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术文化与大自然美的巧妙融合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722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紫砂壶艺术作品占据着中华艺术的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华陶瓷艺术的瑰宝。紫砂壶独有的自然美感、精湛的工艺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愈来愈为大众所接受。
  关键词 紫砂高山流水壶;艺术文化;自然美
  纵观宜兴紫砂壶艺术文化数百年的发展史,历代壶艺前辈们潜心艺术追求、耕耘积累,加之文人墨客参与其中,摸索出了一整套的手工制作技艺,利用独一无二的紫砂泥料,以自然界为客观对象,巧妙构思,进而制作成紫砂壶艺作品。并形成了具有典型时代特色、鲜明艺术特征和独特艺术魅力的紫砂壶艺术文化。紫砂壶的创作除了显著的实用功能、创作意念,更应有机地结合传统文化,认识与热爱大自然,制壶艺人创作的紫砂壶作品才能够日臻完美。在生活实践中,制壶艺人要了解传统、学习传统、秉承传统、发扬传统,充分提高自己的借鉴水准,并在紫砂材质的肌理表达、工艺制作的技法技巧、造型装饰的深化程度上,使作品达到高度统一、融会贯通,才能显现真正的美感。例如这款紫砂“高山流水壶”(见图1),在大自然的蕴育中,此壶的艺术表露出了一种自然美,散发着大自然的灵秀气息,这种美包含着泥、色、形,包含着精、气、神,包含着自然性与艺术性。
  1 紫砂“高山流水壶”的工艺设计
  紫砂“高山流水壶”为“一粒珠壶”造型,壶身素雅、古韵盎然,庄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气又不失阳刚之气,造型惹人喜爱。该壶的“一粒珠壶”造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静,洗涤尘间烦躁的心情。“高山流水壶”如同一颗珍珠般珠圆玉润,饱满而剔透。壶嘴的设计如同荡漾的水波浪。壶钮的设计也形似一朵浪花。环形壶把上也有小浪花的雕塑呼应它。此壶尤为突出的设计是一道碧绿色的水纹自壶钮处蜿蜒至壶腹,好像是从高山一泄而下的流水又激起的浪花,整体和谐而富有生命的动态美。令人赏心悦目。
  2紫砂“高山流水壶”的文化寓意
  紫砂“高山流水壶”的造型蕴含着“高山流水”的典故。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70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其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的传承意义尤为世人所铭记。传说在春秋时代,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位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紫砂“高山流水壶”取景高山流水,寓指知音,自然为世人所喜欢。
  3 结论
  艺术永无止境。作为当代紫砂艺人。在发扬前辈们壶艺传统的基础上。必须更进一步地依托自然,自始至终把自然的物象与紫砂壶艺造型紧密结合,大胆创作创新,勇于突破,使现代紫砂壶艺作品更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在紫砂壶艺术的近代史上。一大批作品均以竹、木、花、果作为造型,再用竹叶、花叶等装饰配置壶嘴、壶钮、壶把,比例恰当、工艺精巧,更显逼真。令人称奇:也有一些作品形象地运用动物形态制作成壶体。或制成壶钮、壶嘴。生动自然。自然界形态众生、千奇百怪。造就了万物的美感,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和寻找。必将会产生艺术创作的灵感。把思想认识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所创作出的紫砂壶艺术作品必将会达到更高的艺术境地。正如这款紫砂“高山流水壶”,不仅再现了高山流水般的大自然美景,它还像知音一样轻诉着人生的情愫,温暖人心。
其他文献
中国人最早开始饮茶,在中国诞生了最早的饮茶工具,数千年来茶文化也不断发展。茶与瓷器并列,同为东方古老文明的象征。随着时代的演进,艺术文化方方面面都不断变化,飲茶工具也随之改易,唐宋时占据茶文化半壁的瓷器到明中期渐被紫砂器取代。与瓷器相比,紫砂造型的“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便满是意趣。紫砂器具触感平滑细腻,注水其中,极尽温润柔和之感。茶入壶中,紫砂器不夺其香且隔热透气。长久泡之,茶香与紫砂融为一体,更
期刊
紫砂壶作为一门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历史上始终独树一帜。原因不仅在于其实用性和观赏性,还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制作装饰工艺。很多民间的传统艺术因时代变迁而销声匿迹,其原因追根究底恐怕还是它们与时代脱轨。好的艺术门类应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只有立足当代,深刻了解社会的本质,才能创造出与生活完美融合的艺术品。紫砂壶艺术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唯有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与现代设计方法
期刊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宋朝已出现紫砂壶,并有诗为证:“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居住期间,因其嗜茶,故对紫砂壶情有独钟,曾写下 “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的著名诗句,这里的“氐壶”说的就是他亲自设计并制作的提梁紫砂壶。可以说苏东坡是动手设计并制作紫砂壶的文人雅士中的第一人,从此紫砂壶便进入了世人视野。但真正工艺成熟并天下知名,还是明代正德年以后的事。众多文人雅士参与
期刊
梅迄今已有逾三千年的栽培史,从古至今始终是文人吟咏不绝的主题。古有位列唐宋八大家的北宋王安石《梅花》五绝:“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今有当代著名词作家阎肃《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它冰肌玉骨,凌寒留香为世人所敬重,也由衷地引发了笔者创作梅题材的“咏梅壶”(见图1)的热情。现以“咏梅壶”为例,细述其
期刊
紫砂壶艺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除了紫砂壶造型的原因外,还跟其绝佳的宜茶特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其与多种元素相融合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当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开始喝茶以后,茶文化就免不了开始融合其它文化,而在古代人匮乏的精神生活中,宗教文化无疑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禅宗是佛教流入我国后本土化的一支。其教义较为温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紫砂壶恰恰因为茶禅一味而融入了禅文化。古
期刊
摘 要 壶艺设计犹如排兵布阵,需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出奇招、运奇谋,方能出奇制胜。道以器生,器以载道,“孙子兵法系列茶具”以兵之道寓于壶之道,将外观设计为竹简造型,结合文房四宝、戈戟虎符诸多元素,以壶艺的形式对《孙子兵法》的用兵之道和唯物辩证的哲理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又运用“形神兼备”的美学理念进行了艺术处理,使作品在形态上不失新颖的同时,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及神韵。  关键词 孙子兵法系
期刊
摘要 紫砂壶的制作就工艺而言,“思于实、作于细”是制作过程的显著特征。本文抛开技术必要性的前提,以“民间话语”系列作品为例,阐述了紫砂壶文化内涵表达方式,同时从探究文化内涵的角度为紫砂壶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 生活;文化;特性;体验;价值  紫砂壶是一种无形情绪的产物,一种文化默契的定型。“民间话语”系列作品外形朴素,但内涵饱满。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这些作品在最初强调的是生活,一个明显的特
期刊
编者按:2014年4月26~27日,全国古陶瓷研讨会在宜兴召开。与会期间,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宜兴市均陶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均陶研究所所长方卫明盛情地接待了他们。热情洋溢地向古陶专家们介绍了古、今宜兴均陶的历史和历代的“宜均”陈列品,引起了100多位专家极大的赞赏。事后。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王莉英研究员十分谦逊地向方大
期刊
正值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诞辰100周年,政府及相关部门、紫砂界、文艺界等社会各界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社会化自媒体等方式缅怀顾老遗风,追慕大师风范。无论是影视作品电影《顾景舟》,还是文学著作《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无论是“顾景舟艺术馆”开馆。还是各地举办紫砂展览活动;无论是“景舟传人”通过壶艺传承,还是紫砂界艺术家们锐意创作。都是在围绕手工技艺传承、文化艺术传播、人文精神传递主题思路,将属于
期刊
紫砂陶刻装饰,俗称“刻字”。是紫砂作品装饰手法之一。最早的紫砂陶刻装饰是以竹片为刀进行题款,作为一种记号存在;后来通过特制的陶刻刻刀在紫砂生坯上进行书法、绘画、印章等方式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具有文人气息的创作手法,并成为紫砂文化艺术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紫砂陶刻的题材与内容异彩纷呈。图腾符号、山水云天、菜蔬瓜果、花鸟鱼虫、诗词名句等以紫砂为载体,既要切壶、切题、切意,又要遵循传统书法、绘画技法并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