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特點
故事讲述了两个老师处理同一起“偷窃”事件所持的不同态度。两个老师之间的反差很明显,一个是宽容、体贴,顾及当事学生的脸面与感受;另外一个是严格、较真,不容学生有任何的侥幸与谎言。两位老师的性别不一样,岗位不一样,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教育方式上的分歧很可能来自各自所持的不同教育理念。从当事学生的年龄段以及两种方式的效果看,科任老师的态度与方式更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值得肯定。
因势利导现场调查,表明立场与态度。科任老师进教室后,从学生们的议论声中吸取信息,很快掌握“案情”基本情况,本着公平的原则,分别让相关的邢嘉怡和徐鸣川陈述。在两位学生各执一词的情况下,没有继续纠缠,而是很明确地表明了老师的立场。
科任老师在课堂上遇见异常状况,有些很可能与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科任老师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科任老师在现场调查后,首先是安抚了丢钱的邢嘉怡同学,减少或消除其因丢钱而产生的痛苦与不安。其次,避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迅速处理完毕后,全班同学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况,且不会在猜疑中影响学习效果。第三,为课后跟进调查处理留足了余地和空间。究竟徐鸣川是否拿了同学的钱,课后还有机会进一步核实并施以相应的教育和引导。
明知真相不揭谎言,维护自尊与脸面。在教育故事陈述中,在表明态度之前,当事老师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扫描了两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在校表现。从两个孩子不同的处境和表现,老师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但是没有直截了当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出实情,采取了比较婉转的办法。对于邢嘉怡这样“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老师相信她丢钱是真实的,侧重解决其丢钱后面临的“午饭”困难和心理上的压力问题;而对于“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徐鸣川,老师当众表示“相信徐鸣川想做一个好学生”。这“想做”两个字既表达了老师的希望,也提出了要求,有效地为该生维护了自尊与脸面。
事虽已毕放心不下,撰稿梳理与反思。在当事老师撰写本教育故事的时候,有关“五块钱的事”肯定早已处理完毕,但是科任老师仍然不能放下。略加对比分析,班主任的处理方式存在明显的瑕疵,而故事撰稿人的方式明显要优于前者,它至少避免了矛盾的激化,能保住学生和家长的脸面。若能在课后跟踪对徐鸣川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助其认识乱拿同学的钱以及说谎的错误,相信结果会比较圆满。
撰稿者通过撰写过程,希望进一步深入思考,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改进教育引导工作,提升专业水平。通俗地讲,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做了一次有心人,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缘由,从应对和处理日常细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不断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有待商榷
发现学生有偷窃和撒谎的行为,老师的教育引导办法可有多种选择,事后也该有补救或跟进措施。对于本故事是否曾有补救或跟踪办法我们不得而知。但就故事中记录的处理过程而言,有些地方的确值得商榷。
从整体上看,教师之间缺乏及时的、必要的交流与沟通。班主任在得知此事时,忽视了科任老师是否在课堂上已作出处理等因素。而科任老师当堂作出处置后,没有将问题告知班主任。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在工作上若已形成默契,也许会主动考虑相互之间先行交流后再作选择。
就班主任而言,所用方法简单欠考虑。班主任采取“步步逼近”“不依不饶”“一查到底”的办法来处理一个小学四年级女生的问题,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即使徐鸣川此前有过同样的不良行为,班主任也应该充分考虑处置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着对问题学生放纵不管,而是给该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认识错误。
就科任老师而言,后期的态度略显消极。“我一句话也没听进去”“我的心里在一遍又一遍地呐喊:‘班主任,五块钱的事,你有必要吗?’”从这几句话中可见其对班主任处置方式并不赞同。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开诚布公与班主任进行充分沟通呢?是碍于同事的面子,还是出于对年长老师的尊重,不得而知。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同事之间不该存有个人的芥蒂。教育工作者常说“一切为了学生”。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即使面对两难境地,仍然有所作为。
●建言促改
不能低估班主任揭穿徐鸣川的谎言对其本人及家长(奶奶)造成的负面影响。尽管在处理的过程中,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的态度不同、意见有分歧,但是事后仍然有必要共同努力做好后续工作。这既是为确保徐鸣川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
首先,尽快达成一致意见。根据故事情节,科任老师可以主动找到班主任,说明自己的想法以及在课堂上处置的过程,包括原本打算进行的后续工作,认真听取班主任对其采取的措施的动机和后续反思。在此基础上,两位老师可对该事件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的利弊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事件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在分析中统一意见和看法,并共同采取跟进措施。
其次,联手消除负面影响。此事对徐鸣川及其家长的负面影响已成事实,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消除负面影响或将负面的影响压缩到最低程度。至少可做如下几项工作:一是引导徐鸣川认识“拿钱”以及撒谎的错误。实事求是,切不可顾及负面影响再去否定客观事实。二是向学生和家长解释不同的处理方式的出发点。一个是希望留置课后再深入沟通引导,另外一个是通过一查到底纠正学生说谎的毛病,共同之处就是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三是主动家访做好奶奶的安抚工作。奶奶愤怒的举动是内心五味杂陈的反应,饱含带娃的辛苦、管不住娃的无奈、丢失脸面的难堪等。老师可视情况进一步向家长介绍孩子在行为习惯方面的缺点,以及下一步的跟进措施,强调老师有改善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信心,从而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四是必要时直接与学生的父母联系,说明情况,提出具体建议。
第三,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学生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少不了科任老师的参与,但是对待同样的问题或现象,不同经历或不同年龄的老师的处理态度和方式很难做到完全一致。本故事中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分别采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就是很现实的例子。为了增强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等的合力,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个牵头的责任最好由班主任承担,既要定期沟通,又要在遇到特殊问题时,及时沟通。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和处理问题后,需在课后及时告知班主任,并提出后续跟进建议。班主任得知学生在课堂上有过异常状况时,除非涉及学生安全的紧急问题,一般可与科任老师沟通后再行处置(理)。不然,教师之间缺少沟通机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缺乏有效性。
责任编辑/潘静娴
故事讲述了两个老师处理同一起“偷窃”事件所持的不同态度。两个老师之间的反差很明显,一个是宽容、体贴,顾及当事学生的脸面与感受;另外一个是严格、较真,不容学生有任何的侥幸与谎言。两位老师的性别不一样,岗位不一样,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教育方式上的分歧很可能来自各自所持的不同教育理念。从当事学生的年龄段以及两种方式的效果看,科任老师的态度与方式更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值得肯定。
因势利导现场调查,表明立场与态度。科任老师进教室后,从学生们的议论声中吸取信息,很快掌握“案情”基本情况,本着公平的原则,分别让相关的邢嘉怡和徐鸣川陈述。在两位学生各执一词的情况下,没有继续纠缠,而是很明确地表明了老师的立场。
科任老师在课堂上遇见异常状况,有些很可能与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科任老师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科任老师在现场调查后,首先是安抚了丢钱的邢嘉怡同学,减少或消除其因丢钱而产生的痛苦与不安。其次,避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迅速处理完毕后,全班同学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况,且不会在猜疑中影响学习效果。第三,为课后跟进调查处理留足了余地和空间。究竟徐鸣川是否拿了同学的钱,课后还有机会进一步核实并施以相应的教育和引导。
明知真相不揭谎言,维护自尊与脸面。在教育故事陈述中,在表明态度之前,当事老师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扫描了两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在校表现。从两个孩子不同的处境和表现,老师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但是没有直截了当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出实情,采取了比较婉转的办法。对于邢嘉怡这样“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老师相信她丢钱是真实的,侧重解决其丢钱后面临的“午饭”困难和心理上的压力问题;而对于“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徐鸣川,老师当众表示“相信徐鸣川想做一个好学生”。这“想做”两个字既表达了老师的希望,也提出了要求,有效地为该生维护了自尊与脸面。
事虽已毕放心不下,撰稿梳理与反思。在当事老师撰写本教育故事的时候,有关“五块钱的事”肯定早已处理完毕,但是科任老师仍然不能放下。略加对比分析,班主任的处理方式存在明显的瑕疵,而故事撰稿人的方式明显要优于前者,它至少避免了矛盾的激化,能保住学生和家长的脸面。若能在课后跟踪对徐鸣川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助其认识乱拿同学的钱以及说谎的错误,相信结果会比较圆满。
撰稿者通过撰写过程,希望进一步深入思考,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改进教育引导工作,提升专业水平。通俗地讲,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做了一次有心人,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缘由,从应对和处理日常细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不断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有待商榷
发现学生有偷窃和撒谎的行为,老师的教育引导办法可有多种选择,事后也该有补救或跟进措施。对于本故事是否曾有补救或跟踪办法我们不得而知。但就故事中记录的处理过程而言,有些地方的确值得商榷。
从整体上看,教师之间缺乏及时的、必要的交流与沟通。班主任在得知此事时,忽视了科任老师是否在课堂上已作出处理等因素。而科任老师当堂作出处置后,没有将问题告知班主任。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在工作上若已形成默契,也许会主动考虑相互之间先行交流后再作选择。
就班主任而言,所用方法简单欠考虑。班主任采取“步步逼近”“不依不饶”“一查到底”的办法来处理一个小学四年级女生的问题,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即使徐鸣川此前有过同样的不良行为,班主任也应该充分考虑处置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着对问题学生放纵不管,而是给该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认识错误。
就科任老师而言,后期的态度略显消极。“我一句话也没听进去”“我的心里在一遍又一遍地呐喊:‘班主任,五块钱的事,你有必要吗?’”从这几句话中可见其对班主任处置方式并不赞同。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开诚布公与班主任进行充分沟通呢?是碍于同事的面子,还是出于对年长老师的尊重,不得而知。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同事之间不该存有个人的芥蒂。教育工作者常说“一切为了学生”。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即使面对两难境地,仍然有所作为。
●建言促改
不能低估班主任揭穿徐鸣川的谎言对其本人及家长(奶奶)造成的负面影响。尽管在处理的过程中,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的态度不同、意见有分歧,但是事后仍然有必要共同努力做好后续工作。这既是为确保徐鸣川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
首先,尽快达成一致意见。根据故事情节,科任老师可以主动找到班主任,说明自己的想法以及在课堂上处置的过程,包括原本打算进行的后续工作,认真听取班主任对其采取的措施的动机和后续反思。在此基础上,两位老师可对该事件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的利弊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事件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在分析中统一意见和看法,并共同采取跟进措施。
其次,联手消除负面影响。此事对徐鸣川及其家长的负面影响已成事实,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消除负面影响或将负面的影响压缩到最低程度。至少可做如下几项工作:一是引导徐鸣川认识“拿钱”以及撒谎的错误。实事求是,切不可顾及负面影响再去否定客观事实。二是向学生和家长解释不同的处理方式的出发点。一个是希望留置课后再深入沟通引导,另外一个是通过一查到底纠正学生说谎的毛病,共同之处就是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三是主动家访做好奶奶的安抚工作。奶奶愤怒的举动是内心五味杂陈的反应,饱含带娃的辛苦、管不住娃的无奈、丢失脸面的难堪等。老师可视情况进一步向家长介绍孩子在行为习惯方面的缺点,以及下一步的跟进措施,强调老师有改善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信心,从而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四是必要时直接与学生的父母联系,说明情况,提出具体建议。
第三,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学生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少不了科任老师的参与,但是对待同样的问题或现象,不同经历或不同年龄的老师的处理态度和方式很难做到完全一致。本故事中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分别采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就是很现实的例子。为了增强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等的合力,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个牵头的责任最好由班主任承担,既要定期沟通,又要在遇到特殊问题时,及时沟通。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和处理问题后,需在课后及时告知班主任,并提出后续跟进建议。班主任得知学生在课堂上有过异常状况时,除非涉及学生安全的紧急问题,一般可与科任老师沟通后再行处置(理)。不然,教师之间缺少沟通机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缺乏有效性。
责任编辑/潘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