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又艰巨的任务。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
【关键词】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类比迁移,灵活运用;观察对象,培养能力;设置问题,自主学习;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反馈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人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人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如在让学生理解“文件”这个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画一幅画后,再让学生保存,教师顺势提出“文件”这一名词,“文件”可以是画,可以是纯文字等等,最后给“文件”正式地定义,这样引入“文件”更加自然,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这一概念。
二、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人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人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观察对象,培养能力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应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通过对Windows中不同元素進行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统一认识各种操作对象,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动物的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物的环境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的处理对象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置问题,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地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岸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 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模板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上却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像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
[2]《教育教研专题》.
[3]《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
[4]《信息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类比迁移,灵活运用;观察对象,培养能力;设置问题,自主学习;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反馈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人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人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如在让学生理解“文件”这个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画一幅画后,再让学生保存,教师顺势提出“文件”这一名词,“文件”可以是画,可以是纯文字等等,最后给“文件”正式地定义,这样引入“文件”更加自然,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这一概念。
二、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人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人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观察对象,培养能力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应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通过对Windows中不同元素進行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统一认识各种操作对象,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动物的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物的环境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的处理对象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置问题,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地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岸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 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模板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上却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像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
[2]《教育教研专题》.
[3]《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
[4]《信息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