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鲍照战争诗讲功业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07403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文教鼎盛,礼仪法度深植人心。然部族、政权、王朝等政治实体及其秩序的确立与整顿,则往往不免伴随着战争的发生。战争在某些时候固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但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时常超越预期的建设性,人们对于战争的态度,也由此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样貌。古往今来,众多以战争为主题的诗篇,不仅反映着时人对于战争的认知,也往往寄寓着诗人们的心志与情怀;同时,也以文学化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相关战争的形态与记忆。
  《诗经》中已有不少战争诗,如《大雅》中《江汉》《常武》,皆展示刻画出周王朝征伐的武功;《小雅》诸篇,则已脱离开宏大修辞的篱设,出现个体内心情感的表达,如《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慨叹,《出车》中“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的无奈,《六月》中“饮御诸友,炰鳖脍鲤”的喜乐;《国风》中个人化立场更加凸显,如《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均含浓厚的个人情绪。《楚辞》中《国殇》虽为悼念亡魂的祭歌,主要篇幅则是描述阵亡将士们的战斗场景。汉魏时期,战争诗主要集中于乐府歌诗的体式,《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多有保留;此时也形成了同题异辞的作品系列,如《白马篇》《饮马长城窟行》等。此外,王粲《七哀诗》、蔡琰《悲愤诗》、曹植《失题诗》等,均为文人涉笔战争的杰作。六朝以降的文人战争诗,亦分属两端,一部分沿袭乐府歌诗的体式,另一部分属于新篇撰作。南朝鲍照的相关作品,堪为其中优秀代表。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人,祖籍上党,东汉时迁至东海,又迁京口、建康。家庭贫困,少时尝为农耕。虽曾任中书舍人等职,但终不得志,后为临海王参军,死于乱兵。鲍照富有才情,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对后世李白等人的创作有重要影响。(丁福林《鲍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鲍照所作战争诗,略有九首,多以“代”“拟”为名,其中《代东武吟》《代出自蓟北门行》《代陈思王白马篇》《代苦热行》《拟行路难》属于拟乐府诗,《拟古》(三首)是模仿古诗之作,唯有《建除诗》体式新奇。
  《代东武吟》是鲍照颇具代表性的诗篇:
  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
  始隨张校尉,召募到河源。后逐李轻车,追虏出塞垣。
  密途亘万里,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
  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
  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
  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
  (本文引鲍照作品,皆出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篇起首两句,已标示出乐府歌诗表演的特质,说明此后内容是专门服务于听众的。相似的表演程式,亦见鲍照《代堂上歌行》,该诗起首曰:“四坐且莫喧,听我堂上歌。”这种方式丰富了诗篇文本的肌理层次,也提点出角色表演的意义。《代东武吟》塑造的角色,是已至暮年的汉代军士。他不仅追忆自己的寒士出身与早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也陈述了“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的变故,及由此而导致的无功还家,并对归家后的人生困顿有所描述,末尾则用晋文公和田子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寄望,希望自己仍能得用于时。诗篇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心思的化身。此中的老兵,亦有鲍照自伤的影子。
  鲍照于作品中屡言自身贫寒,钟嵘《诗品》亦评价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不过,据研究者考察,鲍照出身并非完全的寒门,而应为低级士族(丁福林《鲍照年谱》)。东晋时期,士族南迁,由于战乱流迁等原因,其门户地位有所升降(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鲍照家族盖因南渡较迟,所以在南朝政治格局中难以贵显(段熙仲《鲍照五题》,《文学遗产》1981年第4期)。这种政治上的“先天不足”,成为鲍照屡屡发出命运慨叹的原生基础。如《拟行路难》(十四):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
  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
  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
  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
  绵忧摧抑起长叹。
  同样是描写从军的士兵,此篇相较于《代东武吟》,显然更注重表达士兵内心的思念与忧愁之感。而末尾之辞,应不仅是篇中士兵的哀叹,亦为作者借以抒发的心声。因“生世轗轲”而“绵忧摧抑”,终不免一声长叹,面对命运的无奈心情,于此显露无遗。
  但在慨叹命运不公的同时,鲍照又显露出强烈的功业之望。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 ……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此中洋溢着诗人建功立业、报效明君的渴望,尤其末尾数句,更是以《楚辞·国殇》为典,展示出不惜身死疆场的决心和意志。《乐府诗集》中存有以“出自蓟北门行”为题的系列作品,多描述行军及战斗景象,并以此抒发内心的豪情与理想。如“渍土泥函谷,挼绳缚凉州……平生燕颔相,会自得封侯”(徐陵);“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李白)。
  不过,鲍照在显露建功立业愿望之时,笔下仍然不无愤激。如其31岁时所写的《代苦热行》:
  赤阪横西阻,火山赫南威。
  …… ……
  饥猿莫下食,晨禽不敢飞。   毒泾尚多死,渡泸宁具腓。
  生躯蹈死地,昌志登祸机。
  戈船荣既薄,伏波赏亦微。
  爵轻君尚惜,士重安可希。
  虽是叙写将士南征,但诗篇前半段极言南方的炎热与艰险;观鲍照生平,并无南方从戎经历,故知此处为基于想象的言辞。诗人营造此种氛围的意图,固然在突出行军的艰苦,但更深层的意思,则是对功高赏薄的怨愤:连汉代的戈船将军与伏波将军都难得厚赏,何况兵士!这种在诗篇后半段进行意义转折,尤其是末尾突然代入自身感受并抒发胸臆的做法,与后世“卒章显志”的手法具有相似性。
  《代陈思王白马篇》作于鲍照35岁,亦包含着诗义的转折。前半段是描写边地情景:
  白马骍角弓,鸣鞭乘北风。
  …… ……
  薄暮塞云起,飞沙被远松。
  后半段则开始描述兵士的心理状态:
  含悲望两都,楚歌登四墉。
  丈夫设计误,怀恨逐边戎。
  弃别中国爱,要冀胡马功。
  去来今何道,卑贱生所钟。
  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
  其中的“含悲”“怀恨”“弃别”,显然契合从戎兵士的角色;至于“卑贱”之语,则不免显现出作者的心志。同言效命疆场,曹植《白马篇》更显磊落慷慨,如: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鲍照诗作中,个人的情绪更突出也更丰富了,但诗篇格调也因此显得相对沉郁,不够畅快。志高而身微的无奈與悲慨,始终难以驱散,既铸就了鲍照作品的鲜明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艺术的格局与境界。
  鲍照的不平之气,在后期作品中似乎有所减弱。《拟古》(其二)作于其49岁时,风格已相对平和。诗曰:
  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
  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
  侧睹君子论,预见古人风。
  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
  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
  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卢弓。
  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终。
  作者自述最初的愿望,是文能安邦,但因“力不及”而改“从世务”,不管这种表述是否出于本心、符合真实,此时并未出现因出身而愤激的言辞。或许岁月的历练,已使诗人的心境添了淡然。而《拟古》(其三)则以幽并少年为描写对象: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此诗风格颇类曹植《白马篇》,不过,曹诗中并未关注个人功业,而鲍照此诗末句,表面上是写少年声气,却仍然表露了心声,道出了作者封疆守土的愿望。在关注兵士、游侠及自身境遇之外,鲍照的战争诗也涉及了“闺怨”题材。《拟古》(其七):
  河畔草未黄,胡雁已矫翼。
  秋蛩扶户吟,寒妇成夜织。
  去岁征人还,流传旧相识。
  闻君上陇时,东望久叹息。
  宿昔改衣带,旦暮异容色。
  念此忧如何,夜长忧向多。
  明镜尘匣中,宝瑟生网罗。
  比起其余诗篇,此诗的表达颇有温柔敦厚之致。思妇于家中听闻消息,自己的丈夫亦曾登陇东望而叹息。全篇不言相思,而二人相思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鲍照战争诗中,还有比较特殊的一首《建除诗》:
  建旗出敦煌,西讨属国羌。
  除去徒与骑,战车罗万箱。
  满山又填谷,投鞍合营墙。
  平原亘千里,旗鼓转相望。
  定舍后未休,候骑敕前装。
  执戈无暂顿,弯弧不解张。
  破灭西零国,生虏郅支王。
  危乱悉平荡,万里置关梁。
  成军入玉门,士女献壶浆。
  收功在一时,历世荷余光。
  开壤袭朱绂,左右佩金章。
  闭帷草《太玄》,兹事殆愚狂。
  古代术数家,将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等情况,分别对应自正月(寅)至十二月(丑)的地支,以测算吉凶(《淮南子·天文训》已载)。鲍照此诗,实际上是以建、除等字为据的藏头诗,具有游戏性质。但其用字布篇,并不刻意,末句更是展现出了作者建功疆场的迫切心情。
  以目前的材料看,鲍照虽曾任参军之职,但似乎并未亲历战事。其诗篇中诸多战场及边地描写,应多数出于想象的模写。鲍照凭借高超的艺术技巧,不仅将具体情景塑造得十分真实,而且广泛吸取乐府诗等作品的养分,在体式、语言、意义、题材等方面也多有层次丰富的展现。因出身不佳而产生的自卑与激愤,再加上积极用世的追求,往往使其诗篇呈现出浓烈的情感色彩,同时也不免使作品在豪宕之气中含有一丝低沉。虽然在晚期作品中,此种倾向有所减弱,但门阀制度下寒族之士的挣扎与无奈,似仍难以尽数抹去。在这个意义上讲,战争诗恰好为他们提供了情绪的出口,既可用激烈浓郁的笔墨描画希望中的功业图景,又可借战争的残酷及影响来宣泄自身面对命运的悲凉之感。鲍照得到后世诗人的重视,恐不单由于作品的艺术成就,亦在于蕴含其中的个人心怀及其共鸣之感。
  (作者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虽然解决小微融资问题无法一蹴而就,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金融机构围绕小微企业融资的担保、抵押机制正在尝试不同方向的创新;更多的银行将小微企业融资作为转型的重点,通过产业链金融等方式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正在增加。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1/3的企业希望得到长期资金支持,从而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  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  经营
期刊
罗纳德·科斯  在我最近与王宁合著的《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讲述了中国非凡的市场转变,中国工业革命的速度和规模取得其令人瞩目的成就。与英国18世纪以及美国19世纪的工业革命相比,中国的工业革命在技术创新上稍逊一筹。这令人有些遗憾和不安,尤其虑及我们的现代经济越来越多地受到知识的驱动。作为中国企业家,你们是否认同我们的评价?你们认为自己在创新方面面临那些主要困难  徐乐江  中国从来就没
期刊
拿到欧阳君山的《别了,西方经济学——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我是有些兴奋的,一则书名就引起我的极大好奇:它为何别了西方经济学?又如何构建命运共同体?能论出什么样的中国方案?二则因为自己是个老教书匠,在高校执教经济学多年,也算专业中人,长期关注经济学的前沿思考、创新思想,脑子里对经济学也有许多困惑,需要新思想的激荡。  但当我翻开此书,看目录,看章节标题,看逻辑结构,看内容提要,看主要结论,才发现
期刊
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学者、编辑出版家王士菁先生于2016年10月25日凌晨在睡梦中去世,享年98岁,真正实现了寿终正寝,功德圆满。  说起来,我和王士菁先生只见过两面,一次是在2001年6月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的“《鲁迅全集》修订座谈会”上,另一次是在同年12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召开的关于新版《鲁迅全集》增收佚文佚信的研讨会上。  印象中,王先生说话不多,大多是在听别人发言。由于上了年纪,听力下
期刊
这几年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觉比较强烈。从2018年的中美科技、贸易、经济战,到2020年的新冠病毒突袭,到如今全球一片动荡的政治经济形势,可能连最不关心政治经济的人,也不可避免地感受了天下大势与个体命运的紧密相连。那“我们”究竟会走向何方呢?我这里要特别推荐一本书——学者欧阳君山的新作《别了,西方经济学——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  作者开创了一种新思想理论,称“注目礼学说”,独步江湖,
期刊
以史证文的治学方法源自古典文学研究,但现在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亦被广泛使用。学界常常倡导治学当以小见大,切忌落入大而空的窠臼,但是很多学人一直不得其法。在笔者看来,“以史证文”的治学方法价值之一,首先就在于其内中藏着以小见大的治學理路。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季羡林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的研究文章。《黔之驴》不过是一篇寓言故事,放眼漫长的中国文学史长河,也就显得微乎其
期刊
2017年暑假,在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活动上,从一位著名校友的手中,我“打劫”了一本书,书名“中国方案——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市场机制”,作者“欧阳君山”,是湖南家乡人。因为该校友的郑重推荐,当时大致翻了翻,就被深深吸引,觉得是一本“思想与文采齐飞”的好书,于是就加了作者的微信,与湖湘俊才直接通达了。后作者被邀请到上海工作,我们有了更多的学术互动,从而我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他论述的注目礼学说,并有幸为该
期刊
一个普通的驻地记者与一位共事只有4年多、相隔也很远的总编辑之间,似乎不会有多少“交集”,也好像不会有多少“故事”,但我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徐光春应属“例外”。  1991年,徐光春自新华社调入光明日报社,先后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虽然在光明日报任职时间不算长,但他在光明日报社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到光明日报社工作之前,徐光春曾就新闻宣传方面的问题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
期刊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  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政治智慧,可为新时代中国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智慧中,甚
期刊
在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既是对第一个“一百年”奋斗历程中具体做法的总结,又是对第一个“一百年”探索征程中成功经验的提炼,更是对第二个“一百年”伟大前程中制胜法宝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