通过链接直接登录用人单位的服务系统,了解相关信息;企业的这个系统应该专门设立应届生就业、招聘服务平台,不仅包括企业简介、用人信息,还包括相关的企业政策,以上相关内容共同构成大学生就业的公共信息系统。
3.2 创建“全员参与”的服务机制
“全员参与”的就业服务机制要求充分整合市场资源、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在政府和学校相关部门主导下形成多元互动的机制,提升协同效果。
学校的就业服务应该将全体师生都纳入到就业发展的规划中来,无论从教师的培训、学生的教育还是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等角度,都要提升重视程度,做到就业指导工作四年不断线,包括就业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就业实习和实践四年不断线,实现“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对于政府来说则需要完善政策,由主管部门监督核查政策的落实,必要时候可以将就业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以提升全社会对该工作的认识程度。企业提供的就业服务则要求企业进行正规化管理,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与学生的对接和服务提供,规范企业用人制度,合理配置人才市场资源,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
3.3 使就业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应该注意所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抓住市场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要紧密依托地区经济发展及用人单位的特殊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在专业课程设置、学生的实习实训设计等环节中加入企业的需求计划因素,增加大学对地方进行的服务力度。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可以将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放在当地的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家进校园,企业管理者参与教学计划制订、学生的工作试用期提前到学生在校期间在企业的实习和实践工作中,减少学生的企业适应期,减少学生职业进入的时间浪费和企业成本的浪费。增加地方企业对地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地方的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为大学生的积极就业出力献计。
3.4 提升学生的受雇能力
大学生就业工作归根结底还得看学生的受雇能力,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对于提升学生的受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提升学生受雇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3.4.1 提升学生对就业信息的识别和利用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需求和职业状况方面信息的能力,在学校期间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外,相关的地方政府及中介机构也要加入进来,不断地为学生普及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结合专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就业时能够做到双向选择、专业匹配、学有所用。
3.4.2 提升大学生的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
大学生应该能够科学地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及充分认识自己专业发展的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在与下岗职工、新生代农民工等对象的竞争中,充分显示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潜在优势,在校期间培养与专业有关的基本技能。
3.4.3 学校开展就业咨询指导工作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动员各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课教师做好学生的就业咨询指导工作,包括应聘能力提升辅导、面试辅导等。按照国家规定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结合学校、学科及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开设讲座、进行团体辅导等,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进行学生的心理测试、人才测评,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立项研究,举办由企业参加的毕业生业务能力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对实际岗位的认知。
3.4.4 完善职业生涯管理技能课程(CMS)
职业生涯管理技能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形成职业生涯管理意识;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发展个人职业技能的追求;通过实习、实践、兼职等途径提高就业技能;不断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具体管理思路是:由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及教授课程,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咨询中心,由专人负责、专业教师参与,制定支持政策;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开发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网上就业辅导学堂;实现在线辅导和咨询;开展专业测评及专家辅导工作;壮大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力量,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从业教师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就业服务.百度名片[EB/OL].http://baike.baidu. com/view/754141.htm.
[2]杨晓慧.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袁云岗.浅析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