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指要
“文本中的问题”,通常是指文本中涉及到的有分歧的内容、有争议的结构、多面性的主题、不同的观点以及具有延展性的内容等。命题者从上述方面提出疑问,让考生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考生在答题时要有自己的明确观点,不能似是而非,要能够“自圆其说”。
常见的命题形式可以分为辨别分析类和启发设想类。辨别分析类的设问方式一般为:“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看法进行探究。”“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启发设想类设问方式一般为:“……对你有什么启示?”“联系材料,你认为……应该怎么做?”“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的看法”等等。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注意以下三点:
1.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探究方向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要探究什么,是对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还是要谈谈自己的启发、设想。考生不仅要明确探究的方向,审清探究点,还要审清题目中“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等不同的要求。“结合文本”就要从文本材料中寻找依据,而“联系现实”则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依据,“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则要在联系文本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生活体验。
2.准确亮明观点
对于辨别分析类探究题,考生首先要明确观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矛盾”还是“不矛盾”等,然后结合题干合理地阐述理由。对于启发设想类探究题,考生则要把获得的启示、自己的设想准确简明地分条归纳概括。
3.恰当引用论据,要言之有理
考生在明确观点之后,要根据题目要求,或在文本中寻找得出此观点的依据,或在生活中寻找依据,亦或二者兼而有之。辨别分析类探究题,要在观点之后分条列出依据;启发设想類探究题,要在每一条启发、设想后列出紧跟本条观点的依据。
考生在陈述理由时,要遵循三个原则:(1)尊重文本,不主观臆断;(2)明辨是非,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3)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对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考场文本
材料一: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
圈点评注
这篇实用类文本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由四则材料组成,与其它三则材料或三则文字材料加一则图表材料相比,这是本题的创新之处,也增加了考生的文字阅读量,这与新高考的趋势与要求相符。
这篇文本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聚焦精准扶贫。材料一、材料二从理论角度、宏观层面介绍精准扶贫的概念和意义,解决了何为精准扶贫,怎样精准扶贫以及为什么要精准扶贫的问题;材料三、材料四则列举贵州江口、云南两地通过精准扶贫而实现脱贫的事例,从实践角度、微观层面介绍了精准扶贫的成果。四则材料帮助考生具体而深入地理解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从而引导考生关注民生,培养考生的社会责任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2.有人认为扶贫只要找准贫困对象,然后给予资金帮助就可以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联系文章,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3.如果你去某贫困县进行扶贫工作,根据精准扶贫的政策,你将从哪些方面着手?请联系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答:
【乔建军/供稿】
“文本中的问题”,通常是指文本中涉及到的有分歧的内容、有争议的结构、多面性的主题、不同的观点以及具有延展性的内容等。命题者从上述方面提出疑问,让考生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考生在答题时要有自己的明确观点,不能似是而非,要能够“自圆其说”。
常见的命题形式可以分为辨别分析类和启发设想类。辨别分析类的设问方式一般为:“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看法进行探究。”“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启发设想类设问方式一般为:“……对你有什么启示?”“联系材料,你认为……应该怎么做?”“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的看法”等等。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注意以下三点:
1.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探究方向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要探究什么,是对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还是要谈谈自己的启发、设想。考生不仅要明确探究的方向,审清探究点,还要审清题目中“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等不同的要求。“结合文本”就要从文本材料中寻找依据,而“联系现实”则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依据,“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则要在联系文本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生活体验。
2.准确亮明观点
对于辨别分析类探究题,考生首先要明确观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矛盾”还是“不矛盾”等,然后结合题干合理地阐述理由。对于启发设想类探究题,考生则要把获得的启示、自己的设想准确简明地分条归纳概括。
3.恰当引用论据,要言之有理
考生在明确观点之后,要根据题目要求,或在文本中寻找得出此观点的依据,或在生活中寻找依据,亦或二者兼而有之。辨别分析类探究题,要在观点之后分条列出依据;启发设想類探究题,要在每一条启发、设想后列出紧跟本条观点的依据。
考生在陈述理由时,要遵循三个原则:(1)尊重文本,不主观臆断;(2)明辨是非,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3)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对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考场文本
材料一: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
圈点评注
这篇实用类文本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由四则材料组成,与其它三则材料或三则文字材料加一则图表材料相比,这是本题的创新之处,也增加了考生的文字阅读量,这与新高考的趋势与要求相符。
这篇文本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聚焦精准扶贫。材料一、材料二从理论角度、宏观层面介绍精准扶贫的概念和意义,解决了何为精准扶贫,怎样精准扶贫以及为什么要精准扶贫的问题;材料三、材料四则列举贵州江口、云南两地通过精准扶贫而实现脱贫的事例,从实践角度、微观层面介绍了精准扶贫的成果。四则材料帮助考生具体而深入地理解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从而引导考生关注民生,培养考生的社会责任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2.有人认为扶贫只要找准贫困对象,然后给予资金帮助就可以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联系文章,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3.如果你去某贫困县进行扶贫工作,根据精准扶贫的政策,你将从哪些方面着手?请联系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答:
【乔建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