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上的那盆花儿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shen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向不喜欢把这种带有诗意情怀的教室生活创造,变成统一的、命令式的要求,所以,在号召孩子们带一盆花儿养在课桌上时,我用的是煽情式的“引诱”和树立榜样的策略。当那些自我定位为粗枝大叶的孩子提出可不可以带多肉植物时,我用语言来分别描述鲜花盛开的灿烂妖娆和不开花的多肉的落寞。
  “你们教室真美,像花园一样。”有老师走进我们教室,忍不住这样夸赞,因为每个孩子的课桌上,都盛开着一盆花儿,尤其是春天的时候。
  我很喜欢“花园”这个比喻。这不仅因为花园可以让人联想到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象,更因为对于人的发展和教育而言,“花园”是一个内蕴丰富而深刻的隐喻。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著有《花园:谈人之为人》一书。他在书中从夏娃的伊甸园谈到柏拉图的学园、伊壁鸠鲁的花园学校,再谈到各种园林,然后探讨了人类是应该像园丁一样对生命充满忧思和关怀还是一味追逐虚幻的伊甸园。书中反复探讨园丁与花园的关系,从而揭示:园艺是一个教育过程,它意味着潜入自然演化历程的深处,追回生命浩然初放于地球的一刻,在那一原始的氛围中流连。它启示我们,生命的成长自身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教育者就应该拥有怎样的同理心;作为教育者,你给予教育的或给予学生的,必得超出你希望索取的,教育才显现出它的美来。
  虽然我最初让孩子们都在课桌上养一盆属于自己的花儿,并非受到《花园:谈人之为人》的启发,但当我逐渐发现那盆花儿的魅力且与《花园:谈人之为人》不期而遇时,我便钟爱上了课桌上的那一盆花儿。
  第一次请孩子们在自己的课桌上养一盆花儿,是缘于母语主题课程“一花一世界”的需要。春天到来的时候,以林清玄的《百合花开》为“基地”文本的“多维拓展式”母语主题课程“一花一世界”拉开了帷幕:每个人在课桌上养一盆自己喜欢的花儿。孩子们很兴奋很期待,让春天在自己的课桌上绽放,想想就是一件富有詩意的事情。不管男生女生,都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第一周布置,第二周每个人的课桌上都有了一盆花儿或者绿植。教室里一下子变成了真正的“花园”。这种以创设学生需要的“境遇”为基础的、开放式的、多学科融合的母语课程,重视学生最真切的生活和学习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就包含了对自己所身处世界的积极探索,对“意义”的追寻。当那盆花儿安顿在自己的课桌上,孩子们就与它建立起了特殊的联系,“驯服”花儿的责任就从心底慢慢地生长出来了。故事也开始萌芽了。
  还记得那一张张精心制作的、贴在花盆上的标签,记得孩子们对自己花儿无微不至的呵护,记得他们被花儿牵动的喜怒哀乐,记得他们从和花儿的相处中悟得的、然后诉诸笔端的情与理……只可惜当时一心关注的是孩子们这份经历对主题课程实施的“境遇”价值,后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文本的阅读和表达的实践上,科学、艺术和哲学维度的学习活动都成了母语学习的辅助和背景。课程的评价除了关注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的确也涉及了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和思考,但始终忽视了那一盆花儿对孩子们行为习惯、精神成长带来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接手新班级的第二学期,期初领着这些三年级的孩子们到阳光农场种下了属于自己的黄瓜种子。孩子们每周去一次农场,对自己那株黄瓜的牵挂却是无时无刻的,黄瓜苗的点滴变化都会给他们带来惊喜或担忧。这一学期里,孩子们心中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学种瓜”的这段经历和体验了。也正是在这一学年里,我花了很长一段的时间,认认真真读完了《花园:谈人之为人》,突然意识到,当初孩子们在课桌上养一盆花的经历和陪伴黄瓜苗成长的过程,还蕴含着更丰富的教育和成长的意义。
  转眼到了四年级的春天,与其说是源于对“学种瓜”的那段时光的怀念,不如说更是源于对成长课程的新期待,我又号召孩子们在自己的课桌上养一盆自己喜欢的花儿。
  一向不喜欢把这种带有诗意情怀的教室生活创造,变成统一的、命令式的要求,所以,在号召孩子们带一盆花儿养在课桌上时,我用的是煽情式的“引诱”和树立榜样的策略。当那些自我定位为粗枝大叶的孩子提出可不可以带多肉植物时,我用语言来分别描述鲜花盛开的灿烂妖娆和不开花的多肉的落寞。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大部分孩子的课桌上都有了一盆花儿。花儿的品种还真不少,有栀子花、长寿花、太阳花、吊兰……还有我说不出名字的。这些花儿有的还没打苞,有的刚长出花苞,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盛开了。教室四周的架子上、台面上有很多翠绿欲滴的绿萝,再加上课桌上颜色姿态丰富的各种花儿,教室果然成了一座小花园。
  我所期待的,是每个孩子都能因为那盆花儿,成为“充满忧思和关怀的园丁”。
  孩子们可能对他处环境的花开花谢无动于衷,对自己的花儿却关怀备至,花儿的每一点变化都会牵动着他们的心。这是责任的萌芽和自然生长。早上走进教室,第一眼关注的就是自己的花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花儿浇水,或者把它捧到窗台上沐浴阳光。他们会为一朵花的盛开欣喜,也会为一朵花的凋零忧伤。
  有的孩子已经换了一盆花儿,或者因为第一盆花儿渐渐枯萎了,或者是渐渐发现第一盆花儿不是自己心中喜爱的样子。不管是什么原因,他们对养好一盆花儿没有失去信心,还在与花儿的相处中,有过心灵的对话,体验过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尝试过对比和选择……
其他文献
示范学校特色建设项目是西南大学遵义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的重要内容,根据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西南大学专家团队为其量身打造特色项目助力发展,遵义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遵义二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遵义二中在2016年成功申办为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同年,还成为西南大学遵义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示范校建设项目之一。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厘清办学理念、优化幸福课程,打造幸
学校对研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不仅仅是冬令营、夏令营,学校还和缙云山分管处、北碚博物馆、垃圾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等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联动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工厂,走进基地去开展活动。人们常发出疑问——研学是什么?在我看来,研学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理念的一种传承,是把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衔接,它打通校内校外的屏障,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学习
当孩子王,种下梦想的种子  自2006年毕业起,董小漫就开始在浩明幼儿园担任一名幼儿园教师。  在她从教的13年里,有过困难,有过误会,但她成为一名好老师的信念,却始终坚定,从未动摇。说起这个信念的来源,不得不提还是“孩子王”时的董小漫。  从小到大,董小漫都是周围出了名的“孩子王”,她总是有吸引小朋友的特殊魔力,无论是同龄人还是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大家都喜欢围绕着她,跟她玩耍嬉戏。不仅仅是与孩子
“我时常在想,在整个文学领域抑或是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是一个很渺小的存在,但在这一亩三分地里和孩子们朝朝暮暮地学习,却让人觉得这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我们在一起实现各自的梦想。”在采访徐利老师的开始,她说的这一段话让我们印象尤其深刻,在小学语文的讲台上,她带着的不仅仅是责任,还有情怀和梦想。  从中师毕业到现在,徐利在三尺讲台上已经整整站了29年了。在徐利看来,小学语文,就是要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
国企、外企会继续降薪    人才市场预测,今年国企可能面临大范围降薪。  预计外资企业会比较艰难,失业人数增加,降薪幅度会更大,平均薪酬在1200元~1600元左右。去年,金融危机对沿海及出口外向型企业影响较大,今年将波及更广。    本、专科生薪酬差距缩小    分析2007年和2008年本科、专科生薪酬起点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薪酬差距在逐步缩小。实用型的专科毕业生,因为踏实认真,逐步弥补了
理想被现实打败  原本,我对师生关系的设想以及对未来的教师生涯充满乐观。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轮噼里啪啦的耳光。在这里,师生关系天然对立地客观存在,学生超常被动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的每况愈下,都让我猝不及防。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我过去所接受的价值观完全不同。我作为一个从小好好学习的“好学生”,觉得老师就该好好上课,学生就该认真听讲、完成作业、考个好成绩……面对不知道尊重别人、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的他们,可谓
@刘老师  现与清北毕业生做同事  2020年,一张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拟聘应届生信息表传遍全网,拟聘名单中42名应届生都毕业于清华、北大等顶尖名校,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对人才的不合理利用,清北这样顶尖名校培养的人才应该为国家科研前线服务,以他们的才华来教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会是一种资源浪费。恰巧我正是这所“网红高中”的一名物理教师,通过一学期以来的观察以及与清北毕业生们的相处,我想谈谈我眼中的清北毕业生
烤鸡翅、烤薯条、烤红薯、烤果干……这几年,空气炸锅开始流行,这个东西真的既好用又健康吗?  不可否认,用空气炸锅制作食物操作更便捷,而且与传统油炸方式下所得食品相比,空气炸锅制作出来的食品所含热量更低。依赖于其“高速循环空气”技术,使用空气炸锅烹饪蔬菜等不含脂肪的食物时,只需要在其表面刷上一层薄薄的油(保证烹饪过程不粘锅即可),同时也可以賦予蔬菜光洁油亮的表观,烹饪肉类等本身含有脂肪的食品时甚至可
“孩子不是一张薄纸,你想折成什么样子就可以去尽情发挥。对于孩子,千万不能硬碰硬,要用真诚去感动他、感化他,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  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2008年开始参加教育工作至今,高嘉敏已走过10个春秋。高嘉敏从小在校园长大,天天在校园里玩,时不时还站在教室门口看妈妈上课。高嘉敏的妈妈是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老师,她天天看妈妈备课、批作业。慢慢长大些,她便学着妈妈的样子在黑板上写字、画画,立志
教过我的老师,如一位又一位过客,在时间的洪流里,有的渐行渐远,已变得模糊;有的虽偶有想起,亦不再清晰。唯独她,始终让我念念不忘,那就是我小学的语文老师——张艾芬。  那时她三十左右的年龄,一头卷卷的长发,白皙的皮肤,眼睛不大却非常明亮,一笑就眯成了月牙,露出一颗小虎牙。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睿智有趣的人。  她的课总能深深地吸引我们。她的脑海里有无穷无尽的故事。一篇枯燥的课文,在她的口中,总能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