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阔别文坛30年,蒋晓云出书了。
五月下旬给蒋晓云打了个台湾长途,蒋晓云的声音宛若少女,温柔,细腻,偶尔有些激动,但大多时候和气得很,时不时还会哈哈大笑。
台湾作家张怡微曾说她“好命”,她不以为然,但和美的家庭已经是她作为女人最好的“命”。
“和”让华人的面相更加完整和丰富
蒋晓云的新书《百年好合》讲述了在家国变动下,离开家乡来到台湾的小人物命运。有人把她的书和龙应台的《大江大河1849》相提并论,但是蒋晓云并不这么认为。比起龙应台,她表述的事情要平和得多。
张怡微评说:“这些人实实在在地生活下来了,也是故乡变异乡,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他们不是真的没有心酸、不是从没遇上过情关。可大风大雨都过来了,不管有多失意,人总是要活下去的。乐观,也是蒋晓云笔下人物最重要的生命观之一。”
选择1949年为背景,蒋晓云也有自己的想法。
“那一年,我的父母他们遭到了很大的变动。整个生活改变了。可是,我在台湾出生,我看到的就是那个样子的人。所以对我来讲,那个时代,我能够有所体会,然后我记得很多事情,我可以去创造出来一个非常真实的背景。”
时代的风雨很容易将人裹挟在一起,但蒋晓云更多的是关注这些边缘人。“他们并不是社会的主流。他们这些人离开了家乡,所以从家乡的生活里头缺席了。他们对家乡人来讲,他们从来没有出现在生活里,即便后来回来,家乡人也把他们叫‘台胞’; 他们在台湾生活了一辈子,可是台湾的人现在强调本土意识,然后说这些人是外省人。你说他们是什么人呢?虽然没有办法在家乡继续奋斗或者居留成长,但他们也是中国人嘛,所以我希望能够提供我知道的这块拼图给补上去,达成一个中国‘和’的印象,让华人的面相更丰富,更完整。”
蒋晓云所描述的都是女人,虽然她们处在一个时代的变革中,但她们对家的期望远远大于国。书里写的“小北京”,她并不在意谁来当权,她只是在乎她明天是否搬家。家对于她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不仅仅因为是女人,所以好像她对家的期望超过了对国的期望。因为‘小北京’是一个舞女,她并没有那么大的见识,去想到国家,她只会想到他们自己的小家。我写的这些人,在他们那个时代,受限于他们的那个环境,而且他们可能对政治没有那么多的敏感。”
这本新书里第一篇文章的标题也是《百年好合》,讲的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家,就是最后还是回到了故土,她的后代是从世界各地到上海来为她祝寿。蒋晓云在采访中说过,她当时也在现场。
我问她:“就是当时那个重逢的场面给你带来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呢?”她显得很平淡:“这种情形很多的,我去参加了一个生日会,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也不是记者,我不是在那边记实,只是我参加了一个老人的生日会,给了我一些灵感,如此而已。”
这件事在她看来是一件欷歔平常的事。“其实九十几岁,一百岁老人的生日会到处都是,所以在这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对于她回到家乡办生日会,后辈们都来参加,齐聚一堂,百年好合,这件事情我并没有那么大的感动,或者是那么大的震撼。而对老人本身而言,也只是落叶归根。”
在蒋晓云看来,和并不是高堂庙论,而是一个个小人物真实而鲜活的生活渴望和情感诉求。
人人羡慕她命好,不知道诀窍就是心淡
“百岁金兰熹从家中总管到钢笔小姐,以贵族身世自我推销给企业家二代的平生缘。人人羡慕她命好,不知道诀窍就是心淡。”这是蒋晓云书里的文字。很多人说起她的时候,都会觉得这段话似乎是在说她自己。
蒋晓云有个美满幸福的家庭,问起她的好命这件事,她谦虚得很。“我觉得好不好命真的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说法。看法来说,可能你衣食无忧就算好命,可是另外一面,我觉得与个人个性完全有关系。其实就是说,你是不是愿意去和生活妥协,你是不是可以降低你的物质需求,这种种都可以去贡献给你的所谓的好命或者坏命,所以我觉得很难去界定的。所以说,什么好命,好命可能就是你比较想得开,如果说是因为想得开的话,那我觉得我是好命,因为我是希望尽量地把我自己的正能量拿出来,然后想得比较乐观一点,想得正面一点,就是这样,那是不是这就叫做好命呢?我不知道。”
说罢,蒋晓云大笑起来。我说:“那我们就会觉得作为一个女人说她好命的话,就是她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呢。”
“幸福的家庭也是你自己去定义啊,我就看过人家就是说比方在国外有的人,他家小孩有各种的毛病,可是他还是很爱他的孩子,然后他们在一起很快乐,那要照国人的说法,比如说说你家小孩都不健康了,你就算好命吗?可是如果说你有健康的小孩,你天天跟小孩置气,然后天天淘气,天天生气,然后母子、母女天天吵架,你觉得这是好命吗?”
蒋晓云的生活确实羡煞旁人。只有心足够平和,家庭才能够和睦。古人有句说得好,家和万事兴。蒋晓云以平和之心去丈量生活,收获的便是‘和’。小家和了,万事俱兴,大家和了,国泰民安。
“我个人认为幸福家庭就很主观。像我就觉得我的家庭就挺幸福的,可是如果我就这样跟人家说,人家肯定会觉得是太不谦虚了。其实这就要看你的要求在哪里。我的小孩也不是什么并不是出人头地,可是和他相处会觉得非常地愉快,幸福。不用担心家里米缸没米,也不用担心会有什么突发状况,然后小孩跟你在一起,快快乐乐的,我觉得就挺幸福的。”
好命与否,全在自己心灵的满足度。以心为媒介,去衡量这个世界、去探索自己的生活,满足快乐,即为“好命”。
《礼记·中庸》中有言如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此一句,即阐明了‘和’之贵。
蒋晓云说:“和就是大家和平相处,就是像孔子说的大家以和为贵,就是家和万事兴。这是一个比较正面的想法,就是大家不要起冲突,彼此能够妥协。如果你说是妥协的话,我还真的就觉得我的这几个故事里头的人物,他们就是跟生活妥协。他们没有执意地一定要怎么样,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没有那么执着,如果以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那还确实是一个‘和’的故事。”
五月下旬给蒋晓云打了个台湾长途,蒋晓云的声音宛若少女,温柔,细腻,偶尔有些激动,但大多时候和气得很,时不时还会哈哈大笑。
台湾作家张怡微曾说她“好命”,她不以为然,但和美的家庭已经是她作为女人最好的“命”。
“和”让华人的面相更加完整和丰富
蒋晓云的新书《百年好合》讲述了在家国变动下,离开家乡来到台湾的小人物命运。有人把她的书和龙应台的《大江大河1849》相提并论,但是蒋晓云并不这么认为。比起龙应台,她表述的事情要平和得多。
张怡微评说:“这些人实实在在地生活下来了,也是故乡变异乡,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他们不是真的没有心酸、不是从没遇上过情关。可大风大雨都过来了,不管有多失意,人总是要活下去的。乐观,也是蒋晓云笔下人物最重要的生命观之一。”
选择1949年为背景,蒋晓云也有自己的想法。
“那一年,我的父母他们遭到了很大的变动。整个生活改变了。可是,我在台湾出生,我看到的就是那个样子的人。所以对我来讲,那个时代,我能够有所体会,然后我记得很多事情,我可以去创造出来一个非常真实的背景。”
时代的风雨很容易将人裹挟在一起,但蒋晓云更多的是关注这些边缘人。“他们并不是社会的主流。他们这些人离开了家乡,所以从家乡的生活里头缺席了。他们对家乡人来讲,他们从来没有出现在生活里,即便后来回来,家乡人也把他们叫‘台胞’; 他们在台湾生活了一辈子,可是台湾的人现在强调本土意识,然后说这些人是外省人。你说他们是什么人呢?虽然没有办法在家乡继续奋斗或者居留成长,但他们也是中国人嘛,所以我希望能够提供我知道的这块拼图给补上去,达成一个中国‘和’的印象,让华人的面相更丰富,更完整。”
蒋晓云所描述的都是女人,虽然她们处在一个时代的变革中,但她们对家的期望远远大于国。书里写的“小北京”,她并不在意谁来当权,她只是在乎她明天是否搬家。家对于她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不仅仅因为是女人,所以好像她对家的期望超过了对国的期望。因为‘小北京’是一个舞女,她并没有那么大的见识,去想到国家,她只会想到他们自己的小家。我写的这些人,在他们那个时代,受限于他们的那个环境,而且他们可能对政治没有那么多的敏感。”
这本新书里第一篇文章的标题也是《百年好合》,讲的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家,就是最后还是回到了故土,她的后代是从世界各地到上海来为她祝寿。蒋晓云在采访中说过,她当时也在现场。
我问她:“就是当时那个重逢的场面给你带来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呢?”她显得很平淡:“这种情形很多的,我去参加了一个生日会,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也不是记者,我不是在那边记实,只是我参加了一个老人的生日会,给了我一些灵感,如此而已。”
这件事在她看来是一件欷歔平常的事。“其实九十几岁,一百岁老人的生日会到处都是,所以在这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对于她回到家乡办生日会,后辈们都来参加,齐聚一堂,百年好合,这件事情我并没有那么大的感动,或者是那么大的震撼。而对老人本身而言,也只是落叶归根。”
在蒋晓云看来,和并不是高堂庙论,而是一个个小人物真实而鲜活的生活渴望和情感诉求。
人人羡慕她命好,不知道诀窍就是心淡
“百岁金兰熹从家中总管到钢笔小姐,以贵族身世自我推销给企业家二代的平生缘。人人羡慕她命好,不知道诀窍就是心淡。”这是蒋晓云书里的文字。很多人说起她的时候,都会觉得这段话似乎是在说她自己。
蒋晓云有个美满幸福的家庭,问起她的好命这件事,她谦虚得很。“我觉得好不好命真的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说法。看法来说,可能你衣食无忧就算好命,可是另外一面,我觉得与个人个性完全有关系。其实就是说,你是不是愿意去和生活妥协,你是不是可以降低你的物质需求,这种种都可以去贡献给你的所谓的好命或者坏命,所以我觉得很难去界定的。所以说,什么好命,好命可能就是你比较想得开,如果说是因为想得开的话,那我觉得我是好命,因为我是希望尽量地把我自己的正能量拿出来,然后想得比较乐观一点,想得正面一点,就是这样,那是不是这就叫做好命呢?我不知道。”
说罢,蒋晓云大笑起来。我说:“那我们就会觉得作为一个女人说她好命的话,就是她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呢。”
“幸福的家庭也是你自己去定义啊,我就看过人家就是说比方在国外有的人,他家小孩有各种的毛病,可是他还是很爱他的孩子,然后他们在一起很快乐,那要照国人的说法,比如说说你家小孩都不健康了,你就算好命吗?可是如果说你有健康的小孩,你天天跟小孩置气,然后天天淘气,天天生气,然后母子、母女天天吵架,你觉得这是好命吗?”
蒋晓云的生活确实羡煞旁人。只有心足够平和,家庭才能够和睦。古人有句说得好,家和万事兴。蒋晓云以平和之心去丈量生活,收获的便是‘和’。小家和了,万事俱兴,大家和了,国泰民安。
“我个人认为幸福家庭就很主观。像我就觉得我的家庭就挺幸福的,可是如果我就这样跟人家说,人家肯定会觉得是太不谦虚了。其实这就要看你的要求在哪里。我的小孩也不是什么并不是出人头地,可是和他相处会觉得非常地愉快,幸福。不用担心家里米缸没米,也不用担心会有什么突发状况,然后小孩跟你在一起,快快乐乐的,我觉得就挺幸福的。”
好命与否,全在自己心灵的满足度。以心为媒介,去衡量这个世界、去探索自己的生活,满足快乐,即为“好命”。
《礼记·中庸》中有言如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此一句,即阐明了‘和’之贵。
蒋晓云说:“和就是大家和平相处,就是像孔子说的大家以和为贵,就是家和万事兴。这是一个比较正面的想法,就是大家不要起冲突,彼此能够妥协。如果你说是妥协的话,我还真的就觉得我的这几个故事里头的人物,他们就是跟生活妥协。他们没有执意地一定要怎么样,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没有那么执着,如果以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那还确实是一个‘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