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星集团向“产业+投资+保险”模式进一步靠近。
9月15日,复星集团和美国保德信在上海金茂大厦召开新闻发布会,共同宣布已获保监会批复,将在上海合资成立一家寿险公司。
复星集团是复星国际(00656.HK)的母公司。近年来,该集团不仅横跨医药、房地产、钢铁、矿业、零售、服务业等产业,亦频频在股权投资、企业并购方面出手。
自2007年复星集团旗下3家公司共同参与了对永安财险的认购,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到2010年欲收购AIG在亚洲的保险业务美国友邦保险(AIA)公司失利;再到2011年7月接手新华人寿0.91%股权,复星集团在保险领域的触角渐长。
“产业+投资+保险”是巴菲特的成功模式。郭广昌曾在多个场合谈到复星集团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未来复星发展的模型更多的是希望向巴菲特学习,一个重点,是对于保险的投资还会加大。” 发布会当日,郭广昌说。
看中保险的投资功能
巴菲特的模型里,保险是核心业务,是为投资服务的。也可以说,保险承担着巴菲特投资组合中的造血功能,为巴菲特的投资带去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上世纪70年代,巴菲特一共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低成本资金,让巴菲特能够大规模收购企业而提供更多的保险业务。保险中获得的更多资金带来更多的企业收购或股票投资,更多的回报再带来更多的保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郭广昌对投资保险的想法也类似。他认为保险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两点,一是设计保险产品,卖给最适合的客户;第二就是投资,这构成了保险的两个主要利润来源。
以永安财险为例,复星集团在2007年年底进入后,正好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历了比较大的亏损。但到2009年,经过对永安财险治理结构、成本等的调整后,实现了税后上千万元的盈利。2010年,税后利润约2.9亿元。而2011年的情况,复星集团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梁信军说:“能高过2.9亿元。”
梁信军在发布会当日谈道:“复星集团作为一个大的投资集团,在2009年之前,我们的钱主要来自自己的负债表,是自己的钱。2010年和2011年我们开始逐步尝试资产管理业务,就是设立基金。2011年上半年我们有100亿元左右的规模。我们很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资金,能够为保险服务。如果把保险公司看作一个投资公司,它的资金成本是最低的。”
大部分财险公司的利润来源都不是承保利润,而是投资收益。但永安财险的“投资功能”并不明显。虽然有媒体报道,永安财险正在实施“三步走”战略,即要在不断充实资本金、使公司偿付能力与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基础上,5年内实现由单纯的财产险公司向保险集团公司转变,并组建产险、寿险、资产管理等子公司,最后实现保险多元化经营。但从复星集团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地位来看,参股永安财险不过是其在保险行业的一次试水,真正打造具有保险多元化经营业务的公司,应该是新筹建的寿险公司。
“保险是复星要长期发展的一个行业,因为我们自己定位是一个投资集团,我们最重要的能力是投资能力。如果我们这个投资能力直接为保险公司所用、所借鉴,就可以赚得比较多。” 梁信军说, “一般情况下,一个保险公司要做到现金上面有盈利的话,通常需要追加资本金八到十个亿。用投资金融、快速获利、快速退出来看保险,我感觉不会带来好结果。”
长期控制理念或酿合作变局
2010年,中国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达1.06万亿元;而根据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全国保险保费收入争取达到3万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不过,根据2010年全国各家保险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2010年25家合资寿险公司仅有7家盈利,而亏损公司占比达七成,合计亏损金额17.2亿元。按照国际惯例,寿险公司盈利周期往往为7-8年,而国内合资寿险公司在华的盈利周期已被拉长到10年以上。
公开数据显示,迄今经营年限在7-8年的海康人寿、恒安标准人寿、长生人寿和瑞泰人寿这些合资寿险公司,均没能实现盈利。而主要由民营资本在2005年前后第二批扩容潮中组建的寿险公司,迄今也大多在依赖股东增资拓展业务,部分公司随着业务发展亏损额不断加大,盈利前景堪忧。
对此,梁信军的应对之道是:第一要有一个长期的心态;第二要准备好补充资本金;第三找一个非常好的伙伴。
梁信军认为,保德信就是这样的伙伴。它是美国第二大寿险品牌,旗下管理资产达8830亿美元,主要经营人寿保险、证券经纪、金融顾问、资产管理银行和信托服务等在内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保德信管理的资产,相当于中国保险业的总资产之和。
目前,复星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与保德信五五分成合资筹办寿险公司。双方各取所需:复星集团没有保德信在保险领域的专业能力,而保德信也缺乏复星集团在中国内地的网络和影响力。
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更偏好长期控制的郭广昌,不会对这五五分成的现状容忍太久。“长期”和“控制权”也是巴菲特的投资信条。
此前,在地中海俱乐部这家洋品牌的投资上,郭广昌就表现过他强大的控制欲:“我们对这个项目参与程度很高,我们有两个董事在里面,而且我们会积极推动其在中国的发展。复星不是一个被动的投资者,哪怕只有5%的投资,我们也是一个积极的投资者。如果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被动的财务投资,我们是不做的。”
根据《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单个股东(包括关联方)出资或者持股比例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20%。而成立合资保险则可以实现股权达到50%-51%的构想,甚至再高一点,理论上达到75%也可以。
对于将来或许会出现的变数,保德信其实已有类似经验。其之前在日本合资的对象是索尼。由于日本政府允许外商独资,最后两家分开了,但分开后都做得不错。“当时保德信离开这个合资公司的时候,所有团队都留给索尼了,自己带走两三个人。尽管‘分手’了,但索尼对保德信的评价非常高。通过很多小事情,体现出保德信是非常值得信赖的股东,而且很在意维护合作伙伴的利益。”梁信军谈道。
保险公司需要封闭运营
近年来,复星集团自身在投资领域也频频出手。2010年,共投资58个项目、金额达173亿元,投资收益达到20.3亿元,其中包括集团层面通过退出实现的投资回报等。
同时,复星下属上市公司也参与了诸多PE项目:复星医药投资的滨化股份(601678.SH)、湖南汉森制药(002412.SZ)在2010年实现IPO,其参股投资的东富龙(300171.SZ)于2011年2月上市。截至2010年底,复星医药还拥有先声药业(SCR.NYSE)、民生银行(600016.SH)等11家上市公司的股权。
然而,一系列热闹的投资,却并非复星集团的真正所需。郭广昌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做PE不是“我们主导的、主流的东西”。他说,PE是用别人的钱,有短期退出的要求,但是他所希望的是长期持有,“可以长到30年、40年。”
接下来和保德信合作的寿险公司,显然跟上述PE公司不同,既是在滚自己的钱,也能做到长期持有。
不过,梁信军对此解释说:“中国对于保险公司的监管非常严格,所以复星本身不可能去帮保险公司管钱,保险的钱也不可能拿到复星来用,因为保险公司需要自己封闭运营的体系。我们做的是让它理解复星怎么看待投资、保德信怎么看待投资,然后信息资料可共享。”
梁信军进一步说道,“目前复星投资这一块,主要是用自己的钱。而且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我们还希望把负债率从54%降到45%,复星并不想在财务上表现得太激进。”
9月15日,复星集团和美国保德信在上海金茂大厦召开新闻发布会,共同宣布已获保监会批复,将在上海合资成立一家寿险公司。
复星集团是复星国际(00656.HK)的母公司。近年来,该集团不仅横跨医药、房地产、钢铁、矿业、零售、服务业等产业,亦频频在股权投资、企业并购方面出手。
自2007年复星集团旗下3家公司共同参与了对永安财险的认购,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到2010年欲收购AIG在亚洲的保险业务美国友邦保险(AIA)公司失利;再到2011年7月接手新华人寿0.91%股权,复星集团在保险领域的触角渐长。
“产业+投资+保险”是巴菲特的成功模式。郭广昌曾在多个场合谈到复星集团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未来复星发展的模型更多的是希望向巴菲特学习,一个重点,是对于保险的投资还会加大。” 发布会当日,郭广昌说。
看中保险的投资功能
巴菲特的模型里,保险是核心业务,是为投资服务的。也可以说,保险承担着巴菲特投资组合中的造血功能,为巴菲特的投资带去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上世纪70年代,巴菲特一共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低成本资金,让巴菲特能够大规模收购企业而提供更多的保险业务。保险中获得的更多资金带来更多的企业收购或股票投资,更多的回报再带来更多的保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郭广昌对投资保险的想法也类似。他认为保险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两点,一是设计保险产品,卖给最适合的客户;第二就是投资,这构成了保险的两个主要利润来源。
以永安财险为例,复星集团在2007年年底进入后,正好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历了比较大的亏损。但到2009年,经过对永安财险治理结构、成本等的调整后,实现了税后上千万元的盈利。2010年,税后利润约2.9亿元。而2011年的情况,复星集团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梁信军说:“能高过2.9亿元。”
梁信军在发布会当日谈道:“复星集团作为一个大的投资集团,在2009年之前,我们的钱主要来自自己的负债表,是自己的钱。2010年和2011年我们开始逐步尝试资产管理业务,就是设立基金。2011年上半年我们有100亿元左右的规模。我们很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资金,能够为保险服务。如果把保险公司看作一个投资公司,它的资金成本是最低的。”
大部分财险公司的利润来源都不是承保利润,而是投资收益。但永安财险的“投资功能”并不明显。虽然有媒体报道,永安财险正在实施“三步走”战略,即要在不断充实资本金、使公司偿付能力与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基础上,5年内实现由单纯的财产险公司向保险集团公司转变,并组建产险、寿险、资产管理等子公司,最后实现保险多元化经营。但从复星集团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地位来看,参股永安财险不过是其在保险行业的一次试水,真正打造具有保险多元化经营业务的公司,应该是新筹建的寿险公司。
“保险是复星要长期发展的一个行业,因为我们自己定位是一个投资集团,我们最重要的能力是投资能力。如果我们这个投资能力直接为保险公司所用、所借鉴,就可以赚得比较多。” 梁信军说, “一般情况下,一个保险公司要做到现金上面有盈利的话,通常需要追加资本金八到十个亿。用投资金融、快速获利、快速退出来看保险,我感觉不会带来好结果。”
长期控制理念或酿合作变局
2010年,中国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达1.06万亿元;而根据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全国保险保费收入争取达到3万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不过,根据2010年全国各家保险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2010年25家合资寿险公司仅有7家盈利,而亏损公司占比达七成,合计亏损金额17.2亿元。按照国际惯例,寿险公司盈利周期往往为7-8年,而国内合资寿险公司在华的盈利周期已被拉长到10年以上。
公开数据显示,迄今经营年限在7-8年的海康人寿、恒安标准人寿、长生人寿和瑞泰人寿这些合资寿险公司,均没能实现盈利。而主要由民营资本在2005年前后第二批扩容潮中组建的寿险公司,迄今也大多在依赖股东增资拓展业务,部分公司随着业务发展亏损额不断加大,盈利前景堪忧。
对此,梁信军的应对之道是:第一要有一个长期的心态;第二要准备好补充资本金;第三找一个非常好的伙伴。
梁信军认为,保德信就是这样的伙伴。它是美国第二大寿险品牌,旗下管理资产达8830亿美元,主要经营人寿保险、证券经纪、金融顾问、资产管理银行和信托服务等在内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保德信管理的资产,相当于中国保险业的总资产之和。
目前,复星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与保德信五五分成合资筹办寿险公司。双方各取所需:复星集团没有保德信在保险领域的专业能力,而保德信也缺乏复星集团在中国内地的网络和影响力。
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更偏好长期控制的郭广昌,不会对这五五分成的现状容忍太久。“长期”和“控制权”也是巴菲特的投资信条。
此前,在地中海俱乐部这家洋品牌的投资上,郭广昌就表现过他强大的控制欲:“我们对这个项目参与程度很高,我们有两个董事在里面,而且我们会积极推动其在中国的发展。复星不是一个被动的投资者,哪怕只有5%的投资,我们也是一个积极的投资者。如果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被动的财务投资,我们是不做的。”
根据《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单个股东(包括关联方)出资或者持股比例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20%。而成立合资保险则可以实现股权达到50%-51%的构想,甚至再高一点,理论上达到75%也可以。
对于将来或许会出现的变数,保德信其实已有类似经验。其之前在日本合资的对象是索尼。由于日本政府允许外商独资,最后两家分开了,但分开后都做得不错。“当时保德信离开这个合资公司的时候,所有团队都留给索尼了,自己带走两三个人。尽管‘分手’了,但索尼对保德信的评价非常高。通过很多小事情,体现出保德信是非常值得信赖的股东,而且很在意维护合作伙伴的利益。”梁信军谈道。
保险公司需要封闭运营
近年来,复星集团自身在投资领域也频频出手。2010年,共投资58个项目、金额达173亿元,投资收益达到20.3亿元,其中包括集团层面通过退出实现的投资回报等。
同时,复星下属上市公司也参与了诸多PE项目:复星医药投资的滨化股份(601678.SH)、湖南汉森制药(002412.SZ)在2010年实现IPO,其参股投资的东富龙(300171.SZ)于2011年2月上市。截至2010年底,复星医药还拥有先声药业(SCR.NYSE)、民生银行(600016.SH)等11家上市公司的股权。
然而,一系列热闹的投资,却并非复星集团的真正所需。郭广昌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做PE不是“我们主导的、主流的东西”。他说,PE是用别人的钱,有短期退出的要求,但是他所希望的是长期持有,“可以长到30年、40年。”
接下来和保德信合作的寿险公司,显然跟上述PE公司不同,既是在滚自己的钱,也能做到长期持有。
不过,梁信军对此解释说:“中国对于保险公司的监管非常严格,所以复星本身不可能去帮保险公司管钱,保险的钱也不可能拿到复星来用,因为保险公司需要自己封闭运营的体系。我们做的是让它理解复星怎么看待投资、保德信怎么看待投资,然后信息资料可共享。”
梁信军进一步说道,“目前复星投资这一块,主要是用自己的钱。而且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我们还希望把负债率从54%降到45%,复星并不想在财务上表现得太激进。”