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春天的电视谈话节目现场直播中,几位地方专家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已经“过时”。这名“外宣专家”愤起,为中央的政策辩护。但走下荧屏,这位“外宣专家”困惑的是,他却被网上舆论骂为“汉奸”。
悄然间,军事节目,这个一般印象中并不受观众“待见”的电视节目类型,占据了电视荧屏。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31家省级卫视中,至少有15家创办军事节目,已占全部节目时长的13%。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还显示,“71座城市,40档军事节目,日均播出时间39.5小时。”军事节目风起云涌,是看不见的“市场之手”?还是一股潜在的社会思潮?
“收视率是一把刀”
“收视率是一把刀,就架在脖子上。”薛涛是中部某省电视台的军事节目制片人。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用手机打开电子邮件,收视率数字若在“0.08”以上,他就会松一口气。“0.08”,是电视台给栏目组制定的及格分数线。倘若一个季度的平均收视率高于“0.12”,栏目组还会得到“收视季度奖”。这笔奖金有百万元之多。其中,制片人可以拿走20%,而几个责任编导也能分享20%,其他六成由团队普通员工分配。
“你能邀请到的军事专家,我多花点钱也能邀请到。”在电视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薛涛觉得做军事节目相对公平,不用考虑“收视对赌”、“收视污染”之类业界讳莫如深的问题,市场风险也很小。
当前,各省级卫视的资源都差不多,根据名气大小,制作团队支付几百到数千元不等的劳务费,就能邀请几名军事专家侃侃而谈。相比《我是歌手》、《快乐大本营》等动辄千万元成本的综艺节目,军事节目算是真正的“四两拨千斤”。
他们热情高涨地策划、制作节目,寻找新闻资源,搜罗“专家大腕”,问题也接踵而来。
电视业界普遍认为,军事节目受众面相对较窄,观众固定、规模也不大。一名制片人自嘲,“要么看军事节目,要么去洗手间。我们这档军事节目最受欢迎的时候,全国各地的马桶同时在响。”
如何让军事节目由“对象型节目向公共型节目”转变?“让家庭妇女也爱看军事节目”是关键。为此,各大卫视使出浑身解数。2012年以来,而纷纷将“真人秀”这一节目形态,引进军事节目领域。荧屏上,不再局限于几位专家围着一张桌子侃侃而谈,而是把户外探险、游戏竞赛等流行元素,引入军事“真人秀”。
领跑者是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随即,军事“真人秀”泛诸荧屏。“这类节目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能吸引更多的非专业观众。缺点也很明显,烧钱,很烧钱,邀请到高晓松等‘腕’也要几十万一期,这还是友情价。”北京一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负责人说。
从“禁区”到百花争奇
海外战争,让中国军事节目走向市场化。
“我是1992年开始参与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节目制作,那时起到现在已有23年。”张召忠回忆。这位刚刚退休的国防大学少将,电视出镜频率极高——他能同时出现在央视7套、广东卫视、吉林卫视等台军事节目中。
张召忠敢于发声,还能将复杂的军事问题以平实、形象化的方式讲述,也偶发“雾霾可以防御激光武器”“黄海海带会阻止美国潜艇”之类的诙谐。这些特质,使他成为各家卫视竞相合作的“明星大腕”进而见证了中国电视军事节目的市场化之路:制作军事节目曾经是央视的“特权”,直到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跃跃欲试的各省级卫视,才得以不定期地邀请军事专家做客荧屏。而2003年,海外战争打响,这才是真正的分水岭。
“那时起,地方电视台开始尝试制作军事节目,之后逐渐展开,形成现在一窝蜂的局面。”张召忠少将回忆,2003年前,全军范围内也只允许极个别的军事专家出镜,还必须“一事一报、一事一批”。渐渐地,才形成今日专家云集屏幕的热闹场面。
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正是开播于此际。“《军情观察室》让很多内地电视台看到了希望,原来军事节目能这么做,收视率能这么高。很多电视台都和我进行过接触,希望从《军情观察室》身上学习经验。”节目主持人董嘉耀说,“有的干脆直接想把我挖走。”
纷纷模仿带来同质化的困境,竞争激烈的电视战场上,一点点创新很快就会被模仿。《军情观察室》之后,多人异地主持、美女节目主持、情绪激动地播放节目,几乎成为各大卫视军事节目的标准配置。
于是,各家卫视又开始摸索军事节目的差异化。深圳衛视《军情直播间》凭借身居特区的优势,时常邀请内地和港澳台专家联袂出镜,让相对封闭的军事节目圈,能够发出独特的声音。而广东卫视的《全球零距离》,则把“3D”新技术引入演播室,吸引年轻观众群体。
不过,优质的报道资源才是最重要的。有细心的军迷发现,北京卫视《军情解码》栏目片尾的鸣谢、编审等都指向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新华社的军事新闻发布机构,其人员隶属却归解放军总政治部。这是独一无二的资源。
究竟为谁服务
传统的政治语境中,军事节目要服务于军队。政府和军队系统的语境中,军事节目依旧被定位为“服务人民军队”。但是除河北卫视《国际静观察》是每周六、日中午11:55播出,其他各省级卫视的14档军事节目中,全是21:20以后推出。这些并不迎合解放军战士作息时间的新兴军事节目,受众究竟是谁?
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6月发行的《军事新闻学概论》一书中,将电视军事节目描述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要宣传阵地,担负着‘喉舌’的使命。”迄今,央视军事节目的制作团队还是清一色的军方阵容,虽然几经变革:1965年,中央电视台成立军事组,确立“立足部队、面向全国”的宣传方针;1979年12月23日,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央电视台军事组改为军事部,定为正师级单位,列入军队编制,接受中央电视台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双重领导;1996年,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成立,开始制作军事节目主要供央视新设立的“军事-农业频道”播出。央视军事节目的成员也依旧身兼两重身份:一是有部队编制和序列的现役军人,一是作为记者、编辑,他们忙碌着收集新闻、传播党和军队的声音。 “军事节目独有的保密性和政治性,这使得它不能完全按照普通电视节目的传播特性和轨迹发展。”知名新闻传播学者展江分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向前迈进,电视节目开始走向市场化,军事节目才开始打破原有的垄断格局。
“作为军队学者,必须要理性客观的分析,既要增加国民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情怀,又不能搞得庸俗化。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上去了,但是会刺激民众的情绪,很可能导致社会动乱,这哪是爱国主义?哪是忧患意识?这才是别有用心。”一名不愿具名的军队“外宣专家”多次参与电视节目。他坦言,即便电视军事节目进入市场化的时代,国家利益与市场逻辑的矛盾也有时会纠葛不清。
1991年2月,海湾战争爆发,一次国内电视节目讨论中,由于美军的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两名来自地方的专家言语间“居然站到了伊拉克的立场上”。当时,中央对海湾战争的定性为,“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战前,中国对安理会授权动武伊拉克的提案投了弃权票。意识到很可能给中国外交带来麻烦,这名“外宣专家”当即批评两位地方专家的“错误言辞”。
这种“学者”与“专家”的分野存留至今。电视上,前者理直气壮地评点时事,战略预期不容置疑;后者则谨慎地“品头论足”,把着眼点放低在某个历史领域的细节,或干脆走技术路线,只谈武器装备的性能、参数。
“军事节目必须纳入国家安全的轨道,实行行业准入制度。”一名行业管理人士认为,军事节目的功能必须服务国防,及时传播军队各方面建设的情况,丰富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就是为军队国防建设提供舆论支持,绝对不能允许粗制滥造、商业炒作靓男俊女,以消费军队形象。不过,多位接受采訪的军方专家认为,“军事节目是军队与社会、媒体融合的产物。倘若禁止或管理过死,就是自断双臂”。
张召忠少将正是“融合论”的代表,“一是对军事节目要进行总体控制,国家媒体和地方媒体要各有侧重,不能同质化。国家主流媒体应该侧重军事时事政治的新闻评论,地方主流媒体应该侧重国防教育和科技装备的普及。二是要提高节目质量,对嘉宾资质要进行评估,甚至要持证上岗。三是要优胜劣汰,对于收视率低、故障率高、流于俗套的节目要进行淘汰,以保持军事节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Vista看天下 15年第26期(精华版))
悄然间,军事节目,这个一般印象中并不受观众“待见”的电视节目类型,占据了电视荧屏。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31家省级卫视中,至少有15家创办军事节目,已占全部节目时长的13%。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还显示,“71座城市,40档军事节目,日均播出时间39.5小时。”军事节目风起云涌,是看不见的“市场之手”?还是一股潜在的社会思潮?
“收视率是一把刀”
“收视率是一把刀,就架在脖子上。”薛涛是中部某省电视台的军事节目制片人。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用手机打开电子邮件,收视率数字若在“0.08”以上,他就会松一口气。“0.08”,是电视台给栏目组制定的及格分数线。倘若一个季度的平均收视率高于“0.12”,栏目组还会得到“收视季度奖”。这笔奖金有百万元之多。其中,制片人可以拿走20%,而几个责任编导也能分享20%,其他六成由团队普通员工分配。
“你能邀请到的军事专家,我多花点钱也能邀请到。”在电视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薛涛觉得做军事节目相对公平,不用考虑“收视对赌”、“收视污染”之类业界讳莫如深的问题,市场风险也很小。
当前,各省级卫视的资源都差不多,根据名气大小,制作团队支付几百到数千元不等的劳务费,就能邀请几名军事专家侃侃而谈。相比《我是歌手》、《快乐大本营》等动辄千万元成本的综艺节目,军事节目算是真正的“四两拨千斤”。
他们热情高涨地策划、制作节目,寻找新闻资源,搜罗“专家大腕”,问题也接踵而来。
电视业界普遍认为,军事节目受众面相对较窄,观众固定、规模也不大。一名制片人自嘲,“要么看军事节目,要么去洗手间。我们这档军事节目最受欢迎的时候,全国各地的马桶同时在响。”
如何让军事节目由“对象型节目向公共型节目”转变?“让家庭妇女也爱看军事节目”是关键。为此,各大卫视使出浑身解数。2012年以来,而纷纷将“真人秀”这一节目形态,引进军事节目领域。荧屏上,不再局限于几位专家围着一张桌子侃侃而谈,而是把户外探险、游戏竞赛等流行元素,引入军事“真人秀”。
领跑者是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随即,军事“真人秀”泛诸荧屏。“这类节目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能吸引更多的非专业观众。缺点也很明显,烧钱,很烧钱,邀请到高晓松等‘腕’也要几十万一期,这还是友情价。”北京一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负责人说。
从“禁区”到百花争奇
海外战争,让中国军事节目走向市场化。
“我是1992年开始参与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节目制作,那时起到现在已有23年。”张召忠回忆。这位刚刚退休的国防大学少将,电视出镜频率极高——他能同时出现在央视7套、广东卫视、吉林卫视等台军事节目中。
张召忠敢于发声,还能将复杂的军事问题以平实、形象化的方式讲述,也偶发“雾霾可以防御激光武器”“黄海海带会阻止美国潜艇”之类的诙谐。这些特质,使他成为各家卫视竞相合作的“明星大腕”进而见证了中国电视军事节目的市场化之路:制作军事节目曾经是央视的“特权”,直到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跃跃欲试的各省级卫视,才得以不定期地邀请军事专家做客荧屏。而2003年,海外战争打响,这才是真正的分水岭。
“那时起,地方电视台开始尝试制作军事节目,之后逐渐展开,形成现在一窝蜂的局面。”张召忠少将回忆,2003年前,全军范围内也只允许极个别的军事专家出镜,还必须“一事一报、一事一批”。渐渐地,才形成今日专家云集屏幕的热闹场面。
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正是开播于此际。“《军情观察室》让很多内地电视台看到了希望,原来军事节目能这么做,收视率能这么高。很多电视台都和我进行过接触,希望从《军情观察室》身上学习经验。”节目主持人董嘉耀说,“有的干脆直接想把我挖走。”
纷纷模仿带来同质化的困境,竞争激烈的电视战场上,一点点创新很快就会被模仿。《军情观察室》之后,多人异地主持、美女节目主持、情绪激动地播放节目,几乎成为各大卫视军事节目的标准配置。
于是,各家卫视又开始摸索军事节目的差异化。深圳衛视《军情直播间》凭借身居特区的优势,时常邀请内地和港澳台专家联袂出镜,让相对封闭的军事节目圈,能够发出独特的声音。而广东卫视的《全球零距离》,则把“3D”新技术引入演播室,吸引年轻观众群体。
不过,优质的报道资源才是最重要的。有细心的军迷发现,北京卫视《军情解码》栏目片尾的鸣谢、编审等都指向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新华社的军事新闻发布机构,其人员隶属却归解放军总政治部。这是独一无二的资源。
究竟为谁服务
传统的政治语境中,军事节目要服务于军队。政府和军队系统的语境中,军事节目依旧被定位为“服务人民军队”。但是除河北卫视《国际静观察》是每周六、日中午11:55播出,其他各省级卫视的14档军事节目中,全是21:20以后推出。这些并不迎合解放军战士作息时间的新兴军事节目,受众究竟是谁?
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6月发行的《军事新闻学概论》一书中,将电视军事节目描述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要宣传阵地,担负着‘喉舌’的使命。”迄今,央视军事节目的制作团队还是清一色的军方阵容,虽然几经变革:1965年,中央电视台成立军事组,确立“立足部队、面向全国”的宣传方针;1979年12月23日,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央电视台军事组改为军事部,定为正师级单位,列入军队编制,接受中央电视台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双重领导;1996年,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成立,开始制作军事节目主要供央视新设立的“军事-农业频道”播出。央视军事节目的成员也依旧身兼两重身份:一是有部队编制和序列的现役军人,一是作为记者、编辑,他们忙碌着收集新闻、传播党和军队的声音。 “军事节目独有的保密性和政治性,这使得它不能完全按照普通电视节目的传播特性和轨迹发展。”知名新闻传播学者展江分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向前迈进,电视节目开始走向市场化,军事节目才开始打破原有的垄断格局。
“作为军队学者,必须要理性客观的分析,既要增加国民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情怀,又不能搞得庸俗化。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上去了,但是会刺激民众的情绪,很可能导致社会动乱,这哪是爱国主义?哪是忧患意识?这才是别有用心。”一名不愿具名的军队“外宣专家”多次参与电视节目。他坦言,即便电视军事节目进入市场化的时代,国家利益与市场逻辑的矛盾也有时会纠葛不清。
1991年2月,海湾战争爆发,一次国内电视节目讨论中,由于美军的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两名来自地方的专家言语间“居然站到了伊拉克的立场上”。当时,中央对海湾战争的定性为,“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战前,中国对安理会授权动武伊拉克的提案投了弃权票。意识到很可能给中国外交带来麻烦,这名“外宣专家”当即批评两位地方专家的“错误言辞”。
这种“学者”与“专家”的分野存留至今。电视上,前者理直气壮地评点时事,战略预期不容置疑;后者则谨慎地“品头论足”,把着眼点放低在某个历史领域的细节,或干脆走技术路线,只谈武器装备的性能、参数。
“军事节目必须纳入国家安全的轨道,实行行业准入制度。”一名行业管理人士认为,军事节目的功能必须服务国防,及时传播军队各方面建设的情况,丰富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就是为军队国防建设提供舆论支持,绝对不能允许粗制滥造、商业炒作靓男俊女,以消费军队形象。不过,多位接受采訪的军方专家认为,“军事节目是军队与社会、媒体融合的产物。倘若禁止或管理过死,就是自断双臂”。
张召忠少将正是“融合论”的代表,“一是对军事节目要进行总体控制,国家媒体和地方媒体要各有侧重,不能同质化。国家主流媒体应该侧重军事时事政治的新闻评论,地方主流媒体应该侧重国防教育和科技装备的普及。二是要提高节目质量,对嘉宾资质要进行评估,甚至要持证上岗。三是要优胜劣汰,对于收视率低、故障率高、流于俗套的节目要进行淘汰,以保持军事节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Vista看天下 15年第26期(精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