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星1号是由辽宁省稻作研究所早在1994年以辽粳454为母本,用沈农90-17做父本,采取籼粳杂交、基因重组、优势利用和穿梭育种等方法精心育成的具有籼粳两个亚种血缘及其20多个亲本材料优良基因的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型超级稻新品种。经袁隆平等7位国内资深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自2006年以来,该品种已被第五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和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分别评为“金奖大米”和“优质农产品”,被农业部确定为“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和“农业主导品种”,还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和专利权,荣获2008年度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一、特征特性
1. 植株性状。根系发达,生长旺盛,茎秆粗壮,分蘖力较强,主茎叶片数16个,叶色浓绿,叶片上冲,株型紧凑;株高104厘米,基部节间和第二、第三节间都短,植株韧性好。
2. 穗粒性状。半散穗,穗顶部有芒,颖壳黄褐色,穗长18~20厘米,结实率89%,每穗粒数140粒左右,千粒重23.9克。
3. 品质性状。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俱佳。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稻米品质检测结果显示,糙米率82%,精米率74.3%,整精米率72%,粒长5毫米,粒型(长宽比)1.9,垩白粒率2%,垩白度0.7%,透明度1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3%,蛋白质含量8.5%。上述12项指标都已达到或好于国家1级优质稻米标准。由于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食味清香,适口性好而广受青睐。用辽星1号稻谷加工生产的盘锦大米,曾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专供大米”。此外,不仅畅销到京、津、沪、晋、粤等省市,而且远销到泰国、利比亚、比利时等国家。
4. 抗逆性。综合抗性较强,既耐肥、抗倒、抗寒、抗早衰、活秆成熟,又抗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等多种病害。
5. 生育期。生育期适中,在辽北地区为154天,在沈阳地区为156天,在京、津、唐地区为158天,属于中熟品种。
二、产量表现
该品种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值、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等都高于对照品种,高产性和稳产性也好。2003~2004年参加了辽宁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641.3千克和614.4千克,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13.1%和10.3%。2006年沈阳市苏家屯区连片种植的120亩辽星1号丰产田,平均亩产高达811.1千克,顺利地通过了农业部的超级稻现场验收。2007年辽宁省辽中县种植的1.9万亩辽星1号丰产田,经农业部超级稻联合验收组实地验收,平均亩产达到730.3千克,实现了超级稻大面积均衡增产的目标,对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高产栽培要点
1. 精细整地。要秋翻或春翻深15~20厘米,水源不足的地块可以旋耕深10~12厘米,在插秧前10天左右灌水泡田,在泡田后7天左右耙地。要求耙碎土块,耙平地面,上糊下松,寸水不露泥。
2. 选用良种。要选用籽粒饱满整齐、无病无伤和发芽率95%以上的优良种子,在播种前应该清除各种杂质,并将精选出来的优良种子放置在阳光下平铺厚8~10厘米晾晒2~3天。
3. 种子处理。对晾晒过的优良种子要在播种前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以杀灭病菌。也可用浸种灵、白恶宁浸种,或用苗病清、立枯宁拌种,都能防止水稻苗期病害的发生蔓延。
4. 培育壮秧。日均气温达到6℃以上时就可播种,实行旱育苗、稀播种、培育带蘖壮秧。每平方米播种量150~200克,浅覆营养土(以不露出种子为准),在出苗后要及时通风炼苗。
5. 适度稀植。日均气温稳定在14℃左右、平均每苗有3.5~4片葉时即可插秧,行距3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插3~5苗。一定要做到不漏穴、不缺苗、不漂秧,确保插秧质量。
6. 科学施肥。要坚持配方施肥、全层施肥、分期施肥、平稳促进、前重后轻、施足底肥、重施蘖肥、补施穗肥的原则。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以及氮、磷、钾、硅肥和微肥的合理施用。
7. 间歇灌水。要采取浅、湿、干相结合的间歇灌水技术,做到带水插秧,寸水缓苗,浅水分蘖,有效分蘖末期适当排水晒田。在生育后期不可断水过早,以免发生早衰而减产,但在收获前10天左右必须及时撤水落干。
8. 清除杂草。要在插秧后5~7天用60%丁草胺乳油 10%草克星可湿性粉剂(拌入细沙或细土)撒施在本田里,在施药后7天内要使水层保持4~5厘米深。在生育期间要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田埂和田边四周的各种杂草,防止发生草荒。
9. 防病治虫。除了在播种前要做好种子消毒处理之外,可用13%灭稻瘟防治稻瘟病,用DT杀菌剂防治稻曲病,用纹曲宁防治条纹叶枯病,用杀螟松防治稻二化螟,用阿克泰防治稻水象甲,用40.7%乐斯本乳油防治稻飞虱。
四、适宜种植地区
多年来的试验、试种、示范与推广情况表明,辽星1号适宜在盛产粳稻的辽、冀、京、津、豫、鲁和新疆等省份种植,现已成为辽、冀两省水稻生产的主栽品种,自2005年以来已经累计推广种植838万亩,为农民纯增收入9.8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联系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路84号省农业科学院 邮编:110161)
自2006年以来,该品种已被第五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和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分别评为“金奖大米”和“优质农产品”,被农业部确定为“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和“农业主导品种”,还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和专利权,荣获2008年度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一、特征特性
1. 植株性状。根系发达,生长旺盛,茎秆粗壮,分蘖力较强,主茎叶片数16个,叶色浓绿,叶片上冲,株型紧凑;株高104厘米,基部节间和第二、第三节间都短,植株韧性好。
2. 穗粒性状。半散穗,穗顶部有芒,颖壳黄褐色,穗长18~20厘米,结实率89%,每穗粒数140粒左右,千粒重23.9克。
3. 品质性状。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俱佳。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稻米品质检测结果显示,糙米率82%,精米率74.3%,整精米率72%,粒长5毫米,粒型(长宽比)1.9,垩白粒率2%,垩白度0.7%,透明度1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3%,蛋白质含量8.5%。上述12项指标都已达到或好于国家1级优质稻米标准。由于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食味清香,适口性好而广受青睐。用辽星1号稻谷加工生产的盘锦大米,曾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专供大米”。此外,不仅畅销到京、津、沪、晋、粤等省市,而且远销到泰国、利比亚、比利时等国家。
4. 抗逆性。综合抗性较强,既耐肥、抗倒、抗寒、抗早衰、活秆成熟,又抗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等多种病害。
5. 生育期。生育期适中,在辽北地区为154天,在沈阳地区为156天,在京、津、唐地区为158天,属于中熟品种。
二、产量表现
该品种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值、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等都高于对照品种,高产性和稳产性也好。2003~2004年参加了辽宁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641.3千克和614.4千克,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13.1%和10.3%。2006年沈阳市苏家屯区连片种植的120亩辽星1号丰产田,平均亩产高达811.1千克,顺利地通过了农业部的超级稻现场验收。2007年辽宁省辽中县种植的1.9万亩辽星1号丰产田,经农业部超级稻联合验收组实地验收,平均亩产达到730.3千克,实现了超级稻大面积均衡增产的目标,对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高产栽培要点
1. 精细整地。要秋翻或春翻深15~20厘米,水源不足的地块可以旋耕深10~12厘米,在插秧前10天左右灌水泡田,在泡田后7天左右耙地。要求耙碎土块,耙平地面,上糊下松,寸水不露泥。
2. 选用良种。要选用籽粒饱满整齐、无病无伤和发芽率95%以上的优良种子,在播种前应该清除各种杂质,并将精选出来的优良种子放置在阳光下平铺厚8~10厘米晾晒2~3天。
3. 种子处理。对晾晒过的优良种子要在播种前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以杀灭病菌。也可用浸种灵、白恶宁浸种,或用苗病清、立枯宁拌种,都能防止水稻苗期病害的发生蔓延。
4. 培育壮秧。日均气温达到6℃以上时就可播种,实行旱育苗、稀播种、培育带蘖壮秧。每平方米播种量150~200克,浅覆营养土(以不露出种子为准),在出苗后要及时通风炼苗。
5. 适度稀植。日均气温稳定在14℃左右、平均每苗有3.5~4片葉时即可插秧,行距3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插3~5苗。一定要做到不漏穴、不缺苗、不漂秧,确保插秧质量。
6. 科学施肥。要坚持配方施肥、全层施肥、分期施肥、平稳促进、前重后轻、施足底肥、重施蘖肥、补施穗肥的原则。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以及氮、磷、钾、硅肥和微肥的合理施用。
7. 间歇灌水。要采取浅、湿、干相结合的间歇灌水技术,做到带水插秧,寸水缓苗,浅水分蘖,有效分蘖末期适当排水晒田。在生育后期不可断水过早,以免发生早衰而减产,但在收获前10天左右必须及时撤水落干。
8. 清除杂草。要在插秧后5~7天用60%丁草胺乳油 10%草克星可湿性粉剂(拌入细沙或细土)撒施在本田里,在施药后7天内要使水层保持4~5厘米深。在生育期间要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田埂和田边四周的各种杂草,防止发生草荒。
9. 防病治虫。除了在播种前要做好种子消毒处理之外,可用13%灭稻瘟防治稻瘟病,用DT杀菌剂防治稻曲病,用纹曲宁防治条纹叶枯病,用杀螟松防治稻二化螟,用阿克泰防治稻水象甲,用40.7%乐斯本乳油防治稻飞虱。
四、适宜种植地区
多年来的试验、试种、示范与推广情况表明,辽星1号适宜在盛产粳稻的辽、冀、京、津、豫、鲁和新疆等省份种植,现已成为辽、冀两省水稻生产的主栽品种,自2005年以来已经累计推广种植838万亩,为农民纯增收入9.8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联系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路84号省农业科学院 邮编:11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