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整体水平不高,以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为例,研究发现目前其发展普遍面临刊物定位不明确、办刊力量不足、优质稿源缺乏、办刊开放性不够等问题。促进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版的发展,首先管理层要加强对学报的重视;其次要利用学科优势,开设特色栏目,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加强数字化出版和多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最后要增强办刊力量,充分发挥编辑队伍与编委会的作用,利用自身优势走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版; 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20)02-0103-06
收稿日期:2019-11-20
基金项目:安徽工程大学校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16YQ22)
作者简介:倪维维(1989-),女,安徽桐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学,新闻学。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f Journals of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f the Journals of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hui Province
NI Weiwei
(Journal Editing Department,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Anhui241000,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s of journals of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not high. Taking Anhui province for example,,the journals are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ambiguous positioning of the journal, insufficient strength for running, lack of high quality manuscript sources, lack of openness and so on. To guarante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journal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rstly,manag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and offer more support to the journals. Secondly, mak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specialized subject, and set up distinguishing column. At the same time,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strengthen the digital publishing andcommunication. Finally, strengthen the strength of running journal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editorial team and the editorial board, take its own advantage to develop a characteristic and brand way.
Key words: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Dilemmas; Solutions
高校學报的人文社科版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一直呈现的是“全、散、小、弱”的状况[1]。在学术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文科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在办好学报的人文社科版的道路上一直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困难,对于本身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处于劣势的理工类院校来说,想要办好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则更加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 来源期刊(2019-2020)目录》[2]共收录的568种期刊中包括69家高校学报,其中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8家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入选。以上数据说明理工类院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学术期刊领域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整体水平还是偏低。在CSSCI来源期刊中安徽省内仅有安徽大学以及安徽师范大学的人文社科版学报入选,学报的人文社科版水平整体偏低,理工类高校学报相比较而言影响力更弱。
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学科知识日新月异,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跨学科研究也日益普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理工科院校应该利用自身的自然科学优势,找准定位,克服劣势,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研究综述
高校學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高校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对学报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其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学报研究都是编辑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部分。以高校学报发展为主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论题广泛,包括学报发展现状、问题、编校规范、编辑主体、学报改革、编辑业务、采编网络化等众多方面,针对学报发展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目前对于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针对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最早是张劲[3]等在1998年提出的理工院校文科学报专栏的设置以及意义;陈可阔[4-5]等从整体上分析了理工高校文科学报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对策;曾毅生[6]对理工农林医院校文科学报的生存危机与对策进行了研究;韩文革[7]提出了理工农医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的制约因素;巴红静[8]以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探析了理工院校文科学报的专业化发展之路;闫月勤[9]也论述了理工高校文科学报的发展情况;武丽霞[10]等提出了理工科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的特色化途径;黄艳林[11]等对理工院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定位进行了探讨;周丽娟[12]等通过分析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发展存在的困境,提出必须依托学校优势制定特色栏目,提高编辑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杨珊[13]对如何打造理工院校文科学报特色进行了研究。
纵观上述研究,虽然对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但是均不够细致,也缺乏可靠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期刊电子采编系统的完善和期刊数字出版等方面的发展,给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而在此背景下的研究缺乏。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文科相对薄弱,专业也较少,科研力量不足,水平较低,成果也相对较少,导致这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境。学报人文社科版的整体水平与自然科学版以及其他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相比差距较大,但是也有自己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安徽省理工类高校从国家重点到一般本科均有,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安徽省理工科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为例,分析理工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发展困境,进而提出对策。
二、 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发展困境
(一)发展历史较短,刊物定位不明确
理工类高校创办人文社科版学报始于20世纪末[8],办刊历史较短,发展还不成熟,大部分刊物的定位都不够明确,“千刊一面”现象突出。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的一部分,是学校的一个对外窗口,是师生学术成果展示的平台。很多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创办的目的主要是为本校师生服务,主要用于发表本校师生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理工类高校虽然以理工科为主,但人文社科类专业依然有很多,而且随着高校逐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社科类专业及教师不断增多。为了缓解教师的科研压力以及职称压力,很多理工科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主要是解决学校内部教师刊发论文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较理工类少,实力也较弱,导致学校对人文社科版重视不够,对其发展缺乏信心,只当是为本校师生创造的一项福利。
(二)缺乏优质稿源,稿件学科分布不均匀
由于理工类高校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劣势,学报人文社科版较自然科学版差距很大,外界对理工科院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认识偏颇,外来优质稿件较少。大多数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类学科不全,师资力量薄弱,科研水平相对较弱,进而导致来自校内的稿源质量也不高。优质稿源的缺乏直接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而期刊影响力弱就无法吸引优质稿源,形成恶性循环,期刊很难得到发展。
稿源缺乏导致期刊栏目不固定,经常以稿源定栏目,稿件学科分布也不均衡。以《安徽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版)》2018年刊登稿件为例(见表1),由表1可知,该学报总共开设有9个栏目,每一期栏目并不固定,如“法学研究”“体育·心理·卫生”“外语研究与外语教学”这三个栏目稿件量相对较少,不是每一期都会出现,栏目的安排主要是依据稿件数量来定。从各个栏目年度刊发的稿件数量来看,分布非常不均匀。教学改革研究类论文约占全年发文量的24%,一方面大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期刊不收教学改革研究类论文,刊发此类论文的期刊有限;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又有职称评审的需要,因此此类稿源相对较多。但是此类稿件较之其他专业类稿件学术性不强,影响力也较弱,长此以往对期刊质量的提升并不利。
(三)办刊力量不足,学校重视不够
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偏弱,相对应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也较弱,承担的国家级或省级重要课题较少,无法给予人文社科版学报以强大的资源支撑。校内编委会成员缺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权威和专家,而由于刊物的水平限制,很难邀请到校外知名专家担任编委,从而导致编委会力量薄弱,发挥不到编委会应有的作用。校内审稿专家也不足,本校缺少高水平文科类审稿专家,稿件主要送校外审稿专家审,审稿周期相对较长,不利于稿件及时有效地处理。
学校对于人文社科版学报的定位一般是作为本校师生发表论文的平台,对学报质量的提升方面重视不够,编辑部人员配备不足。安徽省几所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平均的编辑人数为两人,工作任务重,编辑疲于稿件的处理,缺乏创新意识和策划能力。由于工作任务重,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编辑的编校业务能力可能得到了提升,但是自身学术水平方面的提升很少。大数据时代,出版方式在不断变革,传统出版逐步向数字化出版转变,对编辑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实情况往往是编辑自身能力的发展跟不上出版业的发展,复合型编辑人才严重缺乏。
(四)稿源集中于本校师生,学报开放性不够
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定位是校内师生发表科研成果的平台,服务于校内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师生、行政管理岗位工作人员及相关党务工作者等。高校老师迫于职称以及科研工作量考核的压力,高校研究生迫于毕业的压力,都极其需要一个发表论文的平台,而人文社科类论文刊发难也是普遍现象,学报优先发表校内稿件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校内稿件占据绝大部分。 以《安徽工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為例,2019年第1期和第2期共刊发稿件83篇,其中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稿件有62篇,占比超过一半。稿源的集中化一方面不利于刊物的对外传播以及刊物知名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校内稿件过多也容易造成研究内容的同质化。稿件类型集中化,分布不均匀,长此以往不利于学报质量的提升以及长远发展。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建设标准中就提出特色栏目的校外稿件要占有相当的比例。目前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要转变观念,开放办刊,多吸引外来稿件,丰富稿源,才能进一步提升刊物的质量。
三、 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发展的对策
(一)管理层要加强对学报人文社科版的重视
1.从期刊定位上来说,要将学报人文社科版定位为一份面向全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而不仅仅是服务本校师生的学校附属品。要转变观念,将人文社科版学报置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这个大的学术圈中,参与竞争,扩大交流,多向优秀的人文社科期刊取经。
2.扩充编辑队伍,加强对编辑能力素质的培养。安徽省理工科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编辑队伍力量的不足。编辑人员数量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编辑队伍学历层次以及学科背景也限制了学报的发展。目前编辑队伍中学历层次普遍为硕士,高学历研究型人才缺乏。管理层首先要保证编辑部人员配备充足,另外要引进高学历人才以及精通数字出版方面的编辑人才,顺应大数据时代对编辑人员素质的要求,给予编辑人员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在加强编辑业务能力培训的同时,要关注编辑政治素养的提高。作为人文社科版的编辑,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要提高学报编辑部在整个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中的地位。很多高校的学报编辑部在学校属于边缘化部门,没有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如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的学报编辑部目前都还是隶属于科技处,只是一个科级单位。由于在学校的学科评估以及综合考核中其作用不能直接体现,学报编辑部属于典型的无功无过型部门,逐渐被边缘化。高校管理层应该提高对学报的重视,首先,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学报编辑部应该从科研部门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期刊出版部门,设置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以及独立的办公场所。学报编辑部独立出来,才可以在学报内部分化出来自然科学版和人文社科版两个独立科室,给与人文社科版与自然科学版同样的重视;其次应该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要保证人文社科版学报经费充足,在编辑人员的职称评定上要有独立的评定方法,而不是统一归到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中进行评定。
(二)利用学科优势,开设特色栏目
2014年10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旨在提高我国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水平,促进高校学报向特色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理工科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如果想要实现特色化以及品牌化,必须要建设特色栏目,争取办成“名栏”,再由名栏带动刊物向名刊发展。
以安徽省入选CSSCI 来源期刊的两家学报的人文社科版为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设有诠释学、中国诗学、徽学等特色栏目,其中“诠释学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设有徽学研究、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泛长三角研究等符合地域特色的栏目。这些具备地域特色和优势的栏目为学报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学报的品牌化发展。
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可以借鉴优秀人文社科类学报的办刊经验,利用地缘优势以及学科优势,开设符合当地特色或者学校特色的栏目。《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为数不多的入选CSSCI核心库来源期刊的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其开设的栏目主要有“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国防科技管理与国民经济动员”“经济与管理”“法学理论研究”“文学·历史·哲学”“传播理论与传播技术研究”等。“国防科技管理与国民经济动员”栏目是依靠北京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国防科技”以及新兴学科——“国民经济动员”而开设,具有其他高校学报所没有的优势与特色。安徽省内理工类高校学报如《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开设的“楚怀文化”特色栏目,将学报发展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
理工类高校虽然是以理工科为主,但是一些交叉类学科却具备自身的优势。理工科高校可以利用一些跨学科的优势,建设特色栏目。如《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经济与管理研究”栏目就入选了教育部第一批“名栏工程”。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是跨学科的,而理工类高校在这方面的优势在于其理工类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维,熟练的数据运用以及分析使其对于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更具备实用性,而不仅局限于理论的研究。
(三)加强数字化出版,多渠道多平台传播
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出版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但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出版相对缓慢,而且形式单一。目前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出版主要是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知识服务平台合作,借助这些平台传播期刊的内容,高校自身缺乏数字化出版平台。而与数据库合作的方式一般是在纸质期刊出版以后,将期刊内容传送给各大数据库,再由数据库将期刊内容进行上传,数据库的内容更新是滞后于传统出版的,并没有发挥到数字化出版快速高效便捷的优势。虽然有些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等提供了优先数字出版的服务,但是由于学报传统出版流程以及稿件质量的限制,优先数字出版很难实现。
单纯地与数据库合作的数字化出版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发挥数字化出版的优势,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应该建立自己的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的普及给学术期刊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但是目前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学报几乎都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浙大学报英文版》公众号在公众号菜单中开设了作者服务、英文润色等内容,作者关注公众号即可随时随地查询稿件信息。而其公众号内容不仅提供作者查询等服务,还开通了英文润色等特色服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除了传播期刊内容,还推送主要围绕写作投稿技术、学术新闻资讯及热点论文摘要三个方面主题的文章,编辑部成员还会发表一些原创经验类文章以供作者阅读,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2017年为了扩大公众号的影响力,编辑部还开展了《浙大学报英文版》微信公众号用户调查抽奖活动。《浙大学报英文版》公众号的传播模式进一步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给其他学报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大数据时代给知识资源的共享與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科版应在传统期刊出版模式基础上,通过多渠道多平台的传播,扩大期刊的阅读面,进而最终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四)加强学报编委会的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报编委会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的编委会甚至形同虚设,编委更新换代也非常慢。要想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首先在编委会成员的遴选上,以学科为依托,每一个学科遴选一到两位专家,避免选用有行政职务的专家作为编委,编委的年龄也可以适当年轻化。编委年轻化可以赋予期刊更多的活力,年轻编委一般也都有较高的科研热情。其次通过文件规范编委的权力与义务,细化编委职责,而且编委会成员要定期进行换届。
编委会组建完成后要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编委除了对学报稿件质量进行把关以外,还可依托自身人脉资源,向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约稿。另外,应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编委向学报投稿,以优质稿件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带动期刊发展。
(五)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名刊工程”和“名栏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教育部于2003年底启动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4年教育部又印发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截止目前,全国共有31种优秀期刊入选名刊工程,但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学报均无入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中入选的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经济与管理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物流研究”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科学文化”。名刊工程与名栏建设中,安徽省高校的学报仅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徽学”栏目入选了名栏建设,而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发展普遍较弱。
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科版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名栏建设”,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建设特色栏目,结合热点开展专题研究和选题策划。理工科高校以理工类学科为主,但其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受学校本身理工科优势影响,跨学科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运用理工科的数据分析和统计等优势做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经济与管理研究”以及北京交通大学的“物流研究”都是具有跨学科优势的特色栏目。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应加大特色栏目建设以扩大学报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报走特色化、品牌化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 吴林娟.高校学报发展与学科评价瓶颈的突破——从《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期刊与评价”栏目谈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3):155-157.
[2]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EB/OL].http://cssrac.nju.edu.cn/a/cpzx/zwshkxwsy/20190329/7295.html,2019-03-29.
[3] 张劲,陈才德.理工院校文科学报专栏的设置及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3):123-125.
[4] 陈可阔,夏畅兰.新时期理工科院校社科版学报发展问题刍议[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104-108.
[5] 刘志新.集约化专刊发展:做强高校文科学报的现实路径[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5):169-172.
[6] 曾毅生.理工农林医院校文科学报生存危机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9-102.
[7] 韩文革.理工农医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的制约因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6):928-931.
[8] 巴红静.理工院校文科学报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探析——以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3-106.
[9] 闫月勤.论理工高校文科学报的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21-25.
[10] 武丽霞,闫月勤.论理工科高校文科学报特色化的途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103-107.
[11] 黄艳林,苗健青.论理工院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定位[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91-95.
[12] 周丽娟,张爱梅,张鲁宁.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发展的困境及出路[J].学报编辑论丛,2008(4):29-32.
[13] 杨珊.论理工院校文科学报特色的打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33(1):152-154.
[责任编辑:吴晓红]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版; 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20)02-0103-06
收稿日期:2019-11-20
基金项目:安徽工程大学校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16YQ22)
作者简介:倪维维(1989-),女,安徽桐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学,新闻学。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f Journals of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f the Journals of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hui Province
NI Weiwei
(Journal Editing Department,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Anhui241000,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s of journals of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not high. Taking Anhui province for example,,the journals are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ambiguous positioning of the journal, insufficient strength for running, lack of high quality manuscript sources, lack of openness and so on. To guarante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journal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rstly,manag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and offer more support to the journals. Secondly, mak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specialized subject, and set up distinguishing column. At the same time,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strengthen the digital publishing andcommunication. Finally, strengthen the strength of running journal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editorial team and the editorial board, take its own advantage to develop a characteristic and brand way.
Key words: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Dilemmas; Solutions
高校學报的人文社科版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一直呈现的是“全、散、小、弱”的状况[1]。在学术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文科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在办好学报的人文社科版的道路上一直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困难,对于本身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处于劣势的理工类院校来说,想要办好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则更加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 来源期刊(2019-2020)目录》[2]共收录的568种期刊中包括69家高校学报,其中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8家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入选。以上数据说明理工类院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学术期刊领域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整体水平还是偏低。在CSSCI来源期刊中安徽省内仅有安徽大学以及安徽师范大学的人文社科版学报入选,学报的人文社科版水平整体偏低,理工类高校学报相比较而言影响力更弱。
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学科知识日新月异,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跨学科研究也日益普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理工科院校应该利用自身的自然科学优势,找准定位,克服劣势,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研究综述
高校學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高校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对学报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其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学报研究都是编辑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部分。以高校学报发展为主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论题广泛,包括学报发展现状、问题、编校规范、编辑主体、学报改革、编辑业务、采编网络化等众多方面,针对学报发展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目前对于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针对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最早是张劲[3]等在1998年提出的理工院校文科学报专栏的设置以及意义;陈可阔[4-5]等从整体上分析了理工高校文科学报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对策;曾毅生[6]对理工农林医院校文科学报的生存危机与对策进行了研究;韩文革[7]提出了理工农医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的制约因素;巴红静[8]以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探析了理工院校文科学报的专业化发展之路;闫月勤[9]也论述了理工高校文科学报的发展情况;武丽霞[10]等提出了理工科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的特色化途径;黄艳林[11]等对理工院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定位进行了探讨;周丽娟[12]等通过分析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发展存在的困境,提出必须依托学校优势制定特色栏目,提高编辑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杨珊[13]对如何打造理工院校文科学报特色进行了研究。
纵观上述研究,虽然对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但是均不够细致,也缺乏可靠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期刊电子采编系统的完善和期刊数字出版等方面的发展,给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而在此背景下的研究缺乏。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文科相对薄弱,专业也较少,科研力量不足,水平较低,成果也相对较少,导致这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境。学报人文社科版的整体水平与自然科学版以及其他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相比差距较大,但是也有自己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安徽省理工类高校从国家重点到一般本科均有,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安徽省理工科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为例,分析理工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发展困境,进而提出对策。
二、 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的发展困境
(一)发展历史较短,刊物定位不明确
理工类高校创办人文社科版学报始于20世纪末[8],办刊历史较短,发展还不成熟,大部分刊物的定位都不够明确,“千刊一面”现象突出。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的一部分,是学校的一个对外窗口,是师生学术成果展示的平台。很多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创办的目的主要是为本校师生服务,主要用于发表本校师生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理工类高校虽然以理工科为主,但人文社科类专业依然有很多,而且随着高校逐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社科类专业及教师不断增多。为了缓解教师的科研压力以及职称压力,很多理工科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主要是解决学校内部教师刊发论文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较理工类少,实力也较弱,导致学校对人文社科版重视不够,对其发展缺乏信心,只当是为本校师生创造的一项福利。
(二)缺乏优质稿源,稿件学科分布不均匀
由于理工类高校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劣势,学报人文社科版较自然科学版差距很大,外界对理工科院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认识偏颇,外来优质稿件较少。大多数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类学科不全,师资力量薄弱,科研水平相对较弱,进而导致来自校内的稿源质量也不高。优质稿源的缺乏直接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而期刊影响力弱就无法吸引优质稿源,形成恶性循环,期刊很难得到发展。
稿源缺乏导致期刊栏目不固定,经常以稿源定栏目,稿件学科分布也不均衡。以《安徽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版)》2018年刊登稿件为例(见表1),由表1可知,该学报总共开设有9个栏目,每一期栏目并不固定,如“法学研究”“体育·心理·卫生”“外语研究与外语教学”这三个栏目稿件量相对较少,不是每一期都会出现,栏目的安排主要是依据稿件数量来定。从各个栏目年度刊发的稿件数量来看,分布非常不均匀。教学改革研究类论文约占全年发文量的24%,一方面大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期刊不收教学改革研究类论文,刊发此类论文的期刊有限;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又有职称评审的需要,因此此类稿源相对较多。但是此类稿件较之其他专业类稿件学术性不强,影响力也较弱,长此以往对期刊质量的提升并不利。
(三)办刊力量不足,学校重视不够
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偏弱,相对应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也较弱,承担的国家级或省级重要课题较少,无法给予人文社科版学报以强大的资源支撑。校内编委会成员缺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权威和专家,而由于刊物的水平限制,很难邀请到校外知名专家担任编委,从而导致编委会力量薄弱,发挥不到编委会应有的作用。校内审稿专家也不足,本校缺少高水平文科类审稿专家,稿件主要送校外审稿专家审,审稿周期相对较长,不利于稿件及时有效地处理。
学校对于人文社科版学报的定位一般是作为本校师生发表论文的平台,对学报质量的提升方面重视不够,编辑部人员配备不足。安徽省几所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平均的编辑人数为两人,工作任务重,编辑疲于稿件的处理,缺乏创新意识和策划能力。由于工作任务重,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编辑的编校业务能力可能得到了提升,但是自身学术水平方面的提升很少。大数据时代,出版方式在不断变革,传统出版逐步向数字化出版转变,对编辑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实情况往往是编辑自身能力的发展跟不上出版业的发展,复合型编辑人才严重缺乏。
(四)稿源集中于本校师生,学报开放性不够
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定位是校内师生发表科研成果的平台,服务于校内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师生、行政管理岗位工作人员及相关党务工作者等。高校老师迫于职称以及科研工作量考核的压力,高校研究生迫于毕业的压力,都极其需要一个发表论文的平台,而人文社科类论文刊发难也是普遍现象,学报优先发表校内稿件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校内稿件占据绝大部分。 以《安徽工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為例,2019年第1期和第2期共刊发稿件83篇,其中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稿件有62篇,占比超过一半。稿源的集中化一方面不利于刊物的对外传播以及刊物知名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校内稿件过多也容易造成研究内容的同质化。稿件类型集中化,分布不均匀,长此以往不利于学报质量的提升以及长远发展。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建设标准中就提出特色栏目的校外稿件要占有相当的比例。目前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要转变观念,开放办刊,多吸引外来稿件,丰富稿源,才能进一步提升刊物的质量。
三、 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发展的对策
(一)管理层要加强对学报人文社科版的重视
1.从期刊定位上来说,要将学报人文社科版定位为一份面向全国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而不仅仅是服务本校师生的学校附属品。要转变观念,将人文社科版学报置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这个大的学术圈中,参与竞争,扩大交流,多向优秀的人文社科期刊取经。
2.扩充编辑队伍,加强对编辑能力素质的培养。安徽省理工科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编辑队伍力量的不足。编辑人员数量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编辑队伍学历层次以及学科背景也限制了学报的发展。目前编辑队伍中学历层次普遍为硕士,高学历研究型人才缺乏。管理层首先要保证编辑部人员配备充足,另外要引进高学历人才以及精通数字出版方面的编辑人才,顺应大数据时代对编辑人员素质的要求,给予编辑人员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在加强编辑业务能力培训的同时,要关注编辑政治素养的提高。作为人文社科版的编辑,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要提高学报编辑部在整个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中的地位。很多高校的学报编辑部在学校属于边缘化部门,没有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如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的学报编辑部目前都还是隶属于科技处,只是一个科级单位。由于在学校的学科评估以及综合考核中其作用不能直接体现,学报编辑部属于典型的无功无过型部门,逐渐被边缘化。高校管理层应该提高对学报的重视,首先,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学报编辑部应该从科研部门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期刊出版部门,设置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以及独立的办公场所。学报编辑部独立出来,才可以在学报内部分化出来自然科学版和人文社科版两个独立科室,给与人文社科版与自然科学版同样的重视;其次应该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要保证人文社科版学报经费充足,在编辑人员的职称评定上要有独立的评定方法,而不是统一归到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中进行评定。
(二)利用学科优势,开设特色栏目
2014年10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旨在提高我国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水平,促进高校学报向特色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理工科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如果想要实现特色化以及品牌化,必须要建设特色栏目,争取办成“名栏”,再由名栏带动刊物向名刊发展。
以安徽省入选CSSCI 来源期刊的两家学报的人文社科版为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设有诠释学、中国诗学、徽学等特色栏目,其中“诠释学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设有徽学研究、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泛长三角研究等符合地域特色的栏目。这些具备地域特色和优势的栏目为学报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学报的品牌化发展。
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可以借鉴优秀人文社科类学报的办刊经验,利用地缘优势以及学科优势,开设符合当地特色或者学校特色的栏目。《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为数不多的入选CSSCI核心库来源期刊的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其开设的栏目主要有“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国防科技管理与国民经济动员”“经济与管理”“法学理论研究”“文学·历史·哲学”“传播理论与传播技术研究”等。“国防科技管理与国民经济动员”栏目是依靠北京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国防科技”以及新兴学科——“国民经济动员”而开设,具有其他高校学报所没有的优势与特色。安徽省内理工类高校学报如《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开设的“楚怀文化”特色栏目,将学报发展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
理工类高校虽然是以理工科为主,但是一些交叉类学科却具备自身的优势。理工科高校可以利用一些跨学科的优势,建设特色栏目。如《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经济与管理研究”栏目就入选了教育部第一批“名栏工程”。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是跨学科的,而理工类高校在这方面的优势在于其理工类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维,熟练的数据运用以及分析使其对于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更具备实用性,而不仅局限于理论的研究。
(三)加强数字化出版,多渠道多平台传播
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出版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但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出版相对缓慢,而且形式单一。目前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出版主要是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知识服务平台合作,借助这些平台传播期刊的内容,高校自身缺乏数字化出版平台。而与数据库合作的方式一般是在纸质期刊出版以后,将期刊内容传送给各大数据库,再由数据库将期刊内容进行上传,数据库的内容更新是滞后于传统出版的,并没有发挥到数字化出版快速高效便捷的优势。虽然有些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等提供了优先数字出版的服务,但是由于学报传统出版流程以及稿件质量的限制,优先数字出版很难实现。
单纯地与数据库合作的数字化出版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发挥数字化出版的优势,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应该建立自己的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的普及给学术期刊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但是目前安徽省理工类高校学报几乎都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浙大学报英文版》公众号在公众号菜单中开设了作者服务、英文润色等内容,作者关注公众号即可随时随地查询稿件信息。而其公众号内容不仅提供作者查询等服务,还开通了英文润色等特色服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除了传播期刊内容,还推送主要围绕写作投稿技术、学术新闻资讯及热点论文摘要三个方面主题的文章,编辑部成员还会发表一些原创经验类文章以供作者阅读,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2017年为了扩大公众号的影响力,编辑部还开展了《浙大学报英文版》微信公众号用户调查抽奖活动。《浙大学报英文版》公众号的传播模式进一步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给其他学报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大数据时代给知识资源的共享與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科版应在传统期刊出版模式基础上,通过多渠道多平台的传播,扩大期刊的阅读面,进而最终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四)加强学报编委会的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报编委会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的编委会甚至形同虚设,编委更新换代也非常慢。要想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首先在编委会成员的遴选上,以学科为依托,每一个学科遴选一到两位专家,避免选用有行政职务的专家作为编委,编委的年龄也可以适当年轻化。编委年轻化可以赋予期刊更多的活力,年轻编委一般也都有较高的科研热情。其次通过文件规范编委的权力与义务,细化编委职责,而且编委会成员要定期进行换届。
编委会组建完成后要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编委除了对学报稿件质量进行把关以外,还可依托自身人脉资源,向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约稿。另外,应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编委向学报投稿,以优质稿件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带动期刊发展。
(五)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名刊工程”和“名栏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教育部于2003年底启动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4年教育部又印发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截止目前,全国共有31种优秀期刊入选名刊工程,但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学报均无入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中入选的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经济与管理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物流研究”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科学文化”。名刊工程与名栏建设中,安徽省高校的学报仅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徽学”栏目入选了名栏建设,而理工类高校学报的人文社科版发展普遍较弱。
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科版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名栏建设”,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建设特色栏目,结合热点开展专题研究和选题策划。理工科高校以理工类学科为主,但其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受学校本身理工科优势影响,跨学科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运用理工科的数据分析和统计等优势做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经济与管理研究”以及北京交通大学的“物流研究”都是具有跨学科优势的特色栏目。理工类高校学报人文社科版应加大特色栏目建设以扩大学报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报走特色化、品牌化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 吴林娟.高校学报发展与学科评价瓶颈的突破——从《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期刊与评价”栏目谈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3):155-157.
[2]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EB/OL].http://cssrac.nju.edu.cn/a/cpzx/zwshkxwsy/20190329/7295.html,2019-03-29.
[3] 张劲,陈才德.理工院校文科学报专栏的设置及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3):123-125.
[4] 陈可阔,夏畅兰.新时期理工科院校社科版学报发展问题刍议[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104-108.
[5] 刘志新.集约化专刊发展:做强高校文科学报的现实路径[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5):169-172.
[6] 曾毅生.理工农林医院校文科学报生存危机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9-102.
[7] 韩文革.理工农医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的制约因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6):928-931.
[8] 巴红静.理工院校文科学报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探析——以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3-106.
[9] 闫月勤.论理工高校文科学报的发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1):21-25.
[10] 武丽霞,闫月勤.论理工科高校文科学报特色化的途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103-107.
[11] 黄艳林,苗健青.论理工院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定位[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91-95.
[12] 周丽娟,张爱梅,张鲁宁.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发展的困境及出路[J].学报编辑论丛,2008(4):29-32.
[13] 杨珊.论理工院校文科学报特色的打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33(1):152-154.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