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学生在执教者的引导下,经历了事物排列、搭配的全过程,学会使用不同方法表示事物排列的不同情况,了解并学会运用简单排列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执教者不仅较好完成了知识的传授,而且向学生渗透了有序思考、符号意识等数学思想,课堂教学有序且高效。
一、主动探究,获取方法
在开课前,教师先用课件演示的方式出示两名学生(小豆、小瑜)的照片,让两名学生进行了自我介绍,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一)动手实操,感知搭配
师:这个周末,龙老师准备带他们(课件中出现的两名学生)出去游玩,想让他们穿得帅气一些、漂亮一些。小豆挑选了平时最喜欢的2件衣服和3条裤子。大家帮他参考一下,怎么搭配更好看。(学生尝试进行衣裤搭配,如图1)这些都不怎么好看。同学们能摆出这2件衣服和3条裤子的全部穿搭方法,给小豆参考一下吗?请用平板电脑上的实物图摆一摆,摆完以后点击“上传作业”。
学生用平板电脑对衣、裤进行搭配操作。教师巡视,查看学生的搭配过程。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通过“希沃易课堂”查看学生提交的搭配情况,选取其中的典型搭配方法,记下学生的序号。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搭配结果。(课件展示某名学生搭配出的4种方案,如图2)大家觉得这个同学的搭配怎么样?
生:不好,而且没有展示完。
师:我觉得这些搭已经很好了。刚才龙老师只搭配出了两种,可他却搭配出了4种,数量是我的兩倍呢!是不是应该给点掌声呢?
【评析】数学源于生活。执教者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执教者还进一步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搭配中的学问,呈现学生学习的原初状态,自然生成后续的学习资源。
(二)比较有序和无序两种搭配方法
师:还有比4种多的搭配方法吗?
生:有,6种。
师:(课件出示某名学生无序搭配出的6种方法,如图3)大家觉得他的搭配怎么样?
生:不错!
师:不错?
生:他把2件衣服和3条裤子所有的穿搭方法都展示出来了。
师:你凭什么说他把2件衣服和3条裤子所有的穿搭方法都展示出来了呢?
生:他先用白衣服和3条裤子都配了一次,再用红衣服和3条裤子各配了一次,我觉得已经是全部的穿搭方法了。
师:这位同学说的意思大家听明白了吗?来,我们再看一看下面几种搭配法(如图4),可能就会更明白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意思了。(课件同屏展示)
师:这几个同学的搭配结果和刚才那个同学的一样吗?
生:一样,都是6种。
师:你更喜欢谁的搭配方法?为什么?
生:更喜欢这几个同学的,因为他们搭配得很整齐。
师:这位同学说了“整齐”,我们数学里把它称为“有序”。
师:完成这些有序搭配的同学是怎么想的呢?来,我们采访一下他们。
生:我先用白色衣服去和3条裤子各配一次,再用红色衣服去和3条裤子各配一次。
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固定衣服,然后选裤子去和衣服搭配。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多少种搭配方案?
生:6种。
【评析】比较,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执教者对学生自主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分类,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有序、无序两类搭配方法,初步总结出搭配的规律。
(三)引导学生认知“2个‘3’”
师:那么,这里的“6”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生:用白衣服去配裤子有3种搭配,用红衣服去配裤子也有3种搭配,所以3+3=6(种)。
师:说得真好,2个“3”相加得到“6”。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能让2个“3”等于“6”呢?
生:乘法,可以用2×3=6。
【评析】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衣服、裤子的件数与穿法数量的关系,学生知道运用加法、乘法计算出穿法数量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懂得运用乘法进行计算,说明学生思维得到了升华,也说明了前面的探究为抽象建模打下了基础。
(四)讨论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有序
师:我们刚才都是先固定衣服,用每件衣服去搭配裤子。能不能换种角度思考,不先固定衣服可以吗?请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生:也可以用裤子去配衣服。
师:(出示学生作品,如图5)是这个意思吗?看来你的想法和这些同学的想法不谋而合,下课以后一定要好好握个手哦!
师:从同学们的搭配中,我们知道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方法都是一样的:先固定其中的一种,或是衣服或是裤子,再按顺序一一进行搭配。(板书:先固定其中的一种,再按顺序搭配)
师:无论是衣服配裤子,还是裤子配衣服,都是怎样搭配的?
生:按顺序搭配。
师:按顺序搭配,我们称之为“有序搭配”。(板书:有序)
师:有序搭配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 不遗漏)
【评析】此处,执教者引导学生转换思维角度,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衣服和裤子搭配的新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逐步找出了事物简单排列的规律,在看似无序的现象中发现了有序的规律,也从生活的现象中发现了数学的知识。通过比较、分析,执教者逐渐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培养符号思维,深入认识搭配规律
师:如果没有实物图让你们摆,(出示文字:2件衣服,3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们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达搭配的过程吗?我们来试一试,在作业纸上把你搭配的过程记录下来,不仅要自己清楚,也要让大家看得明白。看谁的记录过程简洁,能让大家一目了然。 师:(展示学生设计的方法,如图6)这些同学的表示方法大家都看懂了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看了以上这几种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用符号代替实物。这种表示方法,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展示)
【评析】学生能够在平板电脑上,利用实物图设计出6种不同的穿搭方法。但如果没有可视化的实物,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设计呢?为此,执教者提出“不用实物图形表示出6种穿搭法”的要求,将学生的思维从实物中转移出来,让学生学会用符号代替实物,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思维,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随着学生对搭配方法的深入了解,执教者进一步创设情境,让学生为小瑜设计出行穿搭。
师:小豆的服装搭配好了,你能根据小豆的搭配方法,帮助小瑜快速搭配一下吗?来,我们看一下衣柜,龙老师为小瑜准备了什么服装。(出示2件衣服、4条裙子的照片)
生:有2件衣服,4条裙子。
师:现在裤子换成了裙子,数量也增加了,你觉得有多少种搭配方案呢?
生:有8种。一件衣服可以配4条裙子,另一件衣服也能配4条裙子,所以是4×2=8(种)。
随后,执教者进一步增加衣服和裙子的数量,并通过课件演示出来,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实际操作,并进行猜测验证。
师:猜一猜,如果衣服增加到3件,裙子增加到5条(课件演示:3件衣服,5条裙子),会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有15种,因为3×5=15(种)。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乘法的?
生:因为每一件衣服都可以和5条裙子搭配,所以就有3个“5”。
生:也可以用裙子去配衣服,就是5个“3”。
师:你们说得真好!的确,像这样求两种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评析】在这个环节,执教者将学生的思维从实物转换为符号,又从符号回归到实物,然后通过不断增加衣物和裙子的数量,将学生的思维从“小豆的穿搭方法”中迁移出来,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搭配规律的认识。所以,无论数量怎么变化,学生都能运用规律很快找到搭配方法的数量。
三、迁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师:选好满意的衣服,我们去吃早餐喽。我们来到了米粉店,店里有套餐活动,一份粉可以配一杯饮料(如图7)。
师:你会怎样搭配呢?(将课件推送到学生平板电脑上,学生用平板电脑答题器完成任务,教师根据反馈进一步讲解)答题统计显示,大家都选择了8种搭配方法。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呢?
生:每一种粉都可以配4种饮料,所以就有2个“4”,也就是2×4=8(种)。
师:吃完了粉,我们要向目的地七星公园出发了。(出示前往七星公园的路线图,如图8)。我们到七星公园,有多少种方法?(教师将课件推送到学生平板电脑上,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完成路线设计)
师:你填的是几条?
生:5条。
师:你是怎么得到5条的呢?
生:从老师家到微笑堂有2条路线可走,从微笑堂到七星公园有3条路线可走,我用2+3=5(条)。
师:请你在老师的课件上把这5条路线画出来可以吗?
生:好!(学生用平板电脑进行画一画、连一连。画着,画着……)
生:老师,我想改答案。
师:怎么想改答案了呢?你想怎么改呀?
生:不是用2+3,是要用2×3,所以答案应该是6条。
师:为什么改用乘法计算了呢?
师:因为从老师家到微笑堂有A、B两条路线可走。如果从A出发,到微笑堂后可以走C、D、E 3条路;如果从B出发,到微笑堂后也可以走这3条路,那么就是2×3=6(条)。
师: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孩子们,有时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够深入,做错了没有关系,只要我们不怕麻烦,多去动动手,画一画、连一连,我们会发现画着画着就做……
生:就做对了!
师:说得真好!(教师将实景图虚化,只留下A、B、C、D、E 5个点,如图9,然后进一步讲解)
师:从这个图,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个和前面搭配衣服的图是一样的!
师:你的小眼睛真厉害,发现了这么重要的秘密。还有谁也发现了?老师给你们点赞!
师:今天特别感谢我们三(4)班的孩子们,帮龙老师解决了吃、穿、行的大问题,你们是利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评析】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执教者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两个实操活动,并发挥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优势,通过生生间的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进一步感知什么是搭配,提高了学生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师:你知道吗,搭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玩游戏时,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谁先开始,我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方法……
生:锤子剪刀布。
師:对,喜欢玩锤子剪刀布吗?(课件出示动态的锤子剪刀布)
生:喜欢。
师:那我们现场来一轮怎么样?谁想和老师来玩一次?
(全班一起喊口令:锤子剪刀布!玩3次,不管学生出什么,老师都出锤子)
师:你们刚才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一直没变,都是出锤子。
师:当老师一直出锤子的时候,会出现多少种可能?
生:3种。
师:那两个人玩锤子剪刀布,会出现多少种可能?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锤子剪刀布”这个游戏为什么是公平的。
师:搭配,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是无处不在呀。可你知道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人想到用搭配的学问去解决问题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故事中的主人公孙膑是怎样帮助田忌运用数学知识去赢得胜利的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网上看看视频,看看你能不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理解孙膑的策略。
【评析】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执教者通过锤子剪刀布的游戏,让学生感知到了这一点。而且,执教者没有止步于此,进一步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这个“拓展延伸”题目实际是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感到“学犹未尽”。
【总评】
教学中,执教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数学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如果仅仅就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展开教学,没有从数学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水平没有获得提升,这样的数学课就会缺乏数学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通过“实际问题→发现规律→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有深度的学习,体现出了浓浓的数学味。
第一,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味”和“数学味”进行了有机整合。执教者先是通过创设搭配衣服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搭配问题,然后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思维,帮助学生总结出寻找穿搭方法的规律,最后通过多种情境和游戏,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从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现象,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先确定一个对象,然后看这个对象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接着看一共有几个这样的对象,就可以计算出搭配的方法。
第二,执教者重视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和符号思维。在表示搭配方法的时候,执教者让学生通过实物图法、图形法、文字法、字母法等,对问题进行了抽象和全面的考虑。教学中,执教者还重视引导学生在无序的碎片化知识材料中,发现有序、系统的规律性知识。
第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推动着教育的变革,我们的课堂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执教者让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进行衣裤搭配活动,并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现出来,实现了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可视化。在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实现了教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
(该课例获2019年桂林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观摩评选活动一等奖)
(责编 蒙秀溪)
一、主动探究,获取方法
在开课前,教师先用课件演示的方式出示两名学生(小豆、小瑜)的照片,让两名学生进行了自我介绍,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一)动手实操,感知搭配
师:这个周末,龙老师准备带他们(课件中出现的两名学生)出去游玩,想让他们穿得帅气一些、漂亮一些。小豆挑选了平时最喜欢的2件衣服和3条裤子。大家帮他参考一下,怎么搭配更好看。(学生尝试进行衣裤搭配,如图1)这些都不怎么好看。同学们能摆出这2件衣服和3条裤子的全部穿搭方法,给小豆参考一下吗?请用平板电脑上的实物图摆一摆,摆完以后点击“上传作业”。
学生用平板电脑对衣、裤进行搭配操作。教师巡视,查看学生的搭配过程。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通过“希沃易课堂”查看学生提交的搭配情况,选取其中的典型搭配方法,记下学生的序号。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搭配结果。(课件展示某名学生搭配出的4种方案,如图2)大家觉得这个同学的搭配怎么样?
生:不好,而且没有展示完。
师:我觉得这些搭已经很好了。刚才龙老师只搭配出了两种,可他却搭配出了4种,数量是我的兩倍呢!是不是应该给点掌声呢?
【评析】数学源于生活。执教者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执教者还进一步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搭配中的学问,呈现学生学习的原初状态,自然生成后续的学习资源。
(二)比较有序和无序两种搭配方法
师:还有比4种多的搭配方法吗?
生:有,6种。
师:(课件出示某名学生无序搭配出的6种方法,如图3)大家觉得他的搭配怎么样?
生:不错!
师:不错?
生:他把2件衣服和3条裤子所有的穿搭方法都展示出来了。
师:你凭什么说他把2件衣服和3条裤子所有的穿搭方法都展示出来了呢?
生:他先用白衣服和3条裤子都配了一次,再用红衣服和3条裤子各配了一次,我觉得已经是全部的穿搭方法了。
师:这位同学说的意思大家听明白了吗?来,我们再看一看下面几种搭配法(如图4),可能就会更明白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意思了。(课件同屏展示)
师:这几个同学的搭配结果和刚才那个同学的一样吗?
生:一样,都是6种。
师:你更喜欢谁的搭配方法?为什么?
生:更喜欢这几个同学的,因为他们搭配得很整齐。
师:这位同学说了“整齐”,我们数学里把它称为“有序”。
师:完成这些有序搭配的同学是怎么想的呢?来,我们采访一下他们。
生:我先用白色衣服去和3条裤子各配一次,再用红色衣服去和3条裤子各配一次。
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固定衣服,然后选裤子去和衣服搭配。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多少种搭配方案?
生:6种。
【评析】比较,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执教者对学生自主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分类,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有序、无序两类搭配方法,初步总结出搭配的规律。
(三)引导学生认知“2个‘3’”
师:那么,这里的“6”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生:用白衣服去配裤子有3种搭配,用红衣服去配裤子也有3种搭配,所以3+3=6(种)。
师:说得真好,2个“3”相加得到“6”。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能让2个“3”等于“6”呢?
生:乘法,可以用2×3=6。
【评析】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衣服、裤子的件数与穿法数量的关系,学生知道运用加法、乘法计算出穿法数量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懂得运用乘法进行计算,说明学生思维得到了升华,也说明了前面的探究为抽象建模打下了基础。
(四)讨论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有序
师:我们刚才都是先固定衣服,用每件衣服去搭配裤子。能不能换种角度思考,不先固定衣服可以吗?请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生:也可以用裤子去配衣服。
师:(出示学生作品,如图5)是这个意思吗?看来你的想法和这些同学的想法不谋而合,下课以后一定要好好握个手哦!
师:从同学们的搭配中,我们知道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方法都是一样的:先固定其中的一种,或是衣服或是裤子,再按顺序一一进行搭配。(板书:先固定其中的一种,再按顺序搭配)
师:无论是衣服配裤子,还是裤子配衣服,都是怎样搭配的?
生:按顺序搭配。
师:按顺序搭配,我们称之为“有序搭配”。(板书:有序)
师:有序搭配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 不遗漏)
【评析】此处,执教者引导学生转换思维角度,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衣服和裤子搭配的新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逐步找出了事物简单排列的规律,在看似无序的现象中发现了有序的规律,也从生活的现象中发现了数学的知识。通过比较、分析,执教者逐渐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培养符号思维,深入认识搭配规律
师:如果没有实物图让你们摆,(出示文字:2件衣服,3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们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达搭配的过程吗?我们来试一试,在作业纸上把你搭配的过程记录下来,不仅要自己清楚,也要让大家看得明白。看谁的记录过程简洁,能让大家一目了然。 师:(展示学生设计的方法,如图6)这些同学的表示方法大家都看懂了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看了以上这几种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用符号代替实物。这种表示方法,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展示)
【评析】学生能够在平板电脑上,利用实物图设计出6种不同的穿搭方法。但如果没有可视化的实物,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设计呢?为此,执教者提出“不用实物图形表示出6种穿搭法”的要求,将学生的思维从实物中转移出来,让学生学会用符号代替实物,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思维,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随着学生对搭配方法的深入了解,执教者进一步创设情境,让学生为小瑜设计出行穿搭。
师:小豆的服装搭配好了,你能根据小豆的搭配方法,帮助小瑜快速搭配一下吗?来,我们看一下衣柜,龙老师为小瑜准备了什么服装。(出示2件衣服、4条裙子的照片)
生:有2件衣服,4条裙子。
师:现在裤子换成了裙子,数量也增加了,你觉得有多少种搭配方案呢?
生:有8种。一件衣服可以配4条裙子,另一件衣服也能配4条裙子,所以是4×2=8(种)。
随后,执教者进一步增加衣服和裙子的数量,并通过课件演示出来,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实际操作,并进行猜测验证。
师:猜一猜,如果衣服增加到3件,裙子增加到5条(课件演示:3件衣服,5条裙子),会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有15种,因为3×5=15(种)。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乘法的?
生:因为每一件衣服都可以和5条裙子搭配,所以就有3个“5”。
生:也可以用裙子去配衣服,就是5个“3”。
师:你们说得真好!的确,像这样求两种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评析】在这个环节,执教者将学生的思维从实物转换为符号,又从符号回归到实物,然后通过不断增加衣物和裙子的数量,将学生的思维从“小豆的穿搭方法”中迁移出来,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搭配规律的认识。所以,无论数量怎么变化,学生都能运用规律很快找到搭配方法的数量。
三、迁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师:选好满意的衣服,我们去吃早餐喽。我们来到了米粉店,店里有套餐活动,一份粉可以配一杯饮料(如图7)。
师:你会怎样搭配呢?(将课件推送到学生平板电脑上,学生用平板电脑答题器完成任务,教师根据反馈进一步讲解)答题统计显示,大家都选择了8种搭配方法。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呢?
生:每一种粉都可以配4种饮料,所以就有2个“4”,也就是2×4=8(种)。
师:吃完了粉,我们要向目的地七星公园出发了。(出示前往七星公园的路线图,如图8)。我们到七星公园,有多少种方法?(教师将课件推送到学生平板电脑上,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完成路线设计)
师:你填的是几条?
生:5条。
师:你是怎么得到5条的呢?
生:从老师家到微笑堂有2条路线可走,从微笑堂到七星公园有3条路线可走,我用2+3=5(条)。
师:请你在老师的课件上把这5条路线画出来可以吗?
生:好!(学生用平板电脑进行画一画、连一连。画着,画着……)
生:老师,我想改答案。
师:怎么想改答案了呢?你想怎么改呀?
生:不是用2+3,是要用2×3,所以答案应该是6条。
师:为什么改用乘法计算了呢?
师:因为从老师家到微笑堂有A、B两条路线可走。如果从A出发,到微笑堂后可以走C、D、E 3条路;如果从B出发,到微笑堂后也可以走这3条路,那么就是2×3=6(条)。
师: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孩子们,有时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够深入,做错了没有关系,只要我们不怕麻烦,多去动动手,画一画、连一连,我们会发现画着画着就做……
生:就做对了!
师:说得真好!(教师将实景图虚化,只留下A、B、C、D、E 5个点,如图9,然后进一步讲解)
师:从这个图,你想到了什么?
生:这个和前面搭配衣服的图是一样的!
师:你的小眼睛真厉害,发现了这么重要的秘密。还有谁也发现了?老师给你们点赞!
师:今天特别感谢我们三(4)班的孩子们,帮龙老师解决了吃、穿、行的大问题,你们是利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评析】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执教者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两个实操活动,并发挥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优势,通过生生间的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进一步感知什么是搭配,提高了学生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师:你知道吗,搭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玩游戏时,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谁先开始,我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方法……
生:锤子剪刀布。
師:对,喜欢玩锤子剪刀布吗?(课件出示动态的锤子剪刀布)
生:喜欢。
师:那我们现场来一轮怎么样?谁想和老师来玩一次?
(全班一起喊口令:锤子剪刀布!玩3次,不管学生出什么,老师都出锤子)
师:你们刚才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一直没变,都是出锤子。
师:当老师一直出锤子的时候,会出现多少种可能?
生:3种。
师:那两个人玩锤子剪刀布,会出现多少种可能?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锤子剪刀布”这个游戏为什么是公平的。
师:搭配,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是无处不在呀。可你知道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人想到用搭配的学问去解决问题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故事中的主人公孙膑是怎样帮助田忌运用数学知识去赢得胜利的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网上看看视频,看看你能不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理解孙膑的策略。
【评析】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执教者通过锤子剪刀布的游戏,让学生感知到了这一点。而且,执教者没有止步于此,进一步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这个“拓展延伸”题目实际是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感到“学犹未尽”。
【总评】
教学中,执教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数学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如果仅仅就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展开教学,没有从数学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水平没有获得提升,这样的数学课就会缺乏数学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通过“实际问题→发现规律→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有深度的学习,体现出了浓浓的数学味。
第一,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味”和“数学味”进行了有机整合。执教者先是通过创设搭配衣服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搭配问题,然后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思维,帮助学生总结出寻找穿搭方法的规律,最后通过多种情境和游戏,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从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现象,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先确定一个对象,然后看这个对象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接着看一共有几个这样的对象,就可以计算出搭配的方法。
第二,执教者重视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和符号思维。在表示搭配方法的时候,执教者让学生通过实物图法、图形法、文字法、字母法等,对问题进行了抽象和全面的考虑。教学中,执教者还重视引导学生在无序的碎片化知识材料中,发现有序、系统的规律性知识。
第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推动着教育的变革,我们的课堂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执教者让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进行衣裤搭配活动,并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现出来,实现了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可视化。在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实现了教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
(该课例获2019年桂林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观摩评选活动一等奖)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