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近30选择辞职,独自一人前往景德镇,胡晏荧离群索居三年时间,研制陶瓷球形关节人偶,从一个陶瓷知识零基础的门外汉,修炼成为新锐的青年陶瓷制作人。
她说:人都很擅长为自己找借口,“条件不允许”是最常见的一个,我不知道别人对条件的标准是什么,但手捧一个大大的“0”去到景德镇的我,也是算不得“有条件”的。我只觉得,真正想做的事情,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
胡晏荧选择的,是一场从零开始的冒险。她相信种瓜得瓜,“因”永远握在自己手里,而“果”的香甜也没有任何人能代为品尝。
做打心眼里认可的事
29岁之前的人生里,胡晏荧一直是人们心目中“别人家的孩子”,拥有一份几乎闪着金光的履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后突破千人重围考进银行。
不过,在银行工作一年之后,胡晏荧开始不走寻常路。她交了违约金,从银行辞职,跑去英国学习摄影,回国后当过一线媒体的摄影师、知名独立杂志编辑,还在演艺公司、出版社等单位工作过。
如果说我们一直都在为“干一行爱一行”的人点赞的话,那么胡晏荧在很多人眼中绝对是个异类,她是不折不扣的“干一行恨一行”的代表。在这些工作当中,她始终找不到成就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在最后一次辞职前,她形容自己每天头顶一团乌云,像个已经放弃人生的“宅神”一样天天打游戏。2012年2月的一个深夜,在北京极寒冷的一天,她摔下游戏机穿上外套走出家门,边走边哭,从凌晨1点走到清晨5点。终于,29岁的她第五次决定辞职。就在那个心情崩溃到极点的夜里,她决定瞒着父母,只身一人去景德镇。那天清晨她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订机票。
对陶瓷的迷恋,大概是从她在英国学习摄影时开始的。偶然的机会之下,她在英国接触到了陶瓷艺术,并在对陶瓷艺术了解的过程当中被深深吸引。同时她发现,陶瓷作为一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她的想象。她为此觉得自豪,同时也对之前不懂陶瓷感到汗颜。
或许是冥冥中的缘分,陶瓷艺术在她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她在第五次辞职之后,破釜沉舟地决定,去景德镇,学做陶瓷球形关节人偶。在她的概念里,不是打心眼里认可的事是不可以做的,会长出鬼鬼祟祟的气质,然后一辈子就完蛋了。
她要做打心眼里认可的事。
而在那之前,她对陶瓷知识几乎零基础,也没有学过美术和人体,完全是一个门外汉。抱着一腔热血前往景德镇的她,自然是屡屡碰壁。起初她只想找人帮她做一个人偶出来,但问了很多雕塑瓷厂的师傅,所有人都拒绝了她。她给他们描述她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也给他们看过一些其他材质的人偶,以及陶瓷人偶的照片。但看过之后,师傅们几乎像商量好了一样,说,你不要来找我做这个东西,你完全是因为不了解陶瓷,才跑来说你要做这个东西,你不知道这个东西做起来有多难,有那个工夫,我们可以做很多很多东西。付出的时间成本和收获的不对等,让所有人都直摇头。
固执的胡晏荧觉得,既然没有人愿意做,那就我做呗。然后她开始动手尝试。
有了匠人的自信,就不再恐惧
关节人偶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文化,用各种材料做的人都有。但是陶瓷是最难做的材料。尽管一开始就被专业人士否定,但胡晏荧从萌发了做人偶的那个念头开始,就没有考虑过别的材料。“因为我觉得陶瓷是最最适合表现人偶的质感的。它非常非常的细腻,而且全身关节可以活动,表现力就更强。”
但起初,她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她租住在陶瓷学院旁的小村子里,村口是大片大片的草莓地。那一年的冬天又阴冷又漫长,三月春寒料峭,整日下雨,村里的夜晚来得特别早,一过九点就静悄悄的,整个村黑黢黢的,推开窗户只能看到唯一的一盏矿灯。她每天晚上盯着那矿灯出神。
后来,她搬到市区找师傅学拉坯,在日复一日枯燥繁重的揉泥、找重心的过程中,精疲力竭的体验却让她的心渐渐安定下来。回想起来,她说那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月。
那段时间里,她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每天傍晚收工之后爬上作坊的小矮墙,看着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心里无比踏实。她说:“手工艺是世上最正直的行业。一旦找到了作为匠人的自信,就不再有恐惧了。”
两个月后,胡晏荧租了工作室,准备开始做人偶。昏暗的工作室面积很小,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却有时常造访的老鼠、蝙蝠和壁虎。起初她会被吓哭,后来渐渐就习惯了和它们和平共处。那段时间,她没有朋友,每天往返于工作室和家之间,与人的语言交流几乎仅限于跟工作室的房东说两句话:“奶奶我来了”和“奶奶我走了”。
有时候,她做人偶入了迷,会忘记时间。上午往那儿一坐,然后一抬头发现就是晚上了。那真的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
当胡晏荧第一次从窑里拿出她做的人偶的零件时,她的眼泪禁不住地往下流。回到工作室后,又大哭了一场,也不知是因为感动,还是因为对自己的心疼。
制作陶瓷人偶,当然不能仅仅凭借情怀。陶瓷的艺术性和高温的不定性使得出品率很低。前面的环节,雕也好,捏也好,修也好,所有工序都完成了,入窑后就不是人为能控制得了的。如果在烧制的过程当中出了问题,裂了炸了或者变形了,前面的工作全部都白费了。人偶在烧制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失误和反复会让人心力交瘁,但是胡晏荧说,那也正是这门艺术非常让人着迷的方面。
一心一意追求极致
胡晏荧最初去景德镇时,父母对她的选择并不知情。她深知,如果她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所有人都会觉得她在胡闹,景德镇她是去不成的。后来,得知实情的妈妈责备她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他们,她很内疚。父母的牵挂和担忧也会让她回忆起那些辛酸的过往,而那些都是她不能言说的。有段时间她因为水土不服每晚流鼻血,每天都是回到家弯腰脱鞋的时候,鼻血就淌下来,持续了大概一个月。还有一次食物中毒,因为腹痛哀号了一夜,在凌晨三点吐了一口胆汁之后甚至昏了过去。
她很清楚,条件充分的冒险算不得冒险,她选择的是一场从零开始的冒险,她几乎一无所有,除了决心与勇气。还好,她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胡晏荧对自己的个性有清晰的认识,她不擅长与人合作,在人际交往中也很被动,一切需要团队协作和高效管理的工作对她来说很吃力,她想要做一件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这样性格的人并不少,但大多数都硬着头皮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硬撑。胡晏荧则遵从内心的选择,做一个只与作品对话的工匠。“创作的过程,是非常孤独的。我找到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工作状态,就是不需要出门,可以一个人完成。能够一个人完成,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对陶瓷技艺了解有限,很多时候胡晏荧只能遇到一个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就这样,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完了,三年就过去了。而她想要的陶瓷人偶,还真的被她做出来了。技术问题解决了,雕塑技巧在提高,朋友也越来越多,后来她搬去了朋友的莲花山谷,过起了山居生活。一切都渐入佳境。
在朋友的牵线之下,胡晏荧将作品拿去拍卖。她的人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很多人询价,也有很多代理找上门,希望她一年能交50个娃娃。可是她说:“我不想也做不出那样的量,即使一天工作10个小时,我一年也只能做20个娃娃。”她对作品有着不可思议的挑剔,她说,三年里真正满意的作品只有一件,大多数人偶都当习作免费送给了朋友。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匠人精神——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做这些事所带来的钱。只有热爱,才能全身心投入,一心一意追求极致。
胡晏荧很享受现在的状态。夏天和秋天,她会在景德镇待上四五个月制瓷,冬季不适合制瓷,她就回到北京,给做好的人偶上色,除此之外,就是看书、写书法。至于怎样去推广自己的作品,胡晏荧没有太多的功利心。她说,推广的环节并不是她擅长的,“边做边想就好了,至于其他的事情,慢慢都会水落石出的。”
编辑/刘柳
她说:人都很擅长为自己找借口,“条件不允许”是最常见的一个,我不知道别人对条件的标准是什么,但手捧一个大大的“0”去到景德镇的我,也是算不得“有条件”的。我只觉得,真正想做的事情,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
胡晏荧选择的,是一场从零开始的冒险。她相信种瓜得瓜,“因”永远握在自己手里,而“果”的香甜也没有任何人能代为品尝。
做打心眼里认可的事
29岁之前的人生里,胡晏荧一直是人们心目中“别人家的孩子”,拥有一份几乎闪着金光的履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后突破千人重围考进银行。
不过,在银行工作一年之后,胡晏荧开始不走寻常路。她交了违约金,从银行辞职,跑去英国学习摄影,回国后当过一线媒体的摄影师、知名独立杂志编辑,还在演艺公司、出版社等单位工作过。
如果说我们一直都在为“干一行爱一行”的人点赞的话,那么胡晏荧在很多人眼中绝对是个异类,她是不折不扣的“干一行恨一行”的代表。在这些工作当中,她始终找不到成就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在最后一次辞职前,她形容自己每天头顶一团乌云,像个已经放弃人生的“宅神”一样天天打游戏。2012年2月的一个深夜,在北京极寒冷的一天,她摔下游戏机穿上外套走出家门,边走边哭,从凌晨1点走到清晨5点。终于,29岁的她第五次决定辞职。就在那个心情崩溃到极点的夜里,她决定瞒着父母,只身一人去景德镇。那天清晨她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订机票。
对陶瓷的迷恋,大概是从她在英国学习摄影时开始的。偶然的机会之下,她在英国接触到了陶瓷艺术,并在对陶瓷艺术了解的过程当中被深深吸引。同时她发现,陶瓷作为一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她的想象。她为此觉得自豪,同时也对之前不懂陶瓷感到汗颜。
或许是冥冥中的缘分,陶瓷艺术在她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她在第五次辞职之后,破釜沉舟地决定,去景德镇,学做陶瓷球形关节人偶。在她的概念里,不是打心眼里认可的事是不可以做的,会长出鬼鬼祟祟的气质,然后一辈子就完蛋了。
她要做打心眼里认可的事。
而在那之前,她对陶瓷知识几乎零基础,也没有学过美术和人体,完全是一个门外汉。抱着一腔热血前往景德镇的她,自然是屡屡碰壁。起初她只想找人帮她做一个人偶出来,但问了很多雕塑瓷厂的师傅,所有人都拒绝了她。她给他们描述她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也给他们看过一些其他材质的人偶,以及陶瓷人偶的照片。但看过之后,师傅们几乎像商量好了一样,说,你不要来找我做这个东西,你完全是因为不了解陶瓷,才跑来说你要做这个东西,你不知道这个东西做起来有多难,有那个工夫,我们可以做很多很多东西。付出的时间成本和收获的不对等,让所有人都直摇头。
固执的胡晏荧觉得,既然没有人愿意做,那就我做呗。然后她开始动手尝试。
有了匠人的自信,就不再恐惧
关节人偶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文化,用各种材料做的人都有。但是陶瓷是最难做的材料。尽管一开始就被专业人士否定,但胡晏荧从萌发了做人偶的那个念头开始,就没有考虑过别的材料。“因为我觉得陶瓷是最最适合表现人偶的质感的。它非常非常的细腻,而且全身关节可以活动,表现力就更强。”
但起初,她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她租住在陶瓷学院旁的小村子里,村口是大片大片的草莓地。那一年的冬天又阴冷又漫长,三月春寒料峭,整日下雨,村里的夜晚来得特别早,一过九点就静悄悄的,整个村黑黢黢的,推开窗户只能看到唯一的一盏矿灯。她每天晚上盯着那矿灯出神。
后来,她搬到市区找师傅学拉坯,在日复一日枯燥繁重的揉泥、找重心的过程中,精疲力竭的体验却让她的心渐渐安定下来。回想起来,她说那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月。
那段时间里,她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每天傍晚收工之后爬上作坊的小矮墙,看着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心里无比踏实。她说:“手工艺是世上最正直的行业。一旦找到了作为匠人的自信,就不再有恐惧了。”
两个月后,胡晏荧租了工作室,准备开始做人偶。昏暗的工作室面积很小,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却有时常造访的老鼠、蝙蝠和壁虎。起初她会被吓哭,后来渐渐就习惯了和它们和平共处。那段时间,她没有朋友,每天往返于工作室和家之间,与人的语言交流几乎仅限于跟工作室的房东说两句话:“奶奶我来了”和“奶奶我走了”。
有时候,她做人偶入了迷,会忘记时间。上午往那儿一坐,然后一抬头发现就是晚上了。那真的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
当胡晏荧第一次从窑里拿出她做的人偶的零件时,她的眼泪禁不住地往下流。回到工作室后,又大哭了一场,也不知是因为感动,还是因为对自己的心疼。
制作陶瓷人偶,当然不能仅仅凭借情怀。陶瓷的艺术性和高温的不定性使得出品率很低。前面的环节,雕也好,捏也好,修也好,所有工序都完成了,入窑后就不是人为能控制得了的。如果在烧制的过程当中出了问题,裂了炸了或者变形了,前面的工作全部都白费了。人偶在烧制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失误和反复会让人心力交瘁,但是胡晏荧说,那也正是这门艺术非常让人着迷的方面。
一心一意追求极致
胡晏荧最初去景德镇时,父母对她的选择并不知情。她深知,如果她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所有人都会觉得她在胡闹,景德镇她是去不成的。后来,得知实情的妈妈责备她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他们,她很内疚。父母的牵挂和担忧也会让她回忆起那些辛酸的过往,而那些都是她不能言说的。有段时间她因为水土不服每晚流鼻血,每天都是回到家弯腰脱鞋的时候,鼻血就淌下来,持续了大概一个月。还有一次食物中毒,因为腹痛哀号了一夜,在凌晨三点吐了一口胆汁之后甚至昏了过去。
她很清楚,条件充分的冒险算不得冒险,她选择的是一场从零开始的冒险,她几乎一无所有,除了决心与勇气。还好,她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胡晏荧对自己的个性有清晰的认识,她不擅长与人合作,在人际交往中也很被动,一切需要团队协作和高效管理的工作对她来说很吃力,她想要做一件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这样性格的人并不少,但大多数都硬着头皮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硬撑。胡晏荧则遵从内心的选择,做一个只与作品对话的工匠。“创作的过程,是非常孤独的。我找到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工作状态,就是不需要出门,可以一个人完成。能够一个人完成,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对陶瓷技艺了解有限,很多时候胡晏荧只能遇到一个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就这样,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完了,三年就过去了。而她想要的陶瓷人偶,还真的被她做出来了。技术问题解决了,雕塑技巧在提高,朋友也越来越多,后来她搬去了朋友的莲花山谷,过起了山居生活。一切都渐入佳境。
在朋友的牵线之下,胡晏荧将作品拿去拍卖。她的人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很多人询价,也有很多代理找上门,希望她一年能交50个娃娃。可是她说:“我不想也做不出那样的量,即使一天工作10个小时,我一年也只能做20个娃娃。”她对作品有着不可思议的挑剔,她说,三年里真正满意的作品只有一件,大多数人偶都当习作免费送给了朋友。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匠人精神——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做这些事所带来的钱。只有热爱,才能全身心投入,一心一意追求极致。
胡晏荧很享受现在的状态。夏天和秋天,她会在景德镇待上四五个月制瓷,冬季不适合制瓷,她就回到北京,给做好的人偶上色,除此之外,就是看书、写书法。至于怎样去推广自己的作品,胡晏荧没有太多的功利心。她说,推广的环节并不是她擅长的,“边做边想就好了,至于其他的事情,慢慢都会水落石出的。”
编辑/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