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01-01
复习课的教学,不是已有知识、方法的简单重复,而应是知识技能再发生、再创新的过程,结构体系再生长、再建构的过程,思想方法再定位、再优化的过程。初中数学复习课对所学过的知识能够起到检查、巩固、提高、拓展的功效,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安排一些典型例题。然而,例题的选题,容量怎样安排才合理,效益如何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我一直在思考、在尝试。我认为复习课绝不是简单的习题介绍,也绝不是教辅资料的处理之需,我觉得复习课题目的选择和教学安排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整理知识,整顿习惯,整合思维的原则;二是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激活思维的原则。初三这段时间进行《解直角三角形》坡度的教学,在复习课上,我备课时,首先确定好这一节课的目标以及每个选题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广泛阅读、筛选、重组,尽量编成“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题目,《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内容中的坡度问题时,采用了层层递进例题的方法,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鲜活了课堂教学。这样,教学容量、效益有了很大提高。以下是笔者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坡度设置的“一题多变”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上完后,为了使学生掌握坡度及相关的量安排了专题复习課,编成“一题多变”的题目。
案例再现:《解直角三角形》坡度复习学案的设计
一、知识回顾:
1.概念复习:
(1)坡面的铅垂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叫做坡比(坡度)。
(2)坡面的坡度(或坡比),记作i,即i=h∶L。
(3)坡度通常写成1∶m的形式,如i=1∶2等。
(4)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坡度i与坡角α之间的关系i=tanα。
2.课前练习:
如防洪大堤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高AC等于6米,背水坡AB的坡度i=1∶2,则斜坡AB的长为______米。
设计意图:1)检查、巩固;2)数形结合;3)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二、范例尝试
例题1:一段防洪大堤的横断面为等腰梯形ABCD,路基顶宽BC为2.8米,大堤高为1.2米,斜坡AB的坡度i=1∶1.6。计算路基的下底宽(精确到0.1米)。
(在学生分析完成的基础上,改变例题,把防洪大堤再加高,变题如下)
例题2:另有一段防洪大堤,其横断面为梯形ABCD,AB‖CD,斜坡AD的坡度为1∶1.2,斜坡BC的坡度为1∶0.8,大堤顶宽DC为6米,为了增强抗洪能力,现将大堤加高,加高部分的横断面为梯形DCFE,EF‖DC,点E、F分别在AD、BC的延长线上,当新大堤顶宽EF为3.8米时,大堤加高了几米?
设计意图:1.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激活思维。
2.整理知识,整顿解题习惯,整合思维。
(在学生完成解题分析后指出,这题与上题其实相似,不同的是这题是知道坝底与坝顶,求增高)
(在学生完成题目的基础上,再改变例题,不增加高度,改变一个坡度,变题如下)
例题3:将防洪大堤坝背水坡坝顶加宽2米,坡度由原来的1∶2改为1∶2.5,已知:坝高6米,坝长50米.求加宽部分横断面AEFB的面积;并计算完成这一工程需要多少土方?
(三个例题由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课堂气氛很热烈,鲜活了课堂,同时,设置了下面的拓展题。)
三、拓展练习:
为了确保人民群众利益,抵御百年不遇的洪水,市政府决定今年将1000m长的防洪大堤的迎水坡面铺石加固,并加高堤坝.若原来坝顶宽AB=6米,堤高AE=4m,现要加高1米,堤面加宽2m,迎水坡AD的坡度由原来的1∶2改成1∶2.5,背水坡BC的坡度1∶0.5不变。
问:(1)完成这一工程需要的石方数为多少立方米?
(2)如果为了尽快加固,每天比原计划多加固150立方米,结果比原计划提前15天完工,问原计划每天加固多少立方米?
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要求我们重新树立教材观,教师对教材、教辅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复习课如果只是把课本、资料上的题目照搬照抄,使用起来总感到凌乱、目标不集中,讲解单调,题目功效较弱等缺憾。这样,备课时考虑好想要达到的目标,广泛阅读,仔细筛选,大胆重组编成需要的题目,使用起来很方便,讲解起来易透彻,教学意图特明显。另外,新课改积极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设置的问题引领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一题多问,根据老师的预设,层层深入探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自学能力;一题多变,让学生在做题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一题多人板演,有比较,互展示,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求创新、求速度、求最佳。通过抓住典型问题与典型案例,重视“悟、思、析、变、串”,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图多变以及多题一解、多图归一的变通与串联,让学生学会品味,学会比较、学会反思,学会变通,形成众多的“知识链”、“方法串”和“知识模块”。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是课堂主人,老师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交流讨论、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见解的时间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最大限度地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之后感悟得出的,而教师仅仅直到引导、点拨、组织的作用,实现了数学知识结论在课堂上的自然生成。千方百计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自主走入文本,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在一系列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体现了数学学科工具性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复习课的教学,不是已有知识、方法的简单重复,而应是知识技能再发生、再创新的过程,结构体系再生长、再建构的过程,思想方法再定位、再优化的过程。初中数学复习课对所学过的知识能够起到检查、巩固、提高、拓展的功效,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安排一些典型例题。然而,例题的选题,容量怎样安排才合理,效益如何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我一直在思考、在尝试。我认为复习课绝不是简单的习题介绍,也绝不是教辅资料的处理之需,我觉得复习课题目的选择和教学安排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整理知识,整顿习惯,整合思维的原则;二是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激活思维的原则。初三这段时间进行《解直角三角形》坡度的教学,在复习课上,我备课时,首先确定好这一节课的目标以及每个选题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广泛阅读、筛选、重组,尽量编成“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题目,《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内容中的坡度问题时,采用了层层递进例题的方法,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鲜活了课堂教学。这样,教学容量、效益有了很大提高。以下是笔者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坡度设置的“一题多变”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上完后,为了使学生掌握坡度及相关的量安排了专题复习課,编成“一题多变”的题目。
案例再现:《解直角三角形》坡度复习学案的设计
一、知识回顾:
1.概念复习:
(1)坡面的铅垂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叫做坡比(坡度)。
(2)坡面的坡度(或坡比),记作i,即i=h∶L。
(3)坡度通常写成1∶m的形式,如i=1∶2等。
(4)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坡度i与坡角α之间的关系i=tanα。
2.课前练习:
如防洪大堤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高AC等于6米,背水坡AB的坡度i=1∶2,则斜坡AB的长为______米。
设计意图:1)检查、巩固;2)数形结合;3)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二、范例尝试
例题1:一段防洪大堤的横断面为等腰梯形ABCD,路基顶宽BC为2.8米,大堤高为1.2米,斜坡AB的坡度i=1∶1.6。计算路基的下底宽(精确到0.1米)。
(在学生分析完成的基础上,改变例题,把防洪大堤再加高,变题如下)
例题2:另有一段防洪大堤,其横断面为梯形ABCD,AB‖CD,斜坡AD的坡度为1∶1.2,斜坡BC的坡度为1∶0.8,大堤顶宽DC为6米,为了增强抗洪能力,现将大堤加高,加高部分的横断面为梯形DCFE,EF‖DC,点E、F分别在AD、BC的延长线上,当新大堤顶宽EF为3.8米时,大堤加高了几米?
设计意图:1.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激活思维。
2.整理知识,整顿解题习惯,整合思维。
(在学生完成解题分析后指出,这题与上题其实相似,不同的是这题是知道坝底与坝顶,求增高)
(在学生完成题目的基础上,再改变例题,不增加高度,改变一个坡度,变题如下)
例题3:将防洪大堤坝背水坡坝顶加宽2米,坡度由原来的1∶2改为1∶2.5,已知:坝高6米,坝长50米.求加宽部分横断面AEFB的面积;并计算完成这一工程需要多少土方?
(三个例题由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课堂气氛很热烈,鲜活了课堂,同时,设置了下面的拓展题。)
三、拓展练习:
为了确保人民群众利益,抵御百年不遇的洪水,市政府决定今年将1000m长的防洪大堤的迎水坡面铺石加固,并加高堤坝.若原来坝顶宽AB=6米,堤高AE=4m,现要加高1米,堤面加宽2m,迎水坡AD的坡度由原来的1∶2改成1∶2.5,背水坡BC的坡度1∶0.5不变。
问:(1)完成这一工程需要的石方数为多少立方米?
(2)如果为了尽快加固,每天比原计划多加固150立方米,结果比原计划提前15天完工,问原计划每天加固多少立方米?
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要求我们重新树立教材观,教师对教材、教辅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复习课如果只是把课本、资料上的题目照搬照抄,使用起来总感到凌乱、目标不集中,讲解单调,题目功效较弱等缺憾。这样,备课时考虑好想要达到的目标,广泛阅读,仔细筛选,大胆重组编成需要的题目,使用起来很方便,讲解起来易透彻,教学意图特明显。另外,新课改积极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设置的问题引领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一题多问,根据老师的预设,层层深入探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自学能力;一题多变,让学生在做题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一题多人板演,有比较,互展示,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求创新、求速度、求最佳。通过抓住典型问题与典型案例,重视“悟、思、析、变、串”,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图多变以及多题一解、多图归一的变通与串联,让学生学会品味,学会比较、学会反思,学会变通,形成众多的“知识链”、“方法串”和“知识模块”。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是课堂主人,老师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交流讨论、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见解的时间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最大限度地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之后感悟得出的,而教师仅仅直到引导、点拨、组织的作用,实现了数学知识结论在课堂上的自然生成。千方百计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自主走入文本,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在一系列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体现了数学学科工具性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