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大学生思想中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心理问题不断出现。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把现代心理艺术运用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来,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是日后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学生工作者将日渐成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和心理辅导者。
关键词:心理艺术;高校;学生工作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思想中的不稳定因素也日益增加,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这就对高校政治辅导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当前,只有把心理艺术融入到学生工作中,正确处理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本文着重探讨在“育人”的目标下,把心理艺术引入到学生工作中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将现代心理艺术融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高校学生工作引入心理艺术的可行性
1.理论上,心理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相通性
心理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立足于有效控制而做人的工作,研究人类精神现象的。现代心理艺术就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如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通过科学巧妙的手段运用到学生工作中,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服务。它不同于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而是通过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因势利导,以达到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服从管理的目的。
2.高校学生工作引入心理艺术具有其现实要求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学习和就业,而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价值、理念的“社会转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等原因,极易造成思想的不稳定,引发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导致不思进取、消极悲观、荒废学业、上网成瘾等现象的出现:高校大学生现在已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高校教师利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如心理体验、情感鼓励、倾听和非言语沟通等,与思想政治手段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及时化解学生的各种心理矛盾和思想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种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入心理艺术,其价值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二、高校学生工作引入心理艺术事半功倍
1.情感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催化剂
随着新世纪全球一体化发展,可以看到教育发展的世界趋势——情感教育。西方学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它主要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关注人的情感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从而走向新的高度,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目的。
情感教育作为现代心理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运用心理艺术管理学生时,充分发挥情感的功效,以情育情,以情动人,避免盲目性,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年龄差距,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迥异,这些都会成为师生交流的障碍,或者说代沟。然而,情感教育重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凝聚力,教师借助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因此,高校教师就必须有高尚的情感素养,这是进行卓有成效教学的职业基础。同时,高校教师要多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并从心灵深处贴近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在“安其学”的同时也能够信任教师,并且主动“亲其师”。
高校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来体验他们的情感和心理。80后的大学生从小被父母长辈宠爱,自私自利,没有集体意识,而且眼高手低,喜欢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并理解大学生的这些弱点至关重要。这样,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多宽容理解他;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多鼓励开导他;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要多夸奖赞美他;当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要以朋友的身份支持帮助他。即使学生犯了重大错误,也需要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尊重他们的同时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板起面孔,一味责怪和鄙视。可以说,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吃软不吃硬”,教师强硬的态度和刻板的说教只会因引起学生反感,关闭自己的心灵之门,甚至记恨老师,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只有当学生们感受到教师的真情流露时,教育引导的目的才会真正奏效。对有些心理上略有障碍的学生,高校教师更需要对他们多加关爱,通过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来打开学生暂闭的心扉。
高校教师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与学生相互理解和信任,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种无声的、无功利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亲和作用与凝聚作用。学生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也会积极配合高校教师各项工作的开展。这样,高校学生工作会由于心理艺术的加入而变得丰富多彩,让教师和学生们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积极鼓励是学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1)鼓励能帮助学生内心建立起自尊、自信
俗话说,受到鼓励的孩子不会变坏,因为鼓励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一个有信心的孩子,一定会努力向目标前进,追求自我肯定;一个有自尊的孩子一定能稳健的成长,适应环境。父母亲可以借着鼓励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并激发孩子的潜能。同样,鼓励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特别是在创造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具有突出的效能。适时、充分、恰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同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以积极的鼓励这一心理艺术及其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引导学生,更能促进学生健康、愉悦地成长。当人的身体处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时,更容易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积极的鼓励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到达意识的深层部分,并能持续的存在。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教师勿以其小而忽视它,而应多多鼓励自己的学生,从而在学生内心建立起自尊、自信。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孤僻自卑的学生,更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鼓励,在集体活动中多鼓励、多支持这些学生,为他们高声喝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爱。
(2)鼓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深入、细致,直接影响学生心灵大门的开闭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更为复杂、微妙,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不愿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和真实的思想轻易向他人吐露。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施以关爱鼓励,以“爱”的力量,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和鼓励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情与情的交流,从而不断激发培养他们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削弱消极情绪对他们的影响。
鼓励艺术则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要学会表扬。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容易使用并且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育方法。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的学生,不仅要充分地理解他,宽容地对待他,更要耐心地帮助他,时时刻刻发现他们的优点,不断鼓励、表扬他们。不要以为大学生长大了,已经不像小朋友需要鼓励和表扬。其实不然,表扬和年龄无关“很好,再试试。”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心,相信自己能行,就能让他获得成功的喜悦,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3)应用鼓励、表扬应注意几点问题
首先,表扬学生时情感要真挚,语言要真诚。由于大学生大都已经是成年人,自尊心、独立意识较强,对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和表扬的语言要恰当,不能给学生乱戴“高帽子”,否则会给学生一种虚情假意的印象,也就失去鼓励的意义。
其次,让每个学生都有受表扬的机会。要学会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即使对那些能力稍欠或者行为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的学生,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他们身上每一点值得赞赏的地方,这样的表扬会给学生带来惊喜,让他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再次,表扬语言可以“夸大其辞”。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每次微小的进步,都应抓住机遇,扬起鼓励的鞭子,及时表扬,催他上进。有时甚至可适当地夸大事实,以便更大地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更为积极地配合教师,从而给教师工作带来更好的效果。
最后,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表扬学生时,需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差异,采取灵活的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对外向型学生可采取热情的言语式直接表扬的方法,而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用“微笑”、“点头”、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方式则更易于学生感受教师的真诚。教师客观真诚的表扬,不仅对受表扬的学生来说会终身难忘,同时对全班其他同学也起了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工作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当前的高校学生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灵活,引入现代心理艺术来改良学生工作的方式和手段,是十分必要而又非常迫切的。以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为本,心理学为用的模式,充分发挥心理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补效应,让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那么大学生存在的很多心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吴远,郝文清.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亚坤.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
[4]宋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06,(24).
[5]杨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心理艺术;高校;学生工作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思想中的不稳定因素也日益增加,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这就对高校政治辅导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当前,只有把心理艺术融入到学生工作中,正确处理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本文着重探讨在“育人”的目标下,把心理艺术引入到学生工作中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将现代心理艺术融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高校学生工作引入心理艺术的可行性
1.理论上,心理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相通性
心理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立足于有效控制而做人的工作,研究人类精神现象的。现代心理艺术就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如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通过科学巧妙的手段运用到学生工作中,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服务。它不同于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而是通过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因势利导,以达到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服从管理的目的。
2.高校学生工作引入心理艺术具有其现实要求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学习和就业,而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价值、理念的“社会转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等原因,极易造成思想的不稳定,引发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导致不思进取、消极悲观、荒废学业、上网成瘾等现象的出现:高校大学生现在已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高校教师利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如心理体验、情感鼓励、倾听和非言语沟通等,与思想政治手段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及时化解学生的各种心理矛盾和思想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种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入心理艺术,其价值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二、高校学生工作引入心理艺术事半功倍
1.情感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催化剂
随着新世纪全球一体化发展,可以看到教育发展的世界趋势——情感教育。西方学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它主要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关注人的情感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从而走向新的高度,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目的。
情感教育作为现代心理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运用心理艺术管理学生时,充分发挥情感的功效,以情育情,以情动人,避免盲目性,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年龄差距,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迥异,这些都会成为师生交流的障碍,或者说代沟。然而,情感教育重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凝聚力,教师借助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因此,高校教师就必须有高尚的情感素养,这是进行卓有成效教学的职业基础。同时,高校教师要多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并从心灵深处贴近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在“安其学”的同时也能够信任教师,并且主动“亲其师”。
高校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来体验他们的情感和心理。80后的大学生从小被父母长辈宠爱,自私自利,没有集体意识,而且眼高手低,喜欢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并理解大学生的这些弱点至关重要。这样,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多宽容理解他;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多鼓励开导他;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要多夸奖赞美他;当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要以朋友的身份支持帮助他。即使学生犯了重大错误,也需要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尊重他们的同时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板起面孔,一味责怪和鄙视。可以说,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吃软不吃硬”,教师强硬的态度和刻板的说教只会因引起学生反感,关闭自己的心灵之门,甚至记恨老师,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只有当学生们感受到教师的真情流露时,教育引导的目的才会真正奏效。对有些心理上略有障碍的学生,高校教师更需要对他们多加关爱,通过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来打开学生暂闭的心扉。
高校教师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与学生相互理解和信任,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种无声的、无功利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亲和作用与凝聚作用。学生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也会积极配合高校教师各项工作的开展。这样,高校学生工作会由于心理艺术的加入而变得丰富多彩,让教师和学生们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积极鼓励是学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1)鼓励能帮助学生内心建立起自尊、自信
俗话说,受到鼓励的孩子不会变坏,因为鼓励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一个有信心的孩子,一定会努力向目标前进,追求自我肯定;一个有自尊的孩子一定能稳健的成长,适应环境。父母亲可以借着鼓励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并激发孩子的潜能。同样,鼓励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特别是在创造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具有突出的效能。适时、充分、恰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同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以积极的鼓励这一心理艺术及其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引导学生,更能促进学生健康、愉悦地成长。当人的身体处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时,更容易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积极的鼓励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到达意识的深层部分,并能持续的存在。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教师勿以其小而忽视它,而应多多鼓励自己的学生,从而在学生内心建立起自尊、自信。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孤僻自卑的学生,更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鼓励,在集体活动中多鼓励、多支持这些学生,为他们高声喝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爱。
(2)鼓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深入、细致,直接影响学生心灵大门的开闭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更为复杂、微妙,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不愿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和真实的思想轻易向他人吐露。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施以关爱鼓励,以“爱”的力量,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和鼓励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情与情的交流,从而不断激发培养他们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削弱消极情绪对他们的影响。
鼓励艺术则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要学会表扬。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容易使用并且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育方法。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的学生,不仅要充分地理解他,宽容地对待他,更要耐心地帮助他,时时刻刻发现他们的优点,不断鼓励、表扬他们。不要以为大学生长大了,已经不像小朋友需要鼓励和表扬。其实不然,表扬和年龄无关“很好,再试试。”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心,相信自己能行,就能让他获得成功的喜悦,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3)应用鼓励、表扬应注意几点问题
首先,表扬学生时情感要真挚,语言要真诚。由于大学生大都已经是成年人,自尊心、独立意识较强,对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和表扬的语言要恰当,不能给学生乱戴“高帽子”,否则会给学生一种虚情假意的印象,也就失去鼓励的意义。
其次,让每个学生都有受表扬的机会。要学会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即使对那些能力稍欠或者行为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的学生,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他们身上每一点值得赞赏的地方,这样的表扬会给学生带来惊喜,让他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再次,表扬语言可以“夸大其辞”。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每次微小的进步,都应抓住机遇,扬起鼓励的鞭子,及时表扬,催他上进。有时甚至可适当地夸大事实,以便更大地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更为积极地配合教师,从而给教师工作带来更好的效果。
最后,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表扬学生时,需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差异,采取灵活的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对外向型学生可采取热情的言语式直接表扬的方法,而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用“微笑”、“点头”、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方式则更易于学生感受教师的真诚。教师客观真诚的表扬,不仅对受表扬的学生来说会终身难忘,同时对全班其他同学也起了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工作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当前的高校学生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灵活,引入现代心理艺术来改良学生工作的方式和手段,是十分必要而又非常迫切的。以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为本,心理学为用的模式,充分发挥心理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补效应,让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那么大学生存在的很多心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吴远,郝文清.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亚坤.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
[4]宋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06,(24).
[5]杨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