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地理中考复习中,为达到最佳的考试效果,必须采用恰当的复习方法,确立正确的复习策略,复习得法,提纲挈领,搭建网络,化难为易,辅予规范训练和热点扫描,促成高效复习。
关键词:地理;复习冲刺;策略
由于中考考试制度的革新,地理虽纳入中考,但占分太低,在当前应试教育占主导思想的大环境下,地理学科被边缘化,备受冷落。地理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一直是“小三科”,认定“六十分万岁”,家长、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普遍兴致缺缺。如何在短短的两三周搞好复习冲刺,最大限度地提高成绩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回归教材,把“厚书变薄”
复习的最后阶段,需要回归教材,掌握好基础知识。但此时看教材一定要注意把“厚书变薄”,即多归纳提炼,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重点内容。对于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总论来说,把“厚书变薄”就是把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基本原理;而对于区域地理来说,就是归纳区域地理的典型特征。例如,大洲的复习中,我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亚、欧、非三洲的典型特征,亚洲:“大、杂、陆、季”;欧洲:“平、白、富、海”;非洲:“高、黑、穷、热”。既突出了区域特征,大大减轻记忆负担,还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世界人口的分布则简记为“三密四疏”,“三密”浓缩为“美东欧西亚东南”。国家部分的复习中,俄罗斯用“高(纬度)、大(面积)、冷(气候)、重(工业)”四个字概括。澳大利亚则用“绵羊小麦煤铁多,两独三地人东南”来总结。
把“厚书变薄”的重要方法是图文结合,选择好空白底图或是自己勾画的简图,把重要的内容落实到图上,以中国地理中的重要分界线为例,可以在中国轮廓图上几笔逐一画出,边讲边画,并引导学生观察辨识(如图1所示)。其中a为400mm等降水量线,与b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还相当于农业中农耕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基本一致,c是二、三级阶梯分界线,d是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e为秦岭—淮河一线(相当于1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南方和北方分界、水田和旱地分界、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的分界、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f是一、二级阶梯分界(大致与青藏高原边缘线一致,还相当于青藏地区与其它三区的分界)。对于同类的、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把“厚书变薄”之后还要努力让知识做到“骨感而丰满”,即以某个关键词为中心,把相关内容展开。该洲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说多为哪类国家?欧洲通过这四个字的扩展,把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和居民、经济等人文地理的关系有机地串联起来复习了一遍。如果能回忆起来,说明这部分知识掌握了,回忆不起来,就及时查阅相应的内容和地图,立即进行巩固。
二、广泛联系,串联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阶段,有些工具性的知识可以作为载体,串联起更多的知识点,这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常见的可以作为其它知识的载体的有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地球公转图等。
例如等高线地形图可以与多个知识点联系。以图2福建某地等高线图为例,可以与气候联系,计算山顶与山脚的气温差异,判别当地的降水集中的季节及盛行风向;与河流联系,判断河流的流向和筑坝工程选址;与农业联系,判别CD两处哪处更适合修筑梯田,说出当地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耕作制度等;与比例尺、方向等要素联系,量算从甲到乙修建的缆车路线长度,判别王村在李村的方位,再联系聚落,判别①②两地哪处更容易形成聚落等等。这样,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不仅可以复习等高线地形图基础知识,还可以用等高线地形图串联起其他知识点。
另外,复习区域地理时,要认真理解各区域主导因素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逻辑联系串联起来。
三、规范练习,多角度思考,举一反三,提高应试能力
练习是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所学的原理是否正真掌握,会不会运用,需要一定量的练习来验证,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更需要练习,这是考试当中的一个重头戏。练习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专题训练或综合训练,需要教师精选典例或全真模拟卷进行练习检测,并把相关的考点问题拓展叠加在一起,同时注意做题方法的总结,努力让学生做到练一题,会一类,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触类旁通,提升能力。精选的地图分两类,第一类为基础图:比如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等。第二类为专题地图:比如东南亚图、巴西图、长江水系圖、中国人口分布图等,需要根据复习内容选择组合,还要教师花功夫进行组合叠加。因此,练习后,不要让学生机械地去记住题目的答案,而应该体会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自己所做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差异在哪儿,自己有哪些遗漏,及时查缺补漏,总结反思。只有在自己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以及练习之后的反思,能力才会逐步培养起来。
四、关注时事热点,与时俱进,学以致用
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多通过教材体系呈现出来,往往是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及时组织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体现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我们的学习更接地气,更有意义。以2016年中考备考为例,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南海问题”,“巴西里约夏季奥运会”、“中东局势”、“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极地科考”、“克拉运河”等,在复习到相关的内容时,适时、适度引入,让学生有所了解,把课堂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拓展学习空间,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在考前的冲刺阶段,除了强化记忆,掌握过硬的基础知识,更应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系统,同时,再通过专项训练,及时查缺补漏,规范答题技巧,掌握解题策略,并辅以热点备战,一定能够提升能力,轻松应考。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教学成功的秘诀:情感为纽带.[J]人民教育,1996(4):40.
[2]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 (2002)
[3]张莉.地理学科专题综合复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5
关键词:地理;复习冲刺;策略
由于中考考试制度的革新,地理虽纳入中考,但占分太低,在当前应试教育占主导思想的大环境下,地理学科被边缘化,备受冷落。地理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一直是“小三科”,认定“六十分万岁”,家长、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普遍兴致缺缺。如何在短短的两三周搞好复习冲刺,最大限度地提高成绩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回归教材,把“厚书变薄”
复习的最后阶段,需要回归教材,掌握好基础知识。但此时看教材一定要注意把“厚书变薄”,即多归纳提炼,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重点内容。对于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总论来说,把“厚书变薄”就是把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基本原理;而对于区域地理来说,就是归纳区域地理的典型特征。例如,大洲的复习中,我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亚、欧、非三洲的典型特征,亚洲:“大、杂、陆、季”;欧洲:“平、白、富、海”;非洲:“高、黑、穷、热”。既突出了区域特征,大大减轻记忆负担,还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世界人口的分布则简记为“三密四疏”,“三密”浓缩为“美东欧西亚东南”。国家部分的复习中,俄罗斯用“高(纬度)、大(面积)、冷(气候)、重(工业)”四个字概括。澳大利亚则用“绵羊小麦煤铁多,两独三地人东南”来总结。
把“厚书变薄”的重要方法是图文结合,选择好空白底图或是自己勾画的简图,把重要的内容落实到图上,以中国地理中的重要分界线为例,可以在中国轮廓图上几笔逐一画出,边讲边画,并引导学生观察辨识(如图1所示)。其中a为400mm等降水量线,与b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还相当于农业中农耕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基本一致,c是二、三级阶梯分界线,d是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e为秦岭—淮河一线(相当于1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南方和北方分界、水田和旱地分界、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的分界、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f是一、二级阶梯分界(大致与青藏高原边缘线一致,还相当于青藏地区与其它三区的分界)。对于同类的、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把“厚书变薄”之后还要努力让知识做到“骨感而丰满”,即以某个关键词为中心,把相关内容展开。该洲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说多为哪类国家?欧洲通过这四个字的扩展,把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和居民、经济等人文地理的关系有机地串联起来复习了一遍。如果能回忆起来,说明这部分知识掌握了,回忆不起来,就及时查阅相应的内容和地图,立即进行巩固。
二、广泛联系,串联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阶段,有些工具性的知识可以作为载体,串联起更多的知识点,这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常见的可以作为其它知识的载体的有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地球公转图等。
例如等高线地形图可以与多个知识点联系。以图2福建某地等高线图为例,可以与气候联系,计算山顶与山脚的气温差异,判别当地的降水集中的季节及盛行风向;与河流联系,判断河流的流向和筑坝工程选址;与农业联系,判别CD两处哪处更适合修筑梯田,说出当地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耕作制度等;与比例尺、方向等要素联系,量算从甲到乙修建的缆车路线长度,判别王村在李村的方位,再联系聚落,判别①②两地哪处更容易形成聚落等等。这样,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不仅可以复习等高线地形图基础知识,还可以用等高线地形图串联起其他知识点。
另外,复习区域地理时,要认真理解各区域主导因素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逻辑联系串联起来。
三、规范练习,多角度思考,举一反三,提高应试能力
练习是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所学的原理是否正真掌握,会不会运用,需要一定量的练习来验证,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更需要练习,这是考试当中的一个重头戏。练习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专题训练或综合训练,需要教师精选典例或全真模拟卷进行练习检测,并把相关的考点问题拓展叠加在一起,同时注意做题方法的总结,努力让学生做到练一题,会一类,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触类旁通,提升能力。精选的地图分两类,第一类为基础图:比如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等。第二类为专题地图:比如东南亚图、巴西图、长江水系圖、中国人口分布图等,需要根据复习内容选择组合,还要教师花功夫进行组合叠加。因此,练习后,不要让学生机械地去记住题目的答案,而应该体会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自己所做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差异在哪儿,自己有哪些遗漏,及时查缺补漏,总结反思。只有在自己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以及练习之后的反思,能力才会逐步培养起来。
四、关注时事热点,与时俱进,学以致用
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多通过教材体系呈现出来,往往是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及时组织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体现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我们的学习更接地气,更有意义。以2016年中考备考为例,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南海问题”,“巴西里约夏季奥运会”、“中东局势”、“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极地科考”、“克拉运河”等,在复习到相关的内容时,适时、适度引入,让学生有所了解,把课堂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拓展学习空间,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在考前的冲刺阶段,除了强化记忆,掌握过硬的基础知识,更应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系统,同时,再通过专项训练,及时查缺补漏,规范答题技巧,掌握解题策略,并辅以热点备战,一定能够提升能力,轻松应考。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教学成功的秘诀:情感为纽带.[J]人民教育,1996(4):40.
[2]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 (2002)
[3]张莉.地理学科专题综合复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