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亞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他认为人类的优良生活体现于外物诸善、身体诸善和灵魂诸善三者的和谐之中;最为优良的政体建立的目的是在中道原则指导下,由奴隶主中产阶级掌权,实现城邦中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和睦相处;而形成公民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是以理性为基调,实现公民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内在和谐。“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和谐社会。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优良生活优良政体
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
1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
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在广泛考察古希腊众多城邦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雅典当时的社会混乱、政局动荡的社会现实,为维护奴隶主的阶级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其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优良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优良生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的生活,但优良生活的实现却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人们能够有所造就于优良生活有三项善因:外物诸善、身体诸善和灵魂诸善。外物诸善是指人们拥有的物质财富、权势等;身体诸善是指人们健壮的体魄;灵魂诸善是指人们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诸善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越多越好;相反,外物诸善和身体诸善则是实现灵魂诸善的工具,它们应该有所限制。可见,灵魂诸善的实现要以外物诸善和身体诸善为条件;外物的效益必须有赖于灵魂诸善而显露。但过量的外物诸善不利于灵魂诸善的实现。可见,亚里氏多德是在强调灵魂诸善的前提下来实现优良生活的内在和谐。
第二,优良政体,这是建立在“中道原则”基础上的以实现城邦阶级关系和谐的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优良生活的实现首先在于建立最为优良的城邦。最为优良的城邦有利于实现人们的善德或实现人们的优良生活,且最为优良的城邦应建立在最为优良的政体上。而最为优良的政体应该是按照“中道原则”建立的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由中产阶级来掌握,才能很好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最为优良的政体还应该是实施法治的政体和多数人统治的政体。法律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而多数人的统治比少数人更富有理智,更不会犯错。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站在雅典城邦中产阶级奴隶主的立场上,企图通过扩大中产阶级的阶级基础,让中产阶级掌握城邦政权,以调和城邦内的富人阶级和穷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实现城邦内阶级关系的和谐。中产阶级资产适中,行事守“中庸之道”,能较好地协调全邦各阶级的矛盾,实现各阶级的利益平衡。
第三,优良品质,即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内在和谐。为保证最好的政治制度得到良好的运行,亚里士多德主张加强城邦公民的道德教育,培养公民优良的品质。城邦公民都应该关心城邦,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他认为应根据形成善德的三个来源的和谐关系的基础上来培养公民善德。这三个来源包括天赋、习惯和理性。对于如何实现善德三大来源的内在和谐,他根据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各自特点,提出“以理性为基调,对城邦公民进行习惯训练,培养公民善德”的主张,以建立优良城邦、实现公民的优良生活。
2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对于我国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冲突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稳定观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现实启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构成,也就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因此,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现代化进程中,要想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就必须抓住阶级阶层之间这个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充分发挥中产阶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稳定器作用。
其次,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一个能够维护绝大多数城邦成员利益的中产阶级掌权的政体,而建立优良城邦则是维护并实现大多数人利益的最佳途径。而对于城邦成员个人,必须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关心城邦,积极参与政治,才有利于优良城邦的建立以及优良生活的实现。可见,绝大多数个人的利益既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目的,作为个人必须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服务,对社会负责。在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城邦个人与城邦社会的辩证关系的启示之下,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业必须以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切实保护和实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实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再次,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处理好财产和权力分配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防止社会两极分化。亚里士多德提出过两个原则,即尚优原则和限制差别原则。尚优原则是指权力与财产的分配要以公民对城邦的贡献大小为依据;而限制差别原则是指权力与财产分配也要兼顾到城邦大多数人的优良生活的实现,可见,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在权力和财产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他主张兼顾公平 ,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又主张突出效率。亚氏这种分配财产和权力的原则对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一定时期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是完全正确的,但它不是整个市场经济历史时期不变的法则。目前社会公平的问题逐渐上升为更为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从现时起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调整效率与公平关系,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关键的就是统筹协调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优良生活优良政体
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
1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
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在广泛考察古希腊众多城邦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雅典当时的社会混乱、政局动荡的社会现实,为维护奴隶主的阶级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其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优良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优良生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的生活,但优良生活的实现却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人们能够有所造就于优良生活有三项善因:外物诸善、身体诸善和灵魂诸善。外物诸善是指人们拥有的物质财富、权势等;身体诸善是指人们健壮的体魄;灵魂诸善是指人们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诸善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越多越好;相反,外物诸善和身体诸善则是实现灵魂诸善的工具,它们应该有所限制。可见,灵魂诸善的实现要以外物诸善和身体诸善为条件;外物的效益必须有赖于灵魂诸善而显露。但过量的外物诸善不利于灵魂诸善的实现。可见,亚里氏多德是在强调灵魂诸善的前提下来实现优良生活的内在和谐。
第二,优良政体,这是建立在“中道原则”基础上的以实现城邦阶级关系和谐的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优良生活的实现首先在于建立最为优良的城邦。最为优良的城邦有利于实现人们的善德或实现人们的优良生活,且最为优良的城邦应建立在最为优良的政体上。而最为优良的政体应该是按照“中道原则”建立的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由中产阶级来掌握,才能很好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最为优良的政体还应该是实施法治的政体和多数人统治的政体。法律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而多数人的统治比少数人更富有理智,更不会犯错。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站在雅典城邦中产阶级奴隶主的立场上,企图通过扩大中产阶级的阶级基础,让中产阶级掌握城邦政权,以调和城邦内的富人阶级和穷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实现城邦内阶级关系的和谐。中产阶级资产适中,行事守“中庸之道”,能较好地协调全邦各阶级的矛盾,实现各阶级的利益平衡。
第三,优良品质,即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内在和谐。为保证最好的政治制度得到良好的运行,亚里士多德主张加强城邦公民的道德教育,培养公民优良的品质。城邦公民都应该关心城邦,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他认为应根据形成善德的三个来源的和谐关系的基础上来培养公民善德。这三个来源包括天赋、习惯和理性。对于如何实现善德三大来源的内在和谐,他根据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各自特点,提出“以理性为基调,对城邦公民进行习惯训练,培养公民善德”的主张,以建立优良城邦、实现公民的优良生活。
2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对于我国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冲突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稳定观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现实启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构成,也就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因此,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现代化进程中,要想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就必须抓住阶级阶层之间这个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充分发挥中产阶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稳定器作用。
其次,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一个能够维护绝大多数城邦成员利益的中产阶级掌权的政体,而建立优良城邦则是维护并实现大多数人利益的最佳途径。而对于城邦成员个人,必须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关心城邦,积极参与政治,才有利于优良城邦的建立以及优良生活的实现。可见,绝大多数个人的利益既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目的,作为个人必须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服务,对社会负责。在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城邦个人与城邦社会的辩证关系的启示之下,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业必须以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切实保护和实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实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再次,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处理好财产和权力分配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防止社会两极分化。亚里士多德提出过两个原则,即尚优原则和限制差别原则。尚优原则是指权力与财产的分配要以公民对城邦的贡献大小为依据;而限制差别原则是指权力与财产分配也要兼顾到城邦大多数人的优良生活的实现,可见,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在权力和财产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他主张兼顾公平 ,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又主张突出效率。亚氏这种分配财产和权力的原则对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一定时期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是完全正确的,但它不是整个市场经济历史时期不变的法则。目前社会公平的问题逐渐上升为更为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从现时起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调整效率与公平关系,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关键的就是统筹协调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