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学习中,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更是贯彻整个探究活动的主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去试图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建立假设进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收集有关证据用来检验假设,因此如何使学生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展开有效的探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方面有独到的一面,但是它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培养,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并提出问题。
一、营造平等和宽容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萌发问题意识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要想让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发展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那如何营造平等宽容的氛围呢,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一直以来提倡老师和学生做朋友,要求老师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在这个宗旨下,我们的教学课堂是民主、平等的。我经常会用对话式的言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针对此结论你还有什么想法?”“看到这个实验,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等等,让学生在心理上感觉到安全感,觉得课堂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严肃,从而让学生敢问敢说。二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好奇心和求知欲强(这也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我们要爱护和尊重他们的问题意识。记得学《蜗牛》这一课,有一部分学生总是跑来问我各种问题,“蜗牛壳上为什么有这样的螺旋?一个旋是不是一岁啊?”“蜗牛的耳朵在哪呀?”“蜗牛怎么都是往上爬的呢?”“蜗牛壳破了的话,还能够生存吗?”听着这些课本上都没有出现过的问题,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逐一作出积极的评价。对那些一直不善于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的学生,我就鼓励他大胆说出来:“继续努力,相信自己,你会做得更好!”;对那些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我就鼓励他大胆创新:“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老师希望以后能经常听到你独到的见解。”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和这样朋友般的关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二、在观察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儿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是科学探究的问题“药引”,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面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学生总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可是,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由于缺乏对认知对象的充分感知和细致的观察,他们提出的问题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并且渴望得到终极的直接的答案,这种做法将是影响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科学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相违背。所以要想学生们产生问题就必须注重观察——有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观察要求等。
问题的产生源于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才能获得对认知对象充分的感知,才容易形成明确、具体的问题。学生由于细致观察,而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解释,当解释不了时,问题就产生了。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所以问题就会集中而明确,充分突出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在进行有结构材料的探究活动教学时,总是采用这种教学过程:先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然后进行观察记录,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它是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暗示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对结构材料的观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在《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时,我把一块大石头放在桌上展示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的问题有:这块岩石从哪儿搬来,岩石有哪些特点?岩石有哪些种类?岩石有什么用途……基于亲身的感知,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现实性和科学性,而对这些问题,我让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比较适合我们在课堂内解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找出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使课堂教学紧凑而有效。
三、在矛盾冲突中促使学生产生问题
当现实与已有的认识、经验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矛盾。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制造这种矛盾、利用这种矛盾,更要突显这种矛盾,促使学生产生问题,从而建立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在突显矛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已有的认识、经验,然后就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列举常见现象按常规容易出现错误或意外的结果。如要求学生对“加穿衣服让我们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后,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假设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论证——那么衣柜里挂满衣服,为什么衣柜的温度不会上升,这与假设的结果不一致,也就是假设不能成立,这矛盾的基础进而提出要证明衣服能否给身体带来热,我们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进行观测呢?这种通过思维论证,又通过实验验证,学生深切体会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这不正是我们科学课所追求的目标吗?
“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连续的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养成科学学习的方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营造平等和宽容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萌发问题意识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要想让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发展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那如何营造平等宽容的氛围呢,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一直以来提倡老师和学生做朋友,要求老师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在这个宗旨下,我们的教学课堂是民主、平等的。我经常会用对话式的言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针对此结论你还有什么想法?”“看到这个实验,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等等,让学生在心理上感觉到安全感,觉得课堂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严肃,从而让学生敢问敢说。二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好奇心和求知欲强(这也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我们要爱护和尊重他们的问题意识。记得学《蜗牛》这一课,有一部分学生总是跑来问我各种问题,“蜗牛壳上为什么有这样的螺旋?一个旋是不是一岁啊?”“蜗牛的耳朵在哪呀?”“蜗牛怎么都是往上爬的呢?”“蜗牛壳破了的话,还能够生存吗?”听着这些课本上都没有出现过的问题,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逐一作出积极的评价。对那些一直不善于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的学生,我就鼓励他大胆说出来:“继续努力,相信自己,你会做得更好!”;对那些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我就鼓励他大胆创新:“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老师希望以后能经常听到你独到的见解。”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和这样朋友般的关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二、在观察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儿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是科学探究的问题“药引”,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面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学生总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可是,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由于缺乏对认知对象的充分感知和细致的观察,他们提出的问题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并且渴望得到终极的直接的答案,这种做法将是影响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科学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相违背。所以要想学生们产生问题就必须注重观察——有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观察要求等。
问题的产生源于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才能获得对认知对象充分的感知,才容易形成明确、具体的问题。学生由于细致观察,而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解释,当解释不了时,问题就产生了。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所以问题就会集中而明确,充分突出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在进行有结构材料的探究活动教学时,总是采用这种教学过程:先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然后进行观察记录,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它是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暗示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对结构材料的观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在《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时,我把一块大石头放在桌上展示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的问题有:这块岩石从哪儿搬来,岩石有哪些特点?岩石有哪些种类?岩石有什么用途……基于亲身的感知,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现实性和科学性,而对这些问题,我让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比较适合我们在课堂内解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找出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使课堂教学紧凑而有效。
三、在矛盾冲突中促使学生产生问题
当现实与已有的认识、经验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矛盾。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制造这种矛盾、利用这种矛盾,更要突显这种矛盾,促使学生产生问题,从而建立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在突显矛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已有的认识、经验,然后就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列举常见现象按常规容易出现错误或意外的结果。如要求学生对“加穿衣服让我们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后,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假设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论证——那么衣柜里挂满衣服,为什么衣柜的温度不会上升,这与假设的结果不一致,也就是假设不能成立,这矛盾的基础进而提出要证明衣服能否给身体带来热,我们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进行观测呢?这种通过思维论证,又通过实验验证,学生深切体会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这不正是我们科学课所追求的目标吗?
“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连续的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养成科学学习的方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